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三文言文指导复习
必修三[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过秦论》《师说》考点知识巩固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寡人之
于国也》(1)直不百步
耳通: ,(2)则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
莩通:,(5)以为轮通:,“只”“毋”不要“斑”头发花“途”道路“А使弯曲只是、不过(6)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通:,
通:,《劝学》(7)
知明而行无过矣通:,(8)君子生
非异也通:,《过秦论》(9)
合从缔交通:,(10)倔起阡陌之中通:,(11)赢粮而景从通:,
“又”再“曝”晒
“智”智慧“性”资质、禀赋
“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崛”兴起“影”影子•《师说》(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13)或师焉,或不焉通: ,2.解释下列
句中加点的实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2)不违农。
《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要求包括:(1)理解层级(B级)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级)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主要具备B级和C级两种能力。
一、快速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快速的简便的方法?现将一种切实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三读法”简介如下:1、初读,整体感知,以“文”会意(1)看内容是什么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
整体感知包括: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
(2)看题注有什么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感知,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及尾注,看这些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之所以这样读,在于文言文本身是“文”。
从高考试题来看,无论实词、虚词都强调根据语境答题,更不用说信息的筛选和文意的分析概括。
2、再读,圈点勾画,以“词”疏意为了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
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一是知人。
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此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是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2019届高三文言文整体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2、理 解—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课前预习:阅读《备考指南(厚)》P117——P119(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划下重点。
二、课堂学习(一) 通假字 2.课内通假字积累。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 (5)秦王必说见臣 (6)日以尽矣(7)今日往而不反者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0)图穷而匕首见 (11)秦王还柱而走(12)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13)距关,毋内诸侯(14)张良出,要项伯(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8)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9)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20)令将军与臣有卻(21)秋豪不敢有所近(22)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2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4)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2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6)氓之蚩蚩,抱布贸丝(2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8)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9)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3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32)偭规矩而改错(33)忳郁邑余侘傺兮(34)何方圜之能周兮(35)进不入以离尤兮(36)芳菲菲其弥章(37)延伫乎吾将反(38)终老不复取(39)箱帘六七十(40)摧藏马悲哀(41)蒲苇纫如丝(42)趣舍万殊(43)亦由今之视昔(4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45)山川相繆(46)举酒属客(47)举匏尊以相属(48)长乐王回深父(49)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0)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51)涂不饿莩而不知发(52)輮以为轮(53)虽有槁暴(5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5)君子生非异也(56)合从缔交(57)制其弊(58)陈利兵而谁何(59)倔起阡陌之中(60)赢粮而景从(61)百有余年(62)外连衡而斗诸侯(63)始皇既没(64)传道受业解惑(65)或不焉,或师焉(66)可予不(67)臣愿奉璧往使(68)召有司案图(6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70)不顾恩义,畔主背亲(71)与旃毛并咽之(7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73)空自苦亡人之地(74)信义安所见乎(75)法令亡常(7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77)武父子亡功德(7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79)前以降及物故(80)蹈其背以出血(81)员径八尺(8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83)傍行八道(84)形似酒尊(85)北冥有鱼(86)小知不及大知(87)汤之问棘也是已(88)此小大之辩也(89)而征一国者(90)而御六气之辩(91)夙遭闵凶(92)零丁苦辛(93)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94)常在床蓐(95)无失其时(二)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高三: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指导复习(教学方案)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高三:2019届高考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指导复习(教学方案)必修一[教材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 ,(2)共其乏困通:,(3)秦伯说通:,(4)失其所与,不知通:,考点知识巩固“矣”“供”“悦”“智”句末语气词供给高兴明智《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6)往而不反者通:,(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8)卒起不意通:,(9)秦王方还柱走通:,《鸿门宴》(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11)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悦”“返”“震”“猝”“环”高兴惧怕突然绕“彩”“拒”“纳”彩色把守接纳(12)张良出,要项伯通:,(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3)何厌之有:(4)唯君图之:“邀”“背”“早”“隙”“座”邀请违背早早地隔阂,嫌怨座位有二心,从属二主渡河满足仔细考虑《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8)唯大王命之:(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对待赠送并列希望宽容、原谅身子向上起遭受《鸿门宴》(1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13)卮酒安足辞:(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旦日飨士卒:(16)鲰生说我曰:责备推辞估计、揣测用酒肉招待宾客劝说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烛之武退秦师》(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学案6 必修五(一)——《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学案目标] 1.这几篇文言文是重点篇目,既要全面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又要背诵重点段落。
2.重点掌握“相”“见”的特殊用法及判断句式。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等,等到”之义的文言词:及、洎、逮、比、迨等。
表示“不久”之义的文言词:寻、未几、已而、既而、已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①( )A.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举荐 C.当.侍东宫 当:应当 D.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答案 C解析 当:担任。
②( )A.妪每.谓予曰 每:每次 B.听.臣微志 听:听任,允许 C.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D.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答案 A解析 每:经常,常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 )A.⎩⎪⎨⎪⎧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B.⎩⎪⎨⎪⎧ 辞不就.职草创未就. C.⎩⎪⎨⎪⎧ 门衰祚薄.日薄.西山 D.⎩⎪⎨⎪⎧幸勿为过.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责备。
A 项怜悯/顾惜。
B 项到/成功。
C 项浅薄/迫近。
②( )A.⎩⎪⎨⎪⎧ 谨拜表以闻.闻.姊家有阁子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余问古事 C.⎩⎪⎨⎪⎧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为乡党所笑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看。
A 项使……知道/听说。
B 项使……跟从/向。
C 项慎重/更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 太上不辱.先客逾庖而宴.C.⎩⎪⎨⎪⎧ 倡优..所畜垣墙..周庭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亦遂增胜.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B 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
C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
核心突破一准确断句——详训诂,明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旻、载具伏罔上为市竹木入官,贬旻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
(选自《宋史·范旻传》,有删改) A.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B.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C.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D.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答案B解析要选准答案,首先要看画波浪线部分的前后文字。
2019 届高考语文第二复习文言文考点专题教学设计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项打破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一览表:年份体裁选材考察角度 XX 人物列传《宋史·朱昭传》理解实词,重点归纳,归纳中情意思,翻译句子。
XX 人物列传《明史·花云传》理解实词,重点归纳,归纳中情意思,翻译句子。
XX 人物列传《宋使·何灌传》理解实词,重点归纳,归纳中情意思,翻译句子。
命题特色 1. 从选文体裁看,选文以人物列传为主。
2.从选文篇目上看,不选作者特别著名的篇目。
它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猜题、押题。
从选文的体裁特色上看,整体趋势是稳固的。
3.选文的可读性较强,思想内容踊跃健康,内容相对陌生,表现了考试材料的公正性。
4.从考察的形式上看,题型稳固,一般为 3 个单项选择题加一道翻译题。
设题形式比较固定,考点各有重视,试题仍旧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察内容主要波及实词、虚词、理解和剖析、挑选与归纳、句子翻译等。
5.主观题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翻译题仍旧备受喜爱;重视考察文言文知识的迁徙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剖析、归纳能力。
对“言”的重视本质是考察文言知识的迁徙能力,对“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最后一题显然趋势于主观题,主要考察对文言文内容重点的归纳,即考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基于上述特色, XX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仍会以史传文为主,适合关注散文。
题型趋于稳固,分值的变化也不大。
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意理解和翻译仍将是考察的重点。
第一节文言翻译【备考攻略】一、文言文翻译的四个步骤(一)审。
在翻译以前,第一要审清文言词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能够先在底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词句,而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惹起自己的注意。
(二)切。
将文言词句以词为单位逐个切分开来,而后逐个地加以解说。
(三)连。
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个解说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2019-2020 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掌握实词意义推测的方法2.提升文言知识的迁徙能力二、教课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测的方法并灵巧运用三、教课课时: 3 课时第 1 、2 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有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纲领》保存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有实词”,这是考察范围,重点是理解教材中150 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详细要求,既是考察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神态,又是考察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取,一定累积必定数目的实词。
但是,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拥有多义性,重点是要确立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详细含义,这就不是不过靠累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一定在累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测的详细方法,以便灵巧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究竟就是要能依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测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后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测上,因此掌握推测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测法(一)字形推测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 以上,其形旁为我们意会词义供给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 左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偏旁写作王) ,凡形旁从“玉”的字,本意都与玉石珠宝相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韩非子》) 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相关;“贝”与金钱相关;“皿”与用具相关;“宀”与房舍相关;“阝”与地名相关;“求”与毛皮相关;“言”与说话相关;“隹(zhuī)”与鸟雀相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盖相关;“系”与捆绑相关;“纟”与丝织品相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相关;“页”与首相关;“自”关鼻,“目”关眼。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
(对应学生蓝本131——134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考点简析】《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
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
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
“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倒装句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
7. 姜氏何厌之有?
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9. 一言以蔽之。
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小结: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9、10)
(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11)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小结: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小结2:
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 申之以孝悌之义。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结3:
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
小结1:
小结2: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高考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