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花瓶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幼儿园特色教案《美丽的花瓶》第一章:活动目标1.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材质的花瓶,了解花瓶的用途和特点。
1.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各种材质的花瓶样品、彩纸、水彩笔、胶水、剪刀等。
2.2 环境准备:宽敞明亮的活动室,桌椅摆放整齐,创作材料摆放有序。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部分:教师展示各种花瓶样品,引导幼儿观察和欣赏,激发他们的兴趣。
3.2 主体部分:3.2.1 教师讲解花瓶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示范制作过程。
3.2.2 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花瓶。
3.2.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帮助幼儿完成作品。
3.3 总结部分: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分享创作心得和感受。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家庭延伸:教师鼓励幼儿将作品带回家,与家人分享,让家人欣赏和评价。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幼儿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质量,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5.2 同伴评价:幼儿相互欣赏、评价对方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自我评价: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信心。
第六章:活动注意事项6.1 安全第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确保他们不会受伤。
6.2 尊重个体: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不批评他们的作品。
6.3 环保意识:教育幼儿珍惜材料,不浪费,鼓励他们使用废旧物品制作花瓶。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制作过程,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方法。
7.2 互动法:教师与幼儿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7.3 探索法: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花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八章:活动内容8.1 制作花瓶:幼儿使用彩纸、水彩笔、胶水等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花瓶。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美丽的花瓶》及教学反思一、综述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充满色彩和创意的世界——《美丽的花瓶》美术课程。
这节课的目标是小班幼儿园的孩子们,我们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美术的魅力,学会用画笔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想象一下一个漂亮的花瓶,上面盛开着五彩斑斓的花朵,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我们的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画出这样的花瓶,让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的美,学会欣赏美,并尝试创造美。
当然作为老师,我们知道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美术课程不仅要有趣,还要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简单而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动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画花瓶的基本技巧,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时刻关注孩子们的表现和反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我们还会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成果被认可的喜悦。
1. 简述课程背景和设计目的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为幼儿园的小班孩子们带来一节有趣的美术课——《美丽的花瓶》。
这节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瓶,我们希望以此为载体,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我们知道小班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对色彩和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感知。
他们喜欢涂涂画画,这正是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时机。
因此我们设计了这节美术课,目的是通过让孩子们绘制花瓶,引导他们感受生活中的美,理解花瓶的形状和色彩,并通过绘画过程锻炼他们的手部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2. 介绍美术课在幼儿园小班的重要性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阶段。
美术课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通往美的世界的门。
在这个充满色彩和形状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感受,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美术课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观察力,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
幼儿园特色教案《美丽的花瓶》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花瓶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2. 学习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简单的花瓶。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幼儿的手工制作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幼儿对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学习制作花瓶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2 教学难点1. 掌握剪刀、胶水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花瓶样品若干个。
2. 剪刀、胶水、彩纸、彩笔等制作材料。
3. 教学PPT或图片。
3.2 环境准备1. 干净、宽敞的手工制作区。
2. 安全、舒适的座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向幼儿展示花瓶样品,引发幼儿的兴趣。
2. 引导幼儿观察花瓶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4.2 讲解与示范1. 讲解花瓶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2. 示范制作过程,包括剪、贴、绘画等。
4.3 幼儿制作1. 引导幼儿选择制作材料和工具。
2.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喜欢的花瓶。
4.4 作品展示与评价1. 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拓展5.1 教学反思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花瓶展览,展示幼儿的作品。
2. 引导幼儿进行花瓶主题绘画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1. 对幼儿制作花瓶的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评估幼儿的操作技能和创造力。
2. 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估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6.2 评估方法1. 实地观察: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2. 作品评价: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形状、颜色、创意等方面。
小班美术《美丽的花瓶》教案(附反思教案:小班美术《美丽的花瓶》一、教学内容教材:《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案例解析》第36页,活动主题《美丽的花瓶》。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方式,让幼儿了解花瓶的基本形状、颜色和图案,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花瓶的基本形状,如圆形、方形等。
2. 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让幼儿能够自主选择颜色进行绘画。
3.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幼儿能够创作出自己喜欢的花瓶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花瓶的基本形状和颜色搭配。
难点: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独特的花瓶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花瓶图片、彩色纸张、水彩颜料、画笔、剪刀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彩色纸张、一套水彩颜料、一支画笔、一把剪刀。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展示不同形状、颜色和图案的花瓶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这些花瓶有什么形状?是什么颜色?上面有什么图案?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讲解花瓶的基本形状,如圆形、方形等,并示范如何用彩色纸张制作花瓶。
3.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用画笔在彩色纸张上绘制花瓶。
同时,可以剪下不同形状的纸片,贴在花瓶上作为装饰。
4.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花瓶的基本形状(圆形、方形等)、颜色搭配、创意装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制作一个花瓶作品,要求有基本形状、颜色搭配和创意装饰。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花瓶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花瓶的基本形状、颜色和图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幼儿能够自主选择颜色进行绘画,创作出自己喜欢的花瓶作品。
但在活动中,部分幼儿对剪刀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美丽的花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美术技能。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美的能力。
2.学会设计制作美丽的花瓶。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花瓶图片、实物花瓶、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实物花瓶,引导学生观察花瓶的形状、颜色、花纹等。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花瓶特点。
二、新课教学1.教师展示花瓶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花瓶的美。
a.花瓶的形状美:圆形、椭圆形、方形等。
b.花瓶的颜色美:红色、蓝色、绿色等。
c.花瓶的花纹美:花草、几何图案等。
2.学生讨论花瓶的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制作花瓶的步骤:a.画花瓶轮廓。
b.画花瓶的花纹。
c.上色。
d.装饰花瓶。
2.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独立完成花瓶制作。
3.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努力。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表示将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美。
六、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花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花瓶的美。
2.学生将作品拍照,到班级群,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制作花瓶时,对颜色搭配掌握不够,需要加强指导。
2.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时,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展示不同风格的花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告诉我这个花瓶美在哪里吗?”学生回答:“这个花瓶的颜色很和谐。
”教师进一步引导:“对,颜色搭配得很好,那我们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花瓶颜色搭配得更好呢?”2.教师提出设计任务:“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花瓶,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我想设计一个有蝴蝶的花瓶。
大班美术教育教案《美丽的花瓶》教案标题:美丽的花瓶适用年级:大班(4-5岁)教学目标:1. 通过对花瓶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2. 通过制作花瓶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教学内容:1. 花瓶的形状、功能和种类。
2. 绘制和装饰花瓶。
3. 分享自制的花瓶作品。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花瓶。
2. 绘画纸、颜料、画笔、海绵。
3. 装饰用的贴纸、彩纸、丝带等。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花瓶的图片或实物,询问幼儿是否知道这是什么。
鼓励幼儿描述花瓶的形状、颜色和功能。
活动二:绘制花瓶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不同形状的花瓶图片,并解释每个形状的特点。
2. 供幼儿选择他们喜欢的形状,并提供相应的绘画纸和颜料。
3. 鼓励幼儿用画笔绘制出自己选择的花瓶形状,并用海绵涂抹颜料,创造出花瓶的质感。
活动三:装饰花瓶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花瓶的装饰样例,如贴纸、彩纸、丝带等。
2. 鼓励幼儿使用装饰材料为自己绘制的花瓶作品进行装饰。
3.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选择和搭配装饰材料,提供帮助和建议。
活动四:分享作品1. 组织幼儿合作,将各自装饰完毕的花瓶放在桌子上展示。
2. 让每个幼儿依次介绍自己的花瓶作品,包括所选择的形状和装饰材料,以及自己的感想和创作过程。
教学延伸:1. 教师可鼓励幼儿在家中寻找实际的花瓶,与家人一起观察和品尝其中的花朵。
2. 继续探讨并展示不同材质、样式和颜色的花瓶,了解花瓶的文化背景和功能。
评估与反思:1. 观察幼儿的绘画和装饰技巧,评估其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情况。
2. 通过幼儿的介绍和讨论,评估其艺术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进步。
3.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大班美术教育教案《美丽的花瓶》(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美丽的雪花》文本,学生能够了解雪花的形态特征,掌握画雪花的基本技法。
幼儿园小班美术优秀教案《美丽的花瓶》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花瓶的形状、颜色和用途,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 技能目标: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独立完成花瓶的制作,并能够描述花瓶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花瓶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花瓶样品、彩纸、水彩笔、胶水、剪刀等。
2. 材料:彩色卡纸、废旧报纸、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花瓶样品,引导幼儿观察花瓶的形状、颜色和用途,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花瓶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如使用剪刀、胶水等)。
3. 示范: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引导幼儿跟随操作。
4. 创作:幼儿根据示范,独立完成花瓶的制作。
5. 展示:将幼儿制作的花瓶进行展示,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交流。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中,幼儿对花瓶的制作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大部分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作品。
但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颜色的搭配和花纹的设计显得不够大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
今后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创作元素,如故事情节、角色扮演等,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更具特色的作品。
3. 教学活动中,部分幼儿对剪刀、胶水等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醒幼儿使用工具时的注意事项,确保教学活动安全有序。
六、教学拓展1.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进行花瓶展览会,让幼儿用自己的作品装饰教室,感受成为艺术家的乐趣。
2. 家庭作业: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创作过程,与幼儿一起制作花瓶,并将作品带到幼儿园进行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幼儿的花瓶制作技巧、创意表现、合作精神等。
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美丽的花瓶》教案:让孩子懂得环保意识。
《美丽的花瓶》教案就是这样一份既考虑艺术美又注重环保意识的文化教育方案。
该教案主要是针对幼儿园大班儿童展开的,核心内容是制作花瓶,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体验美,并在观察大自然,了解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树立起对环保的自觉意识。
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步:学习花瓶的基本知识在幼儿园大班的艺术活动中,应该注重学习基本知识。
在这个教案中,教师应该通过展示花瓶图片,介绍花瓶的形状、用途等相关基本知识,让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打开对花瓶的认知视窗。
第二步:手工制作花瓶在学习了花瓶的基本知识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们应该带领孩子动手制作花瓶。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用彩泥或回收材料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他们自己的花瓶。
在制作过程中,既加强了孩子们对花瓶的知识了解,又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美的诱惑。
第三步:收集自然花材在制作好了自己的花瓶之后,孩子们应该收集自然的花材,充实自己的花瓶。
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在校园内或周边的公园中进行采集,同时,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环境的资源有限性,从而促使孩子们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第四步:班级展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可以通过班级展示的形式,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花瓶。
展示期间,教师可以安排孩子们谈论他们自己的作品,从而加深孩子们对艺术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
在幼儿园大班的艺术活动中,教师应该追求美和环保的完美结合,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水平,同时,也让孩子们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地提高孩子们对环保的认识,最终建立一种良好的环保习惯。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美丽的花瓶》带反思大班《美丽的花瓶》课对大班的艺术主题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让孩子们尝试通过剪切,粘贴和绘画来完成自己的创作,设计自己喜欢的瓶子,并在瓶子上展示蓝色和白色的图案,以及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
作为一种成功感,让我们看一下具有反思性教学计划的《美丽的花瓶》幼儿园班级。
教学目标:1.设计您喜欢的瓶子,并在瓶子上显示蓝色和白色图案。
2.尝试通过剪切,粘贴和绘画来完成自己的创作。
3.体验创造带给您的成功。
4.基于色彩的大胆合理的想象力。
5.能够发展出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而自信地将他的作品介绍给他的同伴。
教学困难:设计您喜欢的瓶子,并在瓶子上显示蓝色和白色图案。
尝试通过剪切,粘贴和绘画来完成自己的创作。
教学准备:1.一些青花瓷,绿色花瓶ppt,老师示范步骤,背景音乐。
2.白色,蓝色油画棒,彩色纸板,浆糊,抹布,棉签,白皮书,剪刀,黑色笔。
教学过程:首先,观察瓷器并了解青花瓷。
1.展示青花瓷,并要求孩子们看一下这些瓷器的相同之处。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瓷器。
你仔细看看。
这些瓷器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教师总结:这些瓷器均为白色,上面带有蓝色图案。
这种白色背景的白色瓷器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做蓝色和白色瓷器。
为什么叫青花瓷?因为古人称蓝为蓝,他们认为瓷器就像花一样美丽,所以被称为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独有的瓷器。
其次,观看ppt,感受绿色花瓶的不同形状和图案。
1.老师:“青花瓷器很多,包括青花瓷盘,青花瓷器,青花瓷器,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等。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青花瓷器的图片。
请享用。
'2.孩子们观看ppt,引导孩子欣赏绿色花瓶的形状,然后欣赏绿色花瓶的图案。
3.教师总结,引起对儿童创作的兴趣。
老师:'我们欣赏的绿色花瓶的形状不同,并且它们上的蓝色和白色图案也不同。
瓶颈和瓶子的底部装饰有较小的图案,并且瓶子腹部的图案相对较大。
有些画美丽的花朵,有些画热切的龙,有些画孩子。
美丽的花瓶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教材第七章《造型与空间》第三节《美丽的花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花瓶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花瓶的基本造型与设计元素,掌握花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花瓶的历史文化,掌握花瓶的基本造型和设计元素,学会运用各种材料制作花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提高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花瓶的制作技巧,如比例、形状、装饰等。
教学重点:花瓶的基本造型和设计元素,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花瓶实物、制作工具和材料等。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风格的花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兴趣。
2. 新课内容:(1)介绍花瓶的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花瓶的基本造型和设计元素。
(3)讲解花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环节:(1)分发材料,学生自主设计花瓶草图。
(2)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2)评选优秀作品,给予表扬。
六、板书设计1. 花瓶的历史文化2. 花瓶的基本造型与设计元素3. 花瓶的制作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花瓶。
2. 答案要求:花瓶造型独特,设计元素丰富,色彩搭配和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花瓶的制作兴趣浓厚,但在比例和形状掌握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花瓶艺术,拓展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尝试运用其他材料进行花瓶创作,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花瓶的基本造型和设计元素的掌握。
2. 花瓶制作技巧中的比例、形状和装饰。
陶艺课教案—美丽的花瓶
沙河口区劳技中心曲德胜
教材分析:学生掌握泥板的制作方法之后,围成喜欢的造型,略加装饰。
同学们能够感到这个小作品既简单又美观好学
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泥板的制作方法之后,围成喜欢的造型,略加装饰。
同学们能够感到这个小作品既简单又美观好学
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泥板成形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花瓶的制作过程
泥板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泥及泥工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组织学生入室,安排位置,讲解要求(纪律、卫生、安全、工具使用等)
2、简单介绍劳技中心的情况。
(不同门类、软硬件先进)
二、导入
陶的发明与起源
古老的陶文化源于东方的中国,迄今为止中国辉煌的制陶历史已达万年之久。
它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依据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产物----陶器。
陶器发明的意义
远古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发现土的可塑性,而且用土做出的器皿要比树叶等自然物装东西方便得多,因此人类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从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
摩尔根也说:“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还可以将陶器通过烧制变得更坚硬,更漂亮。
到如今陶器已不仅仅是为了用而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用到陶的作品,大到建筑雕塑小到挂坠都可以见到陶的身影。
三、新授
(一)陶的制作方法
1、手捏成形法(简要介绍)直接用手捏成一件作品。
(欣赏作品)学生欣赏图片,感受手捏成型的作品特点
2、泥条盘筑法(简要介绍)
将泥巴搓成条,用泥条盘筑成型。
(欣赏作品)学生欣赏图片,感受泥条盘筑成型的作品特点
3、拉坯成型法(简要介绍)
运用电机将泥巴拉坯成形的方法(欣赏作品)学生欣赏图片,感受拉坯成型的作品特点
4、泥板成型法(重点讲解)
将泥巴赶成泥板,围成型的方法学生欣赏图片,感受泥板成型的作品特点。
(二)教师演示
第一步:赶泥饼,做底,形状可圆可方(教师演示)
自由选择,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厚薄恰当。
学生进行赶泥饼练习。
注意模仿老师的动作。
赶得要均匀
第二步:赶一个较大的泥板。
在事先做好的花瓶底部上围成筒状,形状可圆可方。
将花瓶壁与底部粘牢。
学生欣赏体会。
感受教师讲得要领。
(教师演示)
第三步:在花瓶壁上进行装饰,装饰物简明、美观。
(教师演示)欣赏图片。
教师结合学生制作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讲解。
第四步:调整花瓶各部分粘得是否牢固。
拿作品要从底部拿
(二)学生进行作业。
教师指导,展示个别学生的优秀作业,及时纠正个别学生的问题作业。
(三)拓展: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多观察,多练习。
《美丽的花瓶》课程纲要
【实施学校】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学生劳技中心
【实施对象】初二学生
【指导教师】曲德胜
【活动的提出】
陶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
其实更是人类艺术。
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鉴于此,我们开展了“美丽的花瓶”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及成果展示。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和总结。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陶瓷,每天都能用到碗、盘、杯等,受陶瓷文化的熏陶,我们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次活动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才干,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连最不爱学习的同学都积极参与。
使全体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活动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2)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认识陶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通过欣赏、评价,知道丰富“陶语言”的特点及作用。
2、发展性目标
(1)培养学生对陶艺研究的兴趣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制作、分析、欣赏、评价陶艺的能力。
(3)通过陶艺创造,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
我们制定了“美丽的花瓶”这一活动主题,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从感知上先认识陶艺,介绍各种陶艺的表现形式,确定花瓶的创作主体,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作品,方法1:泥条盘筑法。
方法2:泥板成型法。
方法3:手捏成型法等。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分组进行创作。
老师指导,撰写活动方案,根据各人情况进行不同标准的指导,重点引导学生的想象思维。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
1、了解陶艺的内容
交流自己以什么内容去表现作品,说出喜欢这个内容的原
2、作品欣赏。
欣赏各种陶艺作品
3、了解陶艺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去表现你的作品。
4、学做陶艺作品
(1)创设情境,进行陶艺创作。
(2)多种方法进行创作表现。
(3)课堂评价,选出较好的学生作品进行课堂评价。
(评析:注重了总结、交流、分享,有的学生交流了内容表现的原因,有的讲述了与同学合作时的快乐,有的展示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这些体验是深刻的,情感是真挚的,回味是无穷的。
)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和总结
这次活动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才干,体现了学生自主创作快乐,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连最不爱学习的同学都积极参与。
使全体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1、目标评价
在活动前后围绕主题目标对此次综合实践学习进行了评价,其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表现方法及能力的掌握,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前明确主题目标,指引其创作方向,以及学生创作表现的兴奋
2、反思总结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应该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
的整个过程中,并不是只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才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而是要善于抓住细节、抓住契机去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活动实践课才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基石。
反思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比如,学生创作阶段,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的表现,有自己的选择权,可以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
当学生将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定的节段,会出现一段“盲目”期,如何解决,就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反思解决的课题。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
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
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
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
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
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
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
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陶瓷介绍】:骨瓷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
它是在瓷土中加入食草动物骨粉作为原料并以磷酸钙为溶剂的磷酸盐系统烧制而成的瓷器。
成品质地轻巧、细密坚硬、不易磨损及破裂、在灯光的照射下晶莹、白皙、透亮,色泽成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
骨瓷的特色是白度高、透明度好、光泽柔和、装饰效果极佳、声音特别悦耳。
温润如玉的性格,契合纯真温和的色彩,创造了别样的韵味。
骨质瓷自问世三百年来,一直都为陶瓷中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