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诸侯年表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2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读后感100字5篇范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读后感100字1我看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六十六篇历史故事,分别有:《大禹治水》、《纣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辅政》、《烽火戏诸候》、《掘地见母》、《齐国称霸》……《大禹治水》这一篇讲的是:在尧执政时,很多地方都发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尧派鲧娶治水,一直到尧逝世都没有治好水,舜执政以后,便派鲧的儿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灾严重的地方调查,研究水的规律与流向,禹带领老百姓日夜开凿河道,带着测量工具出发了。
一天,禹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刚想走进家里跟他妻子聊天,就担心地说:“我还没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
为了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上游有座龙门山,山很大,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黄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须凿开龙门山,可这工程量很大!”禹带领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龙门山开山劈岭,最后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欢呼起来!《纣王失天下》这一篇讲的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首领叫纣王,他养了很多飞禽走兽,纣王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
百姓生活痛苦,骂他昏君,谁反对纣王统治,纣王就施以重刑,把他们绑在烧红的铜管上。
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纣王手下的三个部落首领,九候知道纣王喜欢美女,就将美女送去。
美女不笑,被纣王杀掉。
纣王还下令将九候杀了。
鄂候劝纣王,纣王又将鄂候杀了。
姬昌最后也被杀了。
纣王临时抽调奴隶匆忙应战。
战场上奴隶倒戈帮助周武王攻打纣王。
纣王大败,只好自焚。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成语,我一般般喜欢这本书,因为有些词语还不是很明白。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读后感100字2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读后感
首先呢,这十二诸侯就像是十二个性格各异的小伙伴,各自带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历史的舞台上晃悠。
他们有的强大,有的弱小,但每个都想在那个乱世里争得一席之地。
看着年表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年份和事件,我就感觉像是在看一场超级复杂的接力赛,只不过这个接力赛的棒子有时候是土地,有时候是人口,有时候是霸主的名号。
我发现这些诸侯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乱啊,今天你和我结盟,明天就因为一块小地方打得不可开交。
就像两个小孩子,前一秒还说要一起分享糖果,下一秒就为了谁多吃一颗而扭打起来。
比如说晋国,感觉就像是班里那种一会儿和这个小团体玩,一会儿又掺和到另一个小团体里的调皮学生,在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今天联合这个攻打那个,明天又换个对象。
再说说楚国,那可是相当有个性的“诸侯”。
它就像是一个有点叛逆的孩子,不太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自己在南边闷头发展,发展得还相当不错,时不时就跑出来搅和一下中原诸侯的事情,就像一个突然闯进别人游戏的捣蛋鬼,但是又很有实力,让其他诸侯不得不重视它。
从这个年表还能看出历史发展的一些小规律。
感觉在那个时候,谁要是能重视人才、改革创新,谁就有可能在争霸中占得先机。
就像齐桓公重用管仲,齐国一下子就强大起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球队,有了一个厉害的教练,立马就能打出好成绩。
不过读这个年表也有点小痛苦,那些年份和事件很容易就把人绕晕了。
我常常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年份是迷宫的墙壁,事件是迷宫里的岔路,一不小心就迷失方向。
但是当你好不容易把一些脉络理清的时候,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是解开了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
品读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春秋历谱谍》:泛指古代的年历和谱谍类典籍。
《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五家历》、《古来帝王年谱》、《帝王诸侯世谱》等书,共十八家,六百零六卷。
】,至周厉王【周厉王:西周第十世国君姬胡,为政暴虐,在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太史公在读《春秋历谱谍》时,每当读到周厉王之时,总会放下书并发出叹息。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师挚:鲁太师名挚,与孔子同时代人。
周道衰微,雅乐失堕,他整理了王室音乐,在鲁国演奏《关雎》,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见《论语·泰伯》第十五章。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骄奢逸乐,箕子见微知著而为之悲叹。
象箸,象牙筷子,象征淫逸。
箕子,纣王的叔父,他因谏纣不听而佯狂为奴。
唏,悲叹声。
】。
说:唉!鲁国的太师挚可真是有真知灼见啊!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为他的奢侈而悲叹。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衽席:卧具,喻夫妇之道。
】,《关雎》作【《关雎》:《诗经·周南》中的第一篇,本是一首民歌爱情诗,东周初年时的作品,后经文人加工改造成为贵族婚礼上的唱诗。
《毛诗序》曲解说是歌颂文王夫妇道德的作品,司马迁根据鲁诗说认为《关雎》、《鹿鸣》都是讽刺诗。
】。
周朝的政治尚有缺陷,诗人以男女爱情生活为基础,作出了《关雎》。
仁义陵迟【陵迟:衰败。
】,《鹿鸣》刺焉【《鹿鸣》:《诗·小雅》中第一首诗,是贵族宴会宾客时的唱诗。
】。
仁义日渐衰败,诗人创作《鹿鸣》诗以讽刺。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彘:古邑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到了周厉王,因为厌恶听到别人对他指出过失,那时的公卿都害怕遭到杀害而不敢直谏,祸乱由此而发生,结果厉王逃奔到了彘,祸乱是从京师开始的,后来朝廷由周公、召公联合起来执政。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力政:凭恃武力征伐。
卷一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索隐】:案: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後故也。
不数而叙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索隐】:案: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其放周谱。
谱起周代。
艺文志有古帝王谱。
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历、谱谍之说,故杜元凯作春秋长历及公子谱。
盖因於旧说,故太史公得读焉”也。
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集解】:郑玄曰:“师挚,太师之名。
周道衰微,郑卫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太师挚识关雎之声,首理其乱也。
”纣为象箸【索隐】:邹氏及刘氏皆音直虑反,即箸也。
今案:箕子云“为象箸者必为玉桮”,则箸者是樽也,音治略反。
而箕子唏。
【索隐】:唏,呜叹声,音许既反。
又音希,希亦声馀,故记曰“夫子曰嘻其甚也”,亦饩音也。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索隐】:恶,乌故反。
过,古卧反。
故国语云“厉王止谤,道路以目”是也。
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索隐】:彘,地名,在河东,後为永安县也。
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後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索隐】:挟音协也。
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索隐】:伯音霸。
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
诸侯恣行,【索隐】:下孟反。
淫侈不轨,贼臣絪子滋起矣。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索隐】:介音界,言楚以江淮为界。
一云介者夹也。
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索隐】:文去重。
去,羌吕反。
重,逐龙反。
言约史记脩春秋,去其重文也。
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索隐】:传音逐宣反。
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
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
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
厲、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雖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
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谷、泗,薄會稽,為梁、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
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
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閒,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
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
吳楚時,前后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
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
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閒,犬牙相臨,秉其?塞地利,彊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時世得覽。
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
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原文|译文《十二诸侯年表》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是记录约春秋时期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四国历史大事件的年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十二诸侯年表》原文作者:司马迁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後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絪子滋起矣。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於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译文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这些古籍的时候,每每读到周厉王时,都合书感叹万分说:“哎,周朝至厉王衰败,师挚早有预见,但还是无能为力,商纣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箕子也同样叹息."周道颓废,诗人(孔子)作《关雎》以男女情爱昭示仁义道德,但是还是被贪婪和虚妄侵蚀。
十二諸侯年表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鳴呼,師摯見之矣!紂為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
仁義陵遲,鹿鳴刺焉。
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后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
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
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鐸椒為楚威王傳,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
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
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同勝紀。
漢相張蒼歷譜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於神運,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
於是譜
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