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二诸侯年表(2)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②,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注释〕①索隐曰:七十二国,太史公旧;余四十五国,褚先生补也。
②《毛诗传》曰:“膺,当也。
”郑玄曰:“征,艾。
”《索隐》曰:荼,音舒。
征,音澄。
后进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
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
以三得之①,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
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
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注释〕①《集解》:以三得之者,即上所谓“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也。
详细注释及译文:〔盛冬铃注译〕【译文】太史公说:匈奴断绝和亲,攻击我正当要道的边塞,闽越凭借武力,擅自攻伐东瓯,致使东瓯请求内迁,受我保护。
这两支外夷一起侵扰边境,正在我大汉最昌盛的时候,由此可以推知功臣受封之多,当与高祖开国时相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自从《诗经》、《书经》记称夏、商、周三代“抵御抗击北方的戎狄,讨伐惩罚南方的荆舒”以来,齐桓公曾越过燕国攻打山戎,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使匈奴的单于降服,秦穆公依靠百里奚称霸西戎,吴、楚两国的国君以诸侯的身份而能役使百越。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全文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原文: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何者?自书称三代戎狄是应,荆荼是征②,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注释〕①索隐曰:七十二国,太史公旧;余四十五国,褚先生补也。
②《毛诗传》曰:膺,当也。
郑玄曰:征,艾。
《索隐》曰:荼,音舒。
征,音澄。
后进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故复修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编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览观成败长短绝世之适,得以自戒焉。
当世之君子,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当世,岂不盛哉!观其持满守成之道,皆不谦让,骄蹇争权,喜扬声誉,知进不知退,终以杀身灭国。
以三得之①,及身失之,不能传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孙,岂不悲哉!夫龙雒侯曾为前将军,世俗顺善,厚重谨信,不与政事,退让爱人。
其先起于晋六卿之世。
有土君国以来,为王侯,子孙相承不绝,历年经世,以至于今,凡百余岁,岂可与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语之哉?悲夫,后世其诫之!〔注释〕①《集解》:以三得之者,即上所谓行权合变,度时施宜,希世用事也。
详细注释及译文:〔盛冬铃注译〕【译文】太史公说:匈奴断绝和亲,攻击我正当要道的边塞,闽越凭借武力,擅自攻伐东瓯,致使东瓯请求内迁,受我保护。
这两支外夷一起侵扰边境,正在我大汉最昌盛的时候,由此可以推知功臣受封之多,当与高祖开国时相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自从《诗经》、《书经》记称夏、商、周三代抵御抗击北方的戎狄,讨伐惩罚南方的荆舒以来,齐桓公曾越过燕国攻打山戎,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使匈奴的单于降服,秦穆公依靠百里奚称霸西戎,吴、楚两国的国君以诸侯的身份而能役使百越。
何况以实现了大一统的中国,圣明的天子在位,兼有文武之才,志在平定四方,使国内亿万民众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怎么会面对外夷的侵扰安然无事,不去经营边疆进行讨伐呢?从此以后,我大汉就出兵北方,征讨凶悍的匈奴,又出兵南方,消灭强劲的南越,建立军功的将士们也都依次受封了。
东周诸侯年表公元纪年周纪年大事记秦纪年前770平王宜臼元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封为诸侯,并赐岐西之地。
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称携王,周二王并立。
襄公开八年前769平王宜臼二年郑武公灭郐而有其地,郑亦东迁。
襄公开九年前768平王宜臼三年襄公开十年前767平王宜臼四年郑灭东虢。
襄公开十一年前766平王宜臼五年襄公开十二年前765平王宜臼六年文公元年前764平王宜臼七年文公二年前763平王宜臼八年文公三年前762平王宜臼九年秦文公至汧、渭之会而营邑之。
文公四年前761平王宜臼十年文公五年前758平王宜臼十三年文公八年前757平王宜臼十四年文公九年前756平王宜臼十五年文公十年前755平王宜臼十六年文公十一年前754平王宜臼十七年文公十二年前753平王宜臼十八年文公十三年前752平王宜臼十九年文公十四年前751平王宜臼二十年文公十五年前750平王宜臼二一年秦武公伐戎,败之于岐,遂收周余民,地至岐,岐以东献周。
文公十六年前749平王宜臼二二年文公十七年前748平王宜臼二三年文公十八年前747平王宜臼二四年文公十九年前746平王宜臼二五年文公二十年前745平王宜臼二六年晋昭侯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号桓叔。
曲沃邑大于翼。
文公二一年前744平王宜臼二七年文公二二年前743平王宜臼二八年郑庄公封弟共叔段于京,京大于国。
文公二三年前742平王宜臼二九年文公二四年前741平王宜臼三十年楚蚡冒熊眴卒,弟熊通杀太子而代立,为武王。
文公二五年前740平王宜臼三一年文公二六年晋文侯杀携王余臣,周王室统一。
十一年平王宜臼前760六年文公七年文公十二年平王宜臼前759前739平王宜臼三二年晋大夫潘父杀昭侯而迎立曲沃桓叔,晋人败桓叔,立孝侯,晋由是分裂。
文公二七年前738平王宜臼三三年文公二八年前737平王宜臼三四年文公二九年前736平王宜臼三五年文公三十年前735平王宜臼三六年文公三一年前734平王宜臼三七年文公三二年前733平王宜臼三八年卫桓公黜其异母弟州吁,州吁出奔。
品读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春秋历谱谍》:泛指古代的年历和谱谍类典籍。
《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五家历》、《古来帝王年谱》、《帝王诸侯世谱》等书,共十八家,六百零六卷。
】,至周厉王【周厉王:西周第十世国君姬胡,为政暴虐,在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太史公在读《春秋历谱谍》时,每当读到周厉王之时,总会放下书并发出叹息。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师挚:鲁太师名挚,与孔子同时代人。
周道衰微,雅乐失堕,他整理了王室音乐,在鲁国演奏《关雎》,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见《论语·泰伯》第十五章。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骄奢逸乐,箕子见微知著而为之悲叹。
象箸,象牙筷子,象征淫逸。
箕子,纣王的叔父,他因谏纣不听而佯狂为奴。
唏,悲叹声。
】。
说:唉!鲁国的太师挚可真是有真知灼见啊!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为他的奢侈而悲叹。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衽席:卧具,喻夫妇之道。
】,《关雎》作【《关雎》:《诗经·周南》中的第一篇,本是一首民歌爱情诗,东周初年时的作品,后经文人加工改造成为贵族婚礼上的唱诗。
《毛诗序》曲解说是歌颂文王夫妇道德的作品,司马迁根据鲁诗说认为《关雎》、《鹿鸣》都是讽刺诗。
】。
周朝的政治尚有缺陷,诗人以男女爱情生活为基础,作出了《关雎》。
仁义陵迟【陵迟:衰败。
】,《鹿鸣》刺焉【《鹿鸣》:《诗·小雅》中第一首诗,是贵族宴会宾客时的唱诗。
】。
仁义日渐衰败,诗人创作《鹿鸣》诗以讽刺。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彘:古邑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到了周厉王,因为厌恶听到别人对他指出过失,那时的公卿都害怕遭到杀害而不敢直谏,祸乱由此而发生,结果厉王逃奔到了彘,祸乱是从京师开始的,后来朝廷由周公、召公联合起来执政。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力政:凭恃武力征伐。
晋文公五贤臣之一——魏犫《晋世家》载:“(文公)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魏武子(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犨,谥武。
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
晋文公回国当上国君后,让魏犫继魏氏封地,由于魏犨只是一介武夫,所以并没有得到晋文公的重用。
曾任戎右。
魏犨在与曹国的战争中违抗命令,擅自进攻僖负羁并烧了僖负羁的家,而且在进攻的过程中受了重伤,晋文公很不高兴,想下令杀了他,但由于他身体强健,在文公流亡期间担任过贴身保镖,功劳大,所以晋文公觉得他还可以继续打仗,才免去他的死罪。
但从史书后来的记载来看,魏武子此次负伤太重,可能不久死去。
下面我们看史书关于魏武子的详细记载。
魏武子——魏犫魏之先祖为毕公,毕公为周文王第十五子。
毕公之后,毕氏由于某种原因绝封,其后人毕万在晋国建功立业,为毕氏重新立国奠定基础。
《史记? 魏世家》载:“(毕公)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
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献公十六年为公元前661年)《左传》载:“(鲁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
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
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国语?晋语一》云:“(献公)十六年,公作二军。
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以伐霍。
……太子遂行,克霍而反。
”从此条来看,毕万应当是随从晋献公的上军,灭魏,所以晋献公将魏封给毕万。
毕万《春秋祭》中的晋献公《魏世家》载:“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
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
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
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
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
”(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献公十六年为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二十一年为公元前656年,晋文公元年为公元前636年,如此,魏武子于公元前636年,袭魏氏之封)。
卷一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索隐】:案: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後故也。
不数而叙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索隐】:案: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其放周谱。
谱起周代。
艺文志有古帝王谱。
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历、谱谍之说,故杜元凯作春秋长历及公子谱。
盖因於旧说,故太史公得读焉”也。
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集解】:郑玄曰:“师挚,太师之名。
周道衰微,郑卫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太师挚识关雎之声,首理其乱也。
”纣为象箸【索隐】:邹氏及刘氏皆音直虑反,即箸也。
今案:箕子云“为象箸者必为玉桮”,则箸者是樽也,音治略反。
而箕子唏。
【索隐】:唏,呜叹声,音许既反。
又音希,希亦声馀,故记曰“夫子曰嘻其甚也”,亦饩音也。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索隐】:恶,乌故反。
过,古卧反。
故国语云“厉王止谤,道路以目”是也。
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索隐】:彘,地名,在河东,後为永安县也。
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後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索隐】:挟音协也。
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索隐】:伯音霸。
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
诸侯恣行,【索隐】:下孟反。
淫侈不轨,贼臣絪子滋起矣。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索隐】:介音界,言楚以江淮为界。
一云介者夹也。
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索隐】:文去重。
去,羌吕反。
重,逐龙反。
言约史记脩春秋,去其重文也。
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索隐】:传音逐宣反。
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和《三代世表》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接的,交接点都是周朝的“共和”年间;但两个表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看《三代世表》,有点像雾里看花,看不真切;而《十二诸侯年表》呢,翻开第一页,就让人神清气爽。
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明确的纪年了,而且这纪年是连续不断,一贯到底的。
这种连续不断、一贯到底的纪年,在今天通行的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里,表现得最直观、最明确,因为它的《十二诸侯年表》,在表格的外边,都标出了公元纪年,从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477年,总共是三百六十五年。
不仅如此,在《十二诸侯年表》的最上一个横栏里,你还可以看到以天干为序的干支纪年,除了开头的周朝共和元年标出“庚申”,最后的周敬王四十三年标出“甲子”,中间凡是天干是甲乙丙丁的“甲”的年份,都一一标出了。
天干地支不过,这些干支纪年并不是《史记》原本就有的。
干支纪年东汉时才开始流行,《十二诸侯年表》上方的这些干支纪年标注,据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考证,应该是东晋一位名叫徐广的学者注释《史记》时添加的,其中还不乏错误。
至于公元纪年,16世纪才由欧洲传教士带入中国,19世纪在中国的信教人士中间流行,20世纪上半叶才被作为国家正式纪年使用,所以《十二诸侯年表》外的那些公元纪年,显然是现代人添加的。
既然都是后来人添加的,还有什么必要在这里特地讲呢?因为即使没有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十二诸侯年表》里还是有更重要的确定的时间信息,就是周朝君王和各国君主的在位时间——专业的称呼,叫“积年”,积累的积,年份的年。
因为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君主的积年都确定了,《十二诸侯年表》才有如此稳定、清晰的面貌。
也因为《十二诸侯年表》有如此稳定、清晰的面貌,中国的历史,才可以从你所在的年份,逐年追溯上去,连续不断。
这中间是没有“大约某某年“这样的东西的,全部是绝对确定的年岁。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十二诸侯年表》无论加以什么样的赞美之词,应该都是不过分的。
公元前年周鲁齐晋秦楚宋秦仲熊勇厘公-5-6-7 厉王子居召公宫,是为宣王。
王少,大臣十五年,一云十四年十年十八年四年七年十八年840 二十六十一晋厘侯司徒元年五八十九839 三十七十二二六九二十838 四十八十三三七十二十一837甲子五十九十四四八楚熊严元年二十二836 六二十十五五九二二十三835 七二十一十六六十三二十四834 八二十二十七七十一四二十五833 九二十三十八八十二五二十六832 十二十四十九九十三六二十七831 十一二十五二十十十四七二十八宋惠公□元年-13 829 十三二十七二十二十二十六九二十四宣王即位,共和罢 (14)827甲戌宣王元年二十九二十四十四十八楚熊霜元年四826 二三十二十五十五十九二五825 三鲁武公敖元年二十六十六二十三六824 四二齐厉公无忌元年十七二十一四七823 五三二十八二十二五八822 六四三晋献侯籍元年二十三六九821 七五四二秦庄公其(16)元年楚熊徇元年十820 八六五三二二十一819 九七六四三三十二818 十八七五四四十三817 十一九八六五五十四816 十二十九七六六十五815 十三鲁懿公戏元年齐文公赤元年八七七十六814 十四二二九八八十七813 十五三三十九九十八812 十六四四十一十十十九811 十七五五穆侯弗生(17)元年十一十一二十三十五十七八十武工寿 (3)二十一二十三靖侯宜臼(4)十一十三共和元年(1)十二真公濞 (2)二十六二十八841830 828庚申810 十八六六二十二十二二十一809 十九七七三十三十三二十二四取齐女为夫人807 二十一九九五十五十五二十四806 二十二鲁孝公称元年,伯御立为君,称为诸公子云。
伯御,武公孙。
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八二十八808 卫陈蔡曹燕厘侯幽公宁武侯夷伯惠侯-8-9-10-11-12十四年十四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四年十五十五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五十六十六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六十七十七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七十八十八蔡夷侯元年二十八二十八十九十九二二十九二十九二十二十三三十三十二十一二十一四曹幽伯彊元年三十一二十二二十二五二三十二二十三二十三六三三十三二十四陈厘公孝元年七四三十四二十六三九六三十六二十八五十一八三十八二十九六十二九燕厘侯庄(15)元年三十七十三曹戴伯鲜元年二三十一八十四二三三十二九十五三四三十三十十六四五三十四十一十七五六三十五十二十八六七三十六十三十九七八三十七十四二十八九三十八十五二十一九十三十九十六二十二十十一四十十七二十三十一十二四十一十八二十四十二十三四十二十九二十五十三十四卫武公和元年二十二十六十四十五二二十一二十七十五十六三十五三十七八十五七二十五二十七二四三二十二二十八十六十七四二十三蔡厘侯所事(18)元年十七十八六二十五三十九二十十九二十八五二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十二诸侯年表第二*索隐案:篇言十二,实□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
不数而□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①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鸣呼,师挚见之矣!②纣为象箸③而箕子唏。
④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⑤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⑥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⑦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⑧诸侯恣行,⑨淫侈不轨,贼臣炿子滋起矣。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⑩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曪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凼芳蔷晌牛擞诼扯未呵铮霞且轮涟е聍耄计浯俏模テ浞持兀弦灾埔宸ǎ醯辣福耸落ぁF呤又娇谑芷浯福形兴碳锘滢谒鹬拇遣豢梢允榧病B尘幼笄鹈骶宓茏尤巳艘於耍靼财湟猓湔妫室蚩鬃邮芳蔷呗燮溆铮勺笫洗呵铩n旖肺醮醪荒芫」鄞呵铮扇〕砂埽渌氖拢焓衔ⅰ"颜孕⒊赏跏保湎嘤萸渖喜纱呵铮鹿劢疲嘧虐似菔洗呵铩"衣啦晃ふ撸刈逋跸啵嗌瞎凵泄牛臼按呵铮笔拢晕死馈⒘邸⑹停朗洗呵铩<叭畿髑洹⒚献印⒐锕獭⒑洽又剑魍苻呵镏囊灾椋煌ぜ汀:合嗾挪岳孜宓拢陨洗蠓蚨偈嫱拼呵镆澹淖盼难伞"?注①索隐案: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其放周谱。
谱起周代。
艺文志有古帝王谱。
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历、谱谍之说,故杜元凯作春秋长历及公子谱。
盖因于旧说,故太史公得读焉”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师挚,太师之名。
周道衰微,郑韂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太师挚识关雎之声,首理其乱也。
”注③索隐邹氏及刘氏皆音直虑反,即鳀也。
今案:箕子云“为象箸者必为玉桮”,则箸者是樽也,音治略反。
注④索隐唏,呜叹声,音许既反。
又音希,希亦声余,故记曰“夫子曰嘻其甚也”,亦饩音也。
注⑤索隐恶,乌故反。
过,古卧反。
故国语云“厉王止谤,道路以目”是也。
注⑥索隐彘,地名,在河东,后为永安县也。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2)全文后进好事的儒者褚先生说:太史公记事到孝武帝之世为止,所以我又撰记孝昭帝以后功臣封侯的情况,编于左方,目的在于使后世的好事者能从中看到功臣们功业成败,享国长短,侯位有的传世有的绝封的必然之理,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当世的君子或者能不守常规而随机应变,或者能审察时世的变化而采取适宜的措施,或者能迎合世俗得到重用,从而建立功业,受封侯爵,拥有封地,难道不是十分兴旺,令人羡慕吗?然而看他们用来保全功业的举动,又都不谦虚谨慎,全是骄傲自满,争权夺利,喜欢招摇扬名,只知前进,不知应该留有退路,终于都犯罪被杀,封国随之灭绝。
依靠上述三种途径得到的侯位,在自己这一辈子就失掉了,不能把功业传给后代,使子孙们也能享受恩德,这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吗?那龙雒侯曾经担任前将军这一官职,他能够顺应世俗,行善积德,为人忠厚诚信,不干预政事,遇事退让,处处爱护他人。
他的祖先本是春秋时晋国的六卿之一。
自从拥有国土成为诸侯以来,为王为侯,子孙代代相传,从未断绝,经历了许多年岁和世代,直至如今,算起来已有一百多年了,这又哪里能与自身在世之时就失去爵位的功臣们同日而语呢?真是可悲啊,后世的人们要引以为戒啊!详细注释:【原文】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2 攻当路塞;3 闽越擅伐,东瓯请降。
4 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5 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膺,荆荼是征,6 齐桓越燕伐山戎,7 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8 秦缪用百里霸西戎,9 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
10 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11 内辑亿万之众,12 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13 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强胡,14 南诛劲越15 ,将卒以次封矣。
【注释】1 建元,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共六年,自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三五年。
此言建元以来,意即指武帝即位次年改元以后直至司马迁撰此表之时。
2 匈奴,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散居大漠南北,以游牧为生,精于骑射,汉初势力强盛,对中原地区构成巨大威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2)全文
译文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这些古籍的时候,每每读到周厉王时,都合书感叹万分说:哎,周朝至厉王衰败,师挚早有预见,但还是无能为力,商纣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箕子也同样叹息。
周道颓废,(孔子)作《关雎》以男女情爱昭示仁义道德,但是还是被贪婪和虚妄侵蚀。
诗人作《鹿鸣》讥刺。
厉王是最不喜欢别人说他的过失的人,三公九卿惧怕诛灭而作祸生乱。
厉王只好出京师逃到彘(zhi)这个地方避祸,祸乱从京师爆发,京师就由周公和召公联合执政(年号共和)。
这以后各诸侯以强凌弱;相互杀伐;动用军队根本就不用请示天子。
挟持王室征讨攻伐(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充当诸侯盟主者,政令均出自五霸(一、齐楚晋吴越,二、齐楚晋秦宋)诸侯横行霸道,骄奢淫欲,行为不轨,置法度而不顾;乱臣贼子层出不穷。
齐、晋、秦、楚在周建立的时候均是微不足道的小诸侯,封邑大者方圆百余里,小者方圆五十里。
而晋依仗三河之险;齐背靠东海;楚盘踞长江淮河之间;秦拥雍州险要。
他们在周的四方兴起,充当各方霸主。
当初文王、武王褒封的大诸侯慑于他们的武力而从服于他们,所以孔子彰显王道,游说于七十余诸侯国君,却没有一个听他的主张。
于是孔子西行到周王室之地考察,讨论史籍记载和以前的旧闻,然后回到鲁国编撰《春秋》。
上至鲁隐公,下至鲁哀公猎获麒麟的年份。
简约文字,
精炼语句;删除繁冗以定修史的意义和理法,以至王道齐备,人事周全。
他有七十多个高徒凭口述而领会《春秋》要义,因为《春秋》礼有讥讽;谴责;抑扬;褒奖;忌讳之言语而不便于书写示众。
鲁国君子左丘明害怕众弟子各持己见,各以所解,以至尚失孔子本意所以依照孔子《春秋》论述详尽真实的记录成书,编撰成《左氏春秋》。
铎椒任楚威王太傅,由于楚王不能全面理解《春秋》要义,他便抄摘其中关于国家兴衰成败的地方辑合成四十章名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候,虞卿上采《春秋》,下看近代各国形势也编辑成八篇,是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是秦庄襄王的相国,也上看前代古史,删减补合《春秋》汇集当时六国局势,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而成《吕氏春秋》。
至于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等人往往抄摘《春秋》言论著书立说,这样的人事很多就不一一列举,汉代丞相张苍根据《春秋》编制历法。
上大夫董仲舒推论《春秋》著作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