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吴臣、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城乡建设行政管理:城市规划管理(规划)二审行政判决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行政规划【审理法院】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5.28【案件字号】(2020)津03行终48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曹伟吕本文魏欣【审理法官】曹伟吕本文魏欣【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吴臣;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当事人】吴臣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当事人-个人】吴臣【当事人-公司】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字号名称】行终字【原告】吴臣【被告】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本院观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第七十四条及《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第九条的规定,被告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具有作出被诉《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的主体资格和法定职权。
【权责关键词】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合法违法罚款查封扣押调取证据证据确凿维持原判【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一致,本院对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第七十四条及《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第九条的规定,被告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具有作出被诉《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的主体资格和法定职权。
《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翻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城市雕塑等工程,改变建筑物外檐形式,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本案中,上诉人在其院内搭建的金属结构的葡萄架,占地面积较大,应属于构筑物。
被上诉人提供的证据能够证实涉案构筑物未经规划部门的许可,故被上诉人认定上诉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搭建构筑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和《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第七十四条之规定对上诉人作出被诉《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十五)中新天津生态城人口规模测算本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根据中新生态城城市定位、产业发展、环境承载和规划容量、建设进度等,进行生态城人口发展动态预测,包括人口规模和结构的预测分析,重点是对人口的就业类型、年龄构成和社会构成的预测分析,提出与生态城建设阶段相匹配的人口指标,为制定生态城总体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生态城区位与周边人口状况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八个功能区之一的海滨休闲旅游区内,地处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至入海口的区段,是京津冀发展主轴和环渤海产业带的交汇处,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0公里,距离中心城区40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生态城周围分布着滨海新区多个产业功能区。
南面的开发区和塘沽城区作为滨海新区的标志区和核心区,二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很快。
2006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2.73平方公里,塘沽城区和天津港建成区面积达95.37平方公里,两者连成一片。
北面的汉沽城区相对较小,建成区面积为16.16平方公里。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2020年塘沽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汉沽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
另外在中心城区与塘沽城区之间还规划了几个重点建设地区,其中航空城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71平方公里,东丽湖休闲度假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 TEDA西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41平方公里,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3平方公里,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1平方公里。
这些规划内容意味着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将会处在一个高度分工的城市和专业化建设区体系之中。
2005年天津市总人口1169.28万,其中常住人口1042.53万,暂住人口126.75万,常住人口比1990年时的884万,增长了158万,年均增长1.04%。
基于指标管控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思考摘要: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基于指标管控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
总体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被依次分解至管控分区和控规地块,建立从排水分区到控规地块的指标管控体系。
上述海绵指标为海绵城市纳入控规提供基础数据,为地块的海绵城市设计提供强制性约束条件,为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管控、指标分解引言2015年至今,国家先后启动了30座城市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各试点区率先开展。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是专项规划两项重要指标,而指标取值和分解则是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1]。
目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指标分解多是结合建设情况、现状下垫面情况、规划用地开发情况等条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进行分解试算[2],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到管控单元或控制分区,对于无明显内涝,但水环境污染严重地区指导意义较弱。
而且,指标多分解到管控单元(或控制分区),对于源头地块指标控制无法定量,与控规结合不紧密,后续难以指导地块单体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
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探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地块指标分解方法,建立从管控分区到控规地块的海绵城市指标管控体系,为海绵城市指标纳入控规提供依据。
1.生态城概述中新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蓟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距滨海新区核心区约15公里,是滨海新区沿海城市发展带的北翼,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战略合作项目[3,4]。
2016年4月天津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生态城是两个试点片区之一。
生态城建设标准较高,城市景观优美,水系、绿化生态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竖向科学,源头以生态理念绿色住宅标准建设,落实了海绵城市理念中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内容,地下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制,末端构建湿地统筹解决污染削减。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天津市公安局关于发布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天津市公安局
•【公布日期】2023.04.04
•【字号】津交发〔2023〕72号
•【施行日期】2023.04.0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
正文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天津市公安局关于发布中新天津生态
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通告
津交发〔2023〕72号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规定,发布中新天津生态城部分道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
现通告如下:
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下列道路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
中天大道(华五路至和意路之间路段);
中泰大道(中天大道至华三路之间路段);
和意路(中天大道至和畅路之间路段);
和畅路(和意路至和风路之间路段);
海轩道(海博馆南门至荣盛路之间路段);
荣盛路(海轩道至海文道之间路段);
海文道(荣盛路至明盛路之间路段);
明盛路(海文道至海旭道之间路段);
海旭道(明盛路至东堤路之间路段);
东堤路(海旭道至妈祖文化园之间路段)。
在以上道路开展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智能网联汽车应当取得临时行驶车号牌,并在规定的测试场景下进行测试,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特此通告。
市交通运输委市公安局
2023年4月4日。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孙晓峰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宜居示范新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始终将可持续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在可持续社区的规划设计中,生态城重点围绕土地利用、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配套、保障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五年的规划建设,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初具规模,可持续社区的各方面特点已经显现。
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建设方面经验的总结,为国内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1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市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
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35万,计划10-15年建成。
生态城的发展定位是: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
按照中新两国要求,生态城将努力实现“三和三能”建设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为了实现生态城的定位和目标,生态城从总体规划到项目建设,始终以建设宜居城市为核心,以生态、环保、节能为建设重点,积极进行可持续社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要点2.1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城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规划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为1.4万人/平方公里。
生态城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分级居住体系生态城建立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体系(见图1)。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天津市是中国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为有效推进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技术规定,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城市的发展。
首先,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明确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规定明确了城市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平衡。
城市规划要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规定详细规定了城市规划的管理流程。
在规划编制阶段,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对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
在规划审批阶段,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在规划实施阶段,要根据规划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和工程施工,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和落地。
另外,规定还强调了城市规划管理的目标和重点。
规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宜居、宜业的城市目标,并将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列为规划管理的重点。
要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市民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增强市民对城市规划的主人翁意识。
此外,规定还规范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建设用地管理。
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建设用地,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
规定还要求建设单位和市民严格遵守土地规划和建设用地管理的规定,禁止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和违法开发。
最后,规定还要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和评估。
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强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和评估。
要组织开展不定期的城市规划管理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指导和规范,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了保障。
在今后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各相关部门和市民要共同努力,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为天津市的发展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解读
体现合作,突出创新,确保生态城成为生态城市国际合作的样板、滨海新区创新的新
亮点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典范———《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的立法指导思想。
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将正式施行。作为生态城建设、发展和管理
的法律保障,《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亮点体现在哪几方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
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法制局负责人,对《规定》进行了详细解读。
体现合作突出创新
据了解,《规定》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体现合作,突出创新,确保生态城成为生态城
市国际合作的样板、滨海新区创新的新亮点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典范。
生态城市国际合作样板这是因为,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
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
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
滨海新区创新的新亮点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的亮点,中新天津生态城
承担着运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进行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政策的任务,必须在
借鉴国际先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开发和管理模式,
使之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
和形象标志。
城市建设和管理典范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一个主要承载城市功能的特定区域,必须通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清洁能源利用,大气环
境、水环境和废弃物处理,城市绿化,道路交通,社区管理,文教卫生等方面积极吸收新
加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和天津市的发展实际,使之成为城市发展创新的典范。
贯穿生态核心价值
《规定》参考了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的立法经验,主要借鉴了新加坡
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和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城开发建设的
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规定》始终贯穿生态的核心价值,即节能、环保、和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
循环经济理念。
创新生态理念创新为了发挥生态城对我国其他有资源约束的地区进行生态建设的示范
意义,增强生态城的可推广价值,为未来的推广复制奠定基础,突出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和科学发展观,《规定》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广绿色建筑体系、废弃物循环利用等
方面都做出了创新。
为了强调生态城节能环保的产业发展核心,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和谐
共处的循环经济理念,《规定》第七条规定:“生态城重点发展符合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要
求的房地产、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物流、创意、金融、商贸、会展、旅游等产业。”明确
了生态城的重点发展方向。
创新生态环境政策为了保证生态目标的实现,确保生态城始终走在节能环保科技的前
列,《规定》创新了生态环境政策。如第十九条规定:“生态城管委会组织制定生态城绿色
建筑标准、绿色施工标准及相应的管理规定,建立评价体系。生态城内的建筑应当按照生
态城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施工标准进行建设。”第二十条则规定:“生态城鼓励研发、推广
和应用生态环保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建立落后技术、设备、材料、
工艺的淘汰制度,适时公布强制淘汰的种类。”
《规定》对废弃物管理、水系统管理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废弃物管理方
面,明确鼓励采取管道运输方式收集废弃物;在水系统管理方面,鼓励开发污水再生、海
水淡化和雨水集存等水源,实行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禁止将饮用水用于绿化、清厕、道
路清扫和补充景观用水,努力构建节约、高效、健康、和谐的城市水系统;在交通方面,
生态城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积极发展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公共交
通成为生态城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这些都强调了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符合循环经济要
求的生活方式。
鼓励创新发展模式《规定》还明确了生态城鼓励创新的发展模式,即“生态城的发展坚
持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成为新型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模式
的示范区。”此条规定能够给生态城的建设发展预留充足的制度空间和宽口径的政策选择余
地,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契机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
《规定》还明确了生态城的适用范围、发展定位、建设依据。
考虑到生态城未来的发展空间及规划的长效性和相对稳定性,《规定》中没有规定表
述具体的四至范围,而是在第四条中规定了“具体范围按照《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执
行”。
“通过两国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建设成
为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这是《规定》确
定的生态城的发展定位,突出表明了我国政府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所采取的负责任的应对措施,落实两国政府协议的决心。
在生态城的建设依据方面,《规定》指出,“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实行规划控制、指标约
束、企业运作、政府监管的模式。生态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指标
体系,是生态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
突出了生态城的规划管理制度创新,确定生态城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体现出各类规划
在生态城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体制创新机制法定化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规定》确立了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构建“小政府、大社会”
的体制格局,以提高行政效率。
为了体现两国政府协议对管理机构设置的要求,更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保证国际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规定》第九条赋予了生态城管委会集中统一行使行政管
理权,并赋予了八项行政职责。第十一条规定:“生态城行政审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集中
审批、限时办理、跟踪服务制度。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即时
办理;需要另行核实相关情况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一次性
告知申请人需要修改补正的意见。”做此条规定的目的在于推进审批创新、减少审批事项、
提高生态城管委会的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开发经营体制的创新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经营体制的创新,在《规定》中也得到了体
现。《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生态城土地整理储备的主
体,负责对生态城内的土地进行收购、整理和储备。”第二十二条规定:“天津生态城投资
开发有限公司是生态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主体,按照生态城
管委会的计划要求负责相关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并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
益权。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应当用于前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这样便能确保创新开发经营体制,实现政企分开,从而理顺生态城的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
的关系。
生态城城市管理体制创新《规定》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新了生态城城市管理体制。
如第二十三条规定:“生态城应当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
监管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和网格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以此来形成一个促进生态城可持
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城在高标准建设基础上的高效能管理。
在废弃物管理、园林绿化管理、水系统管理、市政管理、市容管理、交通管理、应急
保障、社区建设、服务场所等方面,《规定》借鉴了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又进
行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了生态城特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