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 格式:pdf
- 大小:74.36 KB
- 文档页数:1
59中国信用卡2008.12一、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转型在金融危机加剧的过程中,美联储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
这是继今年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之后,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又一个剧烈变化。
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辉煌时代彻底终结,美国金融机构正面临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重组。
根据美联储的决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以后将混业经营,一方面它们可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享受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
这两大融资条件将有效帮助它们度过目前的难关。
另外,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向银行控股公司转型期间,为了给予其更多的流动性支持,美联储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美林在美国的经纪商子公司发放信贷。
美联储还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驻伦敦经纪商子公司发放信贷。
在获得这些好处的同时,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从此也将接受美联储和其他监管机构更为严厉的监管,并必须满足新的资本金充足率要求,盈利水平也可能远不及从前。
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么快的变身来看,它们的亏损比外界预想的更大。
有专家指出,尽管商业银行模式可能导致利润空间收窄,两家投资银行仍主动要求转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流动性严重不足。
高盛公司表示,接受美联储的监管是恰当的,而且就保护和扩大业务网络而言,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
摩根士浅析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转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刘 宏丹利也表示,寻求身份转变是为了给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在金融市场遭受深刻变化的时候继续寻求新的业务机会。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以后,它们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资金成本下降,流动性风险降低。
目前高盛旗下已有两家活跃的吸储机构:高盛银行(美国)和高盛银行(欧洲)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银行共持有超过200亿美元的客户存款。
全能银行须严加监管2008-10-23 ()近期贝尔斯登(Bear Stearns)、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美林(Merrill Lynch)作为独立银行的失败,令人对投资银行业务的未来产生了怀疑。
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给存在了一个世纪的投资银行敲响了丧钟。
与此同时,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富国银行(Wells Fargo)和巴克莱(Barclays)等新巨头的成长,似乎象征着全能银行模式对专业银行的胜利。
美国财政部和监管机构在力图防止金融崩溃的同时,也在无意间赋予了银行业模式新的定义,这么做可能播下未来金融动荡的种子。
鼓励或允许摩根大通、美银和巴克莱等银行拯救状况不佳的银行,虽然在短期内有用,但同时也在培育规模更大的全能银行。
它们的绝对规模不仅将强化“太大而不能让其倒闭”(too big to fail)的不成文规则,新兴银行业模式(其基础是高度多样化的金融业集团)也将带来银行业稳定方面的问题。
金融业历史告诉我们,企业集团结构复杂,难于管理。
它们通常经营着有利可图的业务,而这些业务的利润要支撑其它运营不良的部门,这正是它们的股价被投资者低估的原因之一。
然而,金融巨头还存在风险管理、利益冲突和资本配置方面的问题,从而给监管机构和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构成了巨大挑战。
全能银行面临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风险管理。
一方面,这些银行提供低风险的传统银行业务——如吸收存款和提供商业贷款——有政府设立的存款担保和保险机制。
但它们也从事交易业务、为并购活动提供贷款、管理个人的投资组合、将他们的储蓄投资于国外产品,以及设计复杂的结构性贷款。
由于这些银行更为多样化,它们看起来更加稳定,但多样化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到目前为止,美国有少数几家全能银行相对较好地经受住了风暴,如美银和摩根大通。
案例概要:2008年09月2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华尔街“地震”中幸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获准向商业银行转型。
这一举措意味着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将接受美联储直接监管。
另外,为符合商业银行标准,两家机构下属银行分支机构面临的监管将比以前更加严格。
它们先前主要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管辖。
案例背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商业银行,使华尔街的面貌恢复至上世纪30年代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诞生前的架构。
美国国会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严格划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投行模式涉及购买、重新打包并出售复杂信贷产品。
过去数十年间,凭借大胆“赌钱”行为和举债经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成为华尔街同行妒忌的对象。
它们利润丰厚,商业活动屡屡登上媒体头条,为全世界企业和政府的并购、招股、重组等经济活动提供咨询,相对较少受监管层干预。
鉴于投行大力扩张的债券业务“深不可测”,信贷危机蔓延使投资者对投行的赚钱方式失去信心。
继贝尔斯登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宣布收购同样陷入困境的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
曾经的华尔街五大投行仅剩排名前两位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路透社曾评论,美联储批准这两家投行转型,标志投行模式草草终结。
分析:在金融危机之前,投资银行是一个令人艳羡眼红的行业,它们利润丰厚,商业活动屡屡登上媒体头条,为全世界企业和政府的并购、招股、重组等经济活动提供咨询,受监管层干预相对较少。
而一场金融危机,使整个行业跌入谷底,华尔街鼎盛时期的五大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后,雷曼破产,贝尔斯登被收购,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成了商业银行。
金融危机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思考。
导致投资银行覆灭的原因之一是过高的杠杆率。
据瑞银公布的数据,美林的杠杆率为28 倍,摩根士丹利为33 倍,高盛为28 倍,均达到十分惊人的程度。
在市场情况良好时,高杠杆带来了高收益。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过程10级金融2班钱蓉 js1007227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次贷危机的演进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又与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
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不但居民习惯于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借贷和超前消费。
此外,为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一度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低水平。
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
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又促使银行扩大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也就是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以赚取更高的利息收入。
因此,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市场泡沫日益膨胀。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
利率攀升大大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
自2006年起,美国房市大幅降温,房价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在过去10年国际投行聘用的中国交易撮合者中,方风雷是唯一不谙英语、且没有西方学位的人。
尽管如此(或许正因为如此),在全球金融与中国政治交汇的这片变化莫测的领域中,他是最敏捷的导航者。
本周三中国建设银行(CCB)股票交易量激增,助长了一种猜测,即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脱手的73亿美元建行股票的某些买家,很快转手抛出了自己买下的股票,由此获得巨额所得。
方风雷因此受到关注。
他所运营的私人股本集团厚朴基金管理公司(Hopu Investment Management)就是买家之一。
他的名字代表着“大风和雷电”,人们认为正是他说服了王岐山采用美国投行模式,于1995年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合资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王岐山曾是方风雷的老板与导师,如今是中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副总理。
方风雷的父亲曾是农民,后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1968年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16岁的方风雷被下放到艰苦的内蒙古农村。
三年后他参了军,上世纪70年代末期得以考入广东省中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外经贸厅当了名公务员。
河南是一个贫困的中原省份,就是在那里,方风雷遇见了王岐山,被他送去学习美国的金融体系。
担任中金副首席执行官期间,方风雷是王岐山的耳目。
但知情人士透露,很快方风雷就与摩根士丹利的高级合伙人闹翻了。
在短暂执掌中国银行(BoC)以及中国工商银行(ICBC)的香港投行子公司之后,方风雷再次走到了中国金融创新的前线。
他促成了一笔具有开创意义的交易,为高盛(Goldman Sachs)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
这笔2004年复杂交易的细节,仍然是受到严密保护的秘密,但我们知道的是,高盛解救了方风雷参与的一家破产券商后,帮助他成立了一家证券合资公司,高盛在其中获得了空前的控制权。
这笔交易奠定了方风雷作为终极交易撮合者的名气。
摩根⼠丹利VS⾼盛华尔街投⾏盈利⽅式区别继摩根⼤通和⾼盛后,⼜⼀美国标志性银⾏利润超分析⼈⼠预期。
昨⽇摩根⼠丹利发布财报,第⼀季度净利润同⽐⼤涨65%达到23.9亿美元,每股收益1.18美元,⼀年前每股收益仅74美分。
⽬前,美国银⾏业财报季中,摩根⼠丹利表现最为亮眼。
摩根⼠丹利今年第⼀季度收益创五年新⾼,历史上净收益第⼆⾼。
这还需归功于资产管理和交易部门。
摩根⼠丹利从固收转向资产管理摩根⼠丹利⾸席执⾏官James Gorman功不可没,从2010年被任命为CEO以来,他⼀直致⼒于缩减固收部门规模,加⼤摩根⼠丹利对股票交易和个⼈资产管理的依赖性。
现在,他的新⽬标是获得5%的净资产收益率。
他在新闻通稿中写道,“这是我们很多年来经历的最强势的⼀个季度,⼤多数部门收益都获得了增长。
”与今年美股总体⾛势相反,摩根⼠丹利股价进⼊2015年以来下跌5.3%,上周五骤跌1.6%,可能表明市场对摩根⼠丹利财报并不⼗分乐观。
但过去的两年多内,摩根⼠丹利股价已上涨⼀倍多,今年的回调并不影响其总体⾛势。
⾼盛坚守“华尔街荣耀”上周五发布财报的⾼盛与上周⼆发布财报的摩根⼤通,⾼收益部门与摩根⼠丹利不尽相同。
⾼盛更侧重于交易,⽽摩根⼤通更综合。
三家银⾏的投资银⾏部门收益均有上升。
⽽美银美林、花旗银⾏第⼀季度收益均下降超过5%。
摩根⼠丹利的转型可以说是华尔街政策影响下的⼤势所趋;摩根⼤通与另两家银⾏不同的是,在商业银⾏业有所作为;⽽⾼盛坚持“交易为本”,即便客户活跃度在2008年后⼤幅下降,仍然视交易部门为荣耀。
今年第⼀季度,⾼盛交易部门收益为55亿美元,摩根⼠丹利交易部门收益为41.7亿美元。
除交易外,⾼盛在直接投资⽅⾯也⼗分活跃,该部门现在被称为商业银⾏部门。
其财富管理部门与摩根⼠丹利⽆法⽐拟,摩根⼠丹利仅靠财富管理部门收益便有45亿美元收⼊,⽽⾼盛的相应部门收⼊仅为15.8亿美元,是摩根⼠丹利的三分之⼀。
摩根⼠丹利CEO James Gorman在财报发布后向摩根⼠丹利分析员表⽰,“关键就是不为取得盈利⽽加⼤风险。
高盛集团简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
而高盛和大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
[1]2008年0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计划对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资50亿美元。
[2]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
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编辑]高盛集团发展历程及战略[编辑]高盛公司的创立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
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
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
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
“华尔街五大投行”本文包括:1. 引言2.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高盛3.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二:摩根士丹利4.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三:美林5.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四:雷曼兄弟6. 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五:贝尔斯登7. 五大投行各家的命运8. 了解更多信息9. 阅读所有信用与债务类文章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地,意味着美国昔日的前五大投行只剩下摩根和高盛作为独立机构一息尚存——其实它俩的幸免,也是靠着及时摘去“投资银行”的紧箍咒,转型为商业银行。
那么,我们通常提到的这华尔街五大投行指的是那几家呢?下文将为您详细解密。
Gettyimages供图美国华尔街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其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
与雷曼兄弟一样,它也是犹太后裔创建的公司。
创业时,高盛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员工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
然后,在某个约定的日期里,由原来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的差额便是高盛的收入——高盛创始人就这样完成其最原始的资本积累。
更难想像的是,如今声名显赫的高盛曾经是华尔街上“笑柄”及“谬误”的代名词,并一度濒临倒闭:当时高盛曾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类似现在互助基金的业务,并迅速扩张。
其股票发行量短期内膨胀1亿美元,公司股票则由每股几美元飙升至 100多美元,峰值时更曾达到200多美元的高价。
时值1929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高盛难善其身,股价一落千丈,跌至一块多钱,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声誉更在华尔街一落千丈。
其后,高盛用了整整三十年苦心经营,尤其是与摩根士丹利在“恶意收购”上兵戎相见,终于成为投行界的世界级顶级选手。
2008年9月21日晚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这两家冤家对头终于共同终结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华尔街模式。
提起摩根士丹利,许多人马上会联想到摩根大通。
2007年:1月,汇丰控股首次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额,并发出可能大幅增加拨备的警告。
3月,汇丰控股公布业绩,将美国次贷准备金额额外增加70亿美元,合计105.73亿美元,升幅达33.6%;消息一出,当日股市大跌,其中恒生指数下跌777点,跌幅4%。
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申请破产保护。
这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标志性事件,许多人把这一天视为次贷危机暴发日。
7月10日,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
8月1日,澳洲麦格理集团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因美国次贷问题亏损逾50%,股市大跌。
8月4日,中国银行宣布增加在美国次贷投资上的准备金额。
8月6日,美国房地产投资信讬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
8月6日至11日,欧洲央行、日本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美联储、加拿大央行先后向市场注资,分别为1158亿欧元、1兆日圆、49.5亿澳元、590亿美元以及31.5亿加元。
8月14日,沃尔玛和家得宝等数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级债危机蒙受巨大损失;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
8月16日,全球金融市场继续出现恐慌性抛售,加剧日元套利盘平仓潮。
8月20日,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
8月21日,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8000亿日元;澳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35.7亿澳元。
8月22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
8月23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英央行向商业银行贷出3.14亿英镑应对危机。
8月28日-30日,美联储连续三天向金融系统注资,金额分别为95亿美元、52.5亿美元和100亿美元。
9月13日,英国第五大信贷银行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遭遇挤兑,当天被提走10亿英磅。
英伦银行向其注资,为50年来最大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