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知识点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408.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知识点考点单元首页【人文主题】★春天古诗词诵读板块共选编十首古诗词,包括《采薇(节选)》《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江上渔者》《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春天的多彩,并借春抒情,表达了作者爱春、惜春、赞春、诵春之情。
【语文要素】★增加积累,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研究方法来自主疏通诗词大意,为更高年段的研究作准备。
【阅读要素】★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突破】★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词背景;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一、会背《采薇(节选)》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读准音雨(yù)霏(fēi)载:zǎi记载、三年两载zài载重,本课读zài行:háng银行xíng行走,本课读xíng2.看注释(1)薇:野豌豆(2)雨[yù]:下雨,落下。
雨雪,下雪。
3.解诗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4.知背景《采薇(节选)》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和心情。
原诗共六章,本诗节选的是第六章:归途之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5.悟诗情《采薇(节选)》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戊边战士在归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他爱国恋家服役思归的思想感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是《诗经》中以景写情的胜利典范,是描述情景交融的名句,被称为《三百篇》中最好诗句之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10.清平乐教学目标:1.阅读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并背诵。
(重点)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难点)3.想象词中描述的情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相关介绍1.作者简介教师口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的主要作品:《清平乐》《鹧鸪天》《菩萨蛮》等。
2.背景介绍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被贬,至崇宁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初读感知1.自由读词。
2.课文注释。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啭:鸟婉转地鸣叫。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3.初读词,通词句。
(1)注意读出节奏。
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词意: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感到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唤春天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4.理词意,悟情感。
(1)如何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2)“寂寞无行路”是什么意思?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春日,因此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第十首。
这是一首词。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入声字已用红色标注,韵字用蓝色标注)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3、通过吟咏,理解这首词的声韵含义。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并积累诗歌。
【教学难点】对声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请孩子们吟诵复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词人王观叮嘱好友鲍浩然“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很有意思的是,著名的北宋江西派代表诗人黄庭坚也千方百计地追寻春天的踪迹,渴望“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词人的生平。
出示黄庭坚简介,指名读: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永修人。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兼好友,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22岁时中进士后担任官员,后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即位,他被召还,流寓荆州,又因文章获罪,死于流放地。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4、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黄庭坚的词《清平乐》里去看看。
二、读诵诗歌1.请孩子们听读诵录音两遍后自读这首词,注意以下几点:(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读“寂、寞、若、迹、百”五个入声字的短促。
(3)拖长每句诗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和韵字。
2.指名反馈,师生正音。
3.请齐诵一遍。
三、理解文意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一人一句,逐句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2.指名反馈,生补充,随生回答出示译文。
(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
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
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
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书背诵知识点重点归纳整理一、古诗文部分归纳:1.《寒食》唐代韩翃(hóng)(第三课)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第三课)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mò)。
3.《十五夜望》唐代王建(第三课)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长歌行》汉乐府(语文园地一)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马诗》唐代李贺(第十课)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6.《石灰吟》明代于谦(第十课)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竹石》清代郑燮(第十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学奕》选自《孟子·告子上》(第十四课)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第十四课)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0.《诗经·采薇》(节选)(古诗词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清平乐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
课文知识点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
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
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
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
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
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
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
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
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
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
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
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
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
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
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
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
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首词上片是说,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
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
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
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首词上片是说,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
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
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
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果词人仅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这首词的高妙之处,
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上
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
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
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
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
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
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
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
天已经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
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创作背景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
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本首词就是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同年
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
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
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
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
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