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 格式:docx
- 大小:296.77 KB
- 文档页数:4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爱国的含义。
教材分析:本章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的第一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本章内容看,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其次从宏观角度上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做知识上的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区域的划分还缺乏认识,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重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2、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教法选择:小组探究法、教授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前三分钟:板书课题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学习目标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地理意义。
二、自学指导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而紧张地自学,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第2—4页的内容,8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1、概括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2、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一般为哪些地理事物?举例说明?3、在图5.1上指出秦岭、淮河所在位置?4、列举南、北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差异?5、完成P5活动题1、2、3?三、学生自学,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四、后教: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引导1、自然环境差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环境差异: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等例如:南北温差:纬度因素/东西降水:海陆位置/南稻北麦:气候注:此处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给学生直观感受,学生能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教课方案【核心修养】人地协调观、地区认知、综合思想【教材剖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区部分的连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叙述中国地理概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色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论述我国不一样地区的地理差别。
作为中国地区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不过对地区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掌握地区的差别,为后边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色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因为后边的地区选择不可以过多,选择的地区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防止在详细地区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所以,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剖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地理思想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连接上还存在必定的缺点。
【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别。
学习动词是指出,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 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
【教课目的】1.经过阅读有关地图,剖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和成因。
2.能够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剖析“秦岭 - 淮河”一线南、北双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别,从而说出“秦岭—淮河” 一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地区的区分,认识不一样种类的地理地区。
4.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指出它们大概的地点和范围,剖析确立其分界限的主导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四大地理地区的区分的标准2.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教课方法】1 / 7自主、合作、研究、议论法【教课过程】导入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本班进行不一样类其他分组,并说出区分依照。
学生会以“性别”、“身高”、“头发长短”、“能否近视” 为依照来分组,从而得出班级分组能够分红多种种类的组,同一个人能够是好多组的成员。
其实地理地区区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区分方法近似,不过区分的依照应是地理因素而已。
第1课时地理差异显著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列举出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存在的差异。
2.试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3.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能够列表比较该线南北两侧的诸多差异,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重点:通过课本的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地理差异,理解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
难点:利用图表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地理差异的主导因素。
体会这种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导入素材】素材1 提前安排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来自新疆、西藏、云南、黑龙江等不同省份的选手,进行“家乡美”的演讲。
新疆选手:我的家乡沙漠广布,但是在绿洲地区瓜果飘香。
西藏选手:我的家乡在雪域高原,有成群的牦牛和甘甜的酥油茶。
云南选手:我的家乡四季湿热,少数民族风情独特。
黑龙江选手:我的家乡冬季冰天雪地,有广阔的黑土地。
素材2 展示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景观图和湖荡星罗棋布的长江三角洲农业景观图。
【预习内容】1.自然环境差异(1)我国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人类活动差异(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北麦南稻的分布特点。
(2)我国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 西部低。
【师生交流】探究活动1 我国各地的地理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词语的含义:南高北低,东多西少,西高东低,南稻北麦。
(见课件)答案:南高北低指的是我国气温的特征,东多西少指的是我国人口的分布,西高东低指的是我国地势的特征,南稻北麦指的是我国农业的差异。
过渡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各地存在显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异,而有些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由于其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掌握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的教材安排上册讲中国地理的总论,下册讲分区,而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
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以便学生顺利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学习区域地里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各种数据和实际生活例子描述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管,是学生尊重各个地方的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北方人南方人对彼此的的刻板印象,南方人觉得北方人抗冻,北方人觉得南方很暖,然而形成了北方的狼到了南方冻成了狗。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
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只要穿厚了,没有问题;而南方的湿冷是魔法攻击,穿再厚也是没有办法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自主学习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P5;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
结合图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完成自主学习预习作业。
(课前安排学生完成)(四)、教学内容:1、多媒体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阅图分析归纳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及自然景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区域划分以及各区域的地理差异。
本课时重点讲解第一节内容,即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轮廓、地理位置有一定了解。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地理差异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掌握地理差异的概念,能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2.难点:地理差异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区域,让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加深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素材,如地图、图片等。
2.设计教学案例,准备讨论题目。
3.安排课堂活动所需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轮廓和地理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选取典型的地理差异案例,如南北方地理差异、东西部地理差异等,让学生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地理差异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海南岛景观图、哈尔滨冰雕图等。
让学生感受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从而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地理差异显著:一、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思考回答: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理差异。
(从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描述)(1)气温: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方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让学生看图感受我国自南向北植被的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的变化,总结规律。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2、能够就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3、简单了解地理差异对生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参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现: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更好的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2、秦岭—淮河一线重要地理意义。
【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三、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示讲述、学生活动四、教学准备课件、地球仪、图片资料五、教学用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孩子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去外面游玩,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学生:好!(同字们鼓管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的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
(二)新课讲授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导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1.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现象()2.自南向北,纬度逐渐(),气温逐渐()3、自东南沿海到(),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4.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逐级下降。
5.我国的()、()、()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的变化,反映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
【板书】自然方面: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教学设计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自然环境差异
(1)我国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______。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
______。
(3)我国地势__________,呈______状分布。
2.人类活动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___东____,北___南____的分布特点。
(2)我国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___西___的特点。
(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_____高,____低。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自然方面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目标导学二:人类活动方面
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5.2和阅读材料,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目标导学三:地理分界线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 。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
教师提出探究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
四、课堂总结
中国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三,地理差异很大,地型多样,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大家能更好的了解祖国,热爱祖国。
内容及
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
检测目标1. 哈尔滨的学生寒假长,而武汉的学生暑假时间长的原因是()
A.尊重当地的气候特点
B.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
C.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
D.使用的教材授课时间长短不同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叙述符合我国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特征的是()
A.从农业方面看,具有南麦北稻的特征
B.我国人口分布东部稠密,西部稀少
C.我国经济发展北部高,南部低
D.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线稀疏,西部地区密集
3、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南高北低 B.山区面积较小
C.地势西高东低 D.地形以平原为主
4、关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B.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零度等温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线。
D.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干旱与湿润的分界线。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
学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