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_国际体系变迁与德国外交战略的选择_刘新华
- 格式:pdf
- 大小:633.09 KB
- 文档页数:7
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3刘新华 摘 要:占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的海洋是重要的全球公共物品。
中国为获得与任何国家一样平等的发展权,必须拥有海权。
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是海权优先,这是新形势下地缘战略诸多因素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合力之下的必然选择。
当代中国所要发展的海权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即国家控制海洋的能力、利用海洋汲取财富的能力和由海向陆的能力。
这些能力最后的体现就是国家在海洋中(含国家对海洋空间、海岛和濒海地区)的强制能力。
关键词:中国海权;地缘战略;海权优先;国家海洋能力中图分类号:D60;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8)0720054208作者简介:刘新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武汉 430073)现代国家是以领土为物质基础的民族国家,占地球表面积29%的陆地的稀缺性与有限性决定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是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占71%的海洋空间的最大特点则在于其公共物品(public g oods)的属性。
因此,主权国家能否利用海洋保证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乃至成为世界大国,考验着一个海洋国家或者濒海国家的战略水平和战略艺术。
中国是海陆复合型①国家,海陆兼备的战略地理特征十分明显,拥有成为海权国家的地理条件。
自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地缘战略方向的二难选择,曾经向海洋方向付出过努力,但目前仍是一个陆权型国家。
当代中国仍面临着海陆地缘战略选择的矛盾和困惑。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中国越来越参与世界事务的背景下,中国在地缘战略的选择上,出现了发展海权的历史机遇。
中国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优先发展海权。
一、当代中国面临的海洋战略形势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生效为契机,国际海洋战略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范围内新的国际海洋机制的形成,二是西方国家利用其历史经验以及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强化了其海洋优势,三是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迫使中国关注其周边地区日益复杂的海洋战略形势。
北约东扩、美日同盟的加强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刘新华1,秦仪2(1.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冷战结束以来,在欧洲,美国推动北约进行了两次东扩并将继续东扩;在亚太地区,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美日同盟得到了加强。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北约东扩是要控制欧亚大陆的陆权,这会对中国确保陆权产生消极影响;而美日同盟加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持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并要在西太平洋围堵中国,这不利于中国发展海权。
关键词:美国;北约东扩;美日同盟;中国;地缘政治中图分类号:D 8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 (2003)04-0111-05NATO s East ward Ex p ansiOn ,S tren g t heni n g Of Am erican-ja p aneseA lliance and Chi na s G eO p OliticsL I U X i n-hua 1,G I N Y i 2(1.S choo l o f Po litics and A d m i n istration ,W uhan U n ivers it y ,W uhan ,~ube i P rov.,430072;2.B us i ness S choo l ,W uhan U n ivers it y ,W uhan ,~ube i P rov.,430072)Abstract :S i nce t he end o f t he C o ld W ar ,p ushed b y t he U .S.,NATO has ex p anded east w ard t wice and w ill conti nue t he p rocess.meanwh ile ,t he Am erican-Ja p anese alliance ,w it h its f ocus on m ilitar y coord i nation ,has been stren g t hened i n t he A s ian-P acific re g ion.F romt he g eo p o litical p o i nt o f view ,NATO s east w ard ex p ans ion is ai m ed at t he land p ow er o f t he e uras ian re g ion ,wh ich w ill have a ne g ative i nfluence on Ch i na s securit y o f land p ow er i n t he lon g run.Furt her m ore ,one o f t he ai m s o f Am erican-Ja p anese A lliance s coo p eration is to m ai ntai n t he se p aration bet w een t he m ai n land and T ai w an ,and to contai n Ch i na i n t he W estern P acific re g ion.Ch i na s eff orts to secure sea p ow er w ill t hus be ha m p ered.K e y wOrds :U .S.;NATO s east w ard ex p ans ion ;Am erican-Ja p anese alliance ;Ch i na ;g eo p o litics自冷战结束以来,在欧亚大陆的西部和东部,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关系的变化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论述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1. 引言本文将论述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和政治重要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德国大国外交的特点和策略。
2. 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的特点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德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国着重发展经济外交,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来增进国家利益和国际影响力。
2.2 多边主义的坚持德国一直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并且推动国际合作。
德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际秩序和法治,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2.3 对话与合作的倡导者德国一直倡导对话与合作,通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
德国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的对话机制,推动和平解决问题的进程。
3. 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的策略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采用了一系列策略来实现其目标:3.1 经济外交的发展德国不仅在欧洲范围内加强经济合作,还致力于与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发展经济合作。
德国通过开展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扩大经济影响力,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
3.2 与欧盟的合作与影响力提升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与其他成员国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德国与欧盟一起制定共同的外交政策,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3.3 推动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合作德国积极通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援助和和平调解等方式,推动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合作。
德国致力于缓解冲突、维护和平,为国际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 结论德国特色之大国外交以经济外交为重点,坚持多边主义,倡导对话与合作。
通过发展经济合作、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和推动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合作,德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大国外交策略值得借鉴和研究。
(字数:305)。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郑春荣【内容提要】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
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
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
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 德国 时代转折 外交战略转型2022年2月27日,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仅3天,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一次历史性演讲,宣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一次时代转折”,并为此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
如今,这一转型已被命名为一场“时代转折”。
[1]此次转型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其打破了德国历史上的诸多“禁忌”,而且昭示着德国想在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中扮演领导角色。
基于德国在欧洲的中心地理位置及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将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时代转折”产生重要影响。
德国外交战略转型及其动因朔尔茨在上述演讲中提到了“时代转折”赋予德国的5项任务:一是给予乌克兰财政与军事援助;二是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三是避免战争外溢到其他国家,为此坚持北约的互助义务;四是设立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将国防支出提高到北约所要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以及调整能源政策;五是继续坚持和平解决冲突的理念,保持与俄罗斯对话的渠道,强调与盟友及“志同道合”伙伴的团结。
[2]朔尔茨的表态在诸多方面意味着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范式变革。
首先,突破了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
1971年德国《联邦政府关于输出武器和其他军备物资的政策原则》规定,“德国不允许向危机地区提供武器和与战争有关的其他军事装备”,而且现政府此前在《联合执政协议》中还曾计划收紧军备出口政策,并推动欧盟出台《武器出口条例》。
国际政治与地缘战略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地缘战略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这两个领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它们的变化和影响。
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它们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政治的意义在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例如贸易、经济、外交、联盟、盟军等。
国际政治的发展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的,包括全球化、文化差异、战争、恐怖主义、贫困等。
从威权主义国家到民主主义国家,从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到阿拉伯的春天,国际政治和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都在塑造我们的世界。
地缘战略主要关注的是地理位置和资源的安排,以及如何影响和控制这些地域和资源。
地缘战略是一根纽带,把经济和国家安全紧密耦合在一起,有着长期的影响范围。
地缘战略的变化意味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重大变化。
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之间的联系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战争。
所有的战争都是由国内或国际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
一国的利益就是另一个国家的损失,甚至全球各国都有所牵连。
在战争中,国家力量的大小、经济实力、地理位置和军事资源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更常见的是,地缘战略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执行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例如,经济利益驱动的国家和地缘政治走向和资源战略更容易引发国际冲突。
在21世纪,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让过去那个一块土地只能属于一个国家的时代不再存在。
边境已经被模糊、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竞争更加激烈。
地缘背景和国际政治方面的变化会对未来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尽管如此,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同样有望为国际和地缘战略带来更多机会和改变。
全球化可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科技进步也可以为世界带来更加公正和平利的机制,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的角色也会变得更加重要。
总之,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是一个共生共荣的双向影响的体系,它们彼此交织、共同作用着,世界的发展,都需要它们共同的努力。
德国新政府外交政策调整及走向德国新政府外交政策调整及走向水戴启秀王志强摘要:欧洲一体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积极和平外交政策构成德国传统外交三大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
如同题为“构建德国的未来”的德国新政府《联合执政协议》所确定的那样,在延续这三个外交原则基础上,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安全问题、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关系成为德国新政府三大外交政策重点。
就外交地域分布而言,德国外交涉及三大层面:地区性层面——德国对欧洲政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层面——德国对美国外交;全球性层面——德国对欧美以外国家外交。
这三大维度也确定了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德国外交新型建构力量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标号:1005_4812(2014)04.0133.144欧洲一体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积极和平外交政策构成德国传统外交三大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并通过多边形式来建构安全政策。
其中,德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关系主要面向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
就外交地域分布而言,德国外交涉及地区性层面——德国对欧洲政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层面——德国对美国外交;全球性层面——德国对欧美以外国家外交。
这三大维度确定了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基于对德国外交这一认知,本文在对德国新政府建立以来出现的“积极外交”趋势解读的基础上,阐述和分析德国对欧洲政策、跨大西洋关系和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外交政策,并指明德国新政府外交政策调整及走向。
一、德国新政府“积极外交政策”:由谨慎消极转向积极主动综观德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德国外交新举措和外交行动反应方式,人们不难确定,同之前的德国外交政策相比,德国外交政策出现了新变化。
它主要表现在由谨慎消极转向积极主动,由欧盟内部(尤其是欧债危机)转向欧盟和欧洲以外地’本文得到政治学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资助(项目编号:2013GxⅥ.)Ⅸzz x(船)。
133万方数据国际观察2014年第4期区,外交空间有了新的拓展。
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作为地球上众多人类社会的一个单元,每个国家的发展和变化都受到了不同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地缘政治是指国家或地域之间因资源、领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地缘政治局势会影响到各国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国际关系。
现代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各国之间的运作通常需要通过政治意愿而不是武力达成,此时国际关系的因素就显得尤其重要。
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非常显著,国际关系的发展也受到了地缘政治因素的限制和推动。
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一、领土和资源国家的领土和资源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国家之间因为领土和资源问题而发生冲突,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
比如中国和印度因为领土问题多次发生边境冲突,南海争端也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划分领海、大陆架等问题。
同时,领土和资源也是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各国可以通过共同利益来开展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达到互利共赢。
例如,各国可以通过油气管道和输电线路等方式来开展能源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发展。
二、历史和文化历史和文化也是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国家之间因为历史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和冲突也比比皆是。
例如,东亚地区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曾经发生了众多的武装冲突和领土争端,如中日韩三国之间因为历史问题而产生的纷争。
在国际关系中,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然而,历史和文化也是促进国际合作的一种资源。
不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进而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和发展。
三、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高,因此国际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政治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也日益减弱,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论联邦德国的“新东方经济政策”摘要维利·勃兰特提出的“新东方政策”是在60年代美苏缓和的国际大环境以及西德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下,西德寻求国家重新统一的一条现实道路。
“新东方政策”的核心是“以接近求改变”。
它先实现东西方缓和,通过缓和使两级对持走向松动,使两德扩大交往并互相接近,以期长期积累,滴水穿石,为统一创造条件。
随着冷战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逐渐加剧,作为战败国同时也是冷战排头兵的德国遭到了再度分裂的境遇。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分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而治,同时在东西德分别上演着紧张的对峙剧情。
德国问题的解决,德国统一的实现,对于联邦德国而言,是其终极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究竟如何结束德国的分裂,联邦德国前任总理阿登纳实行“哈尔斯坦主义”,与东方阵营划分界限,试图借助西方盟友的支持完成统一大业。
但事态的发展表明,在冷战步入缓和阶段的前提下,“哈尔斯坦主义”只会孤立西德,离统一的目标南辕北辙。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改变策略,采取“以接近促改变”,推行“新东方政策”,该政策的实行是以与苏联在内的东方国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为标志的,也可以说,包括《莫斯科条约》在内的一系列东方条约是“新东方政策”的成果。
联邦德国领导人勃兰特始终把欧洲联合与实施新东方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缓和了东西方紧张局势,而且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同时,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为新东方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安全保证。
关键词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欧洲一体化;东西方关系;苏联因素O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New OrientalEconomic Policy"AbstractWilly Brandt's "Ostpolitik" in the 1960s Soviet detente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Germany's domestic situation, the country reunified Germany to seek a realistic way. "Ostpolitik" of the core is "close to seeking change." It is the first East-West to ease implementation by easing toward loosening the two pairs held that two German expand exchanges and close to each other, to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Dishuichuanshi,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reunification.With the Cold War in the East side of the two camps gradually intensified, as a defeated Germany is also the vanguard of the Cold War was again split situation.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relying on the two superpowers of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rule, while in the East and West Germany were staged a tense standoff plot. German proble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unification of Germany,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s concerned, is the ultimate goal, but it is also a difficult problem. Exactly how to end the division of Germany, the former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Chancellor Adenauer implement "Hallstein doctrine" demarcation with the Eastern bloc, the Western allies trying to help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reunific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that eased into the stage of the Cold War under the premise of "Hallstein doctrine" would only isolate West Germany, poles apart from the goal of reunification. Late 60s early 70sappointed Federal German Chancellor Willy Brandt to change strategy and adopt a "close to promote chan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Ostpolitik",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including the Eastern countri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igned a series of treaties flags can also be said, including "the Moscow Treaty," including a series of oriental treaty is the "new Ostpolitik" results.Federal German leader Willy Brandt always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Ostpolitik closely together, not only to ease East-West tension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Meanwhile, the deepening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for the new Ostpolitik provide a solid backing and security guarantees.Key words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stpolitik; European integration; East-West relations; Soviet Union目录一绪论 (1)(一)选题缘由 (1)(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二新东方政策产生的背景和根源 (3)(一)新东方政策出台背景 (3)(二)新东方政策出台的原因 (6)三新东方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7)(一)新东方政策的内容 (7)(二)新东方政策的具体表现 (8)四新东方政策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9)五新东方政策对欧洲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11)六新东方政策中苏联因素 (12)七新东方政策的意义 (13)八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9)一绪论(一)选题缘由自1949年德国分裂始,联邦德国历届政府都把德国的重新统一视作其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对此提出了东方政策。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一)美国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与中俄石油管道风波
刘新华;秦仪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0)003
【摘要】在国际关系中,相邻国家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论认为,经济上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是国际政治权力的源泉,因为优势国家可以利用相互依存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差异来迫使劣势国家屈从自己的意志.虽然相邻国家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但现实的经济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地缘经济总是被包含在地缘战略这一大的框架之内加以考虑,它们对地缘经济合作所导致的可能的政治后果尤为敏感.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中俄石油管道风波.它给予中国诸多启示.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刘新华;秦仪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22
【相关文献】
1.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与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 [J], 曹英伟
2.油气格局重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展望——基于地缘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J], 李芳;
3.油气格局重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展望——基于地缘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J], 李芳
4.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经济分析 [J], 李兴;董云
5.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的地缘政治分析 [J], 徐建伟;葛岳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