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专业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005.50 KB
- 文档页数:29
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考试方向第一节总论单元细目要点要求一、总论1.绪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及其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了解2.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熟练掌握(2)水蒸气蒸馏法掌握(3)升华法了解3.分离与精制方法(1)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应用了解(2)沉淀法的原理及应用了解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含义及研究内容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2.天然药物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1)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2)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3)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4)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5)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熟练掌握) 1.溶剂选择1)常用的提取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常用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水、甲乙丙丁蠢、指甲玩,迷仿苯石油 2)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相似相溶原理)溶剂 类别可溶类型 具体类型水最安全,极性最强 能溶于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 甲醇(毒)、乙醇、丙酮 亲水性有机溶剂大极性的成分苷类、生物碱、鞣质及极性大的苷元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亲脂性有机溶剂中等极性和小极性 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强心苷 极性大的物质用亲水性溶剂提取,极性小的物质用亲脂性溶剂提取。
石油醚常用于脱脂,即通过溶解油脂、蜡、叶绿素小极性成分而将其与其他成分分开;正丁醇是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常用来从水溶液中萃取极性较大的苷类(皂苷)化合物。
溶剂提取方法 加热提取溶剂 特点煎煮法 加 水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多糖类、且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浸渍法 不 水或其他 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 渗漉法 不 水或醇 溶剂消耗量大,费时长回流提取法 加 有机溶剂 此法提取效率高于渗漉法,但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 连续回流提取法加 有机溶剂 在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CO 2 ,常用的夹带剂是乙醇。
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化学特性和生物学活性,以及这些产物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应用的分支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包括从天然资源中分离、纯化和鉴定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用于合成类似分子的有机合成和机制研究。
随着对复杂药物发现和开发的需求不断增加、分析技术不断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学特征,为发现新的天然产物药物和开发药物带来启示。
天然药物化学家通过从各种生物体中分离和纯化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如植物、微生物和动物,来收集有关它们的化学信息。
然后,天然药物化学家将这些物质的结构鉴定和解决分子的化学结构、化学特性和背景知识,以便了解其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应用。
这种专业的知识使它们能够优化这些化合物,以增加它们的效力或减少它们的毒副作用,并改善它们的化学稳定性和制剂属性。
天然药物化学在天然产物的化学分析方面极为重要。
这种类型的化学分析使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来分离、提纯和鉴定天然产物。
例如,对于复杂的混合物,天然药物化学家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GC)等技术来提取单个分离物。
然后,他们可能会使用核磁共振(NMR)或质谱(MS)等技术来获取有关该分子的化学和结构信息,并开发分子的结构-活性关系。
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目标是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一种或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并了解它们的药理学属性。
另一个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的领域是通过有机合成复制自然产物结构来创建新的天然产物类似物。
这种方法被称为半合成法。
利用这种方法,天然药物化学家可以调整原来的天然产物的结构,以优化它们的药理学性质,或创造新的药物。
即使天然药物化合物有助于药物研究和开发,但它们并不总是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因此,天然药物化学家使用化学合成技术创造类似分子,以获得更好的药理学性质或更好的制剂性质。
总之,天然药物化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涵盖了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纯化和鉴定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用于合成类似分子的有机合成和机制研究。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308适用专业: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64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介绍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技术与技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性强,是培养相关专业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提取、分离及鉴定天然药物活性成分能力。
本课程既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及中医药概论等,后续课程是药物分析、药剂学、药品营销学。
4.课程作用:本课程主要服务于医药产业,为医药行业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其在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作用是:培养从事药品调剂、天然药物产品生产、检验等工作,掌握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基本技能,能胜任药物提取工、药品检验工等相关工作岗位,综合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本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具有天然药物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方面技能,为将来学生从事天然药物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医药生产、药品营销企业以及医院中药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在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针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三大就业岗位群(天然药物制剂生产岗位群、研发人员的助手岗位群、药学服务岗位群)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等等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考取相关工种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一、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类与结构特点1、糖类:单糖、低聚糖、多糖2、氨基酸和蛋白质3、脂类和蜡类4、色素类5、醚类、醛类与酮类6、苯丙素类7、醌类8、黄酮类9、萜类10、挥发油11、有机酸类12、酚酸类13、苯丙酸类14、其他类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5、膜分离技术6、色谱技术7、波谱技术(红外、紫外、核磁、质谱)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1、紫外光谱法2、红外光谱法3、质谱法4、核磁共振谱法5、X射线衍射法6、计算机模拟方法7、其他方法(化学方法、色谱-波谱联用技术)四、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与稳定性1、物理性质(溶解度、旋光性、熔点、沸点等)2、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水解性等)3、稳定性(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因素)4、生物活性与药理作用机制5、安全性评价与质量控制标准6、临床应用与常见剂型及用法用量7、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8、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策略与思路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之前,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回顾是必要的。
本文将涵盖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需求与供给:理解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价格、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
掌握供需平衡时的市场价格及产量的决定。
弹性理论:理解弹性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不同商品弹性的特性。
理解弹性与税收分配的关系。
消费者行为:理解边际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
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因素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生产者行为:理解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的概念。
掌握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和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理解GDP的概念及核算方法,包括名义GDP和实际GDP。
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及其实质含义。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及衡量方法,掌握失业率的计算及类型。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代码:13003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适用专业:药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天然药物化学是应用现代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学科,是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
本门课程着重围绕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以及结构测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教学。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地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较强地知识运用能力和开拓精神,为学生今后适应岗位变化,学习相关专业技能,具有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熟悉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以及鉴别方法;了解典型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方法以及生物合成途径。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从事天然药物的生产和研究能力。
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及波谱学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围绕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与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教学。
总论部分介绍了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生物代谢途径、提取分离以及结构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各论部分介绍了糖苷、黄酮、醌类、萜类、皂苷、生物碱等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测定方法。
在该课程的学习中,涉及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超临界萃取法等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用到离子交换色谱、硅胶色谱、氧化铝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色谱、聚酰胺色谱等多种分离手段;在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中用到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氢核磁共振(1H-NMR)、碳核磁共振(13C-NMR)等光谱检测手段。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以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本门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单选题)A型题1.对凝胶色谱叙述的不正确项为()A. 大分子被阻滞,流动慢;小分子化合物阻滞小,流动快故先于大分子被洗脱流出B. 适合分离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化合物C. 商品上常以吸水量大小决定凝胶分离范围D. 凝胶吸水量小,分离分子量较小的物质2.不适宜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的成分为()A. 生物碱B. 生物碱盐C. 强心苷D. 氨基酸3.正相分配色谱常用的流动相为()A.水 B.亲脂性有机溶剂 C.碱水 D.亲水性有机溶剂4.有效成分是指()A. 含量高的成分B. 需要提纯的成分C.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D. 一种单体化合物5.下列哪类不属于醇溶性成分()A. 黄酮苷元B. 香豆素C. 多糖类D. 游离生物碱6. 只能用水作溶剂提取的方法是( )。
A.冷浸法B.渗漉法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7. 二氢黄酮与下列哪类黄酮是同分异构体?( )A.2′-羟基查耳酮B.异黄酮C.黄烷醇D.二氢黄酮醇8. 在挥发油高沸点馏份中,有美丽的蓝色馏份,这类成分可溶于强酸,并能与三硝基苯作用生成沉淀,该成分是( )。
A.环烯醚萜B.单萜C.倍半萜D. 薁类9. 主要由两分子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化合物是( )。
A.木脂素B.木质素C.纤维素D.树脂10. 羟基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硅胶薄层色谱,在酸性溶剂系统中展开后的色谱行为是( )。
A.拖尾B. R f较小C.斑点集中D.以上均非11. 强心甙甙元C17位侧链为( )。
A.不饱和内酯环B.含氧杂环C.戊酸D.苯环12.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A.比重不同 B.分配系数不同 C.萃取常数不同 D.介电常数不同13.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是()A.离子交换色谱 B.凝胶过滤色谱 C.聚酰胺色谱 D.硅胶色谱14.酸水解速度最快的是()A. 葡萄糖苷B. 鼠李糖苷C. 2-去氧糖苷D. 葡萄糖醛酸苷17.甘草酸属于()A. 葡萄糖醛酸苷B. 酚苷C. 碳苷D. 氮苷18.下列蒽醌用硅胶薄层色谱分离,用苯-醋酸乙酯(3︰1)展开后,R f值大小顺序为()OOHOHOH OOH OHO OOHOHOOHOHOCOOHOHOH①②③④⑤A. ①>②>③>④>⑤B. ⑤>①>③>②>④C.⑤>③>①>②>④D. ④>②>③>①>⑤ 19.一般情况下,认为是无效成分或杂质的是( )。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天然药物化学考试方向第一单元总论单元细目要点一、总论1.绪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及其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2.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升华法3.分离与精制方法(1)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应用(2)沉淀法的原理及应用一、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含义及研究内容有效成分:具有生理活性、能够防病治病的单体物质。
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种成分的组合物。
2.天然药物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3.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事业中的地位(1)提供化学药物的先导化合物;(2)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3)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4)为中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5)开辟药源、创制新药。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1.溶剂选择1)常用的提取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常用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巧记:水、甲乙丙丁蠢、只玩乙醚,仿苯室友 2)各类溶剂所能溶解的成分(相似相溶原理) 溶剂 类别可溶类型 具体类型水最安全,极性最强 能溶于水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生物碱盐、有机酸盐、无机盐 甲醇(毒)、乙醇、丙酮亲水性有机溶剂 大极性的成分苷类、生物碱、鞣质及极性大的苷元正丁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亲脂性有机溶剂 中等极性和小极性 生物碱、有机酸、蒽醌、黄酮、香豆素、强心苷 石油醚常用于脱脂,即通过溶解油脂、蜡、叶绿素小极性成分而将其与其他成分分开; 正丁醇是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常用来从水溶液中萃取极性较大的苷类(皂苷)化合物。
溶剂提取方法 加热 提取溶剂 特点浸渍法 不水或其他提取时间长,效率不高渗漉法 不 水或醇 溶剂消耗量大,费时长煎煮法加 水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回流提取法加有机溶剂 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且消耗溶剂量大,操作麻烦连续回流提取法加有机溶剂 在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物质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常为单一相态,此单一相态称为超临界流体。
天然药物化学-萜类与挥发油一、A11、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法是A、升华法B、超声提取法C、水蒸气蒸馏法D、浸渍法E、冷压法2、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多元酚类B、糖类化合物C、脂肪族化合物D、单萜和倍半萜E、芳香族化合物3、挥发油易溶于A、水B、丙酮C、乙醚D、正丁醇E、甲醇4、以化学分离法分离挥发油,以Girard试剂分离出的化合物为A、碱性成分B、酸性成分C、醇类成分D、羰基成分E、醚类成分5、挥发油的沸点为A、70~300℃B、95~300℃C、250~300℃D、200~300℃E、150~300℃6、下列关于挥发油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与水混溶B、可以随水蒸气蒸馏C、具有芳香嗅味D、挥发性液体E、具有止咳平喘等多种作用7、稳定结构挥发油组分的提取方法是A、95%乙醇回流B、甲醇回流C、乙酸乙酯回流D、热水提取E、水蒸气蒸馏8、二萜相当于A、两个异戊二烯聚合B、三个异戊二烯聚合C、四个异戊二烯聚合D、五个异戊二烯聚合E、六个异戊二烯聚合9、组成三萜基本骨架的碳原子个数是A、10B、15C、20D、25E、3010、下列化合物中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的化合物是A、黄酮类B、有机酸类C、萜类D、苯丙素类E、蒽醌类11、二萜分子异戊二烯数目是A、2个B、4个C、6个D、3个E、5个12、属于萜类的抗疟药为A、磷酸伯氨喹B、乙胺嘧啶C、磷酸氯喹D、青蒿素E、奎宁13、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单环单萜类的是A、青蒿素B、穿心莲内酯C、葛根素D、玄参苷E、薄荷醇14、甘草酸及其苷元甘草次酸都具有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活性B、发汗、止痛、镇痉和防虫腐作用C、松弛平滑肌的作用D、镇痛、止痒、局部麻醉作用E、降血糖的作用15、下列有关甘草酸、甘草次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甘草酸也称为甘草皂苷或甘草甜素B、甘草酸经酸水解生成2分子D—葡萄醛酸和1分子的甘草次酸C、甘草酸、甘草次酸都属于四环三萜的结构D、甘草酸、甘草次酸都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活性E、甘草酸单铵盐、甘草酸二胺(甘利欣)作为抗肝炎药已应用于临床16、患者,男,24岁,因患有恶性疟疾,医生为其开具了一种含有倍半萜的药物,其主要成分可能是A、青蒿素B、薄荷醇C、银杏内脂D、梓醇E、紫杉醇二、B1、A.紫杉醇B.甘草酸C.穿心莲内酯D.紫草素E.芦丁<1>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是A B C D E<2> 、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挥发油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因此,可以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类成分。
第一章总论(6学时)溶剂提取法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升华法溶剂法离子交换树脂法 沉淀法 分离纯化 结晶法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萃取超滤法、透析法、分馏法2.溶剂提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操作及其特点 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性质和溶剂性质浸渍法 渗漉法 煎煮法 提取方法 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声波提取法 微波提取法·溶剂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 < 二硫化碳 < 四氯化碳 < 苯 < 二氯甲烷 < 乙醚 < 氯仿< 醋酸乙酯 < 正丁醇 < 丙酮 < 乙醇 < 甲醇 < 水 < 乙酸·选择溶剂的要点:能有效的提取成分;相似相溶,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汽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有机溶剂萃取,既可分离出。
·正相正相分配柱色谱:固定相的极性>流动相,极性小的先流出,适合极性大的物质。
基本结构单位:C2单位(醋酸单位):如脂肪酸、酚类、苯醌等聚酮类化合物;C5单位(异戊烯单位):如萜类、甾类等;C6单位:如香豆素、木脂素等苯丙素类化合物;氨基酸单位:如生物碱类化合物;复合单位:由上述单位复合构掌握:1.掌握苷键的定义和苷的结构特征、苷的分类苷类又称配糖体(glycosides),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联接而成的化合物。
Fischer式:(C1与C5的相对构型)C1-OH与原C5或C4-OH,顺式为α,反式为β。
Haworth式:C1-OH与C5(或C4),同侧为β,异侧为α。
半乳糖Gal galactose甘露糖Man mannose鼠李糖Rha rhamnose木糖Xyl xylose果糖Fru fructose阿拉伯糖Ara arabinose):非糖的物质,常见的有黄酮,蒽醌,三萜等苷类苷键: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可通过O,N,S等原子或直接通过C-C键相连。
)苷类化合物的分类:根据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分为原生苷、次级苷。
根据连接单糖基的个数:单糖苷、二糖苷、三糖苷……。
根据苷元连接糖基的位置数:单糖链苷、二糖链苷……。
根据苷元化学结构的类型:黄酮苷、蒽醌苷、生物碱苷、三萜苷……。
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氧苷、硫苷、氮苷、碳苷。
氧苷苷元与糖基通过氧原子相连醇苷醇羟基与糖端基脱水而成的苷比较常见,如皂苷、强心苷均属此类。
例:红景天苷酚苷苷元的酚羟基与糖较常见,如黄酮苷、蒽醌苷多O 低聚糖:根据是否含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可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称为还原糖。
将苷和苷元的分子旋光差与组成该苷的糖的一对甲苷的分子旋光度进行比较,数值上相接近的一个便是与之有相同苷键的一个。
3.掌握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和酶催化水解法 苷键断裂方法:酸催化水解反应 乙酰解反应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应 酶催化水解反应氧化开裂法(Smith 降解法)△酸催化水解反应(苷键属于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 反应机制:苷键原子 断键—→阳碳离子或半椅型的中间体质子化 在水中溶剂化△酸水解的规律:⑴苷原子不同,酸水解难易顺序:C > S > O > N(C-苷最难水解,从碱度比较亦如此)⑵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因五元呋喃环的颊性使各取代基处在重叠位置,形成水解中间体可使张力减小,故有利于水解)⑶酮糖较醛糖易水解(酮糖多为呋喃结构,而且酮糖端基碳原子上有-CH2OH大基团取代,水解反应可使张力减小)⑷吡喃糖苷中:①吡喃环C5-R越大越难水解,水解速度为:五碳糖> 甲基五碳糖> 六碳糖> 七碳糖②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因诱导使苷原子电子密度降低)⑸氨基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
2,6-二去氧糖> 2-去氧糖> 3-去氧糖> 羟基糖> 2-氨基糖⑹N-苷易接受质子,但当N处于酰胺或嘧啶位置时,N-苷也难于用矿酸水解。
(吸电子共轭效应,减小了N上的电子云密度)⑺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
如:酚苷> 萜苷、甾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结构,而脂肪属苷元无供电结构)⑻苷元为小基团时:苷键横键比竖键易水解( e > a )(横键易质子化)苷元为大基团时: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 a > e )(苷的不稳定性促使其易水解)苦杏仁酶β-六碳醛糖苷键纤维素酶β-D-葡萄糖苷键麦芽糖酶α-D-葡萄糖苷键转化糖酶β-果糖苷键蜗牛酶β-苷键△氧化开裂法(Smith降解法)→可得到原苷元(除酶解外,其它方法可能得到的是次级苷元)试剂:过碘酸(HIO4)、四氢硼钠(NaBH4)、稀酸适用于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常用试剂醋酐+ 酸【H2SO4、HClO4、CF3COOH或Lewis酸(ZnCl2、BF3)等】反应条件一般是在室温放置数天反应机理与酸催化水解相似,以CH3CO+(乙酰基,Ac)为进攻基团反应速率⑴苷键邻位有电负性强的基团(如环氧基)可使反应变慢。
⑵β-苷键的葡萄糖双糖的反应速率:(乙酰解易难程度)(1→6)>>(1→4)>>(1→3)>>(1→2)用途⑴酰化可以保护苷元上的-OH,使苷元增加亲脂性,可用于提纯和鉴定。
⑵乙酰解法可以开裂一部分苷键而保留另一部分苷键。
△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应反应机理用途破坏或抑制植物体内酶的方法:迅速加热干燥采集新鲜材料→冷冻保存用沸水或醇提取先用碳酸钙绊和后再用沸水提取2.熟悉苷键的碱催化水解法和氧化开裂法3.熟悉苷类化合物中常见糖的种类、结构、色谱鉴定法、苷类化合物中糖的种类和比例、糖第三章苯丙素类(3学时)△定义: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包括: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及其缩酯、香豆素、木脂素、黄酮、木质素等。
掌握:1.掌握香豆素基本母核的结构特征、类型、性状和溶解性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环上常有取代基。
其中被药典收载的有秦皮、白芷、独活、前胡、菌陈、补骨脂等简单香豆素类只有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取代基:羟基、烷氧基、苯基、异戊烯基等7-羟香豆素→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C3、C6、C8位电负性较高,易于烷基化(其中C3位烷基化属于第四类)环合反应的形成体内过程——由酶主宰反应体外实验——碱性条件(OH-)→呋喃环;酸性条件(H+)→吡喃环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类这一类天然产物并不多见其他类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
还包括二聚体和三聚体。
C3、C4上常有取代基: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
△香豆素理化性质游离状态成苷性状结晶形固体,有一定熔点粉末状大多具有香气;具有升华性质大多无香味;不能升华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出)无挥发性UV下显蓝色荧光,碱液中荧光增强溶解性能溶于沸水,不溶或难溶冷水可溶MeOH、EtOH、CHCl3和乙醚等溶剂溶于H2O、OH-/H2O、MeOH、EtOH等难溶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内酯的性质(重点)显色反应长时间放在碱液中(溶于水)或紫外光照射(再酸化就不会合环)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碱性条件下,香豆素内酯开环,并与盐酸羟胺缩合成异羟肟酸,再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合成盐而显红色。
与酚类试剂的反应酚羟基→FeCl3试剂颜色反应;若酚羟基的对位未被取代或6-位上无取代,其内酯环碱化开环后,可与Gibbs试剂、Emerson试剂反应。
(蓝色)(红色)2.掌握香豆素酸碱作用下开环、闭环原理3.掌握简单香豆素的1H-NMR谱特征4.掌握木脂素的结构类型一类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
通常指其二聚物,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
组成木脂素的单位有四种:桂皮醇桂皮酸丙烯基酚烯丙基酚二苄基丁烷类C8-C8’,其他木脂素的生源前体。
芳基萘类有芳基萘、芳基二氢萘、芳基四氢萘,例鬼臼毒素(抗肿瘤)联苯环辛烯类(生物活性最强)二苄基丁内酯类四氢呋喃类双四氢呋喃类熟悉:1.熟悉苯丙酸类成分的结构、性质、紫外光谱特征及生理活性苯丙酸类基本结构——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环与丙烯酸;多具有C6-C3结构的苯丙酸类绿原酸是金银花抗菌、利胆的有效成分。
实例: 丹参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丹参素甲、乙和丙2.熟悉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3.熟悉木脂素的理化性质五味子素(保肝、抗氧化)游离成苷形态多呈无色晶形,新木脂素不易结晶溶解性亲脂性,难溶水,溶苯、氯仿等水溶性增大挥发性多数不挥发,少数有升华性质旋光性大多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了解:1.了解香豆素类的生物活性毒性——肝毒性,黄曲霉素;抗病毒作用——canolide A 抗艾滋病毒,例:蛇床子素→抑制乙肝表面抗原光敏作用——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补骨脂内酯→治白斑病2.了解苯丙酸类化合物的结构和鉴定3.了解木脂素的提取分离方法第四章醌类化合物(3学时)识记蒽醌的化学结构、化学性质与呈色反应及其提取分离方法。
领会蒽醌的鉴别及提取分离原理。
掌握:1.掌握苯醌、萘醌、蒽醌、菲醌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分类苯醌类有邻苯醌和对苯醌两种,天然的多为对苯醌萘醌(有三种可能结构,但天然的萘醌仅有α-萘醌)胡桃醌:抗癌、抗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紫草素及维生素K类化合物属于萘醌菲醌中药丹参根中所含多种化合物都是菲醌的衍生物,包括邻菲醌和对菲醌。
抗菌及扩张冠状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蒽醌衍生物(常见9,10-蒽醌)1,4,5,8位为α位2,3,6,7位为β位9,10位为meso位,又叫中位大黄素型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上大黄、决明致泻茜草素型羟基分布于一侧苯环上茜草止血、活血、治风湿蒽酚和蒽酮衍生物: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因为该类成分可以缓缓被氧化成蒽醌类成分。
丹参新醌甲大黄素型化合物的酸性大小: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R1 H CH3 H CH3 CH3R2 COOH OH CH2OH OCH3 H2.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升华性、溶解性及与结构的关系、酸性及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显色反应及其应用性状如果母核上无酚羟基取代,基本上无色随着助色团的存在,有黄、橙、棕红色以至紫红色等苯(萘)醌多以游离态存在,蒽醌一般以苷形式存在升华性游离蒽醌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可升华而不分解一般升华温度随酸性的增强而升高溶解度苷元:通常可(易)溶于苯、乙醚、氯仿,在碱性有机溶剂如吡啶、N-二甲基甲酰胺中溶解度也较大,可溶于丙酮、甲醇及乙醇,不溶或难溶于水蒽苷:极性较大,易溶于甲醇及乙醇,也能溶解于水,在热水中更易溶解,但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溶剂蒽醌的碳苷: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而易溶于吡啶中酸性(醌类化合物因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有一定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