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42
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肺源性心脏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PHD)是指由于肺部疾病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的疾病。
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胸闷、心悸、乏力、咳嗽等。
患者常常在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可缓解。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绀、水肿、颈静脉怒张等体征。
二、影像学检查。
肺源性心脏病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胸片可以显示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等表现。
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右心室舒张功能减弱、肺动脉高压等特征。
三、心电图检查。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常常表现为P波高尖、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特征。
这些改变反映了右心室的负荷过重和肺动脉高压的存在。
四、血气分析。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通常显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部分患者可伴有代谢性碱中毒。
五、心导管检查。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或需要明确诊断的患者,心导管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心导管检查可以明确肺动脉收缩压、肺毛细血管楔压等参数,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六、其他检查。
肺功能检查、血清生化指标、心肌酶谱等检查也有助于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血气分析、心导管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
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肺源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指的是由于各种慢性肺血管疾病及(或)肺实质疾病导致的右心室慢性负荷过重和心功能不全。
该病临床上非常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明显影响。
本文将就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病因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主要可以分为慢性肺血管疾病和肺实质疾病两大类。
慢性肺血管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间质性肺病变等,而肺实质疾病则包括重型肺炎、肺结核、肺纤维化等。
这些疾病均能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负荷过重,逐渐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二、病理生理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并逐渐发展为右心功能不全。
该病的早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和壁厚增加,但尚能保持一定的射血功能,心排血量相对正常。
随着病情的进展,心排血量逐渐减少,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在晚期,右心室功能严重受损,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淤血和水肿,出现典型的肺源性心脏病表现。
三、临床表现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心衰有关。
早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气促、乏力、心悸和水肿等症状。
严重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出现杵状指(趾)、颈静脉怒张、肝脏淤血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等。
四、诊断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和肺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肺源性心脏病并确定其病因。
五、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对于慢性肺血管疾病和肺实质疾病等病因,需要积极控制疾病进展,防治肺动脉高压。
对症治疗则包括使用利尿剂、舒张血管药物、抗凝剂等,以改善患者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总之,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由慢性肺血管疾病和(或)肺实质疾病引起的右心室慢性负荷过重和心功能不全的疾病。
肺源性心脏病到底有多严重1何为肺源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肺部与心脏疾病,即肺组织与支气管在肺动脉高压下诱发的心脏疾病,也有可能与肺动脉血管发生相关病变有关。
此病可能发病急速,也有可能转至慢性疾病,临床多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主,病程相对缓慢,观察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得知,通常会在前期出现部分代偿现象,当疾病发展至中后期时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右心衰与呼吸衰竭现象,凸显早观察与早治疗重要性。
除了肺与心脏,患者其它器官也会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其中常见现象为支气管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或并发肺结节、肺结核、过敏性肺泡炎症,少数患者胸廓出现运动障碍,对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2肺心病症状2.1 早期肺心病早期临床症状常见气短、咳痰、咳嗽。
每逢秋冬季节,患者会急性发作,日夜咳嗽加剧,痰量增多从转至黄色。
有效控制急性发作后则转至缓解期,此时咳嗽减轻,痰量减少,痰液从黄转白及变稀。
若病情持续进展则会加重肺气肿程度,患者逐渐出现气短症状,初期仅是活动量大时会感到明显气喘,劳作时耐力不足,渐渐发展为轻微日常生活起居活动就会感到明显气短症状,甚至处于静态时也会感到气短。
患者在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时会被迫坐起,称之为端坐呼吸。
2.2 晚期肺心病晚期症状则以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为主,首先,呼吸衰竭:早期缺氧以胸闷、心悸、青紫等症状为主。
当肺源性心脏病持续发展时则会出现缺氧神经症状,临床将此现象称为肺性脑病,患者多有烦躁、头胀、头痛、精神紊乱、震颤、痉挛、幻觉等表现,若情况严重则会出现嗜睡与神志淡漠,最后陷入昏迷。
其次,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早期临床症状可能与呼吸功能减退症状相似,所以,临床经常会混淆二者。
然而肺源性心脏病后期会有气喘、尿少、上腹胀痛、发绀加重、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心率加快且伴随剑突下区收缩期吹风噪声。
病程后期已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此时患者面颊及口腔粘膜色素变为紫褐色,病情严重会出现休克。
肺源性心脏病名词解释肺源性心脏病是指通过影响肺部功能和结构而发展出的心脏病,它可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并对人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肺源性心脏病,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肺源性心脏病可以分为三大类:肺源性心衰、肺血栓栓塞和肺高血压症。
肺源性心衰是一种以肺部疾病为基础的心衰症,特征是心跳下降,心室压力下降。
常见病因包括慢性哮喘、肺气肿、肺源性血栓栓塞或肺部感染等。
这种病可能会对心脏造成严重损害,如心肌缺血、心脏纤维化、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心动过缓或心室颤动等。
肺血栓栓塞是一种由肺部疾病引起的血栓栓塞症。
典型表现为急性胸痛、呼吸困难,有时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恶心、头痛等症状。
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当某一项疾病发生时,血液在肺部形成血栓,血栓栓塞会造成肺血管堵塞,引起肺部血液不足,从而导致血压升高,最终导致心脏病发作。
肺高血压症是一种由肺部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症,其特征是血压值超过正常值,呼吸困难和急性胸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
它主要与肺部疾病有关,如慢性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病综合征等,在这些疾病发作期间,肺部对血液的充血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也会受到负担,从而导致心脏病发作。
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和特异性血清检测来实现。
同时,为了确定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一般会采用支气管镜检查,通过支气管镜对患者进行细节检查,以确定患者的真正病因。
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基础疾病,比如慢性哮喘、肺气肿等。
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将采用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氧气疗法等来控制病情,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同时,还需要对疾病进行预防,预防肺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减少抽烟和饮酒,并定期做体检等,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总之,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病因复杂,抑郁严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预防,以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
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 引言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继之产生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心脏病。
通常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本文旨在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问题。
2 急性肺心病急性肺心病是肺血栓栓塞症的一种严重类型,由于肺动脉主干或其大分支的栓塞,使肺循环大部分受阻,肺动脉压力急剧增加,引起右心室急性扩张和急性右心衰竭。
2.1 诊断2.1.1 发病因素引起急性肺心病的血栓主要来自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右心血栓脱落。
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下肢周围深静脉和盆腔深静脉,多因久病或手术后长期卧床、静脉曲张、右心衰竭、血小板及红细胞增多症、抗凝血酶缺乏及口服避孕药等引起的高凝状态,使血流速度减慢而引起;盆腔炎、腹部手术及静脉炎等也可因静脉壁损伤而形成血栓。
右心血栓主要见于心房纤颤和/或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心房附壁血栓、室间隔或下壁心肌梗死波及到右心室心内膜下而形成的右心室附壁血栓,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并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栓子等。
近年来,恶性肿瘤引起的肺动脉栓塞有逐年增加趋势,常见于肺、胰腺、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的肿瘤,栓子性质可为血栓,亦可为瘤栓,但以血栓占绝大多数,以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资料为例,血栓占82.2%,仅13.0%为瘤栓,这与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凝血机制的异常,使机体产生高凝状态有关。
其他如脂肪栓、气栓、羊水栓、细菌栓、寄生虫卵栓等也引起肺动脉栓塞。
2.1.2 临床特点起病急骤,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或气促(尤以活动后明显,呼吸频率>20次/min)、胸痛(胸膜炎性或心绞痛样疼痛)、紫绀、晕厥、烦躁不安、出冷汗、惊恐或濒死感、咯血(多为小量咯血)、咳嗽、心悸等,少数患者可有中度以上发热;严重者出现低血压或休克。
如患者能度过低血压阶段,则逐渐出现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的表现。
肺部体检可闻及哮鸣音和/或干湿性罗音,偶可闻及肺血管杂音,并随吸气增强,肺梗塞时可伴有胸膜摩擦音及胸腔积液的相应体征;心脏体征可有肺动脉瓣区第二音(P2)亢进或分裂,P2>主动脉瓣区第二音(A2),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或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也可闻及右心性第3(室性奔马律)或第4心音(房性奔马律),以及心包摩擦音等。
肺源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
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流行病学】慢性肺心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
我国在20世纪7O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 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4.8‰。
1992年在北京、湖北、辽宁农村调查102230例居民的慢性肺心病患病率为4.4‰,其中≥1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6.7‰。
虽然调查对象、方法不完全相同,但总的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
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东北、西北、华北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病率明显增多,男女无明显差异。
冬、春季节和气候骤然变化时,易出现急性发作。
【病因】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可分为三类:(一)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为多见,约占80%-9O%,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症、结节病、间质性肺炎、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药物相关性肺疾病等。
•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常见的原因是A.支气管扩张B.肺结核C.支气管哮喘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凸、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成形术后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均可引起胸廓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肺功能受损。
气道引流不畅,肺部反复感染,并发肺气肿或纤维化。
(三)肺血管疾病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均可使肺动脉狭窄、阻塞,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加重,发展成慢性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