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2.36 KB
- 文档页数:1
慢性肺心病的中医辩证施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因肺部、胸廓、或血管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疾病。
本病多由肺脾肾虚、外邪侵袭、痰瘀媾合而引起,病机为本虚标实。
1.辩证分型论治“虚”、“邪”、“痰”、“瘀”、“饮”缠绵于一体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
热毒烈盛灼津成痰,灼伤阴血而成瘀血;痰饮为患致肺气郁滞;痰瘀互结,郁而化热,而成热毒;瘀血阻滞,气机不利,水津停滞成痰成饮。
临床实践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将本病分为9型而辩证论治,治标常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宣肺行水、温阳行水等法,治本则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调和补益,遵循回阳存阴为准则。
(1)外束风寒,痰湿犯肺型:予以主宣肺散寒,祛痰平喘,小青龙汤加减;(2)痰热郁肺型,治应清热化痰,桑白皮汤加减;(3)脾肾阳虚水泛型:予以温阳利水,真武汤合茯苓桂术甘汤加减;(4)痰浊上犯,心脑受邪型:予以涤痰开窍,醒神通便,涤痰汤加减;(5)痰热内蕴,肝风扰动型:予以清热豁痰,开窍通便,羚羊钩藤汤加减;(6)热瘀互结,血溢络伤型:予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清热地黄汤加减;(7)气阴两虚,阴阳欲绝型:予以益气养阴,回阳救逆,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8)肺肾气虚型:予以补肺钠肾,益气健脾,补肺汤加减;(9)气虚血瘀型:予以固本益气,活血通脉,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近年来我所对9种类型的肺心病的论治进行慨括总结,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双参三紫一术散”、“清热宣肺汤”、“葶苈附子汤”、“强心泻肺汤”四方,与西医常规治疗相结合治疗肺心病,疗效满意。
2.1双参三紫一术散方组为:太子参、紫丹参、苏子、紫菀、茯苓、白术、紫石英、紫杞子、黄芪、仙灵脾等量。
将上药制成冲剂,每包20g。
患者于立春起及冬至起连续服药个三个月,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转载)发表者:赵东奇1000人已访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厚,最终发展成为右心功能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的一种心脏病。
本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病死率较高。
急性发作以冬春季为主,呼吸道感染为急性发病的基本诱因。
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常伴有多种并发症。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胀”、“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1.寒痰瘀血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喘,遇寒加剧,胸痛憋气,面青唇紫,恶寒散热。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浮紧或弦滑。
(2)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半夏、川芎、炮附子、五味子、炙甘草各10g,炙麻黄8g,桂枝、干姜各5g,细辛6g.咳嗽加剧时,加款冬花、苏子、枇杷叶各129;痰黏甚者,加桔梗、川贝母各12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痰热瘀血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短,痰黄而黏或有血丝,胸胁胀满,身热口渴,目赤唇紫,甚则出现皮肤瘀斑,大便干燥。
舌质暗或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2)处方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黄芩、丹参、赤芍、桑白皮各10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g,芦根、冬瓜仁各20g.痰热内盛者,加葶苈子、天竺黄各10g,鲜竹沥水lOOml;出血者,加牛角、紫珠草各30g,丹皮、侧柏叶各10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痰浊壅肺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喘,胸满闷胀,痰多黏腻。
舌苔白腻,脉滑。
(2)处方半夏、陈皮、苏子、苍术、厚朴各12g,茯苓15g,白芥子、莱菔子各10g,炙甘草6g.若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见喘咳痰多,色白而有泡沫者,加麻黄、细辛各6g,防风12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沛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绍峰肺源性心脏病是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脏,导致肺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而继发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综合征。
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病名,但类似肺心病的文献记载却很多,大多散在痰饮、咳喘、伏饮、肺胀之中,根据肺心病不同时期的见症,中医也有相应的描述,如肺虚咳逆、水气凌心、肾不纳气、喘脱、喘厥等。
可见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病因病机:肺心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慢性肺部疾患逐渐演变而来,它实际上包括三个疾病病名:1慢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2阻塞性肺气肿;3右心劳损或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开合,外合皮毛。
起到主呼吸、护表卫及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当肺气虚,卫外功能失职时,六淫之邪就会侵入机体,肺脏为五脏之华盖,最为娇嫩,故易受邪,受邪后则肃降不能,气机不利,肺气不宣则引起一系列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此时若失治误治,以致咳喘不已,久则耗气伤阴,致使肺脏更虚,复加反复外感,周而复始,就逐渐形成了慢性咳喘之症----慢性支气管炎,此时的支气管内膜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再加反复感染的浓痰栓子阻塞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残留气体增加,肺泡组织不断破坏,久则就构成了典型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了右心脏负担,若超过右心的负荷和其代偿能力,就会导致心衰,而出现一系列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灌流全身,二者密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血精微物质周而复始的营养全身各脏器的功能,肺虚则不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湿停聚、久则泛溢于肌肤,则引起水肿,上则水气凌心,出现咳吐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动则喘甚等心气虚的症状,久则水湿阻遏心阳,致使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出现肢冷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肝脏大脉结代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心肺同病,肺源性心脏病也就逐渐形成了。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通它脏,所以肺病不但可累计它脏,其他各脏的病变亦可累及肺,正如古人所言:肺不伤不咳,脾不伤咳而无痰,肾不伤咳而不喘。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沛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绍峰肺源性心脏病是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脏,导致肺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而继发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综合征。
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病名,但类似肺心病的文献记载却很多,大多散在痰饮、咳喘、伏饮、肺胀之中,根据肺心病不同时期的见症,中医也有相应的描述,如肺虚咳逆、水气凌心、肾不纳气、喘脱、喘厥等。
可见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病因病机:肺心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慢性肺部疾患逐渐演变而来,它实际上包括三个疾病病名:1慢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2阻塞性肺气肿;3右心劳损或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开合,外合皮毛。
起到主呼吸、护表卫及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当肺气虚,卫外功能失职时,六淫之邪就会侵入机体,肺脏为五脏之华盖,最为娇嫩,故易受邪,受邪后那么肃降不能,气机不利,肺气不宣那么引起一系列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此时假设失治误治,以致咳喘不已,久那么耗气伤阴,致使肺脏更虚,复加反复外感,周而复始,就逐渐形成了慢性咳喘之症----慢性支气管炎,此时的支气管内膜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再加反复感染的浓痰栓子阻塞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残留气体增加,肺泡组织不断破坏,久那么就构成了典型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进一步开展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了右心脏负担,假设超过右心的负荷和其代偿能力,就会导致心衰,而出现一系列右心功能不全的病症和体征。
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灌流全身,二者密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血精微物质周而复始的营养全身各脏器的功能,肺虚那么不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湿停聚、久那么泛溢于肌肤,那么引起水肿,上那么水气凌心,出现咳吐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动那么喘甚等心气虚的病症,久那么水湿阻遏心阳,致使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出现肢冷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肝脏大脉结代等心阳虚的病症,此时心肺同病,肺源性心脏病也就逐渐形成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治摘要】本文就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及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和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的心脏病。
据其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的“咳嗽”、“支饮”、“血证”、“肺胀”、“喘证”、“喘胀”、“心水”、“水肿”等病范畴。
一、临床资料3组共258例均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均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其中心功能不全Ⅲ级并呼吸功能不全171例,心功能不全Ⅱ级并呼吸功能不全Ⅱ级87例。
原发病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机关键:痰瘀蕴结于肺,致心血瘀阻。
本病的发生发展,多以久咳、久喘、久哮引起肺胀,肺胀不愈,痰涎内蓄,久而不除,在肺结成窠囊。
又因寒冷,草木烟熏,反复刺激,咳喘反复发作,肺气受伤,肺体受损,肺失宣发肃降,则津血不能循行上下内外,痰瘀蕴结于肺。
进而血行不畅,血脉不利,心气受伤,心体受损,形成肺心同病。
肺心之疾,久而不复,则上焦不治,中焦不运,脾失运化、转输之能。
且肝气内痹,津血瘀积于肝,致使肾失肝气之助、胃气之充、肺之清阳之济,则肾之阴阳不能相互转化,肾间动气亏乏,肾失纳气、封藏之力,清浊相混,水道不通,水气内犯外溢。
甚则五脏失调,经络失用,致使津、水、血、气失和,则清阳不入,浊阴不出,渗入营血,致浊邪弥漫,上闭清窍,脑髓失养,神明失主,阴阳将离,而见喘脱,喘厥之危候。
三、诊断(一)病史有慢性肺和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变。
(二)临床表现1.症状(1)肺、心功能代偿期:此期心功能代偿一般良好,肺功能处于部分代偿阶段,患者常有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稍动即感心悸、气短、乏力和劳动耐受力下降,并有不同程度发绀等缺氧症状。
胸痛可能因右心缺血或因炎症波及胸膜之故,咯血则较少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施治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属于中医的“肺胀”、“咳嗽”、“喘证”、“心悸”、“血证”、“水肿”等范畴。
《内经》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高则上气肩息”的记载,是关于本病症状的描述。
多因咳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心、肺、脾、肾功能失调或虚损,经络失用,津、水、血、气失和而发病。
病位在心在肺,涉及脾肾,症候表现虚实夹杂。
1 辨证施治1.1外寒内饮证候:喘咳气喘,遇寒加剧,胸闷憋气,心悸,痰白清稀或呈泡沫状,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肢体痛楚,口不渴,舌质淡暗,苔薄白滑润,治法:解表化饮,祛痰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细辛6g,干姜9g,半夏10g,甘草6g,五味子15g,瓜蒌15g,杏仁12g。
加减:咳痰量多者,加白芥子、苏子;恶寒发热,周身关节疼痛甚者,加羌活、白芷[1]。
1.2痰热壅肺证候:咳喘气短,痰多黄稠,喘不得卧,面赤心烦,心悸痞闷,口干而渴,面浮肢肿,口唇发绀,舌红绛,苔黄,脉多沉数或沉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清金保肺汤加减。
天冬20g,麦冬20g,沙参20g,石斛15g,玉竹12g,葶苈子15g,杏仁10g,瓜蒌20g,茯苓15g,当归15g,甘草6g。
加减:痰腥味异常或呈绿色者,加鱼腥草、败酱草、黄芩、山栀;胸憋、气短重者,加苏子、厚朴;口唇发绀甚者,加丹参、丹皮、赤芍。
1.3气滞血瘀证候:心悸怔忡,喘而胀满,腹胀纳呆,口干,渴不欲饮,两颧红赤,便秘,舌绛无苔,舌质隐青或有瘀点或瘀斑,脉多沉涩或结代[2]。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调营饮。
莪术10g,川芎15g,当归15g,元胡20g,赤芍20g,大黄5g,槟榔15g,陈皮15g,大腹皮20g,葶苈子15g,茯苓15g,桑白皮20g,细辛3g,肉桂10g,白芷15g,甘草9g。
加减:喘而胀满明显者,可加瓜蒌、厚朴;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者,可加丹参、地鳖虫。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作者: ————————————————————————————————日期: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CD-10:I27.9)(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及《内科学》(第7版)1.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
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等病史。
2.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相应表现。
3.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显示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及/或右心房增大表现。
具有以上1加2条或1加3条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即可作出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及《内科学》(第7版)1.积极控制感染源。
2.通畅呼吸通道,控制性氧疗。
3.纠正心力衰竭。
4.抗凝治疗5.并发症的治疗如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纠正心律失常等。
6.中医辩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7.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沉、C反应蛋白(CRP)、B型钠酸肽(BN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痰培养、痰涂片革兰氏染色、痰找抗酸杆菌、结核抗体、支原体抗体、军团菌抗体);(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CT、腹部彩超、心肌酶检查、双下肢静脉彩超等。
(七)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临床稳定72小时以上。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级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其他临床表现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呼气性)呼吸困难喘息胸闷体征:叩诊:过清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分级:0级:高危Ⅰ级:轻度Ⅱ级:中度Ⅲ级:重度Ⅳ级:极重度并发症: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肺功:检查重点--肺功能 FEV1/FVC<70%。
胸部X线、胸部CT、血气。
拓展:肾上腺素受体:α、β。
胆碱能受体:M、N 。
胆碱能受体的分布及效应图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表胆碱能神经拟似药拮抗药1.直接激动胆碱受体的药物 1.直接阻断胆碱受体的药物M,N受体激动药(卡巴胆碱)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N1受体阻断药(美加明)N受体激动药(烟碱)N2受体阻断药(筒箭毒碱,琥珀胆碱)2.抗胆碱酯酶药 2.胆碱酯酶复活药(氯解磷定)续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拟似药拮抗药1.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1.直接阻断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α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α1,α2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α1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α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α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续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拟似药拮抗药β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β1,β2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β1受体激动药(地诺帕明)β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β2受体激动药(羟甲叔丁肾上腺素)β2受体阻断药(布他沙明)α1,α2,β1,β2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2.间接作用的拟似药(麻黄碱) 2.其他机制(利血平)诊断西医治疗:支气管扩张剂(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茶碱类-特点:心源性哮喘);祛痰药;糖皮质激素。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体会【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有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甚至心肺功能失代偿出现呼吸衰竭,精神神经症状。
中医认为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变,本虚是肺、脾、肾、心,标实乃气滞,痰饮,血瘀,标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本病日益加重而危及生命。
笔者近两年来运用中医理论配合西医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中医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关键词】中医;慢性;肺心病【中图分类号】r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88-021 引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慢性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最后代偿不全,引起右心衰竭,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绝大部分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肺气肿形成后,肺的收缩压减弱,肺泡的功能不良,影响气体交换,形成换气功能障碍,血中氧气不足,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导致呼吸功能不全。
由于肺泡大量破裂,肺毛细血管也随之减少,肺泡内压增高,又促使毛细血管管腔更小,血管循环阻力增加,产生了肺动脉压力增高,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影响到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的小动脉,易发生炎症,于是肺的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小,亦能加重肺动脉高压,这样便增加了右心室的负担,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厚扩大,以后病情逐渐恶化,发生右心衰竭。
2 病因病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肺胀”等范畴。
其病因是脏腑虚损及外感时邪,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常,不能随阴阳而出入,气迫于肺,不得宣畅,久之肺脾肾虚损,正气衰微,气阴两伤,阴损及阳。
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
《临床指南》指出;“确不离于肺脏为患也”,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瘀以成者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的中医辨证论治(上)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01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或肺动脉及分支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因而发生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组疾病。
在肺心病形成以前,病人都有肺动脉高压。
临床以反复咳喘、咳痰、水肿等为主要特征。
早期心肺功能尚可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伴有多种并发症。
肺心病可依据症状、体征、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加以诊断。
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平均患病率为0.48%,病死率为15%左右。
本病占住院心脏病的38.5%-46%.在我国北部及中部地区15岁以上人口患病率为3%,约30%为非吸烟人群,与国外有明显差别,而且以农村妇女多见。
个体易感,以及遗传、气道高反应性、环境因素、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等,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相关。
【外寒内饮证】主症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夜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或不发热,肢体酸楚,身痛无汗;甚时面浮目肿,唇舌发青;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陈皮各6克,桂枝、白芍各9克,細辛3克,法半夏、茯苓各15克,干姜、五味子、生甘草各5克。
加减痰多壅盛者,可加紫苏子9克,浮海石12克,白芥子9克,以降气化痰;周身骨节疼痛剧烈者,可加羌活12克,防风、威灵仙各15克,以疏解风寒;痰饮蕴久化热者,兼有烦躁、口苦、口渴、舌苔薄黄不滑等热证,可加石膏18克,淡竹叶9克,鱼腥草24克,以清热、化痰、除烦;形寒肢冷、下肢肿甚者,加熟附子10克,茯苓皮60克,白术15克,以温阳利水;肢肿甚者可去白芍、茯苓,改用茯苓皮、冬瓜皮各15克,以利水消肿。
【痰热郁肺证】主症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黏稠难略,口干,口而消苦,口臭;或伴身热汗出,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的方法。
方法研究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效果良好。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和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的心脏病。
据其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的“咳嗽”、“支饮”、“血证”、“肺胀”、“喘证”、“喘胀”、“心水”、“水肿”等病范畴。
现代名老中医任继学首次在《悬壶漫录》中提出“肺心同病”的病名,新版中医教材也多以此名为标准。
一病因本病的发生发展,多以久咳、久喘、久哮引起肺胀,肺胀不愈,痰涎内蓄,久而不除,在肺结成窠囊。
又因寒冷,草木烟熏,反复刺激,咳喘反复发作,肺气受伤,肺体受损,肺失宣发肃降,则津血不能循行上下内外,痰瘀蕴结于肺。
进而血行不畅,血脉不利,心气受伤,心体受损,形成肺心同病。
肺心之疾,久而不复,则上焦不治,中焦不运,脾失运化、转输之能。
且肝气内痹,津血瘀积于肝,致使肾失肝气之助、胃气之充、肺之清阳之济,则肾之阴阳不能相互转化,肾间动气亏乏,肾失纳气、封藏之力,清浊相混,水道不通,水气内犯外溢。
甚则五脏失调,经络失用,致使津、水、血、气失和,则清阳不入,浊阴不出,渗入营血,致浊邪弥漫,上闭清窍,脑髓失养,神明失主,阴阳将离,而见喘脱,喘厥之危候。
二辨证论治 (—)辨证纲目本病之成,是以肺、心为本,痰浊、气滞、水饮、血瘀为标。
肾失潜纳之根,脾失运化之基。
一般来说,急性发作期多属本虚标实,缓解期多属本虚。
1.外寒内饮喘咳,心悸,痰白清稀或呈泡沫状,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肢体痛楚,口不渴,舌质淡暗,苔薄白滑润,脉浮紧。
2.痰热壅肺咳吐痰多,色黄,喘不得卧,面赤心烦,心悸痞闷,口干而渴,面浮肢肿,舌红苔少而润,脉多沉数或沉滑。
3.气滞血瘀喘而胀满,心悸怔忡,腹胀纳呆,口干,渴而不欲饮,便秘,颧赤,舌绛无苔,舌质隐青或有瘀点或瘀斑,脉多沉涩或结或代。
4.痰蒙神窍意识蒙咙,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躏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呜,舌质黯红或淡紫,或绛紫,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5.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6.厥脱喘咳,心悸,浮肿,神志不清,腹中坚满,烦扰不宁,四肢厥冷,汗出,面白口唇干,舌红,苔腻或白或黄,脉多沉微而数,或雀啄。
(二)审因论治 1.外寒内饮解表化饮,镇咳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加减:生麻黄15g,川桂枝15g,白芍药15g,北细辛5g,干姜10g,清半夏10g,生甘草5g,五味子15g。
咳痰量多者,加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顺气化痰;恶寒发热,周身关节疼痛甚者,加羌活、白芷祛风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