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王金华1

兰州铁路卫生监督所甘肃兰州730000

近30年许多新出现的传染病(emergen disease )病原的出现及旧有传染病(Re-emergen disease )在全球范围内复活,使得传染病重新成为极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995年全球死亡的5 200万人中有1 700万人死于各类传染病,占死亡总人数的32·7%[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中岛宏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道》中惊呼:“全球正处于一场传染病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WHO呼吁国际社会增加资金投入,对新出现的传染病应首先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国家和国际对传染病的监督;制定针对新出现和再度出现的传染病的预防战略;对突发的严重疾病迅速做出反应。强调,人类在同传染病作斗争中的首要任务应是减少贫困,促进发展。传染病不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世界所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人都不能再对这一威胁熟视无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1]。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严重威胁,并以每年新发1种的态势发展,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影响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

1 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态势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

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一般将1970年以来发现或认识的人类传染病纳入其中[3]。按照其历史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三类:①已存在的被认定为非传染病而又被重新定义为传染病,如消化性溃疡、T细胞白血病等。②已存在的近代才被认知的传染病,如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C、HE)、军团菌病、莱姆病等。③以往不存在,新发生的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我国又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AIDS)等。目前全球表现为新传染病和传统传染病交替并存的格局,近30年来新发40多种传染病,中国新发20多种。中国目前传染病的流行形势严峻,表现为一些基本控制的传染病重燃、新传染病不断流入及已存在流行的新传染病未被认知等。目前流行于中国的新发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O139霍乱、军团菌病、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肝炎、肺炎衣原体感染、小隐孢子虫感染腹泻、汉赛巴通体感染的猫抓病、禽流感、SARS、甲型H1N1流感等。国外有报道,在中国还没有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人类克雅病、埃博拉出血热、立克病毒脑炎、拉沙热、裂谷热、埃立克体感染等。目前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如全球一体化、生态环境改变、人口增长、城市化及人口流动、不良的行为方式等促进了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和扩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新发传染病及病原体的认识和识别能力提高[4],使新发传染病在全球的不断爆发流行成为可能。

2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2.1 人兽共患性

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发现, 60. 3%为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71.8%由野生动物传播引起,如AIDS、埃博拉病毒等,新发传染病中约3/4为人兽共患病[5],近年来出现的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要新发传染病也均为人兽共患传染病。

2.2 细菌及病毒为主导病原体

分析发现, 54. 3%的新发传染病为细菌及发疹伤寒等的病原体引起;认为新发传染病多为病毒引起,细菌及病毒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大及速度加快使得新发病原体不断增加,新发传染病的流行成为可能[6]。

2.3 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AIDS自1981年发现首例病例以来,至2006年5月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感染人数达6 500万人,累计死亡2 500万人,其中以非洲最为严重[7]。SARS、人禽流感及甲型H1N1流感均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全球大流行。

2.4 不确定性

由于对新发传染病的传播规律认识不足,而且缺乏基线资料评估,因此在对其流行趋势进行判断以及采取控制措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8]。例如,在我国报告的传染病疫情中,约60%因没有病原学证据,而被定义为不明原因疾病[9]。

3 影响新发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人类传染病在进入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之所以能够死灰复燃,特别是20多年来,全球范围出现的一系列新的传染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

3.1 病原体与传播媒介耐药性的日益增强,加大了防治难度。抗药性菌株的流行有可能使医学的进步产生倒退。许多病毒表现出高的突变率,能够迅速进化产生新的变异株。

3.2 全球气候变暖扩大了传染病的分布范围。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道,近年来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幅度是最近一万年所未有过的。再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染的影响。

3.3 日益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人口爆炸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另外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和修筑水坝等人类活动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和严重。

3.4全球旅游事业的急剧发展旅游人数的迅猛增加,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4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

4.1 艾滋病

艾滋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晚期临床阶段。1981年,艾滋病首次作为一个临床实体被发现, HIV 相关机会性感染严重程度或肿瘤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程度直接相关。

4.2 埃博拉出血热

全称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也叫埃博拉-马尔堡病毒病、非洲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常突然发热、乏力、肌痛和头痛,继之出现咽炎、呕吐、腹泻和斑丘疹。在重症和致死性病例,发生出血常伴肝损害、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休克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毒是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埃博拉病毒,因该病毒首次分离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得名。

4.3 SARS

全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胃肠道症状(但在感染者中的比例尚不清楚)。SARS首次被发现于2003年2月。病原体是冠状病毒,2002年11月在人群中出现。

4.4 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在1981年,美国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类引起结膜炎的报道。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7N2、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及我国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

4.5 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原称人感染猪流感。2009年4月30日,WH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H1N1)型流感指代当

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5 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策略

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各国及全球的人群健康及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其流行特点决定了对其应采用不同于其他疾病的防控策略,新时期制定有效联动的防控策略对于控制和阻断其流行,保障人群健康及世界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 建立有效的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网络,预警早期发现新发传染病暴发性流行的先兆。

5.2 建立和完善全球联动的防控信息平台

新发传染病的全球化特点要求世界各国要共同应对,各国应及时沟通新发传染病疫情,共享防控经验,防范疫情的大面积扩散。加强传染病的疫情交流,对局域传染病可能的扩散传播风险进行评估,对其他区域出现的本区域传染病应加强协作控制,建立全球传染病的防控信息平台和专家库,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形成有效的联动网络。

5.3 加强基础研究及技术物质人员储备

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再次发生提供技术分析保证,节约新病原体识别、确定时间和提高疫情控制和处理效率;建立技术物质人员储备机制,并注重战略级别人员技术的发展,强化现有的常规力量,可以为应对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奠定基础,为控制新发传染病提供有力的保证。

5.4 保持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平衡

保持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是控制和减少人兽共患传染病的根本方法,各国应制定维持生态平衡的政策和法规,保护自然环境及动物,从而在源头上阻止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5.5开展有关新发传染病的群众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和如何预防新发传染病的措施及方法; 积极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6 参考文献

[1] 2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6,1-62·

[2]相洪琴.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与控制策略[J].国外医学情报, 2006,27(12): 12-14, 16.

[3]谢学勤,高建华,杨晓英,等.当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J].首都公共卫生, 2007, 1(5): 205-206.

[4]郭存三,苏万年,魏文杰.当前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面临的新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 1998, 32(4): 198-200.

[5]林健东,杨北兵.新发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4): 597-598.

[6]李劲松.新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及预防对策[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0, 28(1): 73-76.

[7]吴秉仁. 20年来新发现的一些传染病[ J].内蒙古医学,2000, 32(5): 366-369.

[8]秦艳.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控制分析[J].内科, 2007, 2(5): 792-796.

[9]洪涛,王健伟.我国传染病防治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实用内科,2003, 23(12): 705-707.

流行病学练习题2016

1.较公认的流行病学定义是 A.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及制定预防对策的科学。 B.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科学 C.预防医学中的一门方法学 D.研究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预防对策的科学 E.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如何防治疾病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疾病 B.病人 C.人群 D.无病的人 E.尚未发病的处于某病潜伏期的人群 3.流行病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中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例分析 D.描述法 E.分析法 4.下列哪种研究方法不属于描述性研究 A.病例报告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生态学研究 E.纵向研究 5.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是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 E.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6下列那种说法正确,流行病学是: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C只研究疾病的预防 D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E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7流行病学研究中所指的群体是 A只限于一个家庭 B .只限于非病人 C .一定范围内的人群 D .只限于全人类 E .只限于病人 8 流行病学的特征 A 群体特征 B预防为主的特征 C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D对比的特征 E 以上均是

9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以上均是 10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是指:A疾病伤害健康 B病人高危人群一般人群 C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伤害 D 死亡患病伤残 11 流行病的的三个阶段是指 A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筛查病人、确诊病人、治疗病人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接触者。 6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精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传染病、伦理、法规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11-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学基础 1、感染的概念——寄生物与人体的相对不适应。称为‘病原体’。 2、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3、了解感染的五种变化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潜伏性感染。 4、了解病原体的四种特性:侵袭能力;毒力;数量;变异能力。 5、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传染源(病原载体);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易感人群(免疫缺乏)。 6、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性——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7、传染病的三个临床特性——阶段性;特征性;类型性。 病程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显性期-恢复期-(复发、再燃)-(后遗症) 症状特征性——发热;斑疹;毒血征;免疫反应(单核-巨噬细胞)。 临床类型性——针对某一传染病分类:轻;中;重;极重。 8、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性——临床资料 + 流行病学资料 + 实验室检查。 9、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流行病诊断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内容。 10、传染病治疗的原则——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 控制传染源。(二者并重) 11、对感染者治疗的措施原则——持续治疗 + 护理 + 隔离 + 消毒(并重) 对感染者治疗的技术原则——一般治疗 + 对症治疗 + 特效治疗(并重) 12、了解传染病治疗中的临床常用方法。 13、传染病的三大预防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控制传染源的基本方法——‘四早一积极’,既: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极治疗。 15、《传染病防治法》——2004.8.28全国人大通过,2004-12-1执行。 16、传染病防治法中划分的三类:甲2种;乙25种;丙10种。(鼠疫、霍乱属于甲类) 17、‘三管一灭’原则——是切断消化系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基本方法。(管理食品、水源、粪便,消灭苍蝇) 18、对于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基本控制方法——空气流通;消毒;戴口罩。 19、保护易感人群的最重要方式——预防免疫接种。 20、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的方式——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12-医学伦理学 一、概论 1、道德的基础是——经济基础。 2、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 3、影响道德标准的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 4、道德的作用是——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5、了解道德所表现的五大特征。 6、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标准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 7、职业道德的四大特征——专业性;稳定性;多样性;适应性。 8、职业道德的八个基本要素——思想;态度;责任;技能;纪律;良心;荣誉;作风。 9、医学道德是——医务人员的道德标准。(同1-4)是职业道德的专业体现。 10、医学道德的五种特征——科学性;服务性;继承性;实践性;时代性。 11、医学道德的社会作用——调节医务人员关系;保证医疗质量;促进医学科学;推动社会文明。12、以上内容应注意考题中原命题所使用的名词涵盖:‘道德’范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包含‘医学道德’。 13、伦理学是——道德的原理学。 14、伦理学研究的范畴——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规律。 15、医学伦理是——针对医学道德的原理学。 16、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医务人员之间、医学团体之间、医学团体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17、医学伦理的研究对象——医学道德现象;医学道德关系。 18、医学道德现象包括——医学活动中的意识现象;规范现象;活动现象。 19、医学道德关系包括——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与社会;医务人员与科学技术发展。 20、了解医学伦理学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划分;

流行病学试题3

流行病学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保健服务 B、婚前检查 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选 D、预防性卫生监督 E、经常性卫生监督 2、根据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文,判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A、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 B、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 D、民族的风俗习惯 E、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缺陷 3、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 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 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 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 4、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 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 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 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 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C、基本治疗 D、社区服务 E、发展疾病监测网络 6、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混杂因素存在一定会产生混杂偏倚 B、混杂因素主要指年龄、性别、职业这些人口学特征因素 C、混杂偏倚引起的继发关联是典型的混杂偏倚类型,而引起的间接关联则不是混杂偏倚 D、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 E、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的概念是绝对的,有些因素只能是暴露因素,而另一些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 7、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 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 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 C、抽样方式误差 D、环境因素改变 E、测量者记录误差 8、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 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 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 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 9、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 A、偶然关联 B、继发关联 C、间接因果关联 D、直接因果关联 E、统计学关联 10、某研究者对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人(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同一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女性400名进行调查。采用这种方法选择样本人群的目的及方法是 A、控制年龄和职业的混杂偏倚,限制 B、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限制 C、控制年龄和职业的混杂偏倚,匹配 D、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匹配 E、方便调查,限制纳入标准 11、未采用盲法收集资料的临床药物疗效实验研究,最容易产生的偏倚是 A、选择偏倚 B、无差异错分偏倚 C、有差异错分偏倚 D、混杂偏倚 E、以上都是 12、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传染期 B、临床症状期 C、恢复期 D、病原携带期 E、潜伏期 13、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 A、传染源 B、储存宿主 C、传播因素 D、传播机制 E、病原携带者 14、确定对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潜伏期 C、临床症状期 D、恢复期 E、病原携带期 15、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 A、伤寒、霍乱、钩虫病 B、血吸虫病、甲肝、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霍乱、出血热 D、霍乱、痢疾、斑疹伤寒 E、甲肝、戊肝、恙虫病 16、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病原携带者 B、传染病患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隐形感染者 E、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 17、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 B、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 D、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8、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潜伏期 B、潜伏期末 C、临床症状期 D、症状消失期 E、恢复期 19、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的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 A、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B、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 C、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 D、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 E、以上均不对 (20~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麻疹、水痘 B、结核、钩虫病 C、百日咳、流行性乙脑 D、伤寒、白喉 E、流感、麻疹 20、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的传染病是 21、恢复期仍能排除病原体的传染病是 22、传染期较长的疾病是 23、在潜伏期即已有较大传染性的疾病是 24、关于病因的具体所指,错误的是 A、包括宿主、环境和致病因素(动因) B、包括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 C、包括疾病的启动因素或病原体 D、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E、包括交错病因链中的直接和间接病因 25、病因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是 A、涉及的病因链较多且相互交错 B、设计的因素清晰具体且系统性强 C、没有确定必要病因的困难 D、没有确定充分病因的困难 E、涉及因素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26、静脉注射吸毒是艾滋病毒感染的 A、直接病因 B、间接病因 C、致病机的近因 D、必要病因 E、充分病因 27、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成立,则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2020062820521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1.2 家庭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就诊经过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 楚: (1 ) 是(2 ) 否 2.2发热:(1)有(2 ) 无 2.3皮肤粘膜: (1 )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 (5 ) 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 咳嗽:(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2 咳痰:(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 流涕:(1)有 _____________ (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2.6消化系统症状: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____________ 2.6.1.2排便能缓解:(1)是(2)否 2.6.2腹泻:(1)是(2)否 2.6.2.1 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 2.6.2.2 一天大便次数:___________ 2.6.3呕吐:(1)有(2)无

2.631 呕吐内容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他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 体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临床医生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_____ ,白细胞 _____ ,中性粒______ ,淋巴______ ; 血小板__________ 3.2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血生化:肝功__________________ ;肾功___________________ 3.4 X线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血清学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一下班一回家一看电视一睡觉):________________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_______________ (2)无 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你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___________ (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一、作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1 型题] 1. The report period of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exclude AIDS, Pulmonary anthrax) on Network is : A.12 hours B. 24 hours C. 48 hours D. 36 hours E. 72 hours 2. During pregnancy or childbir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from the mother to offspring are called A. Blood-borne transmission B. Hereditary transmission C. Vertical transmission 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E. Z-spread transmission 3. 在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是A. 人口密度B. 气候地理C. 宗教信仰D. 经济文化E. 生产及生活条件4. 传染源是指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 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5. 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A. 传染源B. 储存宿主C. 传播因素D. 传播机制E. 病源携带者 6. 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 传染期 B. 潜伏期 C. 临床症状期 D. 恢复期 E. 病原携带期7. 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A. 伤寒、霍乱、钩虫病B. 血吸虫病、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C. 伤寒、霍乱、出血热D. 霍乱、痢疾、斑疹伤寒 E.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恙虫病8.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 病原携带者 B. 传染病患者 C. 受感染的动物 D. 隐性感染者 E. 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9. 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A. 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B.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C. 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D. 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E. 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0.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 病原侵入期 B. 前驱期 C. 潜伏期 D. 传染期 E. 无症状期11.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A. 病原体、易感机体B.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C. 病人、污染物、易感者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 微生物、媒介及宿主12. 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A. 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B.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C.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D.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 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3. 传播途径是指 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过程 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 C. 病原体由母亲到后代间的传播 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14. 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 潜伏期 B. 潜伏期末 C. 临床症状期D. 症状消失期 E. 恢复期[A2 型题] 15. 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 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A. 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B. 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C. 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D. 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E. 以上均不对16. 某孕妇在怀孕初期因车祸进行了输血,不久后发现婴儿HBV 阳性,婴儿感染的最可能传播方式 A. 医源性传播B. 垂直传播C. 接触传播D. 经血液传播 E. 虫媒传播[A3 型题] (17~18 共用题干)1988 年1 月上海曾暴发一起因生吃鱼、贝类食物引起的甲肝大流行,后经各级部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以控制。17. 下列哪项不是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A. 不食者不发病B.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C. 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D.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E.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18. 下列哪项是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A. 接种甲肝疫苗 B. 对疑似病人隔离治疗 C. 加强被污染食物和环境的消毒 D. 采取药物预防E. 对可能暴露于生物传播媒介的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B 型题] (19~22 共用备选答案) A. 艾滋病 B. 肝吸虫病 C. 钩端螺旋体病 D. 钩虫病 E. 疟疾19. 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是20.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是21.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是22. 经疫水传播的疾病是

流行病学大题总结

PS:“*”表示“来自资料”,历年考题未见“题目后数字”表示历年出现次数,“!”答案有待确定 ◆绪论 名解: Epidemiology 2: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制订并验证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简答: 1.简述流行病学原理 ①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 ②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 ③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 ④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⑤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 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2.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用途 作为一门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流行病学有别于以个体为对象的临床医学。但是,流行病学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临床医学: (1)从学科角度看,流行病学有助于提升临床医学个体诊断的综合、分析和升华,从而树立群体的观点,从宏观面上获得有关病因的线索; (2)流行病学还可以指导临床医学相关疾病的病因、治疗、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疾病提供依据、决策与评价; (3)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观点,改变了临床医学以往单纯的依靠经验和直觉的方法,使得疾病的治疗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3.举例说明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用途(10分) 4.*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疾病的分布 名解: Incidence density: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即: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Prevalence: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罹患率:指某一观察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3分) 死亡率=死亡总数/同年平均人口*k(1000‰…)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散发:是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一般是对于范围较大地区而言。(3分)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摘要] 目的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年南宁市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73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23.67%、+14.23%、+49.69%。乙类传染病居前五5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丙类传染病居前三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结论在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和与方法 1.1 资料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南宁市的、发病日期在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的39种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基本信息系统》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组常住人口数。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采用Excel2003统计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传染病总发病、死亡概况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73 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 3.48/10万、0.32%,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23.67%、+1 4.23%、+49.69%。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23362例,死亡230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50.70/10万、3.45/10万、0.98%,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4.13%、+31.37%、+37.0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炭疽、流脑、百日咳、白喉、布病和血吸虫病等10种。丙类传染病报告报告8种49645例,死亡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4 5.24/10万、0.03/10万、0.004%,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30.35%、-92.87%、-89.8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黑热病、包虫病和丝虫病等3种。 2.1.2 传染病发病、死亡位次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在前5五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

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

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2)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 / 5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

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 2 / 5 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 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 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 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

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郫县2001-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10年郫县无报告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6种11 718例,年均发病率239.58/10万,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62.99/10万,2003-2005年逐年上升,2005年最高为352.45/10万,2006-2010年逐年下降;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是乙肝、肺结核、痢疾、淋病、甲肝,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22.53/10万,居首位;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2.26/10万,居第2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54.45/10万,居第3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0.35/10万,居第4位。结论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 为了解郫县传染病发病及变化趋势,分析其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报告。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郫县2001-2010年传染病疫情分析报表和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郫县统计局。 1.2统计分析数据处理主要使用Excel2007软件。 2结果 2.1甲乙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2001-2010年郫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6种11 718例,死亡19例,年均发病率为239.58/10万,死亡率为0.39/10万,病死率为0.16%。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62.99/10万,2003-2005年逐年上升,2005年最高为352.45/10万,2006-2010年逐年下降(表1)。 2.2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2001-2010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累计报告5 993例,年均发病率为122.53/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1.14%,10年间每年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首位。2002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下降,2003-2005年发病率显著上升,2005年达高峰,2006-2008年发病率逐渐下降,2008-2010年发病较平稳,发病率在70/10万左右波动,10年间其发病率变化趋势跟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变化趋势一致。 2.2.2 呼吸道传染病10年累计报告3 045例,年均发病率为62.26/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5.99%,居第2位,,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7.69/10万,2005年最高为94.56/10万,10年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 2.2.3 肠道传染病累计报告2 663例,年均发病率54.45/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22.73%,居第3位,。2001-2004年发病小幅度下降,2005-2006年有所上升,后逐渐下降。 2.2.4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0年间发病呈低水平状态,累计报告17例,年均发病率0.35/10万,居第4位(图1、表2)。 2.3主要传染病发病顺位2001-2010年发病率居前5位的甲乙类传染病病种是乙型肝炎(84.68/10万)、肺结核(55.08/10万)、痢疾(36.90/10万)、淋病(21.94/10万)、甲肝(1 3.58/10万),这5种传染病共报告10 378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88.56%。2001-2010年,肺结核发病率由第4位上升为第1位;乙肝发病率由第1位降为第2位;痢疾发病率除2002、2006年居第2位、2004年居第4位外,其余年份均居第3位;梅毒发病率逐渐上升,2007-2010年升为第4位;淋病发病率由第2位降为第5位;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1-2005年居第5位,2006年上升为第4位,2007-2010年不在前5位之列(表3)。 3讨论 郫县2001-2010年甲乙类年均发病率为239.58/10万,死亡率为0.39/10万,病死率为0.16%。

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

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 (2)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新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病人急性病人藉其排泄物或呕吐物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其中轻型病人症状多不典型而不易发现,慢性病人可长期污染环境。在不同传染病中流行病学意义各异。 (2)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由于无任何症状、体征而不易被发现,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由于病原携带者(尤其是慢性病原携带者)不出现症状而不易被识别,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中有重要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传染病,可由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导致人类发病,如鼠疫、狂犬病等,称动物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由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所组成。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 当病人讲话、咳嗽、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到周围空气中,易感者通过呼吸而感染。 (2)水、食物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易感者因进食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食物,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或进食患病的动物的肉类、乳类、蛋类等,受到感染,如囊虫病、绦虫病等。另外,某些传染病还可通过与疫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导致感染,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污染日常生活用具(如餐具、洗漱用具)、玩具等传播疾病。 (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通过在患病动物和人之间叮咬、吸吮血液传播疾病,如蚊传播乙脑、虱传播斑疹伤寒,亦可通过机械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再使易感者感染,如苍蝇、蟑螂传播伤寒、痢疾等。 (5)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该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可把易感者水平降到最低,使流行不再发生。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通过作用于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受自然因素影响尤其明显。传染病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关系密切。例如长江流域湖沼地区有适合钉螺生长的地理、气候环境,这就形成了血吸虫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炎热的夏季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