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这三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能形成流行过程。
如果缺乏某一环节或阻断三者的相互联系,流行过程就会被中断。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病人是重要传染源,有些病的病人是惟一传染源,如麻疹等。
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传染期的长短因病种而异,是决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由于病人的症状明显,受隔离治疗所限,虽然其传染性强,但活动范围小,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病原携带者大。
2.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两种。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等因素关系密切。
3.受感染的动物人对部分动物传染病也具有易感性,这类传染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鼠疫。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还与动物种类和密度等因素有关。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新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道路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1.空气传播病原体借助于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类型的微粒飘浮在空气中。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①传播迅速;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较高);③以儿童发病较多。
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有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包括经饮水和疫水两种传播方式。
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饮用同一水源或接触疫水历史;②常呈爆发或流行形式;③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④停止饮用或接触疫水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流行。
3.经食物传播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如绦虫等);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传染病基本知识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一、传染病的特点1、有传染性、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如同星火燎原,一人患病,众人受威胁。
2、威胁较年青的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体弱老年人易受袭击,后果严重。
3、疫情具有突发性,变化快,灾害和社会动乱时 , 极易爆发流行。
4、可续发或诱发多种慢性病和癌症的发生。
5、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成本-效益高。
6、传染病防治是一项政府行为,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多部门配合。
7、有特异的病原体8、有流行病学特性:传染性、免疫性9、流行性: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10、传染病没有国界、地界。
11、地方性12、季节性二、重点传染病分类1. 肠道传染病:粪-口传播。
霍乱、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伤寒、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播。
肺结核、流感、麻疹、白喉、流脑、风疹、军团菌、SARS。
3. 经血液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4.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5. 母婴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6.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疟疾、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脑、登革热、狂犬病、炭疽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个基本环节:1.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麻疹、肺结核、非典)水、食物、苍蝇(伤寒、甲肝、痢疾、霍乱)日常生活接触(手、用具、玩具等)1.2.虫媒传播:蚊子、虱子、跳蚤等(疟疾、乙脑等〕血液、体液、血制品:乙肝、艾滋病等1.2.3. 人群易感性:对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A. 传染性B. 流行性C. 季节性D. 遗传性答案:D解析: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但不具有遗传性。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A. 空气传播B. 食物传播C. 血液传播D. 情绪传播答案:D解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食物传播、血液传播等,情绪传播不是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 控制传染源B. 切断传播途径C. 保护易感人群D. 增加疾病发生答案:D解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增加疾病发生不是预防措施。
4. 下列哪项不是甲类传染病?A. 霍乱B. 鼠疫C. 艾滋病D.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答案:C解析:甲类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5. 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A. 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B. 从发病到痊愈的时间C. 从感染到传染的时间D. 从发病到传染的时间答案:A解析:潜伏期是指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是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多选题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A. 空气传播B. 水传播C. 食物传播D. 接触传播答案:ABCD解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和接触传播。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A. 控制传染源B. 切断传播途径C. 保护易感人群D. 增加疾病发生答案:ABC解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增加疾病发生不是预防措施。
3.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包括:A. 传染源B. 传播途径C. 易感人群D. 环境因素答案:ABC解析: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环境因素不是流行环节。
三、判断题1.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对)2. 传染病的潜伏期越长,传染性越强。
(错)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医院招聘考试防止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及影响原因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旳过程。
流行过程旳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程自身又受社会原因和自然原因旳影响。
卫生人才网带领大家学习防止医学专业知识-传染病旳流行过程及影响原因。
一、流行过程旳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巳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旳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1.患者患者通过咳嗽、呕吐、腹泻等而增进病原体播散, 慢性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 隐性感染者数量多而不易被发现, 在不一样传染病中其流行病学重要性各异。
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中, 如流行性脑脊髄膜炎、脊髓灰质炎等, 隐性感染者是重要旳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 在某些传染病中,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有重要旳流行病学意义。
4.受感染动物某些动物间旳传染病, 如狂犬病、鼠疫等, 也可传给人类, 引起严重疾病。
尚有某些传染病, 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 受感染动物是重要旳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抵达另一种易感者旳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一种或多种原因构成, 多种传染病有其各自旳传播途径。
传染病旳传播途径重要有如下五种。
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旳飞沫或气溶胶中, 易感者吸人时获得感染, 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 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旳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感染, 如钩端媒旋体病、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
伤口被污染, 有也许患破伤风。
平常生活旳亲密接触也有也许获得感染, 如麻疼、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4.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旳吸血节肢动物, 如按蚊、人虱、鼠蚤、白蛉、硬蜱和恙螨等, 于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 可分别引起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莱姆病和恙虫病等。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
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
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密切相关。
生活水平低工作与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无疑增加感染的机会,亦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条件之一。
我国解放以来消灭与杜绝了烈性传染病与在部分寄生虫病的流行,并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降低,显然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息息相关。
(二)流行特征 1.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2.地区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均称地方性传染病。
3.季节特征: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
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
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
4.职业特征:某些传染病与所从事职业有关,如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5.年龄特征:如某些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发生率高。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病人急性病人藉其排泄物或呕吐物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其中轻型病人症状多不典型而不易发现,慢性病人可长期污染环境。
在不同传染病中流行病学意义各异。
(2)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由于无任何症状、体征而不易被发现,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由于病原携带者(尤其是慢性病原携带者)不出现症状而不易被识别,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中有重要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传染病,可由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导致人类发病,如鼠疫、狂犬病等,称动物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由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所组成。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
当病人讲话、咳嗽、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到周围空气中,易感者通过呼吸而感染。
(2)水、食物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易感者因进食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食物,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或进食患病的动物的肉类、乳类、蛋类等,受到感染,如囊虫病、绦虫病等。
另外,某些传染病还可通过与疫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导致感染,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
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污染日常生活用具(如餐具、洗漱用具)、玩具等传播疾病。
(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通过在患病动物和人之间叮咬、吸吮血液传播疾病,如蚊传播乙脑、虱传播斑疹伤寒,亦可通过机械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再使易感者感染,如苍蝇、蟑螂传播伤寒、痢疾等。
(5)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当病原体的芽胞(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该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
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可把易感者水平降到最低,使流行不再发生。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通过作用于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受自然因素影响尤其明显。
传染病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关系密切。
例如长江流域湖沼地区有适合钉螺生长的地理、气候环境,这就形成了血吸虫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炎热的夏季使人体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
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亦可受感染。
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水平、生产、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社会制度起主导作用。
建国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等,使许多传染病被消灭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