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下肢骨
- 格式:ppt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肢骨
下肢骨
下肢带骨: 髋骨
自由下肢骨:
股骨、胫骨、 腓骨、髌骨、 跗骨、跖骨、 趾骨。
髂骨 耻骨
坐骨
1.下肢带骨:髋骨髂骨耻骨坐骨
髂骨耻骨梳
坐骨耻骨联合闭孔
髋臼窝
髂前上棘
髂嵴
岬
骶髂关节
弓状线坐骨结节横线骶骨髂窝
坐骨棘
女性骨盆
髂前上棘 髂窝
弓状线
耻骨梳 耻骨结节 髂嵴
耳状面
坐骨 大切迹
坐骨棘
坐骨 结节
闭孔
髋臼窝
髂前下棘 髂前上棘
髂嵴
髋骨(内面观) 髋骨(外面观)
耻骨联合面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
上端
下端
股骨头
股骨颈
小转子
股骨体
内侧髁
大转子大转子转子间线
髌面
外上髁
髁间窝
外侧髁
转子间嵴
臀肌粗隆
前面观后面观
股骨
2)胫骨:
上端
下端3)腓骨:
上端
下端腓骨头
腓骨颈
腓骨体
外踝
外侧髁内侧髁
胫骨粗隆
胫骨体
内踝
胫、腓骨(前面观)
近节趾骨 跟骨
距骨 足舟骨 骰骨
中间楔骨 内侧楔骨 第五跖骨粗隆 外侧楔骨 跖骨底
跖骨体
跖骨头 中节趾骨
远节趾骨 4)足骨:
跗骨—7块
距骨 跟骨 足舟骨 骰(tóu )骨 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 外侧楔骨
跖骨—5块
趾骨—14块
本节重点:
★下肢骨的结节、隆起、窝、切迹。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下肢骨连结(一)一、下肢骨連結概述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持體重和運動,以及維持身體的直立姿勢。
下肢骨的形態結構為適應功能需要而變得更粗大強壯,適於支撐和抗拒機械重力,內部的骨小梁構造也呈現出特殊的重力線排列模式。
髖骨則為適應女性分娩,其形態結構也表現出性別差異。
人的直立姿勢使身體重心移至脊柱前方。
在髖關節水平,身體重心則位於髖關節後方和第2骶椎之前,以抵消重力所致的軀幹前傾。
重力線自此經兩膝及踝關節之前,在踝部則通過足舟骨。
由於股骨頸的傾斜和股骨在垂線的角度,使膝、脛骨和足都十分靠近重力線。
因此當行走時,在支撐腿上對維持重心的能量消耗最小,使離地腿有足夠的向前擺動,以增加步幅長度。
下肢關節在結構上的牢固是通過關節面的形態、關節囊韌帶的粗細、數量和關節周圍肌肉的大小和強度來獲得的。
下肢骨的連結包括下肢帶骨的連結和自由下肢骨的連結。
二、下肢帶骨連結1、骶髂關節由骶骨和骼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面凹凸不平,彼此結合十分緊密。
關節囊緊張有骶骼前韌帶和骶骼後韌帶加強。
關節後上方尚有骶髂骨間韌帶充填和連結。
骶髂關節具有相當大的穩固性,以適應支持體質量的功能。
在妊娠婦女其活動度可稍增大。
2、髖骨骨與脊柱間的韌帶連結髖骨與脊柱之間常借下列韌帶加固:(1)髂腰韌帶:強韌肥厚,由第5腰椎橫突橫行放散至髂脊的後上部。
(2)骶結節韌帶:位於骨盆後方,起自骶、尾骨的側緣,呈扇形,集中附著於坐骨結節內側緣。
(3)骶棘韌帶:位於骶結節韌帶的前方,起自骶、尾骨側緣,呈三角形,止於坐骨棘,其起始部為骶結節韌帶所遮掩。
骶棘韌帶與坐骨大切跡圍成坐骨大孔,骶棘韌帶、骶結節韌帶和坐骨小切跡圍成坐骨小孔,有肌肉、血管和神經等從盆腔經坐骨大、小孔達臀部和會陰。
3、恥骨聯合: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纖維軟骨構成的恥骨間盤連結構成。
恥骨間盤中往往出現一矢狀位的裂隙,女性較男性的厚,裂隙也較大,孕婦和經產婦尤為顯著。
在恥骨聯合的上、下方分別有連結兩側恥骨的恥骨上韌帶和恥骨弓狀韌帶。
下肢骨教学任务:1.掌握髋骨、股骨的骨性结构及数量。
2.了解足骨、髌骨的骨性结构重点和难点:髋骨、股骨的骨性结构。
教学内容:下肢骨可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
一、下肢带骨(一)髋骨髋骨为不规则骨,在幼年时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通过软骨连结而成,成年后通过骨性结合而成为一块骨。
髂骨、坐骨和耻骨的结合处为为一深窝,称为髋臼,髋臼内有月状面,中心是髋臼窝,缺如的部分为髋臼切迹。
在其前下方有一大孔叫闭孔。
髋臼的上半部以上属于髂骨,髋臼的后下1/4为坐骨,髋臼的前下1/4为耻骨。
髋臼的内部有髋臼横韧带(横跨于髋臼切迹的两端)。
全身共两块。
1.髂骨: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
髂骨体较厚实,构成髋臼的上部。
髂骨翼位于髋骨的上部,较扁呈扇型。
其上缘为弓型弯曲称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于第四腰椎高度。
髂嵴前、后两端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
两棘下方各有一突起称为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
髂前上棘是测量骨盆及下肢全长的骨性标志。
髂骨翼外面较粗糙,称为臀面。
髂骨翼内面光滑凹陷成为髂窝,其下界为弓状线。
髂窝后有关节面称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
耳状面后方的粗糙骨面为髂粗隆。
2.坐骨:坐骨可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
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体的下端向前折曲部为坐骨支。
体与支转折处有肥厚的坐骨结节。
坐骨结节的上方有坐骨棘,其上有坐骨大切迹,下有坐骨小切迹。
3.耻骨:分为体和支两部分。
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并向上移行为耻骨上支,其上有一锐嵴称为耻骨梳,它与弓状线相连续,终于耻骨结节。
耻骨上肢向后下方折转处的内侧面为耻骨联合面,其下为耻骨下支并与坐骨支相连续。
二、自由下肢骨全身的自由下肢骨包括:2块大腿骨、2块髌骨、2块小腿骨、14块跗骨、10块跖骨、28块趾骨。
(一)股骨为全身最长的骨,约为身长的1/4,是典型的长骨,有一体两端。
近端:有球状关节面的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
股骨头上有股骨头凹。
股骨头向下为较细的股骨颈,颈下为股骨体。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下肢骨连结(二)(二)自由下肢骨连结一、髋关节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属多轴的球窝关节。
髋臼的周缘附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
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使半月形的髓臼关节面扩大为环形以紧抱股骨头。
髋臼窝内充填有脂肪组织。
髋关节的关节囊坚韧致密,向上附着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向下附着于股骨颈,前面达转子间线,后面包罩股骨颈的内侧2/3(转子间嵴略上方处),使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骨折之分。
1、关节囊周围主要韧带(1)骼股韧带:最为强健,起自骼前下棘,呈人字形向下经囊的前方止于转子间线。
可限制大腿过伸,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很大作用。
(2)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内,连结股骨头凹和髋臼横韧带之间,为滑膜所包被,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
当大腿半屈并内收时,韧带紧张,外展时韧带松弛。
(3)耻股韧带:由耻骨上支向外下于关节囊前下壁与髂骨股韧带的深部融合。
可限制大腿的外展及旋外运动。
(4)坐股韧带:加强关节囊的后部,起自坐骨体,斜向外上与关节囊融合,附着于大转子根部。
可限制大腿的旋内运动。
(5)轮匝带:是关节囊的深层纤维围绕股骨颈的环形增厚,可约束股骨头向外脱出。
髋关节可作三轴的屈、伸、展、收、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由于股骨头深藏于髋臼窝内,关节囊相对紧张而坚韧,又受多条韧带限制,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而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以适应其承重和行走的功能。
髋关节囊的后下部相对较薄弱,脱位时,股骨头易向下方脱出。
髋关节承载人体的重量随着活动而变化。
单脚站立时,所承受的力为体重的2.1倍;而行走时,关节在站立相的负重为体重的2.6-2.8倍。
然而髓关节接触压力的最高点始终位于髋臼的上后区,这与临床观察到髋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化的部位一致。
二、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接,股骨的内、外侧髁分别与胫骨的内、外侧髁相对。
膝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缘,周围有韧带加固,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