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398.00 KB
- 文档页数:6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与性别压迫的经典作品。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宠儿》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主人公如何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主人公塞丝所面临的双重桎梏主要表现在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上。
作为黑人女性,她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饱受歧视与压迫。
在种族问题上,黑人被剥夺了尊严与权利,被视为低人一等。
在性别问题上,女性则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自主权与话语权。
塞丝所面临的正是这种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的困境。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种族与性别的压迫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在《宠儿》中,这种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
塞丝在遭受白人奴隶主的压迫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与自我认同,认为女性应该摆脱种族与性别的束缚,争取自身的尊严与权利。
四、挣脱桎梏,重建精彩人生面对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塞丝选择了勇敢地抗争。
她通过自我救赎与帮助他人来摆脱桎梏,逐渐找回自我价值与尊严。
在小说中,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从最初的无奈与屈服,到后来的勇敢与坚强,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与重塑。
此外,她还通过与其他黑人女性的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为黑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五、结论通过对《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不断寻求自我救赎与自我认同。
而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她通过勇敢地抗争,逐渐摆脱了桎梏,实现了对自我的重塑与认同。
同时,她也为我们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通过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压迫,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宠儿》中的女性人物有几个重要的角色,包括母亲、丽特、艾米丽、贝琳达等。
首先,母亲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之一,她是主人公的养母。
在小说中,母亲代表着传统的妇女角色,她在家庭中扮演了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角色。
母亲的性格也很传统,她安静、温柔、敦厚,有着无限的耐心和爱心,她为了帮助主人公克服困难,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
其次,丽特是一个非常自由和独立的女性。
她有很多自由的想法和行为,这与当时的社会习俗大相径庭。
丽特尝试自己的巨大能力,在男权社会中闯出一片天。
她对爱情的追求也颇有自己的主见,她爱上了主人公,最终追求到了自己的爱情。
再次,艾米丽是一个另类女性,她是一个性取向为同性恋的女性。
在小说中,她对自己感到非常自豪,不愿因为自己的性向而自厌。
她支持女权主义,建立了自己的事业而不必依靠男性。
最后,贝琳达是一个充满独立和意志的女性。
她有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自己一生的女性,她不愿意被任何人所支配。
在反对主人公的同时,她也试图追求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表现出了她对自立、自由和坚强的独立性。
综上所述,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她们中有传统的妇女角色,也有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由女性。
同
时,所有这些女性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她们尝试挑战和改变社会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框架。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刻反映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经典作品。
作为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描绘了女性在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下的挣扎与重生。
本文将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宠儿》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其对于当代社会女性追求自我认同和摆脱双重桎梏的启示。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宠儿》中的女性角色生活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桎梏之下。
种族歧视使得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而性别歧视则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困境。
在托妮·莫里森的笔下,这些女性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挣脱这种双重压迫。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殖民地和后殖民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不仅要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压迫,还要面对文化认同的困境。
在《宠儿》中,女性角色通过自我救赎、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来寻找自我认同,从而挣脱种族和性别的桎梏。
四、女性的自我救赎小说中的女主角塞丝在面对奴隶制和性别压迫时,勇敢地选择了抵抗。
她通过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实现了自我救赎。
这种救赎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反抗。
五、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在《宠儿》中,家庭和社区成为女性挣脱桎梏的重要力量。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以及社区的接纳和包容,使女性能够勇敢地面对过去的创伤,重建自信和自尊。
这种支持不仅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亲人朋友,也来自于文化和传统的力量。
六、文化传承与认同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文化传承是帮助女性摆脱种族和性别桎梏的重要途径。
在《宠儿》中,女性通过传承家族和文化传统,找到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不仅使她们能够抵抗外部的压迫和歧视,也使她们能够在内心深处找到力量和勇气。
七、重建精彩人生通过自我救赎、家庭与社区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小说中的女性最终实现了对种族和性别桎梏的挣脱,重建了精彩的人生。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1莫里森和《宠儿》托妮·莫里森,以多变的文学视角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享誉世界文坛,并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大奖的非裔美国作家。
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在诠释和探寻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定位,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美国主流文化冲突下的美国黑人文化与自我价值的探寻。
小说《宠儿》是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小说的故事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个女黑奴赛丝,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
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孩子,并将其下葬,取名为“宠儿”。
在人们看来,自由和母爱两个本来就不相互矛盾的东西,而在美国黑人历史上显得那样的水火不容,逼得一个母亲不得不用剥夺孩子的生命来换回自由。
2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一思想流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90年代得到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者考虑性别歧视、对自然的控制、种族歧视、物种至上主义、与其它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的交互关联性。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它批评男权、父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万物平等,应该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平相处。
所以生态女性主义反对阶级压迫、反对种族压迫、反对男尊女卑、反对人统治自然。
生态女性主义试图图寻求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旨在呈现出一幅女人、自然、男人和一切存在形式和谐平等共生的画面。
反过来说,一切反对阶级、种族、男权、人主宰自然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都带有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
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把自然、性别和种族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意识到女性、有色人种和自然都处在受歧视和压迫的地位,都受男性,尤其是白人男性的统治。
旨在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一新的环境批评阐释空间里呈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生态观。
影片《宠儿》中的黑人女性主义透视作者:吴玲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13期1856年美国蓄奴史上发生了第一件黑人奴隶的母亲亲手杀死了自己女儿的事件。
电影《宠儿》就是根据其进行改编的。
电影《宠儿》以塞斯杀害自己的亲生女儿的事件作为故事的引入点,进行黑人生活的讲述,将“宠儿”变成鬼魂不愿离开人世的灵异事件和人们对塞斯的疏远和误解作为故事发展的一个导向,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这种事件的不满态度,通过艾拉和塞斯母亲事件的讲述和故事的更迭发展,从侧面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黑人女性的反抗意识。
电影《宠儿》充满了暴力事件和血腥的场面,借助124号农舍进行故事情节的展开,以塞斯的两个儿子被送走之前的种种预兆作为故事的发展方向,《宠儿》从开始一直到结尾,采用典型的哥特式表现手法,对当时社会上的黑人女性的反抗、渴望自由、渴望平等以及尊重主权的迫切需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影片强调了女性主义内涵电影《宠儿》是根据美国蓄奴制时代真实发生的事情进行改编。
电影主题围绕黑人女性主义进行阐述。
美国的女性主义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1]回顾美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中最先提出黑人女权主义,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主义都是极其热爱女性文化的,并且女权主义者之间需要懂得互相帮助,还要积极主动的投身到黑人的民族事业中去,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尊严。
莫里森作为黑人女性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从自己的角度对美国黑人和美国黑人女性的历史和面临的现实进行考虑,紧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深的意识到过去的黑暗历史和现在的幸福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莫里森一直都非常重视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并且希望从黑人的生活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
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收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黑人女仆对奴隶制度所进行的种种反抗的故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当时的残酷社会现状。
电影《宠儿》对塞斯·贝比以及塞斯母亲等事情进行详细的描述,尤其是对塞斯和宠儿一家的纠缠进行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黑人女仆的压迫以及黑人对奴隶制度的不满等,更为严重的是对当时白人的种种压迫和无穷尽的屈辱的一种强烈反抗。
《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李嘉文郭红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女作家。
其代表作《宠儿》更是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分析《宠儿》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同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剖析塞丝作为受压迫女性与动植物的相似性,从而探索女性在生态社会的地位,对了解这部作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宠儿》;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和谐一、莫里森与《宠儿》非裔美国小说家托尼·莫里森共出版了十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等。
莫里森的小说重建了一种根植于当代黑人历史并融入现代美国生活的黑人文化。
对于莫里森来说,黑人的历史可以说是黑人文化的精髓,更是一条不可割断的纽带,牵引她回到过去,找寻灵魂的寄托。
在黑人女性主义观的表达上,托尼·莫里森经历了从备受指责到颠覆再到重建的过程,最终完成了独立的黑人女性主义表达体系。
《宠儿》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塞丝的女奴,从肯塔基州一个名为“甜蜜之家”的庄园逃到辛辛那提一个名为蓝石路“124”号的房屋,独自寻求自由。
(1)28天后,奴隶主抓住了她。
为了不让她的孩子们经历和她一样的悲惨命运,她决定杀死他们,最后,她割断宠儿的喉咙,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塞丝也因为杀害了她的孩子而被社会所憎恨和排斥,一直忍受着良心的谴责和孤独的折磨。
然而,18年后,女孩的鬼魂在“124”号附近出没,向她的母亲索债,偿还丢失的母爱。
她不仅折磨她的妈妈和家人,还引诱塞丝的情人保罗·D,破坏塞丝稳定而正常的生活。
二、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交集,是妇女解放运动与生态运动结合的产物。
这一学派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是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生态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不可或缺——《宠儿》中男性形象之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宠儿》是英国作家莎拉·沃特斯出版的一本小说,获得过不少的奖项,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小说通过描述一段与社会价值观相悖的爱情故事,来探讨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多种多样,有的积极向上,有的心术不正,也有的表现得十分温柔,这些形象在小说的叙事中是如何被展示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宠儿》中男性形象之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观察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形象在叙事中的意义和功能,探索女性主义叙事对男性形象的塑造和展示。
三、研究内容1. 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探讨小说中男性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以及其在小说叙事中的定位和作用;2. 考察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及其与男性角色的关系,研究女性视角下的男性形象塑造和反映的女性主义叙事观;3. 对小说中所描述的社会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其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权主义的观点。
四、研究方法1. 文本分析法: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小说中涉及的男性角色进行细致的剖析和探讨。
2. 透视法:通过女性视角对男性形象展开思考和阐述,从而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对男性形象的塑造和展示。
3. 立足于小说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其中反映的社会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探讨,考察其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权主义观点的表达。
五、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宠儿》中男性形象之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的研究和探讨,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 从男性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展示中可以看出小说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
2. 通过女性视角对男性形象的阐述,可以深刻地剖析女性主义叙事在小说中的表现和作用。
3. 通过对小说中反映的社会价值观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性别意识和女权主义观点,并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宠儿》中男性形象之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对于深入理解小说内容、探讨女性主义思想、加深对当代社会的认识等均有重要意义。
《宠儿》之女性主义解读作者:赵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8期基金项目:本文获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3SZYQN03摘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以母爱为主题,揭示了时代背景下母爱的残酷性,阐释了生存在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夹缝中女性主义的觉醒,震撼了世界文学界。
本文以《宠儿》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视角去审视处于小说环境下的母性形象,在面对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的生存困境中奋力抗争的黑人女性,指出女性的自由解放之路是一个艰难的自我觉醒、自我抗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这部小说中深刻地体现了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
关键词:《宠儿》;女性主义;莫里森作者简介:赵娟(1977-),女,汉,河南新乡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众所周知,托妮·莫里森作为黑人女作家,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她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种族和女性这两大主题,以女性的视角去审视黑人遭受到的双重压迫: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表现出对于黑人女性的极度关怀和同情。
“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够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阔领域。
” 她的作品突破了对种族平等的渴望与抗争的题材,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文笔探索美国黑人民族的命运,弘扬黑人民族的文化传统,歌颂黑人的内在本质和精神价值。
正是其作为黑人女性的原因,她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黑人女性的痛楚和不安,将女性主义以感人的字句来诠释。
显然在《宠儿》塑造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情节,处于男权压迫和种族压迫夹缝中的黑人女性在面对命运坎坷,艰难险阻之后,依然幸存独特的自我意识,执着追求女性主义精神。
一、女性主义的涵义要想以女性主义去审视《宠儿》文学作品,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女性主义的涵义。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历史和种族、阶级、性别等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解读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面临的双重桎梏,并探讨她们如何挣脱束缚,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女性角色们面临着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
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不仅要承受种族歧视,还要面对性别歧视。
这种双重桎梏使得她们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首先,从种族角度来看,黑人女性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她们的生存状况十分悲惨。
在《宠儿》中,这种种族歧视表现为对黑人女性的侮辱、虐待和剥夺人权。
其次,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往往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在《宠儿》中,女性角色们不仅要面对种族歧视,还要承受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
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母亲、妻子等角色,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她们的种种限制和要求。
三、挣脱桎梏: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宠儿》中的女性角色们并没有放弃挣扎。
她们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并勇敢地挣脱了种族和性别的束缚。
首先,她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在反思中,她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
这种认识使得她们开始勇敢地面对过去,并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她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她们逐渐摆脱了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追求不仅使她们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使她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四、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启示通过挣脱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桎梏,女性角色们在《宠儿》中重建了精彩人生。
这种重建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重要启示。
从妇女主义视角解读《宠儿》中塞斯的自救之路作者:闫玉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宠儿》多年来被公认为她的最佳小说,自发表之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品评,但迄今从妇女主义视角对其的分析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塞斯自我拯救的过程,解读莫里森作品里的妇女主义思想。
关键词:妇女主义;奴隶制;叙述疗伤;集体力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2-69-02妇女主义由艾丽斯·沃克1983年在其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提出的。
沃克对妇女主义的解释是“不受拘束的、敢于冒险的、勇敢的或倔强不屈的行为。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一般人认为足够了的事情”(沃克,1993:7)。
尼日利亚妇女主义者玛丽·E.库拉乌勒在她进行的非洲妇女文学的工作中,把妇女主义定义为“以一种积极的文化方式进行女性的自我表达、自我拯救以及自我主张的总和”(克拉马雷,2007: 1046)。
从其定义,我们得出其首先以妇女为中心,保持女性自我,维护女性的自我表达与诉求。
其次,按照沃克的观点,作为女性主义所具有的排他性质的回应,妇女主义特别注意人性的团结,团结使一个妇女主义者“致力于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全体人民的生存和整体性,而不做分离主义者”(沃克,1993: 8)。
由此看出,妇女主义寻求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团结与和解,而不是分裂和对抗。
妇女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为描写女性的生理或心理的成长历程的小说。
本文将从以上妇女主义两个主要内涵来分析女主人公塞斯自救和成长的道路,从而阐释莫里森文学创作中的妇女主义思想。
1、叙述疗伤——塞斯自救的开始“《宠儿》中有些东西是主人公们不愿记住的,是我不愿记住的,也是黑人同胞们不愿记住的,也是白人们不会想记住的,也就是说,这是个民族集体的记忆遗忘”(Angelo 256-257)。
在残酷中寻找启示——《宠儿》的女性主义解读薛文艳摘要:关键词:《宠儿》是美国20世纪最耀眼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惊世之作,它以赤裸裸、血淋淋的母爱震撼着世界。
作者用这个令人颤栗的故事来阐释在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夹缝中生存的美国黑人女性独特的女性意识。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文本中人物母性形象的重塑、男性形象的缺失以及一系列女性人物意识的觉醒与演变解读作家的女性意识,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宠儿》的主题。
《宠儿》;女性主义;女性意识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主要关注“种族”和“女性”这两大主题,从女性的角度细致地剖析黑人女性所受到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给予黑人女性极大的关怀和帮助。
“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够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阔领域。
”在《宠儿》中,作者用残酷的故事阐释了夹缝中生存的美国黑人女性独特的自我意识并以此探求黑人女性的出路,展现了她作为女性主义者的执著追求。
女性主义最早起源于争取女性社会权利的政治运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文化和精神上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
他们主张推翻父权统治使女性地位提高,最终走上性格独立的道路。
女性主义文学作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必然产物,主张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进行创作并用文学表现女性处境,探求女性意识。
黑人女性主义是美国女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曾在《寻找母亲的花园——女性主义散文》中提出了女性主义(nism)这一重要概念:“女性主义者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女性主义者特指黑人妇女或有色妇女,她们欣赏并热爱女性文化,女性情感,女性力量,尤其是重视、热爱女性本身。
不仅如此,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
”正如沃克所言,从马歇尔到安吉罗,再到莫里森,美国黑人女作家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她们不再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宠儿》是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87年。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而著称,讲述了19世纪末美国俄亥俄州一个黑人家庭的故事。
小说通过主人公塞特的生活经历,探讨了自由、身份、爱情、记忆和历史的主题,同时也揭示了奴隶制对黑人身心的深远影响。
读完《宠儿》,我被小说中所展现的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深深打动。
塞特是一个曾经逃离奴隶制的女性,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她对自由的渴望与对过去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她复杂的心理状态。
小说的叙述方式独特,通过塞特与她的女儿丹芙和宠儿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家庭内部的紧张和冲突,以及个人与历史之间的纠葛。
塞特的形象是小说的核心。
她是一个坚强而又脆弱的女性,她的生活被奴隶制的阴影所笼罩。
塞特对宠儿的复杂情感,既是对过去的恐惧和逃避,也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守护。
她对宠儿的保护几乎达到了极端,这种极端行为反映了她对奴隶制的深刻恐惧和对自由的极度珍视。
塞特的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她的行为常常显得难以理解,甚至有些疯狂。
丹芙是塞特的女儿,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和冲突。
丹芙对母亲的不理解和对宠儿的嫉妒,体现了年轻一代对过去的无知和对自由的渴望。
丹芙的成长过程,也是她逐渐理解母亲和家族历史的过程。
她的故事线展现了新一代黑人女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觉醒和自我寻找。
宠儿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一个神秘的女孩,她的出现和消失都与塞特的过去紧密相关。
宠儿的身份和命运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谜团,她既是塞特过去的象征,也是家族历史的一部分。
宠儿的形象和故事,让读者对奴隶制的残酷和对人性的破坏有了更深的认识。
《宠儿》的语言风格强烈而富有诗意,莫里森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小说的叙事结构复杂,时间线跳跃,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反映了人物记忆的碎片化和历史的不连贯性。
总的来说,《宠儿》是一部深刻探讨黑人女性生活和心理的小说。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黑人女性摘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是一部描述生活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的“前黑奴”小说。
本论文拟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讨奴隶制度带给黑人女性巨大的精神创伤,并对三位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行分析,以揭示黑人女性实现自我的艰难和痛苦。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精神创伤;觉醒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2一、引言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学里一颗闪亮的明星。
她出生在南方奴隶州与北方自由州交界地—洛雷恩镇,从小祖父就给她讲述奴隶制度下的各种暴行,这对莫里森的世界观产生了很大在影响。
长大后,她的生活、教育、以及工作经历都有助于培养她作为美国人以及作为黑人的双重意识,为此她的创作常常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屈辱和压抑的命运。
《宠儿》是莫里森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该作品采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回顾奴隶制,将主人公们无数零碎和分散记忆穿成一段悲苦沉重的历史,表现黑人女性努力找寻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
该作品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文化和黑人女性的特殊经历和感受,它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女黑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为了不使自己的女儿重新沦为奴隶,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幼女。
18年后,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
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带给黑人女性极重的心灵创伤,这些伤害阻碍了她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的确认。
二、奴隶制度带给黑人女性的精神创伤在奴隶制度下的美国南部,第一代和第二代黑人被杀害、致残、被抓获、被烧死、被投进牢房、被鞭打、被驱赶、被奸污,他们承受着极其悲惨的遭遇。
奴隶的命运正如萨格斯所说: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死鬼的悲伤(莫里森,132)。
在《宠儿》中,莫里森塑造三个寻找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萨格斯、塞丝以及丹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