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12 KB
- 文档页数:2
颈椎前路术后护理要点
1.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活动过度,以减小手术后颈部的疼痛和不适。
2.观察伤口是否渗血、感染等情况,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3.对于患者出现气促、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要及时向医师汇报。
4.患者术后3-7天内,一定要佩戴颈托,避免颈部受到额外压力。
5.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6.禁止患者剧烈运动、躺着或坐下长时间,因为这些动作都会对患者的颈椎造成额外的压力,延缓伤口愈合。
7.在洗澡时尽量避免使头部接触水流,同时避免过多水蒸气进入喉部和肺部,以免刺激手术部位。
8.避免在手术后的前3个月内开车和长时间工作。
9.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逐步康复训练。
颈椎前路手术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颈椎前路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法。
在手术后的护理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和护理措施:1. 创面护理:手术后的创面需要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创面感染。
护士应定期更换敷料,注意观察创面是否存在渗液、红肿等情况。
2. 疼痛管理: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士需要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控制患者的疼痛感。
3. 体位护理:手术后的患者需要保持合适的体位,避免颈部受力。
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的躺卧姿势,并协助翻身等活动,防止颈椎受到过度压力。
4. 呼吸护理:颈椎手术后,患者可能会有呼吸困难的情况,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疏通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肺部感染。
5. 神经功能监测:颈椎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6. 导管护理:手术后患者可能会装有导尿管、留置导管等,护士需要定期检查导管的通畅情况,及时疏通或更换导管,避免感染。
7. 卧床护理: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护士应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如定期翻身、床上抬高脚部等,避免长时间卧床引起压疮等并发症。
8. 深静脉血栓护理: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护士应加强观察,遵循相关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进行肌肉底层注射抗凝剂等。
9. 安全护理:颈椎手术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护,避免剧烈活动或撞击导致颈椎损伤。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其正确使用床上护栏等设施。
以上是颈椎前路手术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的一些常见内容,具体的护理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嘱进行调整。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协作,以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
2012年6月后肢体功能锻炼。
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机会。
3.1.2增加活动: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
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体位,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h 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
3.1.3减少血液凝滞: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
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使用弹力袜或者间歇充气加压泵。
3.1.4保护静脉: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
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
3.1.5饮食: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纤维素、免辛辣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腹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1.6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3.2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3.2.1一般护理:①早期发现:临床工作中若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和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给予及时处理。
②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③血栓形成后10~14d 绝对卧床休息,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cm ,这对于下肢DVT 患者来说,既是一种护理措施,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
④禁止按摩,避免发生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⑤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
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
⑥每4h 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
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⑦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一)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损伤之一,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为首选术式〔1〕。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严密的术后护理,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取得最佳的疗效。
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共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例,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0~59岁,平均40.5岁。
C5~6椎体骨折6例,C7椎体骨折2例,C5~6椎体脱位2例,C4~5椎间盘突出2例,C5~6椎间盘突出1例。
2术前护理
2.1术前心理准备由于大多数患者是因意外创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对疾病缺乏认识,再加上颈椎手术部位危险,手术难度大,病人往往容易产生恐惧和疑虑心理〔2〕,护理人员从病人入院就应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
手术方案确定后,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过程,讲解术前、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术前、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实施手术医生技术情况,说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会有相反效果。
可以请恢复期患者现身说教,使病人心中有数,产生安全感。
2.2术前气管准备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术前气管推移训练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示范方法。
方法有两种:a)要求病人取仰卧位,操作者站立于患者左侧,以左手四指(大拇指除外)并拢,以指腹置颈中线或稍右并轻轻将皮肤向右后推开,然后抵住气管、食管向左侧牵拉;b)操作者站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拇指或双拇指的指腹置颈中线或稍右并轻轻将皮肤向右后推开,然后抵住气管、食管向左侧推移。
两种方法均须将气管牵过或推过颈中线。
牵拉或推移时间由短到长,最终达到持续时间超过每次30min。
牵拉的力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不引起呛咳为准。
3术后护理
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吸痰器、呼吸机、拆线包、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设备等。
a)体位:术毕回病房,搬运病人时体位要求保持中立位,由专人保护头部,用手同时托住头颈肩,使头颈与躯干在同一水平,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防止植骨块脱落。
术后卧床并于颈两旁放置沙袋或冰袋,这样既能固定颈椎,有利于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冰袋还有止血功能(要注意及时调整位置以防冻伤并避免颈围压迫伤口敷料而影响呼吸);b)由于手术过程中刺激脊髓而产生脊髓和脊神经根水肿,均可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故术后遵医嘱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或使用甘露醇加地塞米松,以减轻水肿;c)严密观察引流液、伤口出血等情况,若出血较多敷料浸湿需及时更换。
仔细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状并记录,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4h内拔除引流;d)颈部血肿:一般血肿多发生于术后24h以内,多为凝血功能不良,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注意倾听病人主诉,经常询问患者有无憋气、呼吸困难症状。
一旦发生血肿压迫,立即拆开颈部缝线清除血肿,必要时气管切开;e)四肢感觉及运动的观察:麻药过后,及时触摸患者的四肢,观察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多数患者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也有个别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肢体感觉、运动有所减退,这多是术后脊髓水肿所致。
遵医嘱应用激素以减轻脊髓水肿。
若症状逐渐加重,要考虑为术后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以免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不可逆损害。
4康复训练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提供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因此,护理时要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尽早进行主动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
术后当日指导患者行未瘫痪肢体主动锻炼,主动活动量以病人不疲劳为宜。
每天同时加强瘫痪肢体被动运动:进行瘫痪平面以下肢体的向心性按摩及四肢被动运动,4~5次/d,30min/次,并保持肢体功能位。
随着病情好转,在护
士指导下进行主动握拳,伸屈腕、肘关节或使用吊环,下肢做股四头肌收缩、舒张,踝关节跖屈、背伸、足趾伸屈,腿上抬、内旋、外展等活动。
后期主要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应遵循个性化、人性化、循序渐进的原则。
可先半卧位1~2d,再坐位2~3d,然后扶床站立,逐渐过渡到行走。
首先教会病人下床活动的正确方法及技巧以减轻不适,同时观察病人的需求与感受,帮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
截瘫病人在康复科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