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商人(商主体)
- 格式:ppt
- 大小:306.50 KB
- 文档页数:113
第二章第三章商主体引例:美国德卡特合作协会诉厄本案原告为粮食买卖商,被告是种谷物的农场主。
原告和被告通过电话协商决定由被告向原告出售一万蒲式耳小麦,价格为每蒲式耳2. 84美元。
根据商业习惯,原告便将在电话里的协议写成备忘录转给被告,以确认此买卖。
但事隔不久,小麦价格猛涨,被告以没有书面合同否认此买卖。
原告认为被告毁约,诉诸法院,请求赔偿损失。
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定,价金在500美元以上的买卖必须订立书面合同。
法典又规定商人之间的买卖只要有类似备忘录的文件就算成立,不必要当事人签字。
如不是商人则要有正式的书面合同。
本案核心问题是农场主是否为商人。
堪萨斯最高法院认为,被告农场主对种小麦虽有一定的知识,但他不是以买卖小麦为业的买卖商,没有买卖小麦的专门技能,因此,买卖合同的形式要件不具备,合同未成立,被告胜诉。
由此可见,在美国,认定商人的主要判断标准是看他是否对交易客体具有职业的经验和技能。
第一节商主体概述将私法主体划分为商人和非商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实证法层面上,私法主体从事营业活动须符合特殊条件,而非各类私法主体能够自动开展营业;其次,商人从事营业须遵循商法之特殊规则,尤其是为保护交易相对人或者便利商人营业,应予遵守如严格责任;再次,实证法上存在专门适用于商人的特殊程序,如商人破产程序和公司重整程序等。
此外,商人须承担特殊义务,比如登记注册义务、交易事项告知义务、商业账簿保存义务等。
一、商主体的概念和特征(一)商主体的概念商主体,也称商事主体或者商人,是基本的商法概念,也是商法制度存在的基础之一。
各国商法典大都对商主体的概念、内涵、商事能力等予以规定。
对比各国商法典关于商人的定义,可以发现,各国商法典在确定商人概念时遵循的立法原则不尽相同,大致分为客观主义原则、主观主义原则和折中主义原则。
1、客观主义原则。
又称实质主义原则,是以商行为作为确定商人含义的立法基础。
此种商法着眼于行为自身的商事属性,并将商事行为的主体确定为商人。
第二章商事主体【导语】商事主体,是商法中的基本范畴,使整个商事法律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础。
现代各国商法大都对商事主体的概念和内涵及其商事能力予以规定,并构成了商法上票据、证券、保险等法律制度中关于主体制度的基础。
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关于商事主体的专门立法规定,但对此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学习本章时,应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事主体产生背景和主要特征、商事能力与民事能力的区别以及法律对商事能力的通常限制,进而深刻理解我国现行法律对商事主体的相关规定。
第一节商事主体概述一、商事主体的概念商事主体(Commercial Subject),也称商事法律关系主体、商主体,是指依照商法的规定具有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商事行为,在商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
在传统商法上,商事主体也叫商人。
欧洲11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的兴盛,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逐渐产生了商人这一特定社会阶层。
商人形成之初曾受到封建法律和寺院法的种种限制和歧视。
如当时的封建法律否认无因交付行为,允许卖主因卖价低于市价过半而撤销其买卖行为,规定连带债务分别偿还;寺院法则不仅严禁放款生息、借本经商,而且将未经加工货物转手获利的行为视为违法。
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商人阶层的利益,制约了商业的自由发展,代表商人利益的商会以行业立法的形式自行规范商事活动,形成了中世纪的商人习惯法。
早期的商人是指一个具有特殊身份和利益的社会阶层,在从事商事交易中享有特权,但这一概念并不具有确切的法律含义。
19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职能与生产职能密切结合,社会普遍商化,商人不再是社会上的特定阶层,也不再存在所谓的商人特权,商人的特殊地位和利益已逐步消失。
这时,各国商法基本都将商人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固定下来。
在采用民商分立制的国家和个别采取民商合一制的国家,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商人概念。
例如:《法国商法典》第1条规定:“凡从事商活动,并以其作为经常性职业者为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法通则》草案建议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商主体第一节总则第二节商事法人第三节商事合伙第四节商事个人第五节商事辅助人第六节商事人格权第三章商行为第一节总则第二节代理商第三节居间第四节行纪第五节运输代办第六节承运第七节公共服务第八节仓储第四章商业登记第五章商业账簿第六章商事责任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商事责任的种类第三节承担商事责任的方式第四节商事责任的追索途径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商主体的合法的商事利益,正确调整商事关系,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法调整商主体间一切与商行为有关的财产关系。
第三条商主体在商行为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商行为应当遵循交易自由、自愿、便捷、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商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依法确保商事交易的安全。
第六条商行为必须遵守法律。
第七条商行为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商事权利的诉讼期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的规定,部分商事纠纷适用短期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有关特殊诉讼时效的规定,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
第九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商行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关于商主体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商主体第一节总则第十条商主体,是指依法律规定以自己的名义直接从事商行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
第十一条商主体包括商事法人、商事合伙、商事个人和商事辅助人。
第十二条未成年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从事商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并在法定代理人监护之下从事商行为。
第十三条依据法律规定需要进行商事登记后才能够从事商行为的,依其相关规定。
第十四条本法中有关商事人格权、商业账簿、商业登记的规定,不适用于部分商事个人。
第二节商事法人第十五条商事法人是指按照法定构成要件和程序设立的,拥有法人资格,参与商事法律关系,依法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