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下)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6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参考教案第一部分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想与运动(上)【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
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第二节讲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第三节介绍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第四节分析“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
这一章的重点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
此外,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新文学运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论,则可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一、学习要求1.了解前十年文学发展的轨迹2。
掌握文学革命的起源、性质和主要成就3。
了解文学创作的趋势和趋势2。
内容要点1、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运动2、胡适、陈独秀与周作人在文学革命倡导期的理论要点3、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社的理论主张和流派特色4、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述要5、本阶段文学创作特色述要三、学习重点、难点1.要点:“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难点:“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理论渊源【知识点】晚清文学创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胡适的文学改良论、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阴暗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批评、林蔡之争、学衡派、嘉荫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作社、禹思社、钱草营中社、新月社、湖滨诗社、进步论、历史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类文学。
【必读作品与文献】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沈雁冰:《文学与人生》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思考问题】(1)简要描述文学革命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2)为什么我们说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创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本文概述了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的兴起。
专题03 现代小说二十年后[美]欧·亨利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
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
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
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
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
”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
火柴光一亮。
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
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
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
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
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
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
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
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
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
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
”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
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
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
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
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不会。
”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第二个十年小说政治和商业对文学的影响明显,因而形成了三大派别左翼,京派和海派左翼拥抱政治,海派拥抱商业,京派两个都远离。
左翼从一开始的幼稚,到后来的讽刺和剖析小说,日渐成熟。
除此之外还有丁玲和萧红的创作京派的总体特点是文化保守主义,其代表有废名和师陀,还有萧乾林徽因海派则是立足于上海图书市场,最重要的是新感觉派,代表是施蛰存|左翼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的创作为核心,其并非是一个纯文学派别,而是一个政治文学性兼有的团体。
其成熟时期的核心是以矛盾为首的现实主义社会剖析小说,其中张天翼和沙汀带有讽刺文学的特点,吴组缃和叶紫的一般现实主义小说,还有艾芜、萧红的抒情小说。
其未成熟时期有所谓革命罗曼蒂克的小说,其代表是蒋光慈,柔石和胡也频,我觉得巴金也属于此行列。
①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和革命浪漫主义小说左联成立以前以太阳社为代表的小说鼓吹革命,不过有概念化的通病,还具有“革命+恋爱”的主题。
后来在这一框架内不少青年作家得以突破自我,走向成熟,其题材从写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和恋爱,变为直接表现工农领袖领导的革命风云。
一般认为丁玲的《水》标志着对概念化的“普罗文学”,也即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突破,而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则开始批判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蒋光慈,在五卅时就写出了中篇《少年漂泊者》,27年完成《短裤党》,之后有《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其作品是典型的革命罗曼蒂克文学,背景是时代斗争和重大事件,宣传性极强,但是作品水平不高。
从《丽莎的哀怨》开始,蒋光慈开始力图写出更加复杂的人物,后期有《咆哮的土地》,转向写实和农村革命题材,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
不过其英年早逝。
柔石,前期有《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后期多写家乡之事,表现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开掘下层劳动人民命运,有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底妻底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风格深沉抒情,心理描写细腻。
《为奴隶的母亲》朴素平易。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