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和用米量
- 格式:pptx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10
教学目标:认识米,学习用米量物品的长度,并能够简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米的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和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绳子、米的图片、米的实物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一张米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图片,有什么关系等。
2.问一下学生身边有没有听过米这个词,有没有用过米这个词,如果有,那米是什么单位?二、授课1.认识米的概念:教师介绍什么是米,并将米的图片和实物拿出来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看看米的实物和其他长度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区别。
2.米的换算:针对学生在认识米的概念前,先让学生认识一下厘米和分米,然后再介绍米的换算方法。
教师可以用米尺或者一把绳子来跟学生做演示,让学生自己操作,让他们在测量时感受米的长度。
3.用米量物品的长度:教师可以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张纸,让学生观察它,然后问学生这张纸有多长?教师拿出测量用的米尺,让学生试着量一下,看看能不能量出纸的长度。
4.练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教师可以将问题编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回答。
三、巩固通过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物品的长度的方法。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所学,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将这些数字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用这些数字来计算教室的面积和体积等等。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米尺来量一些小物品的长度,如筷子、橡皮擦、笔等等。
四、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米的概念、换算,以及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注重于实践和操作,让学习更加深刻和系统。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用米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长度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这个桌子很长”,“那个玩具很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的量化认识还不够明确,对于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的量化,以及长度单位米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
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的量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组内同学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学习用米量。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和米的概念,这节课将延伸到米的应用场景。
教学目标1.认识米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什么是米。
2.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
•难点:将米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准确测量长度。
教具准备1.白板和彩色粉笔2.米尺3.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桌子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认识的长度单位。
2.学习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比如身高是多少米等。
–让学生自己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米。
3.测量用米量(20分钟)–讲解使用米尺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实际应用(15分钟)–出示几个实际场景中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长度单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米和厘米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用米这个单位等。
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今天学到的知识。
2.让学生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物体,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总结本节课通过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长度和长度的量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
他们在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如“长”、“短”、“高”、“低”等,但将这些概念转化为数学概念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米”的意义,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米”的理解。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如直尺、铅笔、书本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米”的道具,如米尺、米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长度单位吗?它们是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米”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米”的概念,解释“米”的意义。
展示米尺、米袋等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同时,讲解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如量尺、量棍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记忆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学习用米量物体的方法,理解米的实际意义。
3.锻炼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教具:米尺、米量物体等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段米尺,并引导学生认识米尺的刻度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感受米的长度单位。
•教师提出问题:“米有多长?我们用什么来量米的长度?”
2. 学习
•教师介绍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教师示范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跟着做。
3. 实践
•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段长度的米量物体,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测量结果。
4.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用米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让学生分享自己用米量物体的体会和方法。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用米量物体的方法,并强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请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请用米尺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比较不同桌子的长度。
五、课后作业
1.家里找一些日常物品,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
2.回顾教材中关于米的内容,思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米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