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版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ppt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62
胱抑素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观察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来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检测观察组80例早期DN患者和对照组50例来该院体检的人员,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分别对这两组人员进行血清中胱抑素C,尿素氮,肌酐的检测,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DN组中血清Cys-c、BuN、Cr的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N组中Cys-c、BuN、Cr的阳性率分别为91%,61%,71%,其Cys-c水平明显高于BuN、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Cys-c、BuN、Cr 虽都是反映糖尿病肾损害的指标,但Cys-c在反映糖尿病肾损害方面比BuN、Cr优越,能更早期,更准确,更直观的反映出肾小球率过滤的变化,且敏感而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糖尿病肾病(DN);胱抑素C(Cys-c );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肾功能的严重损害,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DN的早期诊断和早期的干预治疗,可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而Cys-c 是目前反应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标志物之一,Cys-c 是一类小分子蛋白质,在体内由有核细胞产生,其浓度主要由肾小球率过滤(GFR)决定,其浓度不受多种肾外性因素的干扰,可早期准确反映患者肾功能的情况[1]。
该研究通过对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80例DN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同时检测Cys-c,BuN,Cr,来进行评估Cys-c在DN早期肾功能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①DN组:来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患者无其它并发症,其中男45例,女35例,平均年龄55岁。
②对照组:来该院检查的健康体检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0岁,均排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及其它系统的疾病。
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2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675000摘要: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因其具有稳定的内源性标志物特性,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临床关注。
除了已成熟应用于肾脏功能损害评估外,研究发现其在心血管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以及Alzheimer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同样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本文就CysC与上述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胱抑素C;临床应用;研究进展1CysC的生物学特征CysC由有核细胞恒速合成,它在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广泛分布,是一种由人有核细胞产生的低分子的非糖基化蛋白。
CysC对包括组织蛋白酶家族在内的半胱氨酸肽酶具有主要的保护作用,在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如抗原的加工和呈递,以及炎症和癌变过程[1]。
在调节细胞外蛋白分解中过程中,血清CysC浓度的异常可能提示有病理学意义。
CysC作为反映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标已得到普遍应用,近年来,在糖尿病肾病早期,高血压肾病,心血管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等疾病中作为相关标记物不断得到深入研究。
2 CysC与肾脏疾病肾脏功能对机体内环境平衡十分重要,如肾功能损伤会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
临床早期肾功能损害若能够及时进行治疗,可逆转发生细胞外基质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病理变化从而避免损伤肾小球血管。
如未能及早治疗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
CysC是肾功能辅助诊断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它恒速产生,自由过滤,并最终分解代谢。
患者肾功能损伤后CysC在血液中的含量会随肾小球滤过功能变化而变化。
在发展成肾衰竭时,血清CysC含量可高于正常水平的10倍。
最新研究表明,CysC不仅可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glomerular filtrationrate),还可以预测肾损伤。
Herget-Rosenthal等人研究发现,血清 CysC作为一种有用的急性肾损伤检测标志物优于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来评估肾功能的有效性[1]。
浅谈血清胱抑素C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也被称为γ-微量蛋白及γ-后球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3KD,由1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
胱抑素C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线性关系优于尿素、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在各种疾病造成肾脏早期损害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并且在其他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上也不断的得到应用。
循环中的胱抑素 c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的影响,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同源性标志物。
因此,其血清浓度主要由GFR决定,Cys C理所当然的成为反映肾小球滤过情况的重要指标[1]。
现将其检测方法综述如下。
关键词:胱抑素C;方法学;进展胱抑素C的测定方法:胱抑素C主要临床应用是作为肾小球滤过率标志物,其测定方法很多,包括单向免疫扩散法、酶联免疫测定法、荧光免疫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放射免疫法、胶乳颗粒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等。
目前临床多选择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作为常规检测胱抑素C的测定方法[2]。
1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使抗原或抗体吸附在某种固相支持物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酶标抗体或抗原在液相中催化底物显色,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来进行胱抑素C含量的定量分析。
本法为手工操作,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试剂成本低,临床应用较广,但不适合急诊样本的检测。
2胶乳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在胶体溶液中,抗原胱抑素C与其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不溶性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粒子,使反应溶液浊度增加,在特定波长下检测吸光度改变,与标准品比较可计算出胱抑素C的浓度。
本法可以利用生化分析仪进行比浊测定,整个分析过程只需要几分钟。
胱抑素C在临床中的运用研究1983年Anastasi等首次在鸡蛋清中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CPI)后被命名为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也被称为γ-微量蛋白及γ-后球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3KD,由1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
人CysC基因序列位于20号染色体[1、2],CysC广泛存在于人类的体液中,特别是在脑脊液和精液中浓度最高[3]。
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同源性标志物。
CysC及其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2超家族的生物学功能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直接抑制内源性半胱氨酸肽酶(2)调节免疫系统(3)与半胱氨酸肽酶无关的抗细菌和抗病毒活性(4)对脑损伤有反应[4]。
CysC的检测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理论基础的各种免疫学检查方法[5],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等,前者检测灵敏度高,但测定时间长,不适合大批量测定,后两者灵敏度稍差,但能自动化检测,用时短,适合大批量检测。
检测的精确度不受血液中胆红素、血红蛋白、甘油三脂、类风湿因子等的干扰[6]。
2胱抑素C与肾小球滤过功能理想的内源性评估GFR(肾小球滤过率)物质应具有以下特征:1.在体内产生恒定,并出现在血浆中,不与蛋白结合;2.可自由从肾小球滤过;3.肾小管既不分泌也不重吸收至肾周循环;4.不经肾外途径清除;5.在血浆和尿液中容易检测。
目前临床上运用最多的内源性标志物包括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等。
肌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其浓度受年龄、性别、肌肉量、膳食结构、药物及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肾小管可以分泌肌酐。
血清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价值许多疾病,如肝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在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肾功能损害,最终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而影响患者的生存,早期、及时发现肾功能损害,给予有效的干预,可改变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而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内源性指标如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肌酐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并且不同程度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菊粉清除率是目前国内外评估GFR的金标准,但受其价格、操作及排泄物污染等影响不适合常规应用。
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是一种低分子量的非糖基化碱性蛋白质,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并且肾脏是其唯一的清除器官,因此它被作为一种评价GFR较为理想的内源性指标之一。
同时,它还在非肾脏疾病方面有许多临床应用。
故本文对Cyst C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评价。
1 Cys 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监测方法Cys C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的一种,是一种含120个氨基酸残基多肽链的低分子量的非糖基碱性蛋白,分子量为13559道尔顿,其基因是”看家基因”,在所有有核组织恒定持续转录及表达[2]。
Cys C它通常在合成后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液,如血液、脑脊液、精液中,在精液和脑脊液中浓度最高,在尿液中最低。
C-ys-C生成的速率恒定,肾脏排泄是其在体内唯一的代谢途径,它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并且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完全降解,不再重新回到血液循环中,同时肾小管也不分泌,在血清或血浆中的浓度与年龄、性别、肌肉质量、疾病状态无关[3],其水平高低主要由GFR 决定,是反映早期GFR变化的一个理想、可靠的内源性标志物。
Cys C属于小分子多肽,以抗原抗体反应为理论基础的各种免疫学检测方法均能对其进行检测,包括单向免疫扩散法(RID)、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免疫测定法(FIA)、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PENIA)、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和溶胶颗粒免疫分析(S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