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28.00 KB
- 文档页数:33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1、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2、大众的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2、群体与群集(了解)(1)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2)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
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
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3、公众(public)(了解):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
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
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早期贵族主义观点①早期的大众社会论者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保守政治家和思想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托克威尔、勒庞《乌合之众》和西班牙的奥特伽等。
典型事件:“法国大革命”②他们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就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