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表解太阴药方解说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伤寒医诀串解——太阴篇#伤寒论浅识#太阴篇原文比较少,陈先生说的也比较少,但是他认为,太阴病里仲景已经把需要说的都说了。
太阴属于湿土和阳明阳土燥气不一样,分为从阴化(理中丸、四逆汤)和从阳化(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汤)。
太阴病表现为腹满不能实。
1.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病入太阴.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何谓太阴之邪从阳化.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曰.腹满时痛.属太阴也.时痛者.谓腹时痛时止.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大便坚实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太阴从本.太阴为开。
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曰辈者.凡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吴茱萸汤之类.皆在其中.太阴证和伤于寒为热病.腹满嗌干证不同.这是寒湿为病.以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太阴湿土.不与寒合而与热合.若小便利.则不发黄.若暴烦下利.则腐秽当去.是常证之外.总而言之.四逆辈桂枝汤.及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皆太阴病之要剂.若不渴则四逆辈必须.若脉弱则芍黄等慎用.脉浮有向外之势.桂枝汤之利导最宜.烦疼当未愈之时.桂枝加芍药汤亦可通用.3.阳明和太阴的区别和联系,阳明病胃家实,太阴病腹满不能实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而非满也.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凡风燥热三阳邪犯阳明.寒与温二阴邪犯太阴.阳邪犯阳则能食而不呕.阴邪犯阴则不能食而吐.阳邪犯阳则不大便.阴邪犯阴则自利.证俱相反可认.若误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在阳邪则懊而烦.在阴邪则胸下结硬.倘再误攻.必致利不止而死.此太阴病之提纲.凡称太阴.俱指腹满.太阴主脾所生病.脾主湿.又主输.故提纲中主腹满时痛而吐利.皆是里虚不固.湿胜外溢之证也.脾虚则胃亦虚.食不下者.胃不主纳也.要知胃家不实.便是太阴病。
伤寒论太阴病版-V1正文:伤寒论太阴病版是针对太阴病的一种中医经典,它忠实记录了多年来中医界对太阴病的理解和治疗经验,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伤寒论太阴病版进行重新整理和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内容和应用。
一、什么是伤寒论太阴病版伤寒论太阴病版是在《伤寒论》经典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专门针对太阴病的版本。
太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热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恶风、头痛、身疼、手足厥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脱水和休克。
伤寒论太阴病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对身体的损伤。
二、伤寒论太阴病版的特点和用途伤寒论太阴病版作为一种专门研究太阴病的经典,有以下几个特点和用途:1.理论严密:伤寒论太阴病版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的理论基础非常严密。
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治疗理论,对于太阴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丰富的诊断手段:由于太阴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此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伤寒论太阴病版提供了丰富的诊断手段,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等,为医生诊断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综合治疗方案:伤寒论太阴病版提供了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这些方法是治疗太阴病的关键。
三、伤寒论太阴病版的应用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伤寒论太阴病版的应用,在这里我们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位患者因为突然感觉头痛、发热、四肢乏力,就诊于医院。
经过诊断,医生确认其患上了太阴病。
他的舌头上有黄苔,脉搏浮紧。
通过了解患者的情况,医生开出了以下的治疗方案:1.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生石膏、知母等。
2.采用针灸疗法:采用穴位麻黄、肺俞、太渊、足三里、合谷等进行针灸治疗。
3.进行拔火罐:采用拔火罐的方法对患者的背部、肩部和臀部进行拔罐治疗,以起到扩张毛孔、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等作用。
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舌苔变白,脉搏也变得柔和有力。
太阴病的主药-苍术和白术太阴病本质虚寒,呈现一系列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的现象,但是太阴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发病部位所表现的证候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在肯定它的共性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临床要根据具体病位、病证辨证治之,以达到具体病变具体治疗的目的。
阳病清泄,阴病温补。
里部太阴虚寒,病在脾胃,治疗原则由于病位不同,立法有异,故将温胃健脾列为太阴病的治疗大法。
《伤寒论》叙述太阴病者共8条,除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之外,没有提出治疗太阴病的方剂。
治太阴病主方,是从《金匮要略》中选出。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分,甘姜苓术汤主之。
”太阴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就是小肠吸收功能降低,中医称为“脾虚证”。
在2600多味中药中,只有苍术、白术促进小肠吸收,苍术比白术的功效大。
在古方中,苍、白二术不分,以“术”为名。
苍术生长在安徽黄山居多,白术生长在浙江一带。
张仲景居住南阳,据考证,书中之术当是苍术,而非白术,故在太阴病的主方中更为苍术。
苍术健脾燥湿,促进小肠吸收,通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吸收功能实乃脾上升作用,用苍术解决了吸收功能之后,水进入组织增多,需用茯苓,一吸一排,共同完成燥湿利水之功,故临床多苓、术并用。
如果水分在体内只吸收不排泄,就会出现身重或水肿,故应用苍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水,用干姜、甘草以温补脾胃,提高里部温度,增加吸收能力,四药共用,担负着太阴病的主治。
苍术芳香燥湿,长于健脾温中,亦温亦补,故为太阴病主药;苍术虽温,但由于太阴虚寒且常有吐利,使阳更虚,仅靠苍术之温是不足的,必须配伍干姜加强温热力量,干姜温中之功最强,故用之为副主药。
组方后,为突出术、姜的作用,将甘姜苓术汤更名为苍术干姜。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0)——太阴病其它方证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0)第四章、太阴病第二节太阴病方证五、其它11、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汤)【组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该方主寒湿下侵,腰部冷痛沉重,脉沉迟或沉缓。
该方虽苓术并用,但有甘草干姜,故反治小便自利。
因治腰以下冷痛,故称肾着汤。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注】:所谓小便自利,不是指正常的小便顺畅,而是小便频数频利的意思。
水气病一般小便不利,但本条因中下焦虚寒而致排尿功能衰弱,于是小便频数而利,同时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这个病劳作过度者多,和关节炎是一个道理,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肾着汤中甘草、干姜温中去寒,振奋肌体功能,所以虽有苓术排除水气,反而治小便频数频利。
该方可以联系29条的甘草干姜汤,那条没有茯苓白术,因为那条不涉及水气。
如果小便利的症状比较厉害,就要考虑加附子了,附子更有利于振兴机体功能。
如果又有血虚,可以再加上当归芍药。
22、蜀漆散【组方】: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份。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
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该方证用于牝疟,也就是寒多的疟疾。
蜀漆即常山苗,味辛,平,引吐除饮,为截疟要药。
金匮·疟病5: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注】:牡者,阳也。
多寒如何以阳名?心为牡脏,其性属阳,若疟病为心寒痰阻所郁遏,则心阳不能外达,则多寒少热,因称之为牝疟,凡是寒多热少,或者但寒无热的疟疾都叫做“牡疟”。
牡疟往往不光恶寒,还有心惊、恐惧、心动、心悸。
宜以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之病理:为水浊积于三焦之中,水运不畅,内外纷争而见寒虐之证。
5.1.1伤寒方剂太阴篇(12013001分用一般咳嗽篇里面治杂病的咳嗽的方比较自由的加加减减来来收工哦,这样子。
那还有没有什么新鲜的感冒讲给我听听啊?(老师,我想问下感冒到最后然后已经快好了,但是呼吸有点喘,然后我开那个炙甘草汤可以吗?)呃,呼吸有点喘是不是?(对)那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喉咙不太舒服)喘的感觉哦,是,是吸气比较困难还是吐气比较困难?(好像是吸气)那吸气比较困难的那种喘哦,通常用补肾药会比较有效,所以这个时候的收工药反而是真武汤加生脉散。
那如果你确定邪气已经蛮干净了,你也可以直接用肾气丸。
就是,因为感冒打得还,已经清得算干净了,你用肾气丸收工都是可以的,哦,反正就是用补肾药收工对喘是比较适当的。
那炙甘草汤它是肺微咳嗽对不对,那炙甘草汤的咳嗽是一直咳,一直咳的时候有那种稀稀的口水痰流出来,可是喉咙却同时觉得很干很渴,那,有这样的主症框的时候用炙甘草汤才好用,哦。
那还有没有什么,哦,对了,讲到咳嗽的药,我觉得我之前教咳嗽篇的时候,那个麦门冬汤我岔题岔掉了,就是麦门冬汤我只在那边,一直在那边讲说,哦,古时候麦门冬放那么多,现在放的不多,然后不知道现在药效怎么样,就是在那边将一些好像批评性的话,那麦门冬汤的主症到底是什么好像忘记讲了。
就是它的火大逆上气或者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哦,那种咳嗽就是,它,以那个人的主观感觉会觉得有一点好像有痰咳不出来的感觉,然后他咳嗽的状况是它可能有一两个钟头都不咳,忽然咳起来就咳得像疯狂一样,哗啦啦一直咳一直咳,然后咳咳咳咳咳,然后狂咳一阵,然后“噗”吐出一小口黄痰,然后又停下来,就是这样子的咳嗽用麦门冬汤是很对道的,好不好啊,就是,平常好像不是那么的,一直咳,但是那个一下子冲上来就咳得很凶很凶,然后吐一点痰,然后就停下来,啊,这种时候用麦门冬汤比较,比较好用。
啊,那,这个,不过说是我这放假期间都在休息。
其实也有一些些小事情没有休息到哦,比如说,呃,有三个,我身边就发生了三起乌头中毒的案件哦,所以,就是,就是我有个朋友他生不出小孩嘛,那我就觉得男生要补精的话用天雄汤比较有用,那就,我还,我还,因为是我的老朋友,那我就希望他能够用好一点的天雄,就叫他到大陆哦,网购那个,就是天然野生天雄那种,就是,比较,就是比较好的,可是呢,你知道天雄分岔就变乌头了对不对,所以买回来的天雄可能有几株是已经分岔的。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开处方时,不管病进入少阴、厥阴,随时都顾虑到太阴的问题,始受病在太阴。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入脾脏,一般来说是胃弱掉的人,中医的观念脾胃相表里,脾胃是后天之主,后天好的人脾胃就很好,免疫系统就是在这里,所以免疫系统始萌在脾胃,吃到食物下来到胃里面,脾脏开始蠕动,胃一撑满把脾脏压小了,脾脏一压小,脾脏的血就跑到胃下方的甜肉,就是胰脏,胰脏一充血时,血就跑到胃的下方,胃就开始蠕动,一蠕动产生热能,胃热起来就开始消化食物,然后把食物灌到四肢为身体所受用,这胃也包括小肠。
有一天胃太弱了,消化力不好,微弱的原因就是脾脏跑到胃下方的血热度不够了,动能不够,食物在胃里面蒸化腐化掉了,可是并没有完全吸收,谷物盖起来发酵后成白白的津液,是人能吸收的津液,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脾脏里,食物磨碎没有完全消化,旧的食物停着,新的食物下不去,胃口就不好,脾在横膈膜的中间,脾脏在右边,肝脏在左边,病毒进入三焦淋巴系统还没有好时,就进入脾脏,旧的食物产生的营养,身体又不能受用,这白色的津液越积越多,累积起来,脾湿就越来越大,脾脏就越来越大,一肿大,恶性循环,胃就越来越小,胃被剂小了,所以脾脏大的人会恶心,吐出来都是白色的津液,下利也是湿的、溏的,就是津液没有办法消化,就是西医讲的高蛋白,所以腹水的水都是营养液,因为功能丧失掉了,吸收不了,这功能丧失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十几二十年得病还没有死,把这津液排出去,就是治脾的观念,排津液的同时,要把胃加强起来,胃弱会让脾脏的功能变的不好,脾脏肿大会让胃弱,这是恶性循环,肇事就是先病在少阳没有治好,让它进来,所以平常胃不好的人就要调理好,刚开始就用小建中汤调理,不要等到脾肿大才去治疗。
二百八十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条辩二九零(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提要:太阴病表证的治疗。
太阴病,如果见到表证而脉浮的,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本条没有说明证状,仅举出脉浮,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太阴病本属里虚寒证,以理推测当为沉脉,今脉不沉而见浮象,是邪在表的明征。
邪在表即应从表施治,故用桂枝汤。
《阳明篇》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可与本条互参。
然而本证既用桂枝汤治疗,那么以药测证,自当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桂枝汤见证,文中虽未说明,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
假使不问其证状如何,仅据脉浮即用桂枝汤,那是不够妥切的。
如果里虚兼有表证,以治里为急。
如果里虚不严重,应该表里同治,不可以只治其表而不治其里,这是仲景对表病里虚者,规定的治疗原则。
浮脉为病邪在表,应当见到四肢烦疼等证,故主用桂枝汤,尚属有理,有前世医家主张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两相合治,均有阐发,可以并存作为参考。
不论是太阴、少阳、阳明,只要脉浮的就代表当有表证,所以用桂枝汤解表。
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
所以即使有太阴病,肚子胀,腹部胀满不减的,也可以发汗,用桂枝汤也可以,但是,可以让他好得决一点,加点白术、茯苓。
刘渡舟讲《伤寒论》:太阴病提纲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
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
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衰了,阳气不足了,就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了,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这是它的病理部分。
证候表现主要是有肚子胀满,呕吐,不能吃东西,腹泄,肚子有时候还要疼痛,所以它的证候表现和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反映了脾阳虚衰、寒湿伤脾的特点。
太阴病的病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有时就是直接出现太阴病,不经过其他经传变的过程,我们叫原发的太阴病。
另一个方面,有的是由少阳传于太阴,“阳去入阴故也”,有的是在太阳病误治,误用发汗,泻下,伤了太阴脾阳,出现了太阴病。
传经的也好,误治的也好,这个都叫继发的太阴病。
太阴病也是这么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脏证。
经证有脉浮、四肢烦痛,治疗用桂枝汤。
脏证主要反映中寒脾阳虚衰,肚子疼,肚子胀,自利而不口渴,要用四逆辈如四逆汤、理中汤这样的温法来治疗。
另外也有一种脾病,既不是寒证,也不是热证,而是脾脏本身的阴阳、气血不和出现的腹满时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和阳明为表里,脾与胃是相联系的。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所以太阴病里也有外迫阳明的证候出现。
为什么叫外迫阳明?因为太阴是属里的,阳明是属外的,阳在外,阴在内,所以注家就称其为外迫阳明。
外迫阳明就出现肚子胀满,疼痛比较重,原文叫大实、大满、大痛,和脾的虚寒的疼痛相比要重一些,同时还有不大便,要用桂枝加芍药或加大黄汤来治疗。
太阴病出现了肚子实满大痛,也可以用大黄泻下。
这是说太阴和阳明的关系问题,在发病当中有一个表里影响的问题。
太阴病还有一种湿热病。
太阴主湿,湿寒者用四逆辈。
湿热到七八天,如果出现了暴烦下利,反映脾阳比较健旺,它和湿热之邪互相斗争,所以就发烦,不用治疗,湿热之邪就被脾的正气抵抗,不能够羁留,随下利排出体外,这也是一个作解的机转。
《伤寒论》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279、280条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80)注释当行:应当使用。
这段主讲:论太阳病误下邪传太阴经脉的证治。
讲解本证成因:太阳病误用攻下,邪传太阴经脉,致使太阴经脉气血失和。
主症和病机:腹满时痛,为太阴经脉受邪的表现,足太阴脾经行于腹部,当邪传太阴经脉时,经气壅滞则腹满,血脉拘急则腹痛。
大实痛,则是指腹痛剧烈,疼痛拒按,这是由于太阴经脉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所致。
本证病变在太阴经脉,是经脉气血不和,非脾脏阳虚寒盛,故虽腹满腹痛而不伴有吐利。
第280条为治疗本证的注意事项。
太阴为病,脉弱,是言如果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的证候,伴见脉弱,则提示病人尚有中气不足。
其人续自便利,是说中虚日久,继而可能出现下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时假设见有太阴经脉气血不和所致的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症,如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大黄汤的时候,其大黄和芍药的用量,要适当减少,但并不是去掉。
这是因为其人中气较弱,容易被苦寒阴柔的药物所伤动而引起下利的缘故。
治法疏通经脉,缓急止痛。
对大实痛者,又当佐以化瘀通络。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
以桂枝汤调和气血,疏通经脉,加重芍药的用量,以养血活络,缓急止痛。
芍药为血分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603)【伤寒】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3)【词解】①食不下,指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此由脾虚邪陷,中阳不足,受讷无权,腐熟无力,运化失职,故食不下。
②自利:未经用药泻下而自行腹泻。
③时腹自痛:此为脾虚湿滞,气机不畅,故时而腹部作痛。
④胸下结鞕:胸脘部痞结胀硬。
【要点】本条论述太阴病的典型症状与误下变证。
【今译】太阴病一开始发生的症状,腹部胀满而且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却很厉害,一阵一阵腹部疼痛。
如果误用泻下法,势必导致胸脘部痞结胀硬。
【释析】本条首揭太阴病一开始得病的特点,以作为太阴病的诊断依据,太阴属土主湿,在脏为脾,脾主升清与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津液。
当其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发病时,脾阳被寒邪所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胃肠气机阻滞不行则腹满;寒湿内盛,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则吐;中焦虚寒,脾不健运,胃不受纳,因此食不下;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水湿不化,则下利益甚,即自利乃脾家自伤,自发性下利,并不是邪气内陷而被迫下利;腑气以通为用,寒湿而聚,气机时有凝滞,时有暂通,所以时腹自痛。
可见“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是太阴病的辨证眼目,连发两个“自”字,则形象地描绘出太阴病因本身虚寒而引起的下利腹痛。
“自利益甚”不但反映出脾阳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虚,而且说明“腹满而吐,食不下”等都是最早期的症状。
“时腹自痛”,指腹痛隐隐,时时发作。
即腹痛非持续性,和阳明腑实的腹满痛始终不减,或减不足言迥然有别,这是因为其腹痛由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畅所致,故可得温则减,或随着一日中阳气的盛衰变化而有缓解之时。
太阴脾、阳明胃同主胃肠疾患,阳明多为里热实证,而太阴多为里虚寒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太阴虚寒证与阳明腑实证都有腹满,但两者的性质则截然不同,太阴腹满属虚寒,腹满喜温喜按,局部柔软,为脾阳虚而寒湿郁滞,其特点为“腹满时减,复如故”,虽下利而腹满仍不除;阳明腑实证的腹满属实热,腹部硬满,胀痛拒按,为肠间燥屎阻结,其特点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得大便通利则腹满可除。
伤寒论纲要~太阴篇第五章太阴篇第⼀节概说太阴病是⼀种脾胃虚寒的证候,是病情趋向衰退,脾胃机能减弱的疾病,太阴居三阴之⾸,它在三阴中症状较不复杂及病情亦较轻浅的疾病。
太阴病的成因:(⼀)藏有寒:因患者素来脾胃虚寒,初发病即能形成太阴症状或由于脾胃素虚,外邪传⾥,从寒化⽽成的。
(⼆)阳经误治引起:因误治损伤脾⽽形成。
如原⽂279条“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腹满痛者,属太阴也……。
”⼆、太阴病的病机:内经“脾主为胃⾏其津液者,”这说明脾的主要作⽤是运化津液,升清降浊供养全⾝的营养,⼜“脾恶湿,湿⽓太胜,则其运化之能⼒不⾜,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表现为腹胀满,⾷不化,若⽔湿停滞肠胃则⼤便泄泻,上逆为呕吐。
因下焦⽓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故多见⼝不渴。
所以太阴病下利⼝不渴,不发热是特点,内径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寒,⽓机不化,则腹部满闷,寒⽓阻滞则见时腹⾃痛。
⼆、太阴病的主要脉证:主证:腹满⽽吐,⾷欲减退,时腹⾃痛,⼿⾜温,⼝不渴,但不发烧,亦是特点。
脉象:多濡弱或迟缓。
第⼆节太阴病的辨证论治太阴与阳明互为表⾥,关系较密,可互相传变,如阳明病久⽽虚者可转为太阴;(太阴病中阳渐复者可转为阳明)。
阳明病为燥热伤津的⾥实热证,太阴病逝寒湿为患的⾥虚寒证。
显然⼆经得病证是根本不同的,但亦有症状易混故必严加区别,如腹部满痛是太阴与阳明共见的主要症状,但太阴病是隐隐的时腹⾃痛,且⼤便⾃利,腹满时减,喜温⼿按,多不⼝渴,⽽阳明腑证的腹满痛是腹痛较甚,拒按且⼤便秘结。
若辨证不清,将太阴病误为阳明腑证,妄⽤攻下,就会重伤胃阳,造成胸下结硬的不良病变。
(原⽂273条)。
太阴病亦有兼轻度表邪⽽出现脉浮等表证症状者,此即“太阴中风,”它和太阳表证及少阴两感证不同,须予以区别。
太阴病是⽆热⽽⼿⾜⾃温,太阳病则早晚必现发热;少阴病则有四肢厥冷。
太阴病为脾胃虚寒,寒湿内盛的疾患,所以治法当以健脾、燥湿、温阳,散寒为主,但太阴病亦有兼存表证者,故必须权衡轻重按标本缓急的原则表证偏重的先解表,⾥证为急得则先治⾥,总之,要按照病情,随证灵活⽤药,亦不能拘守于某⼀成⽅。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太阴病类方证太阴病类方证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满,若下之,必心胸下结硬。
辅纲: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1. 四逆汤方证: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太阴)2. 通脉四逆散汤方证:四逆散证见虚寒更甚者(太阴)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证: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太阴阳明)4. 四逆加人参汤方证: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太阴)5. 茯苓四逆汤方证:四逆加人参汤方证见心下悸,烦躁,小便不利者(太阴)6. 干姜附子汤方证:四逆,身冷脉沉微弱者(太阴)7. 甘草干姜汤方证: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太阴)8. 理中丸(汤)方证:心下痞,大便溏泻,小便少者(太阴)9. 大建中汤方证: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太阴)10. 吴茱萸汤方证: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太阴)11. 附子汤方证:里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太阴)12. 附子粳米汤方证: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太阴)13. 赤丸方证:腹寒痛,停饮明显者(太阴)14. 大乌头煎方证: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太阴)15. 乌头赤石脂方证:心口痛甚并且虚寒甚者(太阴)16. 薏米附子散方证: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太阴阳明)17. 瓜蒌瞿麦丸方证:体虚寒见小便不利,腹水或见下肢肿者(太阴阳明)18. 头风摩散方证:偏头风(痛),可用。
19. 赤石脂禹余粮方证:久利而虚寒者(太阴)20. 桃花汤方证:虚寒下利,或见脓血者(太阴)21. 大黄附子汤方证: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太阴阳明)22. 外台走马汤方证:胃腹剧痛,大便不通里寒实者。
(太阴阳明)23. 三物备急丸方证:心腹诸暴自病,心腹胀满卒痛,里寒实者(太阴阳明)24. 桔梗白散方证:胸满,胸痛,咽痛,咳唾脓浊而属寒实证者(太阴阳明)25. 小半夏汤方证: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太阳太阴)26. 生姜半夏汤方证:小半夏证而饮剧者(太阴)27.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证:小半夏证见心悸头晕者(太阴)28. 半夏干姜散方证: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太阴)29. 大半夏汤方证: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太阴)30. 干姜半夏人参丸方证: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太阴)3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证:中气虚之腹胀满者(太阴)32. 旋覆花代赭汤方证:心下痞,噫气呕逆者(太阴)33. 橘皮汤方证:干呕,纳差者(太阴)34.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证:胸痹,短气,诸闷者(太阴)35. 橘皮竹茹汤方证:胃虚呕逆,呕哕咳逆者(太阴)36. 外台茯苓饮方证:腹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者(太阴)37. 苦酒汤方证:咽中痛,声哑,表证不明显者(太阴)38. 芍药甘草汤方证:四肢,胃腹等处痉挛急痛者(太阴阳明)3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证:芍药甘草汤方证更见里虚寒证者(太阴阳明)40.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证:无故哭笑,阿欠欲睡,难以自控而偏虚者(太阴)41. 甘草粉蜜汤方证:胃脘疼痛急迫,而胀满不甚者(太阴)42. 生姜甘草汤方证: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太阴)43. 枳木汤方证: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太阴阳明)44.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证: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太阴阳明)45.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证|:胸闷心痛,呕逆短气甚者(太阴阳明)46.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见胸腹逆满明显者(太阴阳明)47. 当归芍药散方证: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太阴)48. 胶艾汤方证:诸失血症属虚证,而腹中痛者(太阴阳明)49.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证:里虚寒,血虚腹痛里急者(太阴)50. 赤小豆当归散方证:诸疮有痈脓恶血者(太阴)51. 酸枣仁汤方证: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阳明太阴)52. 麦门冬汤方证: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太阴阳明)53. 猪苓散方证:呕渴而小便不利者(太阴阳明)54. 泽泻汤方证: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太阴阳明)5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证:腰冷重,小便自利者(太阴)56.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证:短气胸闷,小便不利者(太阴)57.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证:里虚寒无表证,咳而胸闷,口不渴者(太阴)58.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证:咳而胸闷,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太阴)59.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头面,四肢浮肿者(太阴)60.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方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太阴阳明)61. 葵子茯苓散方证:妊娠浮肿,小便不利者(太阴阳明)62. 皂荚丸方证:里寒咳逆上气,吐痰者(太阴)63. 蜀漆散方证:疟寒多热少者(太阴)64. 柏叶汤方证:吐衄下血,烦热腹满,而脉无力者(太阴阳明)65. 红兰花酒方证:腹痛,身痛,刺痛有定处者(太阴)66. 雄黄熏方证:肛门溃烂,湿疹皆可用之(太阴)67. 蛇床子散方证: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太阴)68. 肘后瀬肝散方证:肺结核等虚寒性疾病(太阴)69. 牱梨勒散方证:虚寒性腹泻,咳嗽,咽痛等70. 鸡屎白散方证:乍冷乍热冬刺激或汗出多或腹泻或缺钙等因使局部经脉失调致痉挛,轻则不可已,重则上腹急痛,海可用于肝硬化腹水。
中医中药经典伤寒杂病论治疗太阴疾病、胃溃疡——参灵散2、肝脾肿大——参灵甲珠散3、胃溃疡、腹胀、溃疡性结肠炎——三畏汤4、内伤发热——补中退潮汤(加龙牡,山萸肉、乌梅)5、剖腹产后二便难——补中通窍汤(加木香砂仁、桂沉香葱白通窍)6、脾气不升崩漏——补中灵炭肾龙汤(加四炭、参灵、肾四味、龙牡)7、左关弱、木不疏土、急肝误治变证——补木疏土汤(芪桂芽,合补中益气汤,加参灵)8、术后肠粘连——粘连汤(重参芪,佐木香沉香,用莱菔子加代赭石厚朴破降)9、肠梗阻——硝菔梗阻汤(硝白萝卜;代赭石旋复花厚朴枳实沉香木香红参生姜)10、梅尼埃病——三饮四石汤(治饮三方,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吴茱萸汤,加四石)11、膝关节积液——黄芪五苓三妙汤12、宫颈癌——醒脾汤(参灵麦谷焦三仙藿香佩兰砂仁)13、胃溃疡兼便秘——附桂理灵丸(附子理中丸,加油桂五灵脂)14、胃病久虚——附桂理中救胃汤(理中法,桂附,参芪,砂仁藿香佩兰)15、久痢成痨(扶正邪自去)——五味回生饮(参夏姜草、山药)16、复发性口腔溃疡——理君肾四肉辛汤(理中四君子参四味肉桂细辛),引火砂参炮附汤(引火汤砂仁炮姜附子)17、口臭——附泻枳术醒脾汤(附子泻心汤,枳术丸,藿佩砂醒脾)18、太阴病——三四汤(四君子、四逆汤、肾四味)10、阴阳两虚便秘——附肉引火汤11、胰腺癌——薏附酱参止痉汤12、食管癌——开道散1号(硇砂6克,硼砂6克,礞石、丁香各9克,冰片3克);开道散2号(壁虎10条,天葵子30克,浸入黄酒);开道散3号(麝香1.5克,人工牛黄9克,乳香、没药各15克,硼砂30克,三七粉30克)13、胃溃疡出血——溃疡固本散(紫河车参灵三七琥珀鱼鳔胶大贝海螵蛸煅牡蛎灵芝凤凰衣,鹿茸内金血竭元胡)14、咳嗽(太阳少阴同病)——肺系固本散(紫河车参三七琥珀鹿茸脐带灵芝虫草川贝沉香蛤蚧)15、肺结核——肺痨固本散(紫河车参灵三七琥珀鹿茸脐带灵芝虫草蛤蚧龟鹿胶),黄芪膏(黄芪鳖甲散去鳖甲合百合固金汤)16、肺结核夹寒饮——阳和小青芪灵汤(加参灵、山萸肉山药)17、呼吸衰竭——破格救肺升陷汤(参附龙牡救逆汤合升陷汤去知母)18、肺间质纤维化——肺间固本散(参灵三七琥珀鹿茸虫草川贝沉香蛤蚧红花土元水蛭止痉)19、间质性肺炎——肺间质汤(四逆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小青龙汤,加百合山药)20、糖尿病——引火附子理中汤,附理砂半芍萸汤。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作者:张仲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译文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
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
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
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
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三两,切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阴病之药方
桂枝汤:本病之初期以表邪为主时,即稍有腹虚满之倾向,脉浮缓等证。
本方主要为缓和发汗以散其表邪而去其腹虚满之倾向等有效。
例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四逆汤:此方对于病既进行而稍稍增恶,或自利,或呕吐,食物不下咽,腹痛等寒旺盛之证。
主要为温散其里寒。
例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散。
”
桂枝加芍药汤:此初为太阳病,因误下而致里虚,表邪乘其虚而进入腹中,气血凝滞,腹里拘急,腹满时时自痛,而余邪尚未尽的证候,此方主要为和解其腹里之拘急,调和其血气,并治腹满疼痛,有散其余邪的功效。
例如:“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病位同前方,但腹里之气更结滞,余热不发于表而壅塞于里。
因之而发便秘,腹痛益甚的证候。
此方主要为解腹里结滞之气,以疏通其壅塞,有通大便,治腹痛之功。
例如:“......若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凡病症由实变为虚,从阳陷于阴者,是其常也。
故本病(太阴)之增进,是从表陷于里而为虚寒之纯阴症也。
“。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方药总论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者为太阴病。
一、太阴病成因太阴病成因其一为素有脾阳虚衰,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
其二为三阳病误治,伤及脾阳,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邪陷脾络,脾络不通。
所以太阴病的性质以脾脏的虚、寒、湿为特点,即以脾阳虚衰、寒湿内盛、运化失职、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以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为主要证候。
二、太阴病证候分类太阴病的证候有表证、里证之分。
太阴病表证,乃素具太阴体质,又复感外邪发病,以脉浮、发热恶风、肢体痛楚为主要证候特点。
太阴病里证,由于体质因素及感邪程度的不同,又有里虚证与里实证之分。
里虚证,以自利不渴为特点;里实证,以腹满时痛、大实痛为特点。
三、治则方药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理中汤:干姜白术人参炙甘草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a、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b、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加大黄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大黄四、与太阴病相似证候的辨别1. 本证当与热性下利证鉴别,两者均有下利、腹痛等临床表现,但热性下利,以泻下物秽臭难闻为特征,可伴有黄色粘冻或脓血,还可见口渴,舌红,苔黄腻等热象。
2. 腹部胀满疼痛,是阳明病、太阴病共有症状,但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阳明病腹满痛不减而拒按,大便燥结,为里实;太阴病腹满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腹泻较甚,为里虚寒。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虚寒证,抓住虚寒性下利的特征。
《伤寒悬解》太阴病——黄连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太阴四: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脉沉已当温里,不可发表,若见下利清谷之证,则脏病益显,不可攻表。
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1下利清谷,脾胃湿寒,火不化食,吃啥拉啥之义。
此是太阴阳虚而脏寒,火力不足,完谷不化,下利而出,此为脏病益甚,此为里证,不可攻表,此为一定之理,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2上条脉沉,当温其里,不可攻表,本条下利清欲,是脏病益甚,更不可攻表。
上脉言脉沉,本条言里证。
3病在三阳,则以先解表为主,后可议下。
病在三阴,则里为主,太阴,少阴,厥阴,各以在经而论治。
病在太阴之脏,汗为大逆。
太阴五: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而腹又胀满,是太阴脏病,腹满自利之证俱见矣,而其身体疼痛者,又有太阳经病,是当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以驱寒,攻表宜桂枝汤以驱风,里温则发汗不虑其亡阳矣。
此与太阳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章法同。
1下利胀满,典型的太阴之证,此为在里;身体疼痛者,经脉寒滞也,此为表证。
先温其里,后攻其表,此为治太阴病,经病连脏,表里先后之顺序也。
先温里宜四逆汤,温燥脾肾,建中回阳,后攻表宜桂枝汤,通经解肌,以和表里。
2先四逆温里,助脾阳之阳实(内升发),营升卫发,后桂枝汤解表,通经解肌,和其营卫也。
(此在太阳七十九同)太阴六: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三阳之利,津亡里燥,多见渴证,自利而不渴者,此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是当温之,宜四逆辈也。
1属太阴者,脏有寒也,“当”温之,一定之理。
太阴七: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半夏半升,洗人参二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日夜二服。
伤寒,胸中有热,而胃中有肝胆之邪气,肝邪克脾,腹中疼痛,胆邪克胃,欲作呕吐者,是土气湿寒而木气郁遏也。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太陰方
屬性:論雲:太陰之為病。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心下結硬。
此總論太陰氣之為病也。
湯。
論雲:白利不渴者,屬太陰也。
其髒有寒故也。
當溫之,宜四逆輩。
此二節,言太陰病在外者宜桂枝以解肌;在內者不渴,無中見之燥化,屬本髒有寒,宜四逆輩。
曰“輩”者,理中湯、丸等溫劑俱在其中也。
論雲;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
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此言太陰寒證外亦有熱證也。
經雲;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中見陽明。
若不得中見之化,則為髒寒之病;若中見太過,濕熱相並,又為發黃之證。
小便自利者不發黃。
至七八日,驟得陽熱之化故暴煩,陰濕在內故下利,然下利雖甚亦當自止。
所以然者,乙太陰中見熱化,脾家實,倉廩之腐穢,當自去也。
淪雲: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以腹滿時痛者,屆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桂枝加大黃主之。
此言誤下轉屬之證也。
又雲,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弱易動故也。
此承上節脾家實宜芍藥、大黃以行腐穢,而脈弱者,大便陸續而利出,宜減芍藥、大黃以存胃氣。
甚矣!傷寒之治,首重在胃氣。
太陰…本證
★四逆輩
太陰…兼變證…太陰兼表證
★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發熱,脈浮緩,名曰中風。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1
蔚按,桂枝辛溫陽也,芍藥苦平陰也,桂枝又得生薑之辛,同氣相求,可恃之以調周身之陽養氣。
芍藥而得大棗、甘草,苦甘合化,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陰液。
師取大補陰陽之品,養其汗源。
為勝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之津以為汗,汗後毫不受傷,所謂立身於不敗之地,以圖萬全也。
太陰…兼變證…太陰腹痛證
★桂枝加芍藥湯
屬性: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
屬性: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大實痛者。
即前方加大黃(二兩)。
歌曰:桂枝倍芍轉輸脾,泄滿升邪止痛宜,大實痛因反下誤,黃加二兩下無疑。
述桂枝加芍藥湯,倍用芍藥之苦降,能令桂枝深入于至陰之分,舉誤陷之邪,而腹痛自止。
桂枝加大黃者,以桂、薑升邪,倍芍藥引入太陰,鼓其陷邪,加大黃運其中樞,通地道,去實滿,棗、草助轉輸,使其邪悉從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太陰…兼變證…太陰發黃證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