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 格式:ppt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17
伤寒医诀串解——太阴篇#伤寒论浅识#太阴篇原文比较少,陈先生说的也比较少,但是他认为,太阴病里仲景已经把需要说的都说了。
太阴属于湿土和阳明阳土燥气不一样,分为从阴化(理中丸、四逆汤)和从阳化(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汤)。
太阴病表现为腹满不能实。
1.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病入太阴.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何谓太阴之邪从阳化.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曰.腹满时痛.属太阴也.时痛者.谓腹时痛时止.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大便坚实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太阴从本.太阴为开。
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曰辈者.凡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吴茱萸汤之类.皆在其中.太阴证和伤于寒为热病.腹满嗌干证不同.这是寒湿为病.以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太阴湿土.不与寒合而与热合.若小便利.则不发黄.若暴烦下利.则腐秽当去.是常证之外.总而言之.四逆辈桂枝汤.及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皆太阴病之要剂.若不渴则四逆辈必须.若脉弱则芍黄等慎用.脉浮有向外之势.桂枝汤之利导最宜.烦疼当未愈之时.桂枝加芍药汤亦可通用.3.阳明和太阴的区别和联系,阳明病胃家实,太阴病腹满不能实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而非满也.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凡风燥热三阳邪犯阳明.寒与温二阴邪犯太阴.阳邪犯阳则能食而不呕.阴邪犯阴则不能食而吐.阳邪犯阳则不大便.阴邪犯阴则自利.证俱相反可认.若误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在阳邪则懊而烦.在阴邪则胸下结硬.倘再误攻.必致利不止而死.此太阴病之提纲.凡称太阴.俱指腹满.太阴主脾所生病.脾主湿.又主输.故提纲中主腹满时痛而吐利.皆是里虚不固.湿胜外溢之证也.脾虚则胃亦虚.食不下者.胃不主纳也.要知胃家不实.便是太阴病。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太阴病(下)继续解读太阴病。
上篇从《伤寒论》原文出发,整理出了关于太阴病的两个明确信息:▪其一,能量过于短缺——可能因过度损耗能量(比如经历汗、下)导致身体急缺能量;也可能没有确切起因、但通过脉证能确定身体能量短缺。
▪其二,病位集中于“里”——太阴病的“证”所发生的位置,基本指向胃肠道。
临证时,为了认清人体局面,一定要全面取证。
尤其重要的是,不能只在意病位而忽略了能量级别——将阴证当阳证处理则可能酿成大错。
|把脉断能量|衡量人体能量级别,首先是把脉。
脉沉取过于无力,回弹也缓慢,就要往阴证考虑。
把脉时做到取双手脉,其中以左手占比更多,每只手又以尺脉占比更多。
在《濒湖脉学》里,有对阴脉其形态及动态的具体形容,比如:细、弱、微、空、芤、迟、涩。
在《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里亦有详细解读,可以通过阅读获取理论上的理解。
但把脉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所以,平常可以见人就去搭脉,以平常心寻找直观感受。
累积到300个样本数之后,把脉水平应该会有质的飞跃。
把脉练习,参考以下链接:自学《伤寒论》|怎样无师自通学会把脉断阴阳|脉证相应|通过把脉,大致能确定脉偏阴之后,再来观“证”,做到脉证相应才能下结论。
太阴病的证,更多集中在“里”,包括:▪寒性腹泻区分寒性腹泻和热性腹泻,需要观一些细节——寒泻:通常都是因为肠胃运化力太弱,导致食物未被消化完就控制不住要排出。
虽难自控,但不觉排下有力,也不会屁多而臭。
阳明病的热泻:目的是排出肠道淤堵。
合并排便有力、屁多、屁响、大便臭、肛门灼热等情况,都在提示能量不缺、热量有余。
阴证病人也可能出现热泻。
因为人体无绝对。
单纯的阳证挺多,单纯的阴证也不少,但病得夹杂模糊的也很多。
所以,断病时“抓大局”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确实是能量很弱,运化力也不太好,同时出现了胃肠道淤堵生热的情况,则依据客观,使用攻守兼施之法,以补为主、排淤为辅。
上篇文章列举的《伤寒论》条文也有涉及——可在用四逆汤建设的基础上,合少量攻里淤的药。
学习伤寒论之太阴篇对应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学习伤寒论之太阴篇
对应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便于理解。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胡希恕注: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症状者,即可确断是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的。
太阴病的腹满属虚满,慎勿误为阳明病的实满而下之,若误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胡希恕按:太阴病与阳明病,是在同一里位所反映出来的阴阳两种不同的证,为便于理解,再就其证候,逐一说明之。
由于胃肠虚弱,因使停水多寒,故腹满而吐、食不下,里虚之极,不但停水,而且不能保持之,以是则自下利,益甚者,谓此自下利,较一般阳证的下利为更甚也。
时腹自痛者,谓腹中因有寒而自痛,稍暖时则亦自止也。
基于以上的说明,太阴病不也和阳明病一样,都是来自胃肠中的证候反应吗?不过一则为热为实,一则为寒为虚罢了。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胡希恕注:太阴中风,谓太阳中风转属太阴病者。
太阳证未罢,故四肢烦疼。
阳微,即脉浮微。
阴涩,即脉沉涩。
外邪已衰,故脉阳微;虽里虚而脉阴涩,但脉不短而长,胃气不衰,故病当自愈。
胡希恕按:太阳病传里,以转属阳明病为常,然亦间有转属太阴病者,本条所述,即太阳转属太阴的欲愈证。
气解伤寒论太阴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之为病,就是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胃家虚寒,与阳明病证胃家实热相反,即里虚、里寒者属太阴,里实、里热者属阳明。
太阴病证简称太阴证。
太阴证腹满而吐,乃为里寒之脾气不升、里虚之胃气不降,寒饮结滞胃肠,故腹满;寒饮上逆则吐;寒饮作痞故食不下;寒饮浸渍大肠故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时痛时不痛,是虚证疼痛特点,若误以实证疼痛而下之,则使胸下亦虚,阴寒益甚,寒湿邪气乘虚又聚结于胸下,必胸下结硬。
太阴时辰为亥子丑上,此时天之阳气为日没入夜,人与天应,人之卫气亦入阴入脏。
如《黄帝内经》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日)而外出,得阴(夜)而内搏,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常人在太阴时辰上感受风寒,多表现为寒邪直入胃肠之腹满而吐,自利益甚。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是在太阴时辰上发病为中风,太阴中风不是太阴病证。
四肢烦疼,为表有邪气,法当阳脉强。
阳微阴涩而长者,指脉象寸微、尺涩而长。
阳脉微,是阳脉由强变微,也是表邪由强变衰,此为邪风衰退。
尺脉涩者为里虚,如经曰:“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里虚者不应当脉长,故此脉长者则为里气来复。
里气来复,表邪衰退,正复邪却,必为欲愈。
凡中风者,法当阳脉强,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就是寸浮而尺弱,也就是寸不弱而尺弱;阳明中风“脉浮而紧”或“脉弦浮大”,也是寸脉不弱;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气上冲至头目,必然寸脉不弱,如经曰:“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脉弦细头痛发热者,为有力细长之脉,若为无力细长之脉,则为欲愈之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和太阴中风“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类同。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是由脉不浮变为稍微浮,脉稍微浮是阳气来复。
厥阴中风初得病时,必然阳脉强,否则不能称其为中风。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二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二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〇、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刘渡舟讲《伤寒论》:太阴病提纲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
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
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衰了,阳气不足了,就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了,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这是它的病理部分。
证候表现主要是有肚子胀满,呕吐,不能吃东西,腹泄,肚子有时候还要疼痛,所以它的证候表现和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反映了脾阳虚衰、寒湿伤脾的特点。
太阴病的病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有时就是直接出现太阴病,不经过其他经传变的过程,我们叫原发的太阴病。
另一个方面,有的是由少阳传于太阴,“阳去入阴故也”,有的是在太阳病误治,误用发汗,泻下,伤了太阴脾阳,出现了太阴病。
传经的也好,误治的也好,这个都叫继发的太阴病。
太阴病也是这么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脏证。
经证有脉浮、四肢烦痛,治疗用桂枝汤。
脏证主要反映中寒脾阳虚衰,肚子疼,肚子胀,自利而不口渴,要用四逆辈如四逆汤、理中汤这样的温法来治疗。
另外也有一种脾病,既不是寒证,也不是热证,而是脾脏本身的阴阳、气血不和出现的腹满时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和阳明为表里,脾与胃是相联系的。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所以太阴病里也有外迫阳明的证候出现。
为什么叫外迫阳明?因为太阴是属里的,阳明是属外的,阳在外,阴在内,所以注家就称其为外迫阳明。
外迫阳明就出现肚子胀满,疼痛比较重,原文叫大实、大满、大痛,和脾的虚寒的疼痛相比要重一些,同时还有不大便,要用桂枝加芍药或加大黄汤来治疗。
太阴病出现了肚子实满大痛,也可以用大黄泻下。
这是说太阴和阳明的关系问题,在发病当中有一个表里影响的问题。
太阴病还有一种湿热病。
太阴主湿,湿寒者用四逆辈。
湿热到七八天,如果出现了暴烦下利,反映脾阳比较健旺,它和湿热之邪互相斗争,所以就发烦,不用治疗,湿热之邪就被脾的正气抵抗,不能够羁留,随下利排出体外,这也是一个作解的机转。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第1页 伤寒论——第四单元 太阴病辨证论治
细目 太阴腹痛证
要点 太阴腹痛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279)
【释义】误下伤脾,脾伤运化失职,气机壅滞则腹满;血脉不和,经络不通则腹痛,因病位在脾,故曰“属太阴也”。
然此虽属太阴,却与太阴病本证不同,彼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所致,故除见腹满时痛外,更见食不下,呕吐,下利等,当用理中汤治疗;而本证仅见腹满时痛,余症不显,为脾伤气滞络瘀所致,故治以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论条辨浅释78——太阴篇,条辨287-294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在中医的观念中,太阴叫做阴之始,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是阴的尽头。
病邪发展到阴证后,刚开始会进入太阴,然后到少阴,最后到厥阴。
疾病进入到阴证会很危险,医圣张仲景的观念就是尽量不让三阴受邪,所以《伤寒论》百分之七十的内容都是解释邪气在阳的阶段会形成什么症状,以及各个症状的治疗方法。
一旦邪气突破阳的阶段,就会进入到阴中,太阴是阴之始,所以太阴首先会受到邪气的影响。
运用《伤寒论》条辨中阴证的方剂的时候,不管病进入少阴还是厥阴,都要考虑到太阴的问题,因为始受之病在太阴。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肺主皮毛,所以太阳表证和肺有直接的关系,《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太阴讨论的症状都是脾脏出现问题之后形成的症状。
中医的观念是脾胃相表里,脾胃是后天之主。
后天好的人脾胃会很好,脾胃好的人免疫功能会很好,免疫系统的源头就是脾胃吸收的营养。
正常的食物到胃里面的时候,胃的蠕动能够把脾脏压小,脾脏受到挤压,里边的血就跑到胰脏中,胰脏充血后,血会跑回到胃中促进胃的蠕动,脾胃代谢就是这样的过程。
胃的蠕动能够产生热能,热能帮助胃消化食物,然后把食物的营养灌到四肢为身体所受用。
中医观念中的胃还包括小肠。
当胃的动能不够时,消化能力会减弱,胃弱的原因就是脾脏跑到胃下方的血热度不够了。
食物在胃里面蒸化腐化掉之后并没有被人体完全吸收,不能吸收的营养会变成湿停留在脾脏内。
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脾主湿,但湿又不能过,湿过于多,脾脏的功能会越来越弱,多余的营养会变成不能吸收的津液,形成恶性循环,脾的湿气就越来越盛,脾脏会肿大,脾脏肿大又会影响到胃,胃会越来越小。
脾脏大的人会有恶心的症状,会吐出白色的津液,大便也是溏的,这些都表示脾湿很重。
二八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脾主少腹,脾中的湿太重,肚子会胀满,胃会因为脾肿胀而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