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格式:rtf
- 大小:62.36 KB
- 文档页数:5
智者要山仁者要水的意思
智者要山仁者要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其中内涵是指: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
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
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拓展知识
1、出处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
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总结归纳精选(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意思?【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有的人这样来解释,“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者乐山”的意思是仁慈的人喜欢山,这样的解释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因为孔圣接着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最后得出结论:“知者乐”,乐其才智以治世,如流水而不知已也;“仁者寿”,仁者不忧愁,终日心理安然,六脉平和,如山之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故寿。
《论语》经典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经典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弘道山人 2018-04-08 19:0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出自《论语》第六篇《雍也》
•有智慧的人以水为乐,有仁德的人以山为乐。
有智慧的人爱好活动,有仁德的人爱好安静。
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知,智慧,明智,聪明,睿智,灵活,灵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有仁爱,仁德,仁慈,仁心,仁厚等之义,其内涵十分丰富。
在《论语》中,对“仁”有多种解释,其中最经典的解释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智者似山,仁者似水;山沉稳而厚重,水清澈而灵动;山泰然自若、与世无争,水变化万千、圆到周流;山有山的巍峨雄壮,水有水的柔韧秀美。
•智者好动,以动为美,以动为乐;仁者好静,以静为美,以静为安。
智者因灵性而智慧聪睿,因灵动而自由快乐;仁者因爱人而宽厚慈悯,因宁静而多福长寿。
•仁者山,智者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翻译
贤人爱山,智者爱水。
山高而坚,以其深邃滋养万物,使仁者喜于平和宁静与仁。
水是不断流动的,它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流动,使智者想到随时代潮流而动,随时快乐。
这是一种互文:善良智慧的人从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和追求,甚至是自己精神的倒影,所以乐于看到景观。
这是君子修养的两个方面,是拟人化的自然之美,是君子仰慕山川所带来的享受相遇的快感。
因此,山水与人类美好的情感相连,成为共同的审美意象,游山玩水成为文人修养身心的重要方式。
比德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和思维方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每年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
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德行的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德行的人好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德行的人长寿。
)。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文及意思《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lè)水,仁者乐(lè)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义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 ,“乐”字应该读作“要”。
《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
药部。
”下注云:“喜好,喜爱。
《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
”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
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
《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
“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
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
”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
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
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句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知”通“智”。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也纷争不断,于是后来不得不再延伸出一个成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
“智”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大要义,了解孔子思想的人自然容易理解,那我们先来看一看山和水。
孔子在易辞传中曾有这样的文字“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其实山和水就是地理上一阳一阴的两个代表。
所以如果我们把孔子的《易辞传》和《尚书》统一起来分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其实是孔子用来诠释阴阳之道的,山,是静的,水是动的,山是刚性的,水是柔性的,山是阳性的,水是阴性的,动静有常,刚柔可断,可地理形势,随时都在变化。
那么作为人的思想,仁和智也要与天地人合一,仁要象山一样稳定,智要象水一样灵动,仁要象山一样阳刚,智要象水一样阴柔⋯⋯孔子又说,仁者乐,智者寿,只有效仿了自然,人才能快乐和长寿。
所以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把“仁”和“智”截然分成两种人,即许多人理解成的“仁者”和“智者”而是要让仁和智统一到一个人的社会修养上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的“乐”是“乐于”的意思,引申为效仿,后面“仁者乐”的乐才是快乐的意思。
所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本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表现出仁的特征的时候要效仿山,阳刚而静止,在表现出智的特征时要效仿水,阴柔而灵动,要应时而变,这样就会带来快乐和长寿。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
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
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些特色。
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
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
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找到篇有趣的,分享一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该怎么发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该怎么发音?分类:选修13-语言文字应用+《〈论语〉选读》| 标签:乐山王力释文读音仁者出处:搜狐博客博主:红树主人仁者乐山【出处】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 【读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因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崔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乐”字读音考证:“乐”字应该读作“要”。
《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
药部。
”下注云:“喜好,喜爱。
《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
”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
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
《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喜水)...▼标签:文化分类:大漠书画廊《论语》·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乐(yào读“要”)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 另一理解为 “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山往高延,水向低流,山的境界似乎要高一些。
群峰叠嶂,山峦逶迤。
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而老子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从山顶流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它寻山谷而下,顺田野而饶,穿城市而过,奔江河而去,直到万川入海。
它流到最低处,又能跃到最高处,悄无声息地就去了太空——云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结——水就这样在洼处和高处,观望着世事人间。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者乐山的理解
“仁者乐山”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雍也》,原句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仁者乐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山通常被视为稳定、坚固和持久的象征,而仁者具有宽厚、仁慈、宽容的品质,与山的特质相呼应。
仁者喜欢山,可能是因为他们欣赏山的稳定和持久,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山一样坚定不移地坚守道德和伦理准则。
其次,山也可以被视为高处和远望的象征,仁者通常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志向,他们喜欢站在高处眺望,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山的高远和雄伟,也可以激励仁者不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
“仁者乐山”表达了仁德之人对山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稳定、持久、高尚和超越自我的追求。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感悟(一二一)文/王营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6.23 孔子说:“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仁德者的快乐像山一样;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感悟:此章是孔子对“智者”和“仁者”不同人生境界的概括。
关于此章的解释,学术界向来有分歧,许多人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解释为“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孔子的这段话是这样诠释的:“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南怀瑾先生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祥,永远是活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南师的观点与朱熹有相似之处,故本文采用这一解释。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他们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动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正因为智者身上的这些特征,孔子才得出下面的结论:“知者动”、“知者乐”,智者的思想和行为永远都是活动不居的,智者的人生是乐观、豁达的。
古人非常喜欢水,因为水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启迪智慧。
老子做为古代一位最大的智者,他对水的钟爱和赞叹令人叹为观止。
《道德经》中有十几处提到水,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处,其一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它最接于近道。
因此,君子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心境要善于保持沉静,与人交往要善于以仁相待,言语要善于讲究信用,行政要善于讲究条理,办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
一起学《论语》6.23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起学《论语》6.23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白话】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
智者常动,仁者常静。
智者快乐,仁者高寿。
”【释词】乐水:水缘理而行,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乐,音耀,喜好、爱好之义。
包咸:“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
”乐山:山安固厚重,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集解》:“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
”郑汝谐:“乐者,心与之契也。
欲学者识仁智之体,故以是形容之。
”钱穆:“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为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
”知者动:智者日进不止,所以动。
朱子:“智者,动之意多。
”《论语正义》:“水运行不已,有进之象。
君子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日有孳孳而莫之止。
其进也,即其动也。
”仁者静:仁者内心无欲,所以静。
《正义》:“云‘无欲’者,仁者善制其欲,克己复礼,凡视听言动,自能以礼制心,而不稍过乎欲,故曰‘无欲。
’”知者乐:智者能为世用,不嫌以智自役,能够建功得志,所以欢乐。
朱子:“动而不括,故乐。
”仁者寿:仁者少思寡欲,静而有常,故多寿考。
《春秋繁露》:“仁人之所以得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中庸》:“大德者必得其寿。
”乐、寿从仁智的功效角度而言。
【先贤精义】陆特进曰:此章极辨智仁之分,凡分为三段。
乐水、乐山为第一,明智仁之性;动、静为第二,明智仁之用;乐、寿为第三,明智仁之功。
《论语正义》曰:夫子体备仁智,故能言之。
所谓善言德行也。
《论语义疏》曰: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
已有用,用宜有功也。
李炳南曰:孔子见山水之现象及其大用,而发此观感。
动物寿命,因类而异。
蜉蝣寿短,龟鹤寿长。
仁者寿,就人类之寿命而言。
仁者不忧,终日心理安然,六脉和平,故寿。
《雍也篇》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注释】
▲知者:通“智者”。
▲乐[yào]水:“乐”,喜好。
▲知者乐[lè]:乐于。
乐于助人,乐于行善,乐于行仁之意。
▲寿:长寿,引申为长久。
《说文解字》:“寿,久也。
”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
智者像水一样动,仁者像山一样静。
智者乐于行仁,仁者长久保持仁。
”
【学而思】
“水”代表水流不间断。
“山”代表稳固,厚重。
智者喜欢行仁,要像水一样到处流动来推行仁道,乐于行善。
仁者安于仁,要像山一样稳固自身的仁德,长期保持仁道,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
参读《里仁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一般人理解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含义都错了
一般人理解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含义都错了
心念自在2018-08-17 07:32:23
(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yào),仁者寿。
”
▪一般的解释是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其实这有点断章取义,不太准确。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他的意思是要深刻领会智、仁的内涵,再来理解水和山,人要智、仁、勇三达。
“知者乐水”,知识到智慧,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是变,顺应变化,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象流水一样,善于灵活变化的运用知识;个人的智慧、修养、知识要像大海一般渊博、包容。
智者是聪明的,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人应当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有水的“善”,这就是水的“动”,动善。
“仁者乐山”,仁者是具有仁爱精神的人,仁爱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喜静就像山一样稳重、崇高。
仁者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山是静止的,仁者就要“如如不动”,自然能长寿(精神长存)。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山水画的欣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欣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释义【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拼音】zhì zhěyào shuǐ,rén zhěyào shān【出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论语》雍也篇)【本意】智者像水般灵活变通,仁者像大山般坚守不动。
名人史籍读解《论语别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
“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
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
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
”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认为,一个拥有智
慧的人,只有当他的智慧像江河一样不停地流动的时候,他才能真正感受到智慧本身的快乐;一个拥有仁爱心灵的人,只有当他的仁爱像高山一样静止不动的时候,他才能感受到仁爱本身的幸福。
智慧的本质是流动的,仁爱的本质是静止的。
聪明的人快乐而幸福,仁爱的人健康而长寿。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要不断的思索,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的思想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时候,我们是快乐的。
当我们通过劳动换来收获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
但同时,我们又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的劳动和我们的报酬并不成正比例,我们所付出的代价甚至会遭到家长的不理解......社会的不理解,我们似乎无从谈起快乐。
当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我们依然行驶着教师的职责。
我们对学生是充满了仁爱之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不是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智慧,智慧的人是大气的,胸怀是宽大的,是海纳百川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适应各种环境,都能够做到海纳百川,因而有人感到不快乐,痛苦时常伴随着他。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能够包容一切:有牺牲精神、有忍耐精神、对人谦虚、有好脾气的时候,那么他肯定是个快乐的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008-12-12 14:52:11)
标签:文化分类:琉璃手札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知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知者好动,仁者好静,知者达观进取,所以常快乐.仁者无欲,不役于物,故能长寿.」
朱子集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寿.」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比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何谓知者,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认为知者,第一是务民之义,服务大众。
但不能凭空
服务人,需要知识。
大禹要治水,就要有水利的知识。
神农要治病,就要尝遍百草。
如此掌,握发现自然规律。
朱熹说: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这就是所有科学研究的指导性目的了。
第二,人敬鬼神,但保持距离。
简而言之,敬鬼神,表示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远之,智慧的人不会陷于迷信。
程子解释道:人多信鬼神,惑也。
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也。
阿山作为基督徒,理解是神会试炼人,魔鬼会迷惑人,不陷于魔鬼的迷惑,也不会因为神为锻炼设置的障碍,阻拦而陷入恐慌。
如此能分辨疑惑,不为一些不幸的事情所迷惑,称为知。
知者为什么乐水?水性,变化也。
常言道:水无常形。
既然知者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那么就通情达理,知进退,取舍。
好像水一样根据不同的地形而变化,知者也会解决不同的人的各种问题。
朱熹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水有很好的德行。
水把恩泽无偿地传送到力所能及的一切地方,施与世间万物,从来不求任何回报,是个大公无私的典范。
水是仁爱慈祥的使者,给一切生灵以生命;失去水,生命就枯萎、死亡。
自然界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生气勃勃,美丽动人。
水有极大的包容性,形形色色的污秽、泥沙、浑浊经过水的挟带、荡涤、紊流,终于消融了,化解了,散逸了,依旧还你一个清朗洁净美好的世界。
水无所畏惧,十分勇敢,在前进的道路上,即使面临万丈深渊,也会毫不犹豫地纵身而下,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水从高山源头出发,将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起来,没日没夜,不停地奔流,永远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表现出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无比坚强的毅力。
水非常谦虚谨慎,彬彬有礼,礼贤下士,眼睛永远向下,
始终趋近卑微的底层,绝不高攀,从不媚上。
水在有的地方清澈见底,通体透亮,让人一目了然。
更多的地方却是谜一样的未知世界,深邃幽远,看不到尽头,见不到底,让人有莫测高深之感慨,顿生无限景仰、无比激动之情,恰似面对那些足智多谋的圣人、贤达和饱学之士。
”
水的特性在于变化,如一个智慧的人,把公平、无私、包容、勇敢、谦虚运用在各种合宜的情况和对象。
知者在动态中没有限制,在这些千变万化中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快乐。
若仁者呢?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仁者好象在登山,无论是一条道的华山还是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攀爬。
山路自然是没有平地好走,然而登上顶峰,远眺地极,心中豁然开朗,此番风景平地上哪里看得到?
仁者为什么乐山?大山积厚,恒长不迁。
静止、承载是大山的本性。
大山巍峨庄重,高耸入云,为万民守望,大家都仰望它。
大山孜孜不倦地孕育生命,野草,灌木,林木,飞禽,走兽都在它的怀抱中休养生息。
大山富有且无私,它的矿藏宝石和美景风光,四方来取它都不限制。
朱熹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仁者庄重深厚,值得信赖。
仁者慷慨豁达,承载生命。
仁者心静,有常态,所以长寿。
有人说,爱琴海边的希腊人,知者的典范。
高原上的西藏人,据说都是善良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不过,事实上,如果问一般人是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因为正如北宋词人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说表达: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其实,有无明确答案皆无所谓。
正如我们的国画,多是山水画一般。
屹山流水,动静结合,大概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原大地上文人墨客所真正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想起在一本书中曾这样写道:
“知者求变乐,仁者心之永恒;知者变中化,仁者以不变应万变;知者看眼前,仁者求长远。
永恒为真,永固为善,永远为美。
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
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
智者善应事,动如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
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忧故寿。
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
写到此时,不禁想起千年之前,那个在滁州城自号醉翁的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道尽了他对知仁的感悟。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种在历尽贬谪戍罚国仇家恨坎坎坷坷之后的醉意中的怡然自得!我说,应是幸者!执著但不执拗,顺其自然却不随波逐流,如水般清澈通亮,如山般坚毅刚强。
现世之中,更多的尔虞我诈,更多的艰难忧患,时有平步青云,时有跌入低谷。
的确,我们皆不是圣人,但是或许,以圣人的境界作为榜样和追求,达山乐水,感到迷失的时候,不妨亲近山水,或许会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自我--云淡风轻,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