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符合客观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精心整理高中政治《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说课稿范文就整本教材来说,《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第一单元第三节第一个框题的内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在第一节和第二节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的总的方法论,而本节的第二个框题“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又是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补充和深化。
因此,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本框内容来说,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哲学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标:维的能力; 政策。
前提。
2.谈谈: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四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同时,要把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1.我将使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感性材料、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结合案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的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说学法:探究—发现—合作的学习模式。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驳斥他人看法,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下面就进入我们的说教学过程:首先,情境导入。
(3—4分钟)以学校附近远近驰名的洋人街的发展开始导课。
以前洋人街的所在地大多都属农业用地,周边的工业较少,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缓慢。
后来由美心集团根据该地临江的优势,抓住了人们对时尚、新奇、另类、前卫事物的期待,以及重庆缺少这样一座充满万国风情但又折射出平民经济的主题公园等实际情况,出资开发1.xx“四万亿”2.这里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支撑此观点的世界观依据,这一点是我需要补充讲解的内容,书上并未直接提及,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好处,即教材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值得一提的是三层内容是逐次递进、升华的过程。
主观客观相符合的例子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案例(2010-08-15 16:51:13)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国有三不祥从前, 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看作不祥之物。
有一次, 齐景公去野外打猎。
刚爬上山头,只听一声狂啸, 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吓得齐景公一伙人跌跌爬爬地逃到山沟里。
他们在山沟里没走几步, 又见一条水桶粗的青皮蟒蛇盘在岩石上, 朝他们吐着毒舌。
齐景公惊魂未定地跑回宫去, 急忙把晏子叫来问道:" 今天寡人上山见虎, 下沟见蛇, 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说:" 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 而且有三不祥: 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大王不去选拔,不想知道; 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 三是每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
所谓不祥尽在于此。
至于今天上山见虎, 那因为山是虎的巢居; 下沟见蛇, 那因为沟是蛇的洞穴, 这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 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辩证唯协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一个国家究竟有没有不祥之兆? 应该说是有的。
但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唯心主义者往往把某些自然界的变化、灾异和动植物当作不祥之兆, 并从中寻找国家兴衰的原因,借以麻痹人民,维护统治;而唯物主义则从实际出发考察和预断国家的命运。
个人思想的主观与客观个人思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是在面对外界事物时形成的一种主观认知和观点。
与此同时,客观存在着客观的事实和规律,它们并不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想法。
个人思想的主观与客观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个人思想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这种联系。
一、个人思想的主观性个人思想的主观性是指个体在认识和体验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感受。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所导致的。
个体的主观意识决定了其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使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模式和观点。
个人思想的主观性使得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种主观性使得个体的思想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个人思想的主观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主观认知的有限性和主观感受的片面性,个人的思想可能存在偏见和误解。
二、客观事实的存在客观事实是指与个人主观意识无关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
客观事实不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解释,它们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是客观存在的证据和依据。
客观事实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科学研究等方式得出,它们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并且是可以被人们所共识和认知的。
个人思想的主观性和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当个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相悖时,个体的思想会受到客观事实的限制和纠正。
客观事实可以对个人的主观思想进行验证和修正,使个体的思想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个人思想必须在实践和客观事实的检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思想的主观与客观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主观性是个人思想的基础,是个体主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能动性体现。
而客观性是个人思想的限制和修正,它使个体的思想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个体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与客观矛盾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张对事物的认识应该既注重主观因素,又重视客观条件。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主观与客观之间存在着辩证矛盾关系,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这一体系的核心观点。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观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等精神活动,客观是指存在于外部物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与客观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相对统一的整体。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主观与客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统一。
主观是认识对象的一种条件,是人类对外界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认识。
而客观则是独立于个体的客观外部存在,是客观规律性的体现。
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主观要符合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而任意臆断;同时也指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和认识是有限度和相对性的,人类的认识是相对的和有限的,不能完全掌握客观事物的全部真相。
因此,唯物主义强调要不断开拓认识范围,不断改进认识水平,以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
在实践中,要善于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努力做到客观条件下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断提高主观对客观的认识水平。
只有在认识实践中,主观与客观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与客观矛盾观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观,善于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努力提高认识水平,不断开拓认识的范围,以推动社会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只有在认识实践中,主观与客观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在哲学领域中,主观和客观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主观指的是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体验,而客观则是指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和客观事实。
这两个概念在哲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它们并不是完全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的。
主观和客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
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体验是基于客观存在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
例如,一个人对于一幅画作的评价是基于他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审美观念,但这个评价也会受到画作本身的客观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影响。
因此,主观和客观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
在哲学中,有一些范畴可以被称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例如,真理可以被看作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真理是客观存在和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同时也需要个体的主观认知和体验来加以理解和认识。
只有当个体的主观认知与客观存在相符合时,才能达到真理的认识。
另一个例子是道德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范畴。
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基于客观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个体的主观判断和行为需要符合客观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和正确的。
此外,美学领域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个体的审美观念和主观感受是基于客观的艺术作品和美的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的。
个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需要考虑到作品本身的客观特点和艺术表现力,才能达到真正的美的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主观和客观是哲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一些哲学范畴,如真理、道德价值观和美学,可以被称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在理解和认识这些范畴时,我们需要既考虑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体验,又需要基于客观存在和客观事实进行思考和分析。
只有在主观和客观相互补充和相互符合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在法律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成立的基本标准。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中犯罪嫌疑人内心的动机、目的和意图,而客观要件则是指客观的行为表现和结果。
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需要同时满足才能构成犯罪,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要素。
主观构成要件首先,主观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有意识地实施犯罪行为,明知是违法的而故意违法。
而过失是指由于疏忽或粗心造成的违法行为,犯罪嫌疑人并没有故意违法,但由于疏忽大意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此外,主观构成要件还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故意诱导、故意纵容等行为。
这些行为虽然并非亲自实施犯罪行为,但却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犯罪的发生,因此也属于主观构成要件的范畴。
客观构成要件在主观构成要件之外,客观构成要件是判断犯罪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
客观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现和结果。
行为表现是指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具体行为,例如盗窃、抢劫等。
只有当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涉及违法行为的行动,客观构成要件才得以满足。
同时,客观构成要件还包括犯罪的结果。
在刑法中,通常规定了犯罪应当产生的具体后果,只有当这些后果实际发生时,客观构成要件才算达成。
主观客观构成要件的结合主观客观构成要件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是犯罪行为成立的前提,没有主观故意或过失,即使有客观行为,也无法构成犯罪。
其次,客观行为和结果也需要与主观要件相符合,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结果必须符合其主观意图或目的。
总的来说,主观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标准,只有在主观和客观要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认定行为构成犯罪,这也体现了法律对于犯罪行为认定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一)、是什么: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主观就是意识、思想,如:理论、观点、法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绘画、说话、小说.......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主观包括:理论、观点、法律、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绘画、说话、小说.......
3、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是:主观符合当时的实际,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正确反映了客观。
(二)、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从原理角度说:这是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的。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对现实的正确描述或表达。
但是,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真理的定义和理解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真理的本质和真理与主观、客观的关系。
一、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一种对现实的正确描述或表达。
然而,真理并不等同于现实本身,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感官和思维来认知世界。
因此,真理是人类对现实的一种主观认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
但是,真理并不是任意的主观认识,而是要符合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与人类主观意识无关的客观实在。
因此,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二、真理与主观、客观的关系真理与主观、客观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所不同。
1.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是主观的,不存在客观的真理。
他们认为,现实是由人类主观意识创造的,因此,真理也是由人类主观意识创造的。
在他们看来,真理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产物,与客观事实无关。
2. 客观唯物主义客观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存在于客观事实中。
他们认为,客观事实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真理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描述或表达。
在他们看来,真理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与人类主观意识无关。
3.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
他们认为,人类主观意识和客观事实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真理是人类主观意识和客观事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
在他们看来,真理既不是纯粹的主观认识,也不是纯粹的客观实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结语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它既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产物,又要符合客观事实。
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对真理与主观、客观的关系有不同的回答,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以逐步接近真理。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案1. 课时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主观和客观的概念•掌握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培养客观思维和判断能力2. 教学重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理解•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掌握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客观思维和判断能力4. 教学准备•教案: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案•教学PPT•板书工具5. 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师生互动:提问学生对主观和客观的理解,并将学生回答记录在板书上。
5.2 引入新知(10分钟)•呈现PPT上的定义:主观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感受,客观是指与个人主观意识无关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与学生依次讨论主观和客观的特点和区别,并解释其相关性。
5.3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主观与客观存在的必然性。
•给出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并解释其重要性。
5.4 实践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讨论该主题下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和讨论。
•全体学生针对其他小组的讨论进行发言和讨论。
5.5 总结(10分钟)•总结主观与客观的概念和关系,并再次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
•将学生对主观与客观的理解记录在板书上。
6. 课后作业•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探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主观和客观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客观思维和判断能力。
但在实践活动中,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下一次教学,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教学效果。
客观与主观的区别
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如下:
1、意思不同:主观,指的是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自己的愿望、偏见(办事)。
而客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
2、侧重点不同:主观跟客观正相反,指被人的意识所支配的一切。
比如,人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属于主观范畴。
客观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
换言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是否知道它,是否承认它,都照样存在的,就是客观的。
3、引证不同:主观出自瞿秋白《饿乡纪程》八:“由主观立论,一切真理从物质的经济生活到心灵的精神生活都密切依傍于实际。
”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反映客观,并对客观具有能动作用。
当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并作用于客观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对事物的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因此,要想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共管理学院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摘要: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假如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题目。
对于这个题目,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往思考和把握。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一.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
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考察人与物的区别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
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课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永恒主题。
在哲学中,真理是指与现实相符合的命题或陈述。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出来的。
但是,真理也具有主观性,它需要人们通过思维和感知来理解和认识。
因此,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出来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真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存在于客观现实中,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和表达。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与现实相符合,真理是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
人们在认识真理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客观性是真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能凭空臆断。
人们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才能得出真理。
例如,地球是圆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管人们怎么看待它,它都是圆的。
因此,真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二、真理的主观性真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
真理的主观性是指人们在认识真理时,需要以主观思维和感知来理解和认识客观事实。
人们的认识是通过主观思维和感知来实现的,因此,真理也具有主观性。
人们在认识真理时,需要通过主观思维和感知来理解和认识客观事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们的主观思维和感知是认识真理的重要手段。
人们通过主观思维和感知来认识客观事实,从而得出真理。
例如,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物体的重量和质量是不同的,这是人们主观思维和感知的结果。
因此,真理的主观性是指人们在认识真理时,需要通过主观思维和感知来理解和认识客观事实。
三、真理的相符合性真理的相符合性是指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
真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同时也必须符合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思维。
真理的相符合性是真理的必要条件,它要求真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同时也必须符合人们的主观认识和思维。
真理的相符合性要求真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
高考哲学常识知识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⑴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含义
①客观:意识以外的一切东西。
②主观:人们的思想,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
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要求
①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⑶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①从具体工作来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②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在认识上,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根本区别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
③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的原理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哲学上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就是一个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⑷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
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看,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形成正确思想意识和行动
主观与客观相脱节——形成错误思想意识和行动
②从实际出发的反面——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表现: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
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
以主观愿望来代替客观事实
③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
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还有现象的东西和本质的东西,主要的、次要的,有利的、不利的等。
因此,要从全部事实的总和出发,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地统一;
④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
客观实际又是变化发展的。
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地统一。
⑤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⑸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②坚持从实际出发要求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和从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是要辩证地看待客观实际,
③可见,我们坚持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我们的唯物主义是贯穿着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