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习题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1.3.1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
主观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感受,而客观是指外界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相。
在处理问题和做决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以避免错误和误导。
1. 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在开始讨论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主观和客观的区别。
•主观是指个人主观意识中的想法、感受和价值观。
它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情感和信念形成的,因此主观是因人而异的。
•客观是指独立于个人主观意识存在的事实和真相。
客观存在并不依赖于个人的感受和意识,它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获得。
2.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主观和客观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我们的主观意识是由客观存在塑造和影响的,同时我们的主观也可以通过对客观的观察和思考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在处理问题和做决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主观偏差指个人主观意识对客观事实和真相的偏离和错误理解。
主观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对问题和情况的判断不准确,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3.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为了避免主观偏差和错误的判断,我们需要遵循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判断时,要尽量客观客观事实和真相,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干扰。
具体来说,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确立客观数据和信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收集和确立客观的数据和信息。
客观数据和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例如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和文献研究等。
确立客观数据和信息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问题和情况的基础。
3.2 接受客观证据和真相在思考和判断时,我们需要接受客观证据和真相,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主观意识。
客观证据和真相可能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预期有所不同,但我们应该以客观证据和真相为依据做出判断和决策。
3.3 考虑多方观点和意见为了更好地符合客观,我们应该考虑多方观点和意见。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主观意识和看法,通过听取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和情况,从而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练习题第五讲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它们的实现都是需要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答案:B知识点:第五讲难度:3解析:凡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2.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体现了()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认识论和唯物论的统一C.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答案:B知识点:第五讲难度:4解析: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体现了认识论和唯物论的统一。
3.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C.社会存在 D.先进的物质手段答案:A知识点:第五讲难度:3解析: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4.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
这个事实说明 (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C.先有意识,后有物质D.设计构思是工程师头脑自生的答案:A知识点:第五讲难度:3解析: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
5.“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答案:A知识点:第五讲难度:3解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凡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材料分析题材料一: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杨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高二哲学主观题训练答案高二哲学主观题训练答案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国航天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要落后许多,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就体现了这一点。
(3分)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起促进作用。
中国航天人发明了“归零”原则,发扬“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体现了这一点。
(3分)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但人们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
利用规律我国航天取得一次次的胜利,是中国航天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3分)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为了赶上国外航天技术,航天人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就体现了这一点。
(3分)4.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获得需要修订《消法》的认识。
(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新消费模式的出现,推动国家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
(2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证明了原有的《消法》还有不如意地方。
(2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国制定并不断完善《消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分)5.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张。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张,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
6.(1)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2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考研政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
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
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C。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
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3.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
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B。
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C。
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D。
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4.在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这里称之为“超前反映”的意思主要是指( )A。
意识活动的对象性B。
意识活动的选择性C。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D。
意识活动的自控性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反映。
具体来说,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质的区别: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意识能够达到对物质的正确反映;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富口袋”指创造物质财富;“富脑袋”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等。
“富脑袋”对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体现了精神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说明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练习题)一、填空题。
1.什么是哲学上讲的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什么?(1)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完全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永恒的、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的。
2.什么是哲学上讲的规律?为什么说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的、必然的,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具有普遍性,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方面的表现?(1)人能够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作用于,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人既可以能动地世界,把握规律,又可以利用规律,能动地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表现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如理想、信念、决心、意志、干劲等。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是什么?(1) 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二、选择题。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唐代李贺有诗句:“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些诗句虽然意境不同,但蕴含的共同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些观点包含的共同哲理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只有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C.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3.下列说法或观点属于哲学上讲的规律的是()。
《真理是客观的》进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③真理是绝对正确的认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④真理总是和谬误相对应而存在,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⑤真理具有相对性,对有些人来说是真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谬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④D.①⑤2.伽利略说:“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 这句话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B.真理是有条件的C.真理是客观的D.真理与谬误相伴3.周恩来总理有一句名言:“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这说的是(&; )A.事实和真理是不可分的B.真理是对事实的反映C.主观必须符合客观D.真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二、简析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针对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严重的情况, 198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减弱,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难下,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增大。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公布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方案; 201 6年1月,中央发文明确了生育两孩无需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
(1)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分析说明。
(2)在生育问题上,人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同学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课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三节练习方案一、知识要点及要求:知识要点能级要求识记理解运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二、知识结构图表: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从具体工作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从党的工作大局看,……从一般哲学道理看,……三、自学提示:1、阅读教材第一段,说明“北方的一个村庄”的变化所体现出什么哲理?2、什么叫主观和客观?3、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四、基础知识填空:1、客观,是指以外的一切东西。
如,阶级、国家、民族、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空气等。
主观,是指人的。
如理论、观点、计划、方案、路线、方针、政策等。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来决定我们的。
3、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一是。
五、问题思考:1、恩格斯说:“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如何理解这段语录?2、如何理解“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看,人为什么会犯错误?4、比较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异同。
六、教师点拨:1、“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
不同的国家、地方、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②“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同一个国家、地方、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2、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异同:①异: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个别词句和结论出发,而经验主义则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即凭经验行事。
②同:它们共同的毛病就是主观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主观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1月的一天,李某某(13岁)随姐姐李某(23岁)到某溜冰场溜冰。
该溜冰场未配备头盔、护膝、护肘、手套等护具,仅在墙上贴有溜冰规则:“1.初学者应在冰场边缘扶安全扶手进行滑行……7.未成年人入场溜冰,须在家长监护下滑行……”李某某系第一次溜冰,与姐姐李某分开溜冰后,双手脱离安全扶手后失去平衡,向后跌倒摔伤。
约5分钟后,溜冰场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询问情况,并协助李某送李某某到医院救治。
后经司法鉴定,李某某的伤残等级为十级。
李某某的父母认为溜冰场光线昏暗,未向未成年人提供护具,事发后未积极进行救助,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决定通过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求该溜冰场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赔偿医药费、残疾赔偿金、后续治疗费等各项损失8万余元。
某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同学们就此案展开讨论。
张同学说:“根据民法典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本案中李某只是李某某的姐姐,不是李某某的监护人,对李某某没有监护义务。
''刘同学说:“姐姐李某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携带未成年的李某某来溜冰,由于他们父母不在现场,因此姐姐李某有义务监护好李某某。
”王同学说:“我不同意张同学的意见,也不同意刘同学的说法。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说明李某某的父母应如何通过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结合材料,分析王同学的发言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答案】(1)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亲自或者委托诉讼代理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依法参加法庭辩论等诉讼活动,提出合理主张,收集并及时提供相关证据;若对一审裁判不服,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不合乎逻辑。
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明确性要求,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张同学的意见和刘同学的说法是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王同学对这两种论断持“两不可'’的态度,违反了排中律要求。
1.3.1主观必须符合客观3.1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使学生懂得想问题办事情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联系现实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获得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式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实际出发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意义教学难点:应该怎样从实际出发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哲学的观点进行分析,进而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要对这样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比如:期中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弱一些,排在班级后位,他痛下决心立下军令状:少睡觉、不玩球决定下次要考年级名。
结果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名相差太远。
这就叫做“事与愿违”。
今天我们研究一下这类问题。
在生活中有没有使你感到“事与愿违”的事情?学生:我希望自己玩好篮球,进入校队,可总打不好,因为个子矮。
学生:今天早上迟到了,在路上我希望上课铃晚点响,结果事与愿违。
学生:我每天都给自己制定了满满的学习计划,可总因贪玩完不成。
老师总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体会。
想法与结果不一样会产生什么后果?请学生对事例做具体分析:学生:浪费了时间,自己本来可以用这些时间做别的事情。
学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精神受到打击。
学生:容易丧失自信心。
学生:订计划完不成我想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应该根据自己实际制定计划,想学习是主观愿望,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留点时间适当放松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事与愿违”?学生:这些都是因为主观愿望脱离实际,也就是主观没有符合客观,没有很好的分析实际,没有从实际出发.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事与愿违的原因,是因为主观没符合客观,没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授新课: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案例(2010-08-15 16:51:13)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国有三不祥从前, 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看作不祥之物。
有一次, 齐景公去野外打猎。
刚爬上山头,只听一声狂啸, 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吓得齐景公一伙人跌跌爬爬地逃到山沟里。
他们在山沟里没走几步, 又见一条水桶粗的青皮蟒蛇盘在岩石上, 朝他们吐着毒舌。
齐景公惊魂未定地跑回宫去, 急忙把晏子叫来问道:" 今天寡人上山见虎, 下沟见蛇, 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说:" 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 而且有三不祥: 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大王不去选拔,不想知道; 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 三是每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
所谓不祥尽在于此。
至于今天上山见虎, 那因为山是虎的巢居; 下沟见蛇, 那因为沟是蛇的洞穴, 这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 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辩证唯协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一个国家究竟有没有不祥之兆? 应该说是有的。
但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唯心主义者往往把某些自然界的变化、灾异和动植物当作不祥之兆, 并从中寻找国家兴衰的原因,借以麻痹人民,维护统治;而唯物主义则从实际出发考察和预断国家的命运。
专练58 真理是客观的、详细的、有条件的1.[2024·全国乙卷]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相识主体的学问和素养影响相识结果③相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相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4·江苏卷,29]18世纪,科学在发觉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觉了……像钟表一样有序运转的世界观完全取代了混乱的世界观。
该观点( )①确定了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②确定了自然科学已完成发觉真理的任务③否认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相识④否认了真理睬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惠州调研]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客观性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详细的历史的统一③相识的发展具有与相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④相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相识成果的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19世纪,科学家发觉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发觉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0世纪30年头,科学家相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探讨。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相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相识的目的B.彻底相识世界是不行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觉真理中的错误5.[2024·安徽六校教化探讨会素养测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大国工匠,他们“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令人钦佩。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习题精选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指()
A.从马列主义出发
B.从群众愿望出发
C.从客观实际出发
D.从科学知识出发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
A.客观世界和人的关系
B.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C.主观愿望与结果的关系
D.决定和符合的关系
3.“守株待兔”主要讽刺了()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本本主义
D.唯心主义
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
从客观上看,这是因为()
①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②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④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知识构成不同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03年4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5~8题。
5.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是()
A.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B.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C.经验主义拜金主义
D.本本主义自由主义
6.主观主义的出发点是()
A.个别事实
B.狭隘的局部经验
C.书本上的个别词句
D.人的主观意识
7.主观主义违背了下列哲理()
A.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8.上述材料中的要求说明()
A.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
B.意识有时候反作用于物质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二、高考体验零距离
9.(2000·春季高考)“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10.(2000·浙苏吉高考)鲁人大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11.(1997·全国高考)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
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三、研究性学习创新题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强调,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据此回答12~13题。
12.之所以要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因为()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C.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是()
A.办事情必须把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出发点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人民网》曾载文指出,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不乏好于造假编谎、沽名钓誉者。
有的甚至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醉心于做虚报浮夸的“泡沫”经济文章,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据此回答14~15题。
14.上述材料中的领导干部
A.犯了主观主义错误,他们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B.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他们只会照搬书本知识
C.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他们只强调个人的局部经验
D.犯了唯心主义错误,他们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5.上述材料中领到干部的做法违背的哲理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物质决定意识
伯乐在《相马经》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
有一天,他的儿子按
照书上说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
”据此回答16~17题。
16.伯乐的儿子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是属于()
A.唯物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错误的意识
17.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
A.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
B.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理论观点
C.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D.把个人的愿望作为立足点
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
在农村,各地政府要针对当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2003年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为应对入世的挑战,把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作为2003年工作的重点。
据此回答18—19题。
18.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理,从方法论角度看,符合()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9.对于国家有关决议和决定应()
A.坚持不折不扣地执行
B.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C.全面学习,认真整理上报材料
D.准确领会其精神本质,深入研究本地实际情况
20.一鞋厂推销员到某国去推销鞋子,发现某国多数人不穿鞋,认为鞋子在此地不会有销路,就打道而回。
另一鞋厂的推销员也到这一国家发现同样的情况,但他预测到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长根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
结果,该厂获利丰厚。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1.C 2.B 3.A 4.D 5.B 6.D 7.C 8.A
二、高考体验零距离
9.B评析: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能力。
该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成语的理解,这里的“图”是指地图、图纸、是意识的东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而非主观,因此应该选B。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0.A评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知识点。
从题中故事素材的本意出发,发掘故事所想给人提供的思维教训,告诉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劝说者所陈述的两条理由看,显然是劝“鲁人”不要盲目行事,注意从事实出发,所以A项正确。
B、C、D项不符合题干的本意,故应选A。
11.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
(2)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
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
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评析:本题是一道扩展性论述题,考查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为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审此题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此题的解题思路应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必须从该地区的实际出发;其二要全面地把握本地区实际;其三要把握本地区的特殊性。
依据这几点来回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研究性学习创新题
12.C 13.A 14.A 15.D 16.C 17.A 18.D 19.D
20.(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各种事实的总和,又是变化发展的。
这要求我们从具体的变化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获利丰厚的厂子其推销员的做法,正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