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绪论(专业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4.05 MB
- 文档页数:4
教案20 05 ~ 2006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系室植保学院课程名称普通昆虫学专业、年级、班级2004级植保本科主讲教师福建农林大学教案编写说明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可以按每堂课(指同一主题连续1~4节课)设计编写。
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
2、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3、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4、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
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必要时标以“*”、“#”“?”符号分别表示重点、难点或疑点。
5、教学方式、手段既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
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6、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7、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8、日期的填写系指本堂课授课的时间。
福建农林大学教案教师姓名:吴梅香职称:副教授2005年9月9日福建农林大学教案教师姓名:吴梅香职称:副教授2005年9月16日福建农林大学教案讨论、思考题、作业:1、试述咀嚼式口器与刺吸式口器在构造上的异同和取食方式上的异同。
2、试述咀嚼式口器与嚼吸式口器在构造上的异同。
3、试述咀嚼式口器与舐吸式口器在构造上的异同。
4、试述咀嚼式口器与虹吸式口器在构造上的异同。
5、试述昆虫的口器类型、为害特性及其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6、为什么说昆虫的口器与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同源构造?7、昆虫的触角有哪些类型,请各举1例说明。
8、昆虫的触角有哪些功能?9、试述头部“六节说”的主要内容。
10、背单眼和侧单眼的区别。
11、昆虫头部的变化常发生在哪些部位?有何特征?12、简述昆虫的头式类型及特点。
《普通昆虫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普通昆虫学是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本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昆虫相关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一)绪论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昆虫纲在动物界的地位,昆虫的多样性;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学简史;昆虫学的内容与范围。
(二)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口器,头壳表面的分区,头部的变化与适应;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胸足的构造与类型,翅的基本构造与类型,原始假想脉序,翅的连锁;昆虫腹部的基本结构,外生殖器及锁钥学说,尾须。
(三)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体壁的构造与功能,表皮的化学成分,蜕皮过程及激素调控;表皮的通透性;昆虫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功能,昆虫激素及其作用过程,激素对变态的调节,昆虫的外激素。
(四)昆虫的生物学昆虫的生殖方式;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变态类型;昆虫生活史;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五)昆虫的分类学昆虫分类依据的主要特征,物种的含义、命名、模式标本;无翅亚纲、有翅亚纲的基本特征;昆虫纲各目基本特征及其拉丁名;与农林业关系密切的常见科、目的特征比较,检索表的编制。
(六)昆虫生态学学习昆虫生态学的意义;影响昆虫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昆虫的地理分布,有效积温法则(概念、计算方法、应用及其局限性);种群的含义,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昆虫生命表,种群内禀自然生长率;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内涵,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研究途径。
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普通昆虫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能够融会贯通各部分内容的知识,并能运用普通昆虫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践中的一般问题。
四、试卷结构试卷总分:分。
试卷题型比例:填空题约占名词解释约占简答题约占论述题约占试卷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中等难度题约占难题约占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小时。
普通昆虫学Ⅱ讲稿第一章绪言一、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昆虫具有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又具有不同于节肢动物门中其他纲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具有以下特征:1.身体左右对称,体躯分节,即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整个体躯被有含几丁质的外骨骼;3.有些体节上具有成对的分节附肢,节肢动物名称即由此而来;4.体腔为血腔,循环器官不完全,心脏在身体背面,神经系统在身体腹面,消化道位于体躯中部。
昆虫纲具有以下特征:1.身体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2.头部具有3对口器附肢,1对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为感觉和取食中心;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有3对足,通常还有2对翅,为运动中心;(所以昆虫纲也称六足纲)4.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有气门和外生殖器,为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5.昆虫属于变态发育。
除昆虫外,节肢动物门中较重要的还有蛛形纲(蜘蛛、蜱螨、蝎子等)、甲壳纲(虾、蟹等)、多足纲(蜈蚣、马陆等)、结合纲等。
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一)昆虫的发生特点1.种类数量最多:昆虫纲种类繁多,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已知有100多万种,约占动物界的3/4以上。
而植物(包括细菌在内)的已知种类仅为33.5万种。
2.个体数量最大: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巨大。
如一个蚂蚁群可有50多万个个体;一棵树上可有10万多头蚜虫,等。
3.分布范围最广:昆虫的分布几乎遍及整个地球。
(二)昆虫纲昌盛的原因1.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为其在觅食、求偶、避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带来很大好处;2.身体较小,需食物少,也利于隐蔽保护自己;3.口器特化,由嘴嚼式向吸收式转化,扩大了取食范围,也改善了与寄主植物的关系;4.繁殖力强,许多昆虫一年可完成许多代,单雌每次繁殖可产卵数百粒至数千粒;5.适应能力强,具变态、休眠、滞育、不同生物型等特点,有利于适应不利的环境。
(三)昆虫对人类的影响有害的方面:1.农业害虫:人类栽培的每一种农林作物都有害虫的为害,如我国有水稻害虫300余种,棉花害虫也有300余种。
《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普通昆虫学(General Entomology)课程代码:B0314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56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24学时)学分:3.5学分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植物学或动物学等一、课程介绍普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农药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农业昆虫学、农药学和昆虫毒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和生理、昆虫的生物学、昆虫分类的原理、方法及常见的目科分类和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害虫防治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教学除了可以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全面构建昆虫学科知识体系和形成专业格局外,同时,也能体会科学研究的态度和专业的科学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全面地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和生理、昆虫的生物学、昆虫分类的原则、方法及常见的目科和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害虫防治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
在学习和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全面构建昆虫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格局的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专业的科学思想方法,积极树立热爱专业的专业化理想,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应达到的阶段性任务:1)整体认识并掌握昆虫学的研究思维方法和构建昆虫学科专业知识体系;2)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内部解剖和生理的整体规律;3)掌握昆虫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行为规律;4)熟练掌握昆虫分类的原理、方法及常见的目科的分类鉴定方法;5)掌握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害虫防治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懂得IPM的基本概念和理解虫害综合管理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在教学方法上,为应对学时有限的问题,主要采用讲授法,配合运用探讨启发式教学、直观的图片和生态视频辅助再现场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Syllabus: General Entom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普通昆虫学英文名称:General Entom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72学分:3适用对象:植物保护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普通昆虫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节肢动物六足纲,即昆虫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通昆虫学逐渐形成了四个分支学科,包括昆虫形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学和昆虫生理学。
在本课程教学中涵盖了上述的四个分支。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城市昆虫学、昆虫毒理学、植物化学保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开设。
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7学时。
另教学实习1周。
通过笔试、标本识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鉴定等,综合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Entomology, a branch of zoology, is a science that explores the creatures of insects (Insecta/Hexapoda, Arthropoda), and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a science covering morphology, taxonomy, biology and physiology of insects. This course “General Entomology”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quire a general view of the whole field and to prepare for subsequent courses, like as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urban entomology, insect toxicology, chemical control and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etc.This 72 hours course is opened for graduate students at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t includes 45 lecture hours, 27 lab hours and an additional one-week field project (insect collection, specimen pr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Grading will be made according to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of exams, lab assignments, insect identification and the field project.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要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较全面地掌握普通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专业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农业昆虫学、城市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害虫综合防治和害虫生物防治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ral Entomology)(学时88)一、简要说明近2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发育遗传学、行为学等学科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昆虫学领域,使普通昆虫学各分支学科有了新的进展。
教材使用、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体系,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很有必要对普通昆虫学教学大纲作一修订。
本课程由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系负责开课,其中理论教学55学时,实验教学33学时(5.5学分),课程实习1周(1学分)。
二、课程教学目的普通昆虫学是植保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昆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教育。
从学习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出发,为今后本专业应用昆虫学有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昆虫学科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来掌握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昆虫的基本知识及鉴定昆虫。
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验课、课程实习、普通昆虫学知识竞赛、昆虫标本作品设计等。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类比、等方法相结合。
全面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
四、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培养计划,2011级植保专业“普通昆虫学课程”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授课。
第二学期考核方式:包括四大部分:昆虫标本作品设计(占20%)、实验操作(占20%)、期中口试或笔试(占20%)、期末笔试(占40%);第三学期考核方式:实验操作(占20%)、标本识别(占20%)、知识竞赛或期中笔试(或口试)(20%)、期末笔试(40%)。
五、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选用教材:许再福主编. 2010. 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昆虫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其他参考书目:(1)雷朝亮,荣秀兰主编. 2003.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普通昆虫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彩万志等编著. 2001.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昆虫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3)忻介六等编著. 1985. 昆虫形态分类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4)O. W. Richards等修订,管致和等译,1982. 依姆斯昆虫学纲要.(5)北京农业大学主编,1980. 昆虫学通论(上、下册)。
《普通昆虫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主要讲授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物学(包括行为学)、昆虫生理学、昆虫分类学及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昆虫体躯外部结构及其功能、内部各种组织器官及其代谢机理,获得有关昆虫的生命活动和表现各种行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昆虫胚后发育、变态理论、昆虫的生活习性,以及昆虫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特征;了解和掌握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重要目、重要科的分类特征;掌握环境因子对昆虫影响的一般规律。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第一节六足总纲在动物界的地位1、六足总纲的基本特征2、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的区别3、昆虫的起源与进化习题要点:节肢动物与六足总纲的特征第二节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昆虫的发生特点2、昆虫昌盛的原因3、昆虫对人类影响习题要点:昆虫发生的特点及其在地球上繁荣昌盛的原因第三节昆虫学研究历史与发展1、世界昆虫学简史2、中国昆虫学简史习题要点:中国昆虫学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第四节昆虫学的内容与任务1、什么是昆虫学2、昆虫学的分支学科习题要点:什么是普通昆虫学?包括哪些分支学科?本章重点、难点: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的特征、昆虫的发生特点及昌盛原因、普通昆虫学及其分支学科。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普通昆虫学与其他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学习昆虫学的重要性;掌握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昆虫发生特点与昆虫繁荣昌盛的原因。
第一章昆虫体躯的构造第一节、昆虫的体节和构造1、体节2、昆虫的体形、体型和体向3、体段习题要点:昆虫体节的定义及划分体节的标准、体面与骨化区;昆虫的体形与体型大小,描述昆虫各部特征的体向;昆虫体段的构成。
第二节、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1、初生分节2、次生分节习题要点:初生分节与初生节、次生分节与次生节的定义及区别第三节、昆虫的附肢1、附肢的基本构造2、昆虫的附肢习题要点:昆虫附肢的特点本章重点、难点:体节的定义及划分标本,与体节相关的体面及各骨化区的名称;昆虫的体向、昆虫成虫与幼期阶段的分节方式;昆虫附肢的特点。
普通昆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昆虫学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Entomology总学时:98学时(理论部分48学时,实验部分50学时),课程实习2周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园艺、园林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普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园艺、园林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昆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认识昆虫的生长发育、发生规律以及主要目、科的特征对拓宽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以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变异特点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各类昆虫的基础知识和鉴别方法以及常见的昆虫种类的识别为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理解昆虫的常见行为活动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普通昆虫学》理论部分所学的知识,掌握从事昆虫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正确识别常见昆虫,为害虫防治和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有关昆虫学的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要求本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昆虫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
要求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从事昆虫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方法;了解昆虫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昆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生理代谢特点、昆虫主要行为活动与人类的关系等。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技能,为《农业昆虫》、《昆虫生态》、《化学保护》、《害虫预测预报》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1.要求掌握昆虫的一般形态结构、变异特点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掌握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3.理解昆虫器官的构造特点,掌握昆虫生理代谢过程及生理机制。
4.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昆虫分类系统及其各目之间的亲缘关系,正确识别各目以及与农业大田作物关系密切的十大目主要科的特征。
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普通昆虫学(General Entomology)课程代码:13101002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68/4(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3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生物统计学、气象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适用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普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节肢动物六足纲,即昆虫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通昆虫学逐渐形成了四个分支学科,包括昆虫形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学和昆虫生理学。
在本课程教学中涵盖了上述的四个分支。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城市昆虫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毒理学、植物化学保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及农业昆虫学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昆虫形态学:主要包括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昆虫纲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昆虫纲与近缘纲的区别、昆虫纲的繁盛及其奥秘、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以及昆虫体躯体向、分节、附肢和附器构造特点及类型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昆虫生物学,主要讲解昆虫胚前发育、胚后发育过程,昆虫生活史,昆虫的习性及行为等内容。
重点讲述昆虫繁殖方式、变态类型、生活史、习性;第三部分为昆虫内部器官和系统的位置,主要包括昆虫体腔构造、内部器官及其位置、系统的特点;第四部分为昆虫分类学,主要包括分类学原理和技术、鉴别特征,昆虫纲个目特征,主要农业有关昆虫目、科特征。
该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课程。
本门课程昆虫形态学部分主要研究昆虫与节肢动物门其它刚目的区别、昆虫外部形态特点,附肢和附器形状、类型及其功能,以及分类学上的意义;昆虫内部器官及系统的位置,功能及其在分类学和实际应用的意义;昆虫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过程,生活史、主要习性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昆虫分类原理与技术,与农业有关主要目和科特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昆虫野外调查方法、标本采集、制作、鉴定方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以后进行昆虫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础。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昆虫的多样性第一节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昆虫纲(Insecta)是动物界(Kingdom animal)、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故其与节肢动物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
一、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的分节附肢;4、体腔即为血腔,循环器官——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以大动脉开口于头腔内,开管式血液循环;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位于头内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二、昆虫纲的特征1、体躯的若干环节明显地分段集中,构成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2、头部具有1对触角、口器,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昆虫运动的中心;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的变化(变态)才能变成性成熟的个体。
第二节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在节肢动物门中,除昆虫纲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纲,它们除缺少翅外,与昆虫纲的主要区别特征如下:1.三叶虫纲(trilobita)体扁平,背面的两条沟将身体分为三部分(已灭绝)。
2.蛛形纲(Arachnida)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两个体段;无触角;如蜘蛛、蜱、蝎子、鲎等。
3.甲壳纲(Crustacea)体躯分为头胸部、腹部两个体;2对触角;至少5对行动足;附肢多为二肢式;鳃呼吸。
包括虾、蟹等。
4.重足纲(Diplopoda)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1对触角;多数体节有2对足。
5.唇足纲(Chilopoda)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1对触角;胴部每个体节有1对足,第一对足特化为毒爪;生殖孔位于体躯末第二节上。
6.寡足纲(Pauropoda)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1对触角;3-9体节有1对足。
普通昆虫学学习指南《普通昆虫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是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昆虫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为《农业昆虫》、《昆虫生态》、《化学保护》、《害虫预测预报》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植物保护实践中害虫防治与益虫利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重视普通昆虫学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多媒体、CAI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网上搜索昆虫学相关学习资料和视频,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昆虫学的兴趣。
一.关于普通昆虫学理论课程的学习1.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期末考核2.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师会根据教学进度在每篇上课前安排好本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根据教学进度掌握好预习与复习的进程,具体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见课程教学大纲。
3.各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每章都列出了重点与难点,可根据每章内容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好预习与复习的时间,各章的重难点见基本资源库。
4.指导和建议(1)课前预习根据按教学进程做好课前预习,尽可能理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对自学过程中难以理解或难于记忆的,可于课堂或课后寻求老师的解疑,老师也会于课程开始前先与同学进行课程相关学习事宜的沟通与交流。
(2)认真听课根据每次课的教学要求,理解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的重难点,认真笔记,未能于课堂及时理解的相关知识点于课后交流。
(3)课后交流与辅导对于本课程难以理解的问题或有兴趣深入探讨的问题可通过课外辅导等教学环节加以解决,老师将不定期进行集中辅导。
(4)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点和知识面的重要环节,应独立思考完成。
(5)课外拓展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每年都安排有活体昆虫的饲养环节,一般为饲养春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家蚕的饲养,通过饲养昆虫加深认识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学、行为学等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