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70
北宋专题史(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台版中国历史地图:北宋疆域图1083年(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个年号)(点击放⼤)北宋是⾯积最少的中原统⼀皇朝,亦⽆法统治河西⾛廊及燕云⼗六州。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
翌年正⽉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率军⼊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
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经过⼗馀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
宋太宗赵炅[jiǒng]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俶[chù],平定北汉。
于是⾃安史之乱以来,⼆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基本上结束。
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西雁门关⼀线与辽接壤,西北⾄今陕西⽩于⼭、⽢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
北宋共历九帝,前后⼀百六⼗⼋年。
这长达⼀百六⼗多年的历史阶段中,可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
这⼀时期,北宋统治者除了致⼒于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割据局⾯之外,著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进⾏改⾰,以确保宋朝统治长治久安。
其主要的改⾰措施有:⼀是军制改⾰。
取消禁军最⾼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统兵权。
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队实⾏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官兵「亲党胶固」。
⼆是⾏政改⾰。
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法独揽⼤权。
对独霸⼀⽅的节度使,採取「稍夺其权,制其钱⾕,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措施:①政治: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②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地方部队定期更换驻地。
(更戍法)③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利,使其互相牵制(1)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増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1)内容:(2)作用:①积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②消极:崇文抑武的推行致使宋代后期少有悍将强将,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高度集权,分化事权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④崇文重教,发展科举5、北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1)积极: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2.宋夏关系(二)北宋制度带来的影响三、变法求强(王安石变法)【危机严重】(一)治吏: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结果: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
北宋的建立1.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全国北宋建后,宋太祖在巩固原后周境内的统治后,开始统一南北事业,逐步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陷北汉,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局面终告结束,全国重归统一。
北宋主要制度1.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在一次酒宴上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交出兵权,此次历史事件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继续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摆脱统治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等。
经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二、辽金夏辽的建立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步强大起来。
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可汗。
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帝,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耶律德光时期改国号为辽。
辽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西夏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今银川)。
西夏政权建立后,与北宋多次发生战争。
金女真是我国东北的古老少数民族,过着渔猎生活,契丹建国后,受契丹的剥削和压迫。
l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反抗辽国,建立金政权。
北宋的建立知识点总结1. 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于960年,由赵匡胤发动柴庄之变推翻后周建立的。
北宋历经近30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均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北宋建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2. 北宋的统一在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赵匡胤的北宋得以建立。
赵匡胤是后周开国皇帝赵弘殷的儿子,他在后周亡国后即位,和北汉、南唐订立《澶渊之盟》,以重修汴京为条件。
然而在与南唐交战之后,赵匡胤发动柴庄之变,推翻后周并即位为皇帝。
此后北宋开始了长达近300年的统治。
3. 神宗改革在神宗皇帝(即赵顼)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试图改革政治和经济。
他在位期间推行革法,重置练兵制度,破格选拔人才,积极推行深耕细作政策,强化了对北方边疆的治理。
然而,由于变法措施过于激烈,导致了很多士大夫和地方势力的反感。
最终改革失败,神宗也因此政治上受挫,最终导致了玉堂晋见之变。
4. 玉堂晋见之变在北宋初期,由于赵匡胤的姨太太刘氏和宰相寇准的合谋,在玉堂晋见之夜将富弼、文彦博、吕夷简等反对变法的宰相软禁。
致使变法派势力得以大为削弱。
变法失败后,北宋政治上陷入了相对保守的局面,大量的变法官员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赵匡胤也渐渐地厌倦了政事,导致了“玉堂晋见之变”。
5. 北宋的文化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时期之一,早期北宋文学主要受唐代影响,受佛家思想影响后出现了新型文学流派如杜甫、苏轼等诗歌家。
同时,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以发展,兴起了新的文学运动,如苏门学派、王安石变法、欧阳修的草书艺术等。
6. 北宋的科技和经济在北宋时期,中国的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
北宋时期,政府对各项工商业的生产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同时也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经济繁荣的政策。
在商业方面,宋代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特别是对海外贸易方面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7. 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一直实行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地方官制度上继承唐代制度,设立了署理之长官职等。
宋元时期的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宋朝的建立及统一宋朝由赵匡胤所建立,其时代从公元960年开始,以北宋为代表。
北宋初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但后期由于党争与内乱,导致国势日衰。
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首都汴京,迫使宋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
南宋自公元1127年开始,时期为政治地位次要。
与北宋不同的是,南宋政权积极地采取农田水利措施,并采用官营的经营方式,使得政局相对稳定、清明,以及风俗开化。
而宋朝时期还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如王安石的新法变法、李纲的渭南军事、曹勋消弭三桂之乱等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朝代,是蒙古人铁木真所建,统治面积包括中国北方、西亚和东欧。
元朝政治体制采用蒙古的传统制度,设立行省辅佐全国政权,如在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方面实行中央集权制,增加官职,统一法规。
2. 宋元政治体制宋朝政治体制主要包括宰相、中书省、门下、三省六部等。
宰相是宋朝政坛的最高官员,代表皇权,全权处理国家大政。
中书省主要负责书写国书与处理政务上的奏章;门下负责记录国家宣麦、政令,也处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期事任务。
元朝的政治体制主要是由忽都大汗铁木真所建,设置丞相(副大汗)、太师(教徒教主)、负责汗国外交事务。
政治是在“乡党”的基础构成可直接民生经济的实施法律职责的行政机构。
元朝还设立六盐巡判行中书省,负责宣布皇帝诏令,处理一些重大事务。
3. 经济宋朝时期的经济在农业、工商业、交通业蓬勃发展。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同时,在工商业方面,工业发展,生产技术发明,商业发达,外贸兴隆。
宋朝还建立了专门的官方邮局。
元朝的经济是在完全新的基础而完成了陆地商业与海上商业的充分发展。
商政后盛一时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压制已使民权得到体现,可是业管理员对商户和工商业需求进行限制,使经济上可能无法完全而得到发展。
4. 文化宋元时期的文化也具有许多特点。
宋朝的文化以孟子思想、新儒学、王安石变法等为代表,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文化体制。
历史北宋的政治
中考历史备考知识点-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
1、北宋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 宋太祖和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0加强兵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
D原因: 为防止唐未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 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作用: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
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
@影响: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一、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 宋朝的政治① 北宋的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 都城: 意义:②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③ 重文轻武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表现:①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
影响:积极影响:有效地清除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气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④ 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建立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1127年 事件:靖康之耻(靖康之变) 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都城:临安(杭州) 抗金名将:岳飞宋金对峙分界线:淮水——大散关一线 南宋统治者心态:安于现状,偏安一隅。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开封)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①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②都是统一本民族后建立政权的。
③都吸收了汉族先进文化。
二、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的影响?消极:“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积极:避免了战争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带来破坏,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边境地区生活安定,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点:宋朝都给予“岁币”不同点:宋辽是兄弟相称,西夏对宋称臣,南宋向金称臣。
3.宋朝的经济☆1)宋朝经济的表现2)纸币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3)唐朝与宋朝市场管理的不同:唐朝:实行“坊市”分离,官府对市场严格管理,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限制。
宋朝:打破“坊市”界限,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开始出现夜市和早市。
开始时间:唐朝中后期完成时间:南宋5)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1.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运用。
2.政府支持,鼓励对外贸易。
3.北方被其他民族控制,陆路交通受阻。
二、 元朝① 元朝的政治1) 元朝的建立:奠基者:铁木真(成吉思汗)功绩:(1)结束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统一蒙古。
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⑴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军事“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政治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权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力量。
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文化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其他君臣礼仪的变化加强了皇权作用:积极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不利方面:积贫积弱⑴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
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3、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