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实验终结版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8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
而毒理学实验技术则是研究这些有害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能够评估物质的毒性、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毒理学实验技术。
一、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毒理学中最常见的实验之一,其目的是测定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为 24 小时至 14 天)对生物体造成的损害。
实验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和经皮急性毒性实验。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是将化学物质以特定的剂量灌胃给予实验动物,然后观察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
通过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物质的毒性强度。
LD50 越小,说明物质的毒性越强。
经皮急性毒性实验则是将化学物质涂抹在动物的皮肤上,观察其对皮肤的刺激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全身性毒性反应。
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种类、年龄、体重、性别等,以及化学物质的给予方式和剂量。
同时,要对实验动物进行密切观察,记录其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与急性毒性实验不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观察周期较长。
亚慢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期通常为 90 天左右,而慢性毒性实验则可能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些实验旨在评估化学物质在长期低剂量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潜在危害,如对器官功能的影响、致癌性、致畸性等。
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实验动物的体重、饮食、行为、血液生化指标等,并在实验结束时对动物进行解剖,检查各个器官的病理变化。
三、遗传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化学物质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损害作用,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 DNA 损伤等。
常见的遗传毒性实验方法有:1、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 实验):通过检测化学物质对细菌基因突变的诱导作用,来评估其遗传毒性。
2、微核实验:观察细胞中微核的形成,以判断化学物质是否导致染色体损伤。
实验一急性毒性试验(Acute Cytotoxicity Test)一、实验目的:了解生物材料急性毒性的含义,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医学上通常指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对药物而言的,并以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来衡量药物急性毒性的大小。
所谓LD50是指某一药物使试验动物总体死亡一半的剂量,由于LD50是剂量反应曲线上最敏感的一点,而且有易测、准确和重复性好的优点,以此作为药物使用的安全指标。
但对于生物材料而言,它与药物在体内的反应机理不同,大多数生物材料不能计算LD50,所以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试验材料或其浸提液来观察实验动物体重在24、48和72h的变化、运动、呼吸状态以及死亡情况作为评价的指标,判定某种生物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
三、实验对象:小鼠四、实验器材和药品: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蒸馏水,生理盐水(0.9%),注射器(1ml),量筒(10ml),小烧杯(50、100ml),高压消毒器。
五、实验步骤:1.浸提液制备:按评价标准裁剪试样,选择适当浸提温度制备浸提液。
2.将10只体重在17~23g间的健康、未做过其他实验的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
3.将浸提液按每公斤小鼠体重注射50ml于实验组小鼠尾静脉(50ml/kg),用生理盐水按同样方法作空白对照。
4.记录试样表面积和使用浸提液的容量;记录注射后24h、48h、72h两组小鼠的体重,观察其各种生物学反应情况。
六、评价方法:2.1 在72h观察期内,注射材料浸提液的动物反应不大于对照组动物,则认为该材料符合急性毒性试验要求。
2.2在72h观察期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动物中有2只以上出现轻度毒性症状或仅1只动物出现明显毒性症状死亡,或实验组5只动物的体重均下降,即使无其他中毒症状都要进行重复试验。
2.3 重复试验的动物数量应加倍,即每组需10只小鼠。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急性毒性实验报告急性毒性实验报告引言:急性毒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白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了解某种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并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取了20只健康的小白鼠,分为4组,每组5只。
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A的处理,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处理。
实验过程中,观察小白鼠的行为、食欲、呼吸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持续时间为24小时。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和结果:1. 实验组小白鼠在接受化学物质A处理后,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异常。
它们表现出活动减少、食欲下降、毛发无光泽等症状。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白鼠的行为异常更加明显。
2. 呼吸方面,实验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呼吸深度减小。
这表明化学物质A对呼吸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实验组小白鼠的体温有所下降,尤其是接受高剂量处理的小白鼠。
这可能是由于化学物质A对体温调节系统的干扰导致的。
4. 实验组小白鼠的心率明显加快,而对照组小白鼠的心率变化不大。
这表明化学物质A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实验组小白鼠的精神状态明显受到影响,它们表现出迟钝、无精打采的状态。
这可能是化学物质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所致。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化学物质A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效应明显。
其表现为行为异常、呼吸系统受损、体温下降、心率加快以及精神状态受到影响等。
2. 小白鼠对化学物质A的毒性反应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
高剂量处理的小白鼠表现出更明显的毒性效应。
3. 化学物质A可能对呼吸、体温调节、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毒性影响。
结论:本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学物质A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
在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化学物质的监管,确保其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实验一药物急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目的】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意义、原理,掌握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方法和计算过程。
【原理】LD50是指在一群动物中能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由于实验动物的抽样误差,药物的致死量对数值大多在50%质反应的上下呈正态分布。
在这样的质反应中药物剂量和质反应间呈S型曲线,S型曲线的两端处较平,而在50%质反应处曲线斜率最大,因此这里的药物剂量稍有变动,则动物的死或活的反应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测定半数致死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药物毒性的大小。
【实验材料】1、动物:小白鼠,体重18-24g,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
2、药品:盐酸普鲁卡因,苦味酸。
3、器械:小鼠笼,天平,注射器(1mL),电子计算器。
【方法和步骤】(一)预备实验1、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及0%死亡的剂量,此即上下限剂量(D m及D n)。
方法是先取出小鼠9-12只,每组3只,按估计量(根据经验或文献资料定出)给药,如3只小鼠全死则降低剂量一半,如全不死则增加剂量一倍,如部分死亡,则按2:1的比例向上、向下调整剂量,由此找出上下限剂量。
2、确定组数,计算各组剂量:确定组数(G):可根据适宜的组距确定组数,一般分5-8个剂量组。
计算各组剂量:要求各组剂量按等比级数排列,在找出D m及D n和确定组数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出公比r:r再按公比计算各组剂量D1,D2,D3,D4,D5……D m,其中D1=D n=最小剂量,D2=D1⨯r; D3=D2⨯r; D4=D3⨯r; D5=D4⨯r; ……D G=D G-1⨯r。
r值一般以1.7~1.15之间为宜。
计算举例:已知某药在致死毒性实验中,Dm=187.5 mg/kg; Dn=76.8 mg/kg, 确定组数G=5,求r及各组剂量。
先代入公式求r=1.25,再计算各组剂量D1=Dn=76.8 mg/kg,D2=76.8⨯1.25=96 mg/kg, 依次计算D3,D4,及D G(D5)分别为120,150,187.5 mg/kg。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学科,其实验技术的发展对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和风险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常见毒理学实验技术的总结。
一、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估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 24 小时至 2 周)对生物体造成的毒性效应。
实验动物通常选用小鼠或大鼠,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经口、经皮、吸入等)给予一定剂量的受试物。
观察指标包括动物的死亡情况、临床症状(如行为异常、呼吸困难等)、体重变化等。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这是衡量化学物质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
二、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实验的时间通常为 28 天至 90 天,亚慢性毒性实验则为90 天至 180 天。
这些实验旨在观察化学物质在较长时间内低剂量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潜在毒性。
除了观察一般症状和体重变化外,还会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组织形态改变)等。
三、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的周期较长,一般为 1 年以上,甚至可能持续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这种实验更能反映化学物质长期暴露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
检测指标与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类似,但更加注重对肿瘤发生、生殖系统影响以及遗传物质损伤的评估。
四、遗传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化学物质对生物体遗传物质(DNA)的损伤作用。
常见的方法包括: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试验):通过观察受试物是否能引起细菌基因突变来评估其遗传毒性。
2、染色体畸变试验:观察细胞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3、微核试验:检测细胞中微核的形成,反映染色体的损伤。
五、生殖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生殖器官、生殖细胞、胚胎发育等方面的作用。
实验分为三段:1、Ⅰ段: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实验,评估对雌雄动物生殖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急性毒性试验总结目前搜集到的水质的急性毒性试验相关标准有3个,分别是《GB/T 15441-1995 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6125-2012 大型溞急性毒性实验方法》《GBT 13267-91 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 急性毒性测定方法》以下分别针对三个标准进行简单的整理归纳:一、GB/T 15441-1995 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废水、纳污水体及实验室条件下溶性化学物质的水质急性毒性监测。
2主要仪器耗材、化学试剂(1)、氯化汞(剧毒)(2)、明亮发光杆菌T3小种(冻干粉)(3)、生物发光光度计(4)、2ml、5ml测试管(玻璃制品,与生物发光光度计配套)3实验过程主要是以氯化汞作为参考毒剂,进行样品的测试,后期需要绘制曲线将测得的数据转化成相应的氯化汞的浓度4、结果表达(1)可用氯化汞浓度来表达样品毒性(2)可用EC50值表达样品毒性此方法难点:1、氯化汞为剧毒,次方法使用氯化汞次数较多,需要操作人员特别注意。
2、对于后期的各种计算,需要多次试验进行总结整理二、《GB/T 16125-2012 大型溞急性毒性实验方法》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可溶性化学物质的毒性、工业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浸出液的综合毒性、废水的处理效果、地表水、地下水及水中沉积物的毒性2主要仪器耗材、化学试剂1、常规化学试剂即可2、大型溞幼溞(受试生物)3、常规现场测定仪器如PH计、溶解氧仪、温度计等3实验过程将样品稀释不同的浓度,事先通过预实验,确实出大型溞全部存活和全部死亡的浓度,在这个浓度范围内进行稀释,观察受试生物的情况4、结果表达以24hEC50或48hEC5来表示受试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对大型溞运动能力(包括死亡)抑制的程度。
检测化学物质样品时,以mg/L表示,当检测废水样品、固体废弃物或水中沉积物浸出液时,以百分数或ml/L表示。
此方法难点:与其他生物毒性一样,对于受试生物的培养、繁殖、驯养及实验过程中对照组的存活率,都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报告引言毒性实验是评估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急性毒性实验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动物在暴露于高浓度物质后的反应和症状,来评估物质的毒性程度。
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和措施。
实验材料和设备•未知化学物质样品•实验动物(例如:小鼠)•毒性评估表格•天平•注射器•实验室用具(例如:试管、容器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确保动物的品种纯正、健康,并符合实验要求。
–准备实验动物的舒适住所,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
–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
2.分组与标记–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标记清楚以避免混淆。
–对照组不接触未知化学物质,用于对比分析实验组的数据结果。
3.化学物质注射–使用天平准确称取一定剂量的未知化学物质。
–使用注射器将化学物质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注意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4.观察和记录–在注射化学物质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观察,记录实验动物的症状和行为变化。
–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变化、心跳变化、体温变化、运动能力降低等。
–使用毒性评估表格进行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实验结束与数据处理–实验时间结束后,停止对动物的处理。
–统计和整理实验动物的观察数据,计算各个实验组的平均值和变异程度。
–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判断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程度。
结果与讨论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程度评估结果。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症状和行为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动物在注射未知化学物质后出现了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异常变化,如呼吸困难、心率增加、体温升高等。
2.对照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未出现上述异常变化,说明这些变化与未知化学物质的注射有关。
3.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未知化学物质具有较高的急性毒性程度。
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报告急性毒性实验是我班进行的一项特殊的实验。
我班是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团队。
我经常组织一些班委和班干部进行活动,还组织一些活动,使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如开展“三走进军营”的活动、“我的成长”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进孤儿院等活动。
其中组织这些活动最主要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是“三走进军营”活动。
它是一项特殊而且重要的实践活动。
因为它使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敏捷了,情感更丰富了,而且使我和同学们都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使我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了。
它使我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了应用化学方法和技能对化学学习和实践有了较大帮忙和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以急性毒性实验为例作一介绍。
一、实验准备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在实验前进行了大量地准备。
首先我们根据实验需要准备了许多化学试剂。
如试剂一:硼砂钠与氯气的混合溶液等;试剂二:试剂三:小苏打水等;试剂四:药品五:注射器一只;小苏打水五:水银滴定管一只;药品六:小苏打二: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一瓶;药品七:小苏打水三瓶。
二、实验步骤1、操作:实验前准备,要用盐酸、硫酸或其他溶液配制(要严格控制浓度),并用一种特殊的试剂配制成溶液,称取该溶液在一碗中并用小金属勺子舀入一小碗。
2、观察:在试验中主要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变化。
包括其外观特性和气味变化。
3、分析:用万用表测试不同浓度物质并记录。
4、观察样品颜色变化并记录,如变黄、变白及变浓等。
5、防护:如被污染物品处置后,应立即用水冲洗伤口和皮肤,用肥皂水进行局部清洗以防止感染,然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
6、处理:用无菌水冲洗1小时,并用硫磺粉消毒伤口和皮肤。
7、处理后观察:如硫磺粉消散后,应再次用清水冲洗伤口和皮肤,直至伤口和皮肤无大碍后可继续进行下一步实验流程或休息时间,使其充分恢复至正常呼吸水平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实验流程或休息时间,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急性毒性实验报告小鼠一、实验目的急性毒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某种物质在短时间内对小鼠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包括致死效应、中毒症状等,从而为进一步的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昆明种小鼠,体重在 18 22g 之间,雌雄各半。
小鼠购自正规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并在实验前适应环境一周,饲养条件为温度 22 ± 2℃,相对湿度 50% 70%,12 小时光照/黑暗循环,自由摄食和饮水。
2、受试物质本次实验所选用的受试物质为_____(具体名称),纯度为_____%。
3、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精度 001g)、灌胃针、注射器、解剖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剂量设计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本次急性毒性实验的剂量组。
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 10 只小鼠。
高剂量组为可能引起小鼠 100%死亡的剂量,低剂量组为可能不引起小鼠死亡的剂量,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2、染毒途径采用经口灌胃的方式进行染毒。
灌胃前禁食不禁水 12 小时,灌胃体积为 02ml/10g 体重。
3、观察指标(1)染毒后即刻观察小鼠的中毒症状,包括行为异常、抽搐、呼吸困难等,并记录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
(2)每 30 分钟观察一次小鼠的存活情况,直至 24 小时。
(3)对死亡小鼠及时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
(4)在 24 小时后,对存活的小鼠进行称重,并解剖观察内脏器官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中毒症状高剂量组小鼠在灌胃后很快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呼吸急促、抽搐等。
中剂量组小鼠在灌胃后一段时间内出现较轻微的中毒症状,如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等。
低剂量组小鼠未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
2、死亡情况高剂量组小鼠在 6 小时内全部死亡,中剂量组小鼠在 12 小时内有部分死亡,低剂量组小鼠在 24 小时内无死亡。
对照组小鼠在观察期间均存活。
3、体重变化存活小鼠在 24 小时后的体重变化不明显,高剂量组死亡小鼠体重较灌胃前减轻。
急性毒性实验
取健康小鼠24只,雌雄各半,禁食24h后,生药于次日灌胃给予痛风颗粒颗粒混悬液0.78ml(16.30g/kg,相当生药量86.88g/kg),观察小鼠活动、饮食、呼吸等情况,然后连续观察15天,纪录7天内的动物死亡数及毒性反应。
结果:灌胃后,小鼠活动减少,约1小时左右逐渐缓解,7天内24只小鼠无一只死亡及明显中毒反应。
计算过程:
常温下配的痛风颗粒最高浓度为0.417g/ml(16.30g/kg,相当生药量86.88g/kg),颗粒密度4.73g/ml。
20g小鼠胃内容积0.78ml。
按动物表面积比率换算等效剂量换算(20g小鼠:70Kg成人=381.9:1)
按最高浓度4.73g/ml(相当生药剂量22.23g/ml)及小鼠最大灌胃容量0.78ml计算:
小鼠最大给药剂量:4.73*0.78/0.02=207.87g/kg;
按动物表面积比率换算等效剂量换算,折算70Kg成人最大给药量:207.87*0.02*387.9=1612.66g/70kg,相当生药剂量7579.5g/70Kg。
成人每日口服痛风颗粒生药剂量30g/70kg,小鼠一次口服痛风颗粒为成人每日临床常用量的253倍:7579.5/30=253倍
小鼠一次口服痛风颗粒的最大耐受量为86.88g/kg,此为成人每日临床常用量的253倍,结果表明该药口服给药临床常用量使用安全。
急性毒性试验-LD50的测定北京理工大学开放性实验总结报告学生姓名 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所在院系 ______ 专业___________开放实验室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2013-5-5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设备处制一、实验项目概况实验项目的主要结论:戊巴比妥钠的半数致死量为134.32mg/kg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回归方程y(Probit)=-24.916+14.058Log(D)半数致死量ID50=134 32mg/kg二、实验项目技术报告1 •实验原理表1【实验结果】:LD50的测定依据药物剂量依次给药。
利用Bliss法计算LD50样品名称戊巴比妥钠实验动物昆明小鼠给药途径腹腔注射实验日期2013.5.5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剂量对数剂量动物数死亡数死亡百分率实验机率单位回归机率单位(X)(只)(只)(%)(Y)(Y)77 1.8865300.00— 1.603196 1.9823300.00— 2.9495120 2.07923133.00 4.5697 4.3119150 2.17613267.00 5.4303 5.6742190 2.2788337.11731E2回归方程y(Probit)=-24.916+14.058Log(D)半数致死量LD50=134.32mg/kgLD50(Feiller 校正)95%的可信限=92.405--205.57mg/kgLD5=102.59mg/kgLD95=175.85mg/kg三、参加开放性实验的体会与建议四、评价与认定导教师评价意见与成绩评定:实验态度积极认真,并且能够较好的完成实验包含的内容。
试验后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院系主管领导审核与学分评定意见:同意核准该生选修学分数分院系主管签字:年月日学校主管部门审批意见:部门签章:年月日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