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髋关节脱位X线检查
- 格式:docx
- 大小:19.53 KB
- 文档页数:4
髋关节脱位x线诊断标准
髋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标准包括:
1. 髋臼和股骨头位置的异常:在正常情况下,髋臼和股骨头之间应该有明显的对称性。
髋关节脱位后,髋臼和股骨头的位置会发生异常变化。
2. 股骨头周围软组织损伤:脱位时,股骨头周围的韧带和肌肉会受到拉伤、挤压或撕裂,X线上会出现软组织损伤的征象。
3. 关节腔内异常:在脱位时,髋关节的关节腔内可能会积聚气体或血液,或者出现肿胀、异物等异常。
4. 骨折:在一些情况下,髋关节脱位时还会发生骨折现象,可以通过X线检查来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髋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需要在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仅仅依靠X线片来进行自诊。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字体[大][中][小]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简称CDH,是较常见的一种畸形,大都向后脱,出生时即存在。
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的肌肉,导致关节松弛、半脱位或脱位。
有时可合并其他部位的畸形,如先天性斜颈、脑积水、脑脊膜膨出、其他关节先天性脱位或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等。
本病有两种类型,最常见者为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即已形成正常胎儿,但于胚胎后期发生畸形;另一种为畸胎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极少见,为胚胎器官生长时的畸胎性病变,常与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同时发生。
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也有程度不同,轻者出生时仅有关节松弛或不稳,有时可自行矫正;半脱位者常有髋臼发育不良,可发展成全脱位,也可长期停留于半脱位状态。
典型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尚不明确,与种族、地理位置、性别、胎儿期的发育、妊娠期的内外环境等因素有关。
有一部分的病人有家族史,说明有遗传倾向,很可能是显性遗传。
初产妇和臀位产的婴儿较多,与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快,孕妇腹壁肌肉紧张,羊水少,胎儿活动受限和体重较大等有关。
女性发病较多,这可能与受母体产前内分泌影响而致韧带松弛有关。
畸胎性者很可能是原始的胎质缺陷所致。
病理典型性者出生时主要是关节囊松弛。
年龄增大、脱位程度增加,特别是开始步行后逐渐产生下列变化:①关节囊伸长,与髂骨翼粘连,中部形成狭窄区,呈哑铃形。
②髋臼盂唇增厚,开始时因股骨头向上外推压而外翻;经反复复位或行走时股骨头上下移动则推向内翻。
圆韧带增长,变粗。
臼底纤维脂肪组织增生。
横韧带肥厚。
髋臼因缺乏股骨头压力的模造而发育不良,变浅,臼外上缘因受股骨头的挤压而呈斜坡状。
③股骨头骨骺发育延迟,局部长期受压处的软骨有原纤维性变,不规则,甚至有缺血性坏死。
股骨颈前倾角及颈干角增大。
④股内收肌挛缩,髂腰肌腱阻挡髋臼口,压迫关节囊使成哑铃状。
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松弛无力,久之也挛缩。
⑤在髂骨翼处形成假臼。
单侧脱位者骨盆倾斜,腰椎有代偿性侧凸;双侧脱位者骨盆前倾,腰椎前凸增加。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髋发育不全本病简称CDH(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或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isplasia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丧失其与髋臼的正常关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
Hipkocsates早在公元前就描述了本病,之后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
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病率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域、生活习惯、民族等,其发病率相关很大,在意大利北部、法国和德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Mckeown等1960年报道英国伯明翰发病率为0.7%,而瑞典为1%,在日本和美洲印第安部落发病率也较高。
而Hodgson认为我们中国的发病率很低,他主要是指中国南方地区,因为带小孩的习惯是二髋分开;膝关节屈曲,因这种婴儿体位能纠正髋关节脱位,而实际上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病率也不一致,但缺乏完整统计资料。
但发病率也不会太低。
而在非洲地区,发病率为世界上最低地区。
我国资料大致是:存活儿童发病率为1%。
左侧多于右侧约为10∶1,双侧脱位者以右侧为重。
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5~6。
头胎特别是臀位产儿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约有16%的臀位产儿并发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中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华北地区的发病率为3.8%,华东地区为1.1%,华南地区为0.7%。
病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当然,多发性畸形附有髋关节脱位应属于先天性畸形。
总的说来,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病因并不是单一的。
这说是说有许多因素参加才会引起此症的产生。
(一)遗传因素无可否认的事实说明此症有明显的家族史,尤其在双胎婴儿中更为明显,有此症之患者家族中其发病率可以高达20~30%,而且姐妹中更为多见。
同样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现髋脱位半脱位与发育不良三种类型,倘若不进行详细的,早期的检查与X线片诊断,除第一类之外,后两类往往可以遗漏而到达7、8岁时髋关节已完全正常。
授课教案(1)盂唇glenoidalIip一增厚、内卷⑵关节囊ariicularcapsule一拉长、变形、胡芦状⑶园韧带LigamentUmtereS一增粗,肥大,增长⑷肌肉及筋膜挛缩,以骼腰肌较明显。
四、分类:(图示)1、髓关节发育不良:髓臼发育差,复位后6月恢复正常2、髅关节半脱位:头臼发育差3、髅关节脱位:最多见,头、臼发育更差五、临床检查及表现:(图示)DDH一般特征:左侧60%,右侧20%,双侧20% (一)、新生儿:<6月症状:1、皮纹不对称(双下肢)2、肢体不等长3、外展受限(一关节)4、下肢弹响(外展外旋时)5、下肢活动受限体征:1>AIliS或GaIeaZZi征2、OrtOIani征:入口弹响3、BarIOW征:出口弹响(二)、较大儿童:>6月,12月以上1、跛行LimP步态,鸭步2、套叠试验,望远镜试验3、尼来登线(Nelaton)4、川德伦堡试验(Trendelenburg)六、辅助检查:(照片和图示)1、X线检查:可以证实:⑴有无脱位:单侧或双侧,半脱位或全脱位⑵观察髅臼情况:⑶观察股骨头的发育和变形:测量如下:①波金象限:(PerkinSquare)②髅臼指数:正常20~25°半脱位25~30全脱位:>30°③兴登氏线(Shenton)不连线OR中断④中心边缘角(C.E角)Centeredgeangle⑤罗伸摄片法:小婴儿(VonrrosenView)2、B超:早期诊断DDH有重要意义,〈6月3、关节腔造影;(关节镜)4、CT检查:前倾角测量5、MRI检查:七、诊断:根据新生儿期双下肢是否等长。
OrtOIani征(+),可以诊断摄片可确诊,年长儿无痛性跛行或鸭步,双下肢不等长,外展试验(+),AlIiS征(+),X线摄片可确定脱位程度。
1、新生儿的诊断基于临床检查:<1月(I)Ortolanisign(奥多郎尼氏征)⑵BarIoWEXanination(巴罗试验)2、较大婴儿:⑴髅关节外展受限;⑵皮纹不对称;⑶下肢缩短:川德伦堡试验(+)⑷X线片检查:3、婴儿(>6月)及儿童:⑴步态;⑵体征;(3)X线片检查;①H线(HiIgCnreinCr'sline)②P线(Perkin's1ine)③波金四方格(QUadrantS=Perkinsquare)⑵保守治疗失败(年龄<3岁)术前准备:⑴患肢牵引,股骨牌骨牵引或皮肤牵引3飞周,牵引重量体重的6~8分之一.⑵内收肌部分切断.手术方式:(图示)(1)Salter:①3〜5岁②能臼指数<45°③3岁以下手法复位失败者.⑵Chiari术:①6〜10岁②髅臼发病不良者.⑶PembertOn术及其它麟臼成型术:①6~10岁②髅臼发育不良者⑷姑息手术:>10岁,患儿不可能恢复正常的髅关节功能,手术只能改善步态,减轻症状,如SChanZ截骨3、术后并发症: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图示)⑵术后再脱位;⑶髅关节运动受限、僵硬;总之,CDH或DDH早期诊断很重要,同时早期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畸形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
髋关节脱位蛙式位x线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疾病,指的是髋关节头完全脱出髋臼的情况。
其中,髋关节脱位蛙式位是一种特殊的脱位类型,其特征是髋关节在外展、外旋和微屈曲的情况下发生脱位。
由于蛙式位髋关节脱位在临床上并不易被发现,因此X线检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探讨髋关节脱位蛙式位的X线诊断标准,通过对该病症的定义、病因、临床特征以及X线诊断标准的讨论,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髋关节脱位蛙式位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简要介绍髋关节脱位蛙式位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文章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探讨髋关节脱位的定义和病因,以及蛙式位的特征和临床表现。
重点讨论髋关节脱位蛙式位的X线诊断标准,包括X线检查的重要性和诊断标准的要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将全面探讨髋关节脱位蛙式位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急诊情况,如果未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会导致患者生命损失和严重的后果。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髋关节脱位蛙式位的X线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准确、迅速地诊断髋关节脱位蛙式位,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进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X线诊断标准,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髋关节脱位蛙式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2.正文2.1 髋关节脱位的定义和病因2.1.1 定义髋关节脱位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失去正常解剖位置的情况,其中一定程度的关节面脱离导致骨骺不能正确嵌合。
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髋关节在发育过程中,以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稳定为特征的一组病变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
超声检查是 DDH 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DDH 治疗的目的是取得稳定的同心圆复位,避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DDH 最主要的发病高危因素之一是女婴且出生时单臀先露,其二是家族病史,即婴儿的父母中一方和( 或) 婴儿的兄弟姐妹患有 DDH。
适应证: ( 1) 体格检查发现髋关节稳定性有异常或有可疑阳性发现; ( 2) 有 DDH 家族史; ( 3) 出生时臀先露; ( 4) 神经肌肉病变; ( 5) DDH 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相对适应症:( 1) 出生前羊水过少; ( 2) 其他如产前体位等引起的宫内因素。
临床表现与体征:大腿皮纹、臀纹不对称、关节弹响、下肢不等长和大转子高位,年长儿可见跛行、鸭步,脱位侧髋关节外展试验阳性。
外展外旋髋关节(Ortolani)/Balow征阳性,Allis(Galleazzi) 征阳性。
望远镜征(telescope 征)、腰椎前凸增大、髋外展受限、Trendelenburg征阳性等。
检查:≤4个月患儿首选髋关节B超检查,Graf法;>4个月患儿可拍双髋正位X线片。
不建议采用超声检查年龄 < 6 周婴儿的髋关节,除非体格检查发现髋关节异常。
治疗:出生~6个月,此阶段为DDH治疗的黄金时段。
首选 Pavlik吊带,维持髋关节屈曲100°~110°,外展20°~50°,维持24h。
禁脱位动作(包括检查和更换衣服)。
定期 B超检查,1次/12周。
若3周后B超提示取得同心圆复位,则继续维持24个月。
如果3周后B超及临床检查提示未取得复位,则停用Pavlik吊带,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7~18个月,首选麻醉下闭合复位、人字位石膏管型固定。
18月~8岁:2岁以内仍有可能试行闭合复位,但多数患儿需切开复位及截骨术。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期间X线参数的变化秦军;朱利辉【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年(卷),期】2013(0)2【摘要】目的: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闭合性复位X线参数的变化。
方法:46例DDH患者,先行患侧内侧肌肉松解和手法复位,并用蛙式石膏固定3个月,拆除石膏后换用可调试外展支架蛙式位固定,支架佩带一般为3~6个月,然后脱去练习行走。
结果:DDH复位后1年各期间内髋臼发育比较,各期间内患侧FNA及AI 下降速度、AI(D/W)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健侧各期间(P<0.01);复位1年内各年龄组患侧AI平均下降速度、AI(D/W)平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健侧各年龄组。
结论:股骨头复位后,测量X线参数FNA、AI和AI(D/W)的变化速度对DDH闭合复位的评估及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总页数】3页(P158-160)【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性复位;X光片【作者】秦军;朱利辉【作者单位】安徽省皖北煤电总医院前岭分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7【相关文献】1.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残留髋臼发育不良手术指证及时机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J], 徐宏文;梅海波;郭跃明;唐盛平;沈先涛;邵景范;李进;李敬春2.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期间X线参数的变化观察 [J], 陈博昌;王志刚;蔡海青;邢培彤3.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变化及其预后评估 [J], 金晓明;张如荣4.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表现影响因素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J], 黎艺强;刘行;郭跃明;陈顺有;沈先涛;梅海波;邵景范;唐盛平;徐宏文5.股骨头血管发育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影响[J], 吴剑平;黎艺强;李敬春;袁哲;荀福兴;刘雁寒;石伟哲;刘远忠;徐宏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X线检查
概述: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DDH):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该病除了先天性因素之外,后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是预防的,因此1992年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将其更名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DDH是最常见的四肢畸形,新生儿发病率在1%左右,男女比例为1:5,有家族史的则增加20%的机会,受累髋关节发生率依次为左髋、双髋、右髋。
分型:
•单纯型
1、髋关节发育不良型
2、髋关节半脱位
3、髋关节脱位
•畸形型
1、髋关节发育不良
又称髋关节不稳定,早期常无症状,生后有很高的比例呈现髋关节不稳定,X线常以髋臼指数增大为特征,有的随生长发育而逐渐稳定,有的采用适当的髋关节外展位而随即自愈,但也有少数病例持续存在着髋臼发育不良的改变,年长后出现症状,尚需进行手术治疗。
2、髋关节半脱位
•该型股骨头及髋臼发育差,股骨头向外轻度移位,未完全脱出髋臼,髋臼指数增大。
它既不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结果,也不是髋关节脱位的过渡阶段,而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关节造影观察手术中发现,在髋臼外方形成一个膜样隔膜而限制其完全复位。
左侧髋关节半脱位右髋关节Ⅱ度脱位
3、髋关节脱位
是指髋关节完全脱位,为最常见的一型,股骨头完全脱出髋臼,向外上、后方移位,盂唇嵌于髋臼与股骨头之间。
根据股骨头脱位的高低,分为三度
•Ⅰ度:股骨头向外方移位,位于髋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相当于髋臼外上缘部分。
•Ⅲ度:股骨头位于髂骨翼部分。
脱位的分度标志着脱位的高低,对于手术前牵引方法的选择,治疗后合并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预后均有直接关系。
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Ⅱ度)
平片示双侧股骨头骨骺发育小,股骨颈变短增粗。
双侧股骨头均明显向外侧移位。
位于Perking方格的外象线,左侧髋臼变浅。
右髋关节脱位(Ⅲ度)
畸形型
均为双侧髋关节脱位,双膝关节处于伸直位僵硬/不能屈曲,双足呈极度外旋位,为先天性关节挛缩症。
有合并并指、缺指、拇内收畸形。
该型治疗困难,疗效不佳,均需手术治疗。
三、X线检查
•一直以来,X线平片是诊断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最常用手段。
•常规摄双髋正位和蛙式位,其典型表现包括:
股骨头向外上移位;
股骨头骨骺发育小、不规整,或出现延迟;
髋臼顶发育不良呈斜坡状,髋臼角加大,可达50°-60°;
患侧股骨发育较细小、股骨颈短缩;
骨盆:单侧脱位骨盆倾斜,双侧脱位骨盆较垂直、前倾;
包绕股骨头的半弧形关节囊其上缘与髋臼顶不相接,其上方可见三角形透亮区。
•股骨头近端骨化中心出现(4-6月龄),即可推荐。
1、Von-Rosen(外展内旋位)摄片法
•婴儿呈仰卧位,双下肢外展45°,尽力内旋位摄片。
•正常时股骨干轴线向上的延长线经髋臼外缘相交于腰5与骶1的平面以下。
但脱位时此线经髂前上棘相交于腰5骶1平面以上。
2、骨盆平片测量法
•如图所示两侧髋臼UY形软骨连成为Hilg-eneriner线,简称H 线,股骨上端距H线之距离为上方间隙。
股骨上端鸟嘴距坐骨支外缘为内侧间隙,正常均值上方间隙为9.5mm,内测间隙为4.3mm。
•若上方间隙小于8.5mm,内测间隙大于5.1mm应怀疑髋关节脱位;若上方间隙小于7.5mm,内测间隙大于6.1mm可诊断为髋关节脱位,此法简易可靠。
3、Perkin象限
•当股骨头骨骺核出现后,可利用Perkin象限,即两侧髋臼中心连一直线成为H线,再从髋臼外侧缘向H线做一垂线(P),将髋关节划分为4个象限,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象限内,若在外下象限为半脱位,在外上象限为全脱位。
•新生儿正常股骨上端鸟嘴样突起位于内下象限内。
若在外下象限为半脱位,在外上象限为全脱位。
4、髋臼指数
从髋臼外缘向髋臼中心连线与H线相交形成锐角,称为髋臼指数。
出生时髋臼指数为25.8°~29.4°,6个月婴儿19.4°~23.4°,两岁以上者在20°以内。
当小儿步行后,此角逐年减小,直到12岁时基本恒定于15°左右。
大于正常值者说明髋臼顶倾斜角增加,为髋臼发育不良,多数学者认为超过30°就有明显脱位倾向。
5、CE角
也叫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即股骨头中心点与H线的垂线,髋臼外缘与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其意义是检测髋臼与股骨头相对的位置,对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有价值。
此角正常范围为20°~46°,平均35°。
15~19°可疑,小于15°甚至负角度表示股骨头外移,为脱位或半脱位。
6、Shenton线
•正常闭孔上缘弧形线与股骨颈内侧弧形线相连在一个抛物线上,称为Shenton线。
•髋关节脱位、半脱位病例,此线完整性消失。
7、外侧线(Calve线)
髂骨外侧面与股骨颈外侧面的弧形线,正常为连续的。
8、sharp角
•该角对Y字形软骨闭合后检测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意义,它不是诊断髋关节脱位一项指标,而是随访判定髋关节发育情况的指标。
•两侧泪点的连线和泪点与髋臼外侧缘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正常值:男性32°-44.5°;女性34.5°-47.5°。
9、AHI
•是检查髋臼对股骨头覆盖情况,即股骨头內缘到髋臼外缘的距离(A),股骨头最大的横径(B)
•AHI=AB×100(正常值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