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肺癌预后指标影响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指标是评估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指标。
然而,肺癌预后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式等。
本文将探讨影响肺癌预后指标的关键因素。
一、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肺癌预后指标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肺癌患者的生存率越低。
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差,免疫力下降,难以承受治疗的副作用等原因所致。
此外,女性患者的生存率通常比男性患者高,这可能与女性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激素水平有关。
二、病理类型和分期肺癌的病理类型和分期也是影响预后指标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通常比小细胞肺癌高。
此外,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和辅助治疗非常重要。
三、治疗方式治疗方式也是影响肺癌预后指标的重要因素。
目前,肺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生存率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手术切除可以彻底清除肿瘤,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可能效果不佳。
放疗和化疗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但副作用较大。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式,可以针对肿瘤的分子特征和免疫系统进行精准治疗,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肺癌预后指标。
例如,患者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存率产生影响。
此外,吸烟、饮酒、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
综上所述,肺癌预后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式等。
因此,在肺癌的治疗和管理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肺癌的分期和预后
肺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它的发展和预后与肺癌的分期密切相关。
肺癌的分期是确定疾病严重程度和扩散范围的关键因素,同时也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肺癌的分期
以及分期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1. 肺癌的分期**
肺癌的分期通常采用国际癌症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来进行。
这一系统包括三个重要因素的评估:
- **T(肿瘤)因素:** 这个因素描述了原发肿瘤的大小和范围。
T
分期从T0(没有可见原发肿瘤)到T4(肿瘤扩散到邻近结构)不等,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侵袭程度进行分类。
- **N(淋巴结)因素:** N分期表示癌细胞是否扩散到淋巴结。
N0表示没有淋巴结受累,N1、N2、N3分别表示淋巴结受累程度的不同。
- **M(远处转移)因素:** M分期指示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到远
处器官或组织。
M0表示无远处转移,而M1表示有远处转移。
综合这三个因素的评估,肺癌被分为四个分期:
- **I期:** 这是最早期的肺癌,通常只涉及原发肿瘤,没有淋巴
结受累或远处转移。
- **II期:** 在这个阶段,肺癌可能已经扩散到附近的淋巴结,但。
合自己的技术条件选用相应的内固定材料,需简单、牢固,这样既减轻医源性损伤,又能恢复头、臼同心圆的关系。
由于此类损伤合并髋关节脱位,导致血运破坏,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和不愈合,Pipkin[3]等认为髋脱位6h内复位,股骨头坏死率5%,超过6h可达50%,可见早期复位的重要性,本组6例均在6h内复位,1例出现股骨头囊性变,无不愈合情况。
术后疼痛是影响功能的主要问题,其原因是创伤性关节炎引起,术中要重视髋臼的处理,软骨骨折应处于光滑平整,无缺损,台阶少于3mm,并彻底清除关节内游离体[4]。
另外术后牵引可减轻关节面的压力-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1]何大新,李振宇.Pipkin的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4):1108.[2]毛宾尧.髋关节外科学[M].[3]贺卫东,杨滔.髋臼前柱骨折合并股骨头脱位[J].骨与关节损伤,2005,20(3):168.[4]叶俊强,钱齐荣,张新.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2003,18(10):673.(收稿日期:2008-02-22)非小细胞肺癌N2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赵坚1,罗清泉2(1.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陕西西安710061;2.上海胸科医院,上海200030)[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趋势,总结pN2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非小细胞肺癌(pN2)手术患者103例,观察其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及转移区域的关系。
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取P<0.05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类型(P=0.035)、肿瘤部位有关,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559)。
纵隔淋巴结转移多见第3,4,7组淋巴结。
结论:肺癌患者术中应系统清扫纵隔淋巴结,重点清扫第3,4,7组淋巴结,为降低局部肿瘤复发,术后准确判断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和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转移方式与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关系。
方法:选择我院胸外科治疗的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49例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是否隆突下转移,是否跳跃式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组数与患者的1年、3年生存关系。
结果:隆突下淋巴结转移1年生存率与3年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是否跳跃式转移1年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312>0.05),而3年生存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970,P=0.0460.05)。
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跳跃式转移及多组数转移患者年生存率较低,术中应有效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
标签: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生存率
肺癌十分容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这也是导致患者预后极差的原因之一[1]。
并且不同的转移方式与患者的预后也密切相关,本分析以我院胸外科治疗的49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为对象,分析不同的转移方式与患者的年生存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胸外科进行治疗的49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龄介于39岁-81岁之间,平均年龄(59.28±9.73)岁。
所有患者均为“肺癌”首次入院治疗,术前未进行放化疗。
入院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加重的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
入院后经CT和(或)MEI及PECT或肺穿刺活检确诊为肺癌。
其中中央型肺癌21例,周围型肺癌28例,术后最终病理检查为鳞癌34例,腺癌12例,腺鳞癌2例及黏液囊腺癌1例。
分期为T1N2M0期10例,T2N2M0期19例,T3N2M0期17例,T4N2M0期3例。
49例患者中伴有不同严重程度的高血压9例,COPD6例及糖尿病4例。
1.2 方法
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结合患者的体征,所有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部分患者进行MRI或PECT或肺穿刺活检,确诊为肺癌并初步了解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
术中行肺癌病灶切除,常规进行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清扫,左侧肺癌清扫5-9组淋巴结,右侧清扫2-4,7-9组淋巴结,术后进行常规的止血、抗炎,吸氧、祛痰和胸腔闭式引流。
1.3 预后评定
根据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我们将49例患者分为有无隆突下淋巴
结转移及有无跳跃式转移及淋巴结组数(1组、2组及3组),分别比较他们的预后情况。
预后评价采用电话随访,门诊随访方式记录患者的年生存情况,所有患者中最短随访1.3年,最长3.2年。
1.4 统计学方法
将观察记录的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与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是否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与3年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是否跳跃式转移患者术后1年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312>0.05),而3年生存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970,P=0.0460.05),这可能是所观察的时间太短,也可能是一些混杂因素所致。
跳跃式转移是按顺序转移以外比较常见的一种肺癌转移方式,其可直接从N1区淋巴结直接跳跃转移至N2区淋巴结[4,5]。
这种跳跃式的转移对患者生存率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率明显比非跳跃式转移的患者低[6,7]。
本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有无跳跃式转移的患者1年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年生存情况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可能时间越长,这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将更大。
此外是淋巴结转移组数越多,患者的年生存情况越不理想。
跳跃式转移对患者的预后往往不佳,因此在术前我们需要准确的判断,术中进行有效的纵隔淋巴结清扫。
需要注意的是,跳跃式纵隔转移不能仅凭肉眼或术中探查判断是否有转移,因为有的淋巴结转以后并不显著增大,并且有的CT扫描纵隔淋巴结的大小来确定淋巴结分期与病理检查分期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有的常规病理检查都不能发现比较隐匿的淋巴结转移[8-10]。
那么这提示我们,在肺癌切除术中,肿瘤切除后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是一种保险的做法,也是目前公认的比较标准的治疗方案。
总结分析,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是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且不同的转移方式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那么需要我们术前准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术中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以此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Ahrendt SA,Yang SC,Wu L,et al.Molecular assessment of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2,123(3):466-474.
[2] 朱斌,柳仓生.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规律的探讨[J].中
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5-1118.
[3] 斯坎达尔·阿布力孜,高胜利,阿迪力·萨莱,等.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1):1275-1276.
[4] 冉鹏,肖家荣,谢昭华.215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7):988-990.
[5] 黄健,王茂生,梁宇强.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6,8(2):168-170.
[6] 刘泗军,龙鸿川,阚奇伟,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7):884-887.
[7] 陈乾坤,丁嘉安,高文.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临床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7):472-474.
[8] 吕斌,张维,陶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2,23(3):27-28.
[9] 王洲,马传栋,殷洪年,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预测[J].中国肺癌杂志,2001,4(2):105.
[10] 王洲,殷洪年.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其意义[J].中国肺癌杂志,2001,4(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