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复习学案(1):审题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冲刺2012高考语文学案:作文审题(一)作文天地12-18 2313冲刺2012高考语文学案:作文审题(一)太子头上的博客金题回顾2008山东卷话题作文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构思指津】这个话题作文给的材料只有一句话,所以需要对这句话进行认真分析:里面有三个关键词:春,草,青。
其中,春是条件,也是原因,青是结果,也是表现。
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还是在一个“自”字,“自”就是自动,不需要人为干涉,有功到自然成的意思。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成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
就是“春”与“青”的关系。
春既可以理解为机遇,也可以理解为条件,一个人成功的条件。
当然这个条件还有一个附件条件,就是“草”就是要有草的生命、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而不必过多关心。
学生可以谈自信,即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与坚守。
如果能结合正在进行的高考,把高考看成“春”,把金榜题名看成青,把自己比喻成小草,表达对高考自己能发挥出水平,赢得高考的胜利信心,会赢得高分的2008北京卷材料作文。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构思指津】首先是审读材料。
这则师生简短对话材料看是简单,其实是极富生活哲理。
初看材料,若是不细心的考生会极易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之意,但这个显然有点偏题,显然不可取。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高中作文教学之学生学案(宁国市津河中学杨祥海ngyxh6170@ 2013/6/8)一、安徽省2013年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及审题--------------------------------------------------1二、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广德实验中学、津河中学高二年级联考语文卷作文审题------------4三、2013年高考作文:自我价值的实现(考前猜题)(2013年5月26日)-------------------------- 6四、2013年安庆市示范中学联考语文试题作文拟题(及历年相似主旨高考真题三道)(安徽省宁国市津河中学2013届高三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10五、2013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总览-------------------------------------------------------11六、“诗词中的名句”为题目之作文演练指导(可用作作文题目的古诗句)------------------------13七、套装作文题目200个-------------------------------------------------------------------18八、名人名言及事例(包括哲理诗句及写景、抒情诗句)--------------------------------------20九、安徽省2006—2012年高考作文真题及审题---------------------------------------------34一、安徽省2013年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及审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学案87情境任务作文审题立意——审准情境,完成任务复习任务 1.掌握情境任务作文的审题立意之法。
2.行文过程中如何展现情境、落实任务写作。
知识图要活动一情境任务作文的审题立意情境任务作文是近几年高考较为青睐的一种命题样式。
它由所给材料、情境任务、写作要求(“三自”“四不”)三部分组成。
所谓审题,就是既审材料,又审情境任务,而且后者是重点。
(一)审准材料1.综合材料,抓住核心概念、关键语句、重要对象等要素,读懂并概括内容。
2.综合材料内容及相关要素,读懂材料内容。
3.分析材料既要抓住关键语句,又不能忽视材料细节,需要“全面把握”。
有些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总会或多或少,或“一叶障目”,或“丢三落四”,遗漏材料的部分内容,造成审题偏差。
所以,大多数材料作文题,都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就是在提醒考生审题时切勿断章取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情境任务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少是多则或复合型材料,理解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将复合型材料从时间、空间、属性等角度进行分类处理,找到碎片化材料的内在关联;(2)对多则材料可以采取异中求同法,把握文章内容。
(二)审出情境任务1.审准情境即试题给出了什么样的写作情境,或班级读书会,或国际交流大会,或毕业赠言等。
2.明确任务指令(1)内容指令,就是要求你写什么内容,这是审题关键中的关键,要认真、仔细地斟酌每一个字词,尤其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绝不可发生理解上的偏差。
如2020年全国Ⅰ卷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感触”“最深”是关键词,“最深”暗含三者的比较。
又如2020年新高考Ⅱ卷中的“地名”,就是最核心的词,绝不可等同于“地方”。
(2)写作主体指令,即写作主体是谁。
高考作文“写作指令”对写作主体的要求不仅是“考生”的实际身份,而且是置于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的交际主体,因而对写作主体就有时代背景、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的显性或隐性规定。
审题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
语文教学: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作文复习教案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作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具有定势思维的习惯,本堂课作文教学的宗旨在于以多角度立意训练,开启学生创造的闸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2、文贵有新。
进行多角度立意训练,以求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拓宽主题,立意出新。
二、考点解说立意即确立写作意向,是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是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
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胜。
这个意立得如何,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立意要求或标准:(一)正确。
就是要合乎试题要求,在试题范围之内,不偏题,不离题,不走题;再者是合乎马列主义观点,合乎党的现行政策,合乎真善美,合乎优良的传统道德标准,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二)真实。
即说真话诉真情。
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想人之常情,想家庭的欢乐、苦恼,想同学之间的磨擦、友谊等。
平时的观察和积累是我们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完全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想象,合理虚构。
虚构不等于胡编乱造,虚构要合乎生活逻辑,也就是要合乎情理。
(三)深刻。
就文章的意应是透辟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人以启迪。
写人的文章要对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能作一些发掘,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叙事的文章能以小见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个深浅的问题,体现在作文中,立意便有个深刻与否的问题。
(四)新颖。
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言他从之所未言,能使人耳目一新,令人产生新的感受或联想。
(1)要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时代特点,感受时代气息。
如2005年高考作文江苏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满分作文《不看续集!》采用了文艺评论的形式。
针对当前文艺作品续集泛滥、粗制滥造的现象,指出有些人利用已有的凤头,炮制出凤肚、凤尾的实质是拜金主义在作怪,是对庄严而神圣的文学的亵渎,从而呼吁人们:不看续集。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学案第一部分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一、读材料。
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
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1.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
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1:“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
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
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
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
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分析】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
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
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2.材料属正反对比型。
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2:“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
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3.材料是正面列举型。
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例3:“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学习亦然。
”【分析】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4.材料是反面列举型。
例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分析】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20XX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在考试时,只有审题正确,才能拿到基本的分数;不然,文字基本功再好,也要砸锅。
从命题作文到一般资料作文到今日的话题作文,应当是在审题上一步步降低了难度。
但审题相同不行忽略。
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对这一点认识不足,造成写作上的失误,进而留下深深的遗憾。
那么,面对考场作文,我们如何快速审题立意呢?一、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抓“话题”不论“话题”前面有没有资料,话题作文的核心必定是“话题”自己。
审题立意时,应把重点放在“话题”上,而不可以遇到资料的扰乱,有时甚至能够不论资料。
资料只对审题立意起提示作用,能指引考生快速而正确地切入话题,但资料绝不是审题立意的重点,更不可以由资料来确定写作重点。
如 20XX年广东卷,固然所给的资料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富裕真理意蕴,但考生依旧不可以把审题的重点放在资料上,而是应当着力发掘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所蕴涵的命题指向。
该话题是一个动宾短语,立意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动词部分,行文要突出“雕琢”的过程;雕琢的对象——“心中的天使”,是一个偏正短语,“心中”是重心,可见,天使其实不是突如其来,而是自己心里的产物,是自己孜孜追求的对象;“天使”比喻象征美好的东西。
剖析发掘话题的内涵到此,就必定能够做到正确定意。
(一)看法型话题1、训练目标训练学生审题重点应研读“话题论述”部分,因为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掌握比研读资料自己更重要。
2、写作指导把从提示性资猜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资料时所获得的一点看法,用来拟制为话题作文的“话题”,那么我们就称之为“看法型话题”。
如 1998 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坚韧 -- 我追求的品行”为话题, 2000 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就是很典型的“看法型话题”。
这种“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广泛的,只需对比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能否符合话题的看法即可,不可以违反、不行偏离。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学案学案博苑11-18 1219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学案1、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
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
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可编述故事,可发表见解,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方法:找关键词法。
“太阳被‘压缩’进”“水滴之中”后,“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探视“宇宙”的是“秋潭般碧澈的眼睛”。
这些话含意丰富,意味深长,究其根本都离不开“奥妙无穷”四字。
2、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
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
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
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
猎人就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设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获猎物了。
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审题方法:找关键词法。
关键句“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
立意:走熟悉的路也会摔倒,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别摔在熟悉的路上”(惯用塑料袋现在污染了换纸的. 汽车好.大家方便.多多益善,现在尾气多了影响欢迎)野兔谨小慎微,不敢走新路,不敢创新不要谨小慎微、敢于走新路、敢于创新3、《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
过者告曰:“无怖,第只要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
久之,手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
(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
学案 18仿写(含修辞)学案目标 1.能够掌握仿写的基本要求,提高对隐性要求的审题能力。
2.能够根据要求仿写出合格、合理、和谐的句子,力求从形式上达到神似。
3.熟悉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主要通过课堂实战训练,进一步熟悉仿写的审题要求和注意事项,培养仿写过程中的联想能力,力求仿写出合格、合理、和谐的句子。
1.(2007 江·苏卷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
甲: 2008,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乙: 2008,我们将迎来五大洲的宾朋。
合:我们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甲: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合: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合:我们——有着对同一个梦想的追寻。
甲: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让我们的世界更美!乙:让我们的梦想成真!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奥运圣火在北京点亮。
高考作文复习学案(1):审题高考作文复习(1):慧眼识得真谛(审题之准)品佳作,悟出彩理由【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甲地,一个去乙地。
等车时听人议论,甲地人精明,问路都收费;乙地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甲地的人想,还是乙地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
去乙地的人想,还是甲地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于是他们改变了主意,互换了车票。
去乙地的人发现这里果然好:银行大厅里的水可以白喝,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甲地的人发现这里果然是干什么都可以赚到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发展到了周边城市。
前不久,他去乙地考察市场。
在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
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佳作】不要让今日安逸霸占明日幸福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甲地,一个去乙地。
甲地人精明,问路都收费;乙地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乙地的发现乙地果然好,许多东西可以白吃白喝。
去甲地的人发现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干什么都赚钱。
当两人再次相遇时,境况却截然不同。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是安逸,是奋斗,我想说:不要让今日的安逸霸占明日的幸福。
只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无作为,最终会导致人生的覆灭,甚至国家的灭亡。
《吴宫遗事》中记载:夫差放勾践回国后,为使参政者知民间疾苦,察天下兵革,筑台于姑苏之左。
可高台已起,夫差却只沉浸在恭维赞美之中,安逸的生活消磨了他的锐性,站在九尺高台,连离自己不远的身死国灭也没看到,岂不痛哉?正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说:一个人为了微妙的享受,必须微妙的受苦。
去甲地的人正是不满足于乙地的安逸,毅然投身于可能面临的苦难,他选择自己奋斗,干出一番事业。
著名导演宁浩不到三十岁却身家过亿,他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创下了奇迹,但此时的他并不满足,他选择微妙的受苦,又拍摄了《无人区》,把自己锻造成一个不死在山顶上的人。
汪国真说:我不去想能否成功,只要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只要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一个不满足于安逸生活的人,不正是有非凡勇气的人吗?史玉柱顽强打拼,商海沉浮,风险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机遇,在他的心中,始终高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以此成就商业传奇。
三毛不满足于安逸,选择了漫天的黄沙,但漫天的黄沙如何遮蔽她明朗的双眸?孟卫东不满足于《新闻联播》开头曲十六秒的成功,然后才有了《同一首歌》的传唱。
周润发从擦车小弟变成影视明星,不正是靠奋斗吗?诱惑,不是诱惑于远方,就是诱惑于梦想。
但朋友,永远不要为安逸诱惑。
请铭记:不要让今日之安逸霸占明日之幸福!【出彩理由】这是一篇出彩的考场作文。
首先,审题精准,文题既是标题也是论点。
开篇概引材料,然后一个问句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由果溯因,准确立意:不要让今日安逸霸占明日幸福。
论述部分,材料丰富且鲜活饱满,让我们很为的视野和博识而喝彩。
结尾再点题,回应开篇,简洁明快。
通技法,走高分路径一、新材料作文审题五法1.关键把握法审题立意,贵在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文眼)进行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确定作文立意。
高尔基《花——致M.A.彼什科夫》: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愉快的。
那时候,你会感觉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则材料的立意:2.主旨领悟法一个写,若能够不为表象所迷惑,进而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便有希望步入事物的核心地带,其文章的思想、观点便会给人以启迪。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的寓言《乌鸦喝水》,确定作文立意。
一只乌鸦口渴极了,很想喝水。
它看见了一只水壶就飞过去。
壶里水很浅,乌鸦伸长了脖子也喝不到。
后来它想了一个办法,用嘴衔起小石子,扔到水壶里,一颗颗小石子沉到水壶底,水渐渐升起来了。
啊,乌鸦快活地说,我喝到水了。
这则材料的立意:3.由果溯因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是准确地理解材料要义。
而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要义的最好方法是:按照何人—何事—何果的方式将其中心内容梳理出来,然后由果溯因,即可找到合适的写作角度。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确定作文立意。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
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难道不是吗?何人:何事:结果:原因:立意:4.辩证拓展法所谓辩证拓展,就是要利用辩证思维去展开思路,立意谋篇。
辩证拓展,通常要运用以下观点:一是发展的观点。
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应看到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不能绝对化。
二是的观点。
分析事物时,我们要从它与周围的千丝万缕的中找到问题的本质。
三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要正反通观、全面认识。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分别用发展的观点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确定作文立意。
材料: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从别人那里偷了一个玩具。
(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立意为:(2)用的观点分析,立意为:(3)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立意为:5.多向发散法新材料作文大都可以多角度立意。
一般来说,材料中不同的人、事、物就是不同的立意角度,甚至主要的人、事也有多角度立意。
当然,立意可以多角度,但我们写进文中的却只能有一个,因而,我们要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角度立意,找出最有利于发挥,且易出彩的立意来书写成文。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试从多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
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男孩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1)儿子角度:(2)父亲角度:(3)综合角度:二、新材料作文审题四清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如果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运用比喻或蕴涵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
勤演练,习行文要领1.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出准确的立意。
材料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生命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要求:(1)自选角度;(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答案精析1.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若抓住这一关键语句,便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拟题时可用奉献与索取给比拿愉快等。
2.这则寓言故事,透过乌鸦喝水的现象,解释蕴涵的本质。
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动脑筋,想办法,然后努力不懈地去克服困难,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们可以取其本质,作为文章的论点。
3.何人:哲学教授。
何事: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结果:被一只青蛙驳得哑口无言。
原因:(1)理论与实践脱离,(2)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3)说话过于绝对。
立意:(1)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2)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3)看问题不能太过绝对。
也可以从青蛙的角度立意。
何物:一只青蛙。
何事:把哲学教授驳倒。
原因:(1)勇于质疑,(2)敢于挑战权威。
立意:(1)要敢于质疑,(2)要敢于挑战权威。
4.(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就要看到小学生以后的变化,可有两个写作角度: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坏习惯→坏行为→坏结果);(经教育及时改正)将来可能成才(浪子回头金不换,今天的坏习惯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堕落)。
(2)用的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就需要多研究一下这个小学生的周围环境,从他坏习惯的形成与周围环境的上展开思路,探求小学生偷的深刻原因: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其家庭环境,父母是子女的榜样;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学校教育,学校应重视养成教育;从小学生坏习惯看社会风气,社会是大课堂。
由此揭示责任在谁的问题,进而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的重要性。
(3)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材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这个小学生偷的不光彩的行为时,应看到其另一方面,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一次偷不代表其本质坏。
(平时,他可能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尊敬老师)5. (1)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
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别人只是观众;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