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7.10 KB
- 文档页数:16
审题立意作文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作文题目,并能够明确写作思路和主题;2.学生能够通过审题立意,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表达能力;3.学生能够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审题立意的重要性和作用;2.如何通过审题立意,确定文章主题和写作思路;3.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灵活运用审题立意,确定文章主题和写作思路;2.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立意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在写作时如何通过审题立意确定文章主题和写作思路。
2.讲解。
(1)审题立意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审题立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审题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2)如何通过审题立意确定文章主题和写作思路,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通过审题立意确定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这一技巧。
(3)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表达能力,介绍常用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排比、对比等,讲解如何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3.实践。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老师提供的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立意的讨论和实践,确定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思路。
(2)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审题立意确定的主题和写作思路,进行作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4.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审题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审题立意,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立意和作文写作,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审题立意确定的主题和写作思路,并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明确理解审题立意的重要性和作用,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审题立意确定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思路,同时能够提高作文表达能力。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作文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2.掌握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3.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应试能力。
二、教学内容1.高考作文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2.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3.高考作文的范文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高考作文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1)审题方法高考作文的审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2.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要求;3.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立意;4.确定文章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2)立意技巧高考作文的立意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立意要符合题目要求,突出主题;2.立意要有独特性,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3.立意要有深度,有思想性和文化内涵;4.立意要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1)写作技巧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文章的结构和段落;2.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3.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4.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2)注意事项高考作文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时间的掌握,不要超时;2.注意字数的控制,不要过长或过短;3.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不要出现错别字或语法错误;4.注意思路的连贯性,不要跑题或重复。
3. 高考作文的范文分析和评价高考作文的范文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段落;2.分析文章的语言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立意和思想内涵;4.给予文章的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高考作文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2.练习法:通过练习和作业,让学生掌握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3.分析法:通过分析范文,让学生了解高考作文的范文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思维活跃;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如何;3.考试成绩:学生是否能够在考试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作文辅导0928 2059一、选题原因: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意”犹如一军之帅,是灵魂,立意如何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高考作文,可谓是成也立意,败也立意,加之学生审题立意能力低状况,集中进行审题立意训。
二、教学目标:(1)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2)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
三、课时:2课时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材料分为“独立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
第一课时,集中针对“独立型材料”进行审题立意训练。
第一课时独立材料反映的是某一种现象,内涵深蕴,需对之逐层深入思考。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一个问题:“2+2=?”结果竟无人作答。
最后罗素说:“2+2=4嘛”。
(1)给学生3分钟时间思考,前后桌讨论,确定立意。
(2)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同学将本组所有立意写于黑板上,并由本组成员解释其思考过程。
(3)教师明确思考过程:①2+2=?本是小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难住了一些专家?②思想根源罗素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秘,慑于权威威名,置客观事实不顾,不敢应声。
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才是此场面出现症结。
中心: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
材料二:1987年,75位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位学者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
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1)学生分组讨论。
(2)组长将本组立意写于黑板上。
(3)各组间互评。
(4)教师明确思考过程: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篇一: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百步穿杨意犹酣吹尽狂沙始到金——新材料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偃师一高张利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掌握几种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符合题意)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有新意:准—深—新)二、新材料作文的概念新材料作文,指的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不给话题;材料蕴涵深广,具有现实意义;可多角度立意,但观点不能脱离材料;有“三自”要求:即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这种新的作文样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
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三、审题常见病症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2、朦胧感知,似是而非3、抓一鳞而弃全鱼4、抓现象而弃本质审题方法:1、找对象、辨主体;2、抓关键、概故事;3、辨倾向、表态度;4、辨类型、联实际;5、悟道理、定立意。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学案第一部分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一、读材料。
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
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1.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
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1:“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
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
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
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
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分析】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
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
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2.材料属正反对比型。
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2:“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
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3.材料是正面列举型。
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例3:“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学习亦然。
”【分析】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4.材料是反面列举型。
例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分析】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命题作文的基本审题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的针对性和质量。
二、教学内容1.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原则2.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步骤3. 不同类型命题作文的审题要点4. 审题实例分析5. 审题练习与反馈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高考命题作文的重要性和审题的必要性。
2. 讲解审题原则:整体性原则、单一性原则、限定性原则。
3. 讲解审题步骤:理解题目含义、确定题目类型、分析题目要求、提炼题目核心、构思立意。
4. 讲解不同类型命题作文的审题要点:a. 材料作文:关注材料中的关键词、主题、角度等。
b. 现象类作文:分析现象的内涵、原因、影响等。
c. 观点类作文:明确观点、论证角度、反驳观点等。
d. 故事类作文:理解故事寓意、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主题等。
5. 审题实例分析:分析历年高考真题,讲解如何审题。
6. 练习与反馈:学生进行审题练习,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高考命题作文的基本审题技巧。
2. 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审题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3. 学生通过练习,提高独立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高考命题作文真题及解析。
2. 审题技巧相关资料。
3. 写作练习纸张。
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历年高考高分作文,让学生感受审题准确的重要性。
2. 主体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审题心得,教师穿插指导。
3. 实践活动:现场模拟高考作文题,学生独立审题,教师点评。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审题技巧。
2.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采用实践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试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避免代替学生审题。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个别指导。
九、课后作业1. 收集历年高考命题作文题,进行独立审题练习。
高考命题作文的作文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命题作文的基本审题立意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高考作文的得分技巧。
二、教学内容1.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原则。
2.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3. 高考命题作文的实战演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高考命题作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审题立意。
2. 讲解:讲解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原则,如准确、深刻、新颖、贴切等。
3. 示范:以一篇高考真题为例,演示如何进行审题立意。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对不同的高考真题进行审题立意。
5.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高考命题作文,检验审题立意的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创新表达。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作文进步,评估教学成果。
五、教学资源1. 高考真题作文题目。
2. 参考范文和评析。
3. 教学PPT和辅助材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点评六、教学内容1. 高考命题作文的常见陷阱。
2. 如何避免陷入陷阱。
3. 案例分析:分析近年高考真题中的陷阱及学生易犯错误。
七、教学过程1. 讲解:详细讲解高考命题作文中的常见陷阱,如表面意义、比喻象征、限制性要求等。
2. 示例:分析近年高考真题中的陷阱及学生易犯错误,引导学生认识到陷阱的存在。
3. 练习:让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陷阱,设计相应的审题立意策略。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策略,互相学习。
5.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策略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建议。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分析一篇高考真题,识别其中的陷阱并给出审题立意策略。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识别陷阱的能力。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作文进步,评估教学成果。
九、教学资源1. 高考真题作文题目及分析。
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第一篇: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教案:作文的审题立意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
3、提高对人生的品位与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
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明确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教师讲授)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其中,黛玉教她写文最关键的是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主要是指研究和领会题旨,确立主题的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
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
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
2.文题的分类(教师讲授,并展示例子,学生适当记录)(1)命题作文。
例:以《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为题。
(2)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只给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如《第一次××》、《××赞》等等,要领是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作文。
这类作文比命题作文的限制要小得多,题材也就相应地宽得多,其审题立意的要领同命题作文相同。
(3)给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较大的区别,关键在于这里多出了材料,审题立意必须依据所给材料进行。
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是中心升华法。
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时,不论所给的材料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还是寓言、漫画等,均应先读懂材料,然后在正确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的中心提炼、升华。
如《画蛋》的材料中心是:达·芬奇成长是因为他在名师教导下打下坚实基础和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结果,为此,就可依据这个中心提炼升华出名师出高徒、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出成果等方面的立意。
(4)话题作文。
跟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作文偏题的考生减少了许多。
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
例: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雪。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一.典题导入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下面问题:【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二)海龟和老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问题:(1)材料中都提到了“鹰”,从立意角度,是否都是最佳选取侧面?问题(2)两则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哪些几个角度考虑?问题(3)选取一个角度立意:二.归纳审题立意原则材料作文审题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命题作文的基本审题立意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的准确性和深度。
二、教学内容1.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目中的隐含意义、分析题目的限定与扩展。
2. 命题作文的立意技巧: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出发,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表达独特见解;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提升作文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引发学生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
3.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审题立意。
4. 反馈:课堂反馈,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审题立意方法,完成高质量的命题作文。
2. 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技巧,表达独特见解。
3.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选集。
2. 作文素材库。
3. 教学PPT。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审题立意方法应用于实际作文写作中。
2. 作文示例:教师展示一篇根据所学方法完成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3. 练习修改:学生根据教师反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审题立意方法的适用场景。
2. 互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八、教学计划1. 第1-2周:讲解命题作文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第3-4周:教授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
3. 第5-6周:进行课堂练习和反馈。
4. 第7-8周:开展小组讨论和作文示例分析。
5. 第9-10周: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
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避免过度依赖模板和套话。
审题与立意作文教案教案标题:审题与立意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作文题目,准确把握题意。
2.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意作文。
3. 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作文的深度和思想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个不同主题的作文题目。
2. 准备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准备学生作文的范文或示例,以供讲解。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理解作文题目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与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原因。
步骤二:审题的重要性(10分钟)1. 展示一个作文题目,并请学生一起阅读、分析题目,并讨论他们的理解和想法。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才能写出有针对性的作文。
3.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等方法来准确理解题目。
步骤三:立意作文的策略(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作文的立意,即写作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2.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立意方法,如通过提问、列举优缺点、对比等方式来确定立意。
3. 展示一篇范文或示例,讲解其中的立意过程和策略,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步骤四:练习与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作文题目进行审题和立意练习。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确定作文的立意和写作思路。
3.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审题和立意过程,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审题与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和策略,思考如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练习审题和立意,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题目和范文进行练习。
2. 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审题和立意经验,互相学习和提供建议。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1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
2、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熟练运用审题立意,写出一篇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语言得当的作文。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
2、如何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题观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32个相似的字母——思密达(10分钟)1、二十世纪初,英国的一所大学曾经收到了这样的一封信,信中写到:“我有着一种新的发明,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简直无比伟大的事情。
”2、你们猜这是一种什么发明呢?一定是伟大的发明,被寄给无数的大学了。
3、然后大学回信过去,问他:“你的发明是什么?”4、那个人照实回答:“我还不知道。
”想象当时大学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个回答是什么表情:满脸黑线、气气气……5、这个故事的真正寓意就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他做的东西就永远只能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二)教学环节:审题立意(25分钟)1、知识链接(1)一句话定义:审题立意就是读完题后,从题目、要求、提示中抓住主题,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2)审题的好处:帮助我们在大量材料中找到重点、抓住难点,对整个文章的写作都非常有帮助。
2、方法指导(1)通读题目,分析题意。
1>、先明确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2>、体现出作文的主题:要素涵盖了哪些方面,蕴含了何种情感,所要阐述的方向等等。
(2)理清写作思路1>、为避免写作时脑海中一片空白,可以列一张思维导图,将所有想到的和有关的信息都记录在上面,这样一方面是有利于认真分析和审视,另一方面也是对所要表达的思路做出一个快速全面的安排。
2>、明确自己的观点:在写作之前,肯定需要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有说服力、并且有维度可寻的观点,把整篇文章要讲的主题表现在一言以蔽之的句子中。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摘要: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来说,作文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语文的分数。
考生须要熟练掌握如何审题立意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一,简介高考是中国学生必须经历的一种重要的考试,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
对于学生而言,作文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语文的分数。
考生须要熟练掌握如何审题立意的技巧。
在接下来的教案中,将介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具体方法。
二,审题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在审题的第一步,考生应尽量仔细阅读作文题目,尝试弄清其含义,理解题目的意图,明确考查内容,以便于为下一步做准备。
2.细致分析,抓住要点在彻底阅读题目之后,考生可以细致分析,从语句中抓住关键字,总结出考查的要点,明确作文的写作方向,以避免出现跑题的情况。
3.清晰界定,明确范围在审题的最后,考生需要清晰的界定写作范围,尽量不涉及脱离作文要点的内容,确保作文主题的清晰,可以帮助考生在写作中可以保持简洁明了的思路和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三,立意1.根据材料,认真析思在进行立意之前,考生要认真审题,从材料出发,细思量虑,仔细斟酌,深入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立意。
2.抓住主旨,把握中心在立意阶段,考生应该抓住主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融入自己的所看所得,形成有思想和深度的立意,在立意的基础之上,写出有感染力的文字。
3.正确结合,得当表达最后,考生要正确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和自身的见解,注意表达准确,切忌乱涂乱画,表达混乱,使文章不失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四,总结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成败往往在这一步决定:审题要紧抓关键字,界定准确的范围;立意要把握中心,结合成思路;表达要正确准确,语言要简洁明了。
通过掌握审题立意的技巧,使高考作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考生取得高分做准备。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随着高考文凭的重要性日渐增加,考生作文技能的提高显得非常必要。
且高考作文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特定的时态和体裁,以完成特定考核题目为导向进行撰写的,其审题及立意尤为重要,因此教学课堂中审题及立意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审题基本要求1、考生应先要深入理解作文的指令性要求,保证理解正确,不加解释,不偏题;2、要求考生结合文字及其背景内容,收集有关信息,搜集有价值的资料,进而拓宽视野,以便更全面深入地探讨;3、考生还要了解审题所需的各种主题词及词组,以便在细节的描写中更详略、具体,在思路的表达上更明晰准确。
三、立意基本要求1、应做到文章的结构合理、表达自然,文章主旨明确、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结构完整;2、要求考生在审题立意方面重视时间、空间、角色等要素,确定文章的方向;3、重点抓住主题,在主题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内容丰富而有意义。
四、审题立意教案1、审题教案:(1)教师在课堂上对作文题目进行详细解释,要求学生仔细理解其中的指令性要求;(2)结合背景知识,收集有关信息,搜集有价值的资料;(3)了解审题所需的各种主题词及词组,以便在细节的描写中更详略、具体,在思路的表达上更明晰准确。
2、立意教案:(1)考生应确定文章的方向,重点抓住主题,确保文章的结构合理、表达自然;(2)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在主题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主旨明确、重点突出;(3)要求考生文章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而有意义,文章要有结尾,带有自身的特色,以体现考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结论审题立意在文章的框架和构思清晰、充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因此教学课堂中审题及立意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从前面探讨可知,审题立意在一篇高分作文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师可以通过本文提出的审题立意教案,对学生在审题和立意时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准确、自如地完成高考作文。
《写作审题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2、帮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审题的含义及重要性2、立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实例分析及应用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2、投影仪3、教学PPT4、实例范文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让学生回顾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教学策略: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写作练习。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写作练习、互评互改。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了解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讲解审题和立意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审题立意方法,总结重点和难点。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讨论、写作练习、互评互改。
2、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改进方法。
八、作业布置1、选取一篇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练习。
2、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3、小组内互评互改,提出建议和意见。
写作审题立意在开始任何写作任务之前,审题和立意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审题是对题目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而立意则是根据题目来决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观点。
首先,审题是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个题目,我们应该从字面和深层两个层面进行理解。
字面理解是看懂题目所给的每一个词和句子的意思,而深层理解则需要我们透过题目中的信息和提示,挖掘出题目的真正意图和要求。
例如,如果题目是“我的家乡”,我们不仅需要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意思,还需要理解题目所要求的我们对家乡的理解和描述。
作文立意与审题教案模板一、立意。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文命题,准确把握作文题目的意图,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作文立意与审题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文题目,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二、审题。
1. 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明确作文的命题意图,确定作文的立意和主题。
2. 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确定作文的写作方向和内容要点。
3. 通过审题,理清思路,准确把握作文的写作要求,确保作文内容贴合题意。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和主题。
2. 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作文审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和技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和主题。
难点,通过审题,理清思路,准确把握作文的写作要求。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举例分析作文题目,引导学生理解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明确作文的立意和主题。
2. 理论指导。
讲解审题的方法和技巧,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确定作文的写作方向和内容要点。
3. 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作文题目,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审题,理清思路,准确把握作文的写作要求。
4. 练习与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审题的练习和训练,通过多次练习,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馈。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作文审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文审题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准确把握作文的写作要求,并按要求完成作文。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作文审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审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教案标题: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和意图。
2. 学生能够运用审题技巧,准确把握作文题目的立意。
3. 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展开论述,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教学准备:1. 多个高考作文题目范例。
2. 针对不同题目类型的审题技巧总结。
3. 课堂展示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高考作文在整个语文考试中的重要性。
2.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在备考高考作文时有没有遇到过审题困难的情况?3. 提出教学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审题立意,以提高我们的作文能力。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高考作文的题目类型:议论文、应用文、记叙文等。
2. 分析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和意图:关键词、提问方式、背景信息等。
3. 总结审题技巧:解读关键词、分析提问方式、理解背景信息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展示一个高考作文题目范例。
2. 解读题目要求和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提问方式和背景信息。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审题技巧,共同理解题目要求和立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实践演练(25分钟)1. 分发不同类型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学生。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运用审题技巧,理解题目要求和立意,并展开论述。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并互相评价对方的审题和立意是否准确。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审题技巧和立意方法。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和提醒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要注重审题。
3. 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多加练习,提高审题和立意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道高考作文题目,运用今天学习的技巧,审题立意,并写出一篇作文。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作为检验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和意图,提高他们的审题立意能力。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教案标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作文题目的要求,准确把握审题技巧。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立意方法,提高作文的主题深度和独特性。
3. 学生能够通过训练提高审题和立意的能力,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个不同主题的作文题目。
2.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范文、写作技巧等。
3.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作文题目,并让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和分析题目。
2.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审题的重要性。
二、讲解审题技巧(10分钟)1. 教师介绍常见的审题技巧,如关键词提取、逻辑分析、背景设定等。
2. 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审题技巧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三、立意方法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不同的立意方法,如对比立意、因果立意、感悟立意等。
2. 教师通过范文分析和讨论,展示不同立意方法的效果和特点。
四、立意训练(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分发几个不同主题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审题并确定立意。
2. 学生独立完成作文,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立意选择。
五、作文分享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进行分享,让其他同学评价其立意是否准确和独特。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简要评价,鼓励优点并指出改进的地方。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审题和立意的重要性。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教师进行解答和回应。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作文审题和立意的训练,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和指导。
2. 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进行立意训练,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3. 教师可以组织作文比赛或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在审题立意方面的进步和创新。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重要环节,它关乎作文的主题是否与命题相关,是否能够充分回应命题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具体了解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下面是一份700字的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2. 掌握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3. 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理解题干关键词首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可以指命题要求中要求的内容、故事情节或者背景,也可以是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学生在阅读题干时,要注重理解并且可以进行标注,以便后续审题立意的过程能够更加顺利。
2. 理清分析题意在理清题干关键词后,学生需要分析题意。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a. 观点分析:要求学生根据题干中的“说、表、介、述、评、论”等关键词来理解命题要求的类型,比如是叙事、说明还是议论类作文。
b. 话题分析:要求学生根据题干中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命题要求的话题,确定作文的具体内容。
c. 思考方式分析:题干中要求学生灵活展现自己的思考能力的时候,学生需要仔细分析命题要求的思考方式,以便能够针对其特点进行审题立意。
3. 思考立意点与角度在理清题意后,学生需要根据题干中的要求进行立意。
对于叙事类作文,学生可以从事件背景、经历、感受等方面进行立意。
对于说明类作文,学生可以从原因、影响、改进等方面进行立意。
对于议论类作文,学生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立意。
在思考立意点与角度时,学生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和思考能力,选择能够展示自己的优势的立意点与角度。
4. 确定立意,并进行逻辑组织在思考立意点与角度后,学生需要确定最终的立意,并进行逻辑组织。
在确定立意时,学生需要关注自己立意点所涉及的问题,确定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展开。
在逻辑组织时,学生需要注意思路的连贯性和层次的分明性,以便能够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5. 据立意撰写作文在确定立意和逻辑组织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开始撰写作文。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形式,分析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2.掌握新材料作文三种主要的材料形式:观点型、故事型、事实型。
3.熟悉三种类型材料的审题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三种类型材料的作文题的审题方向。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
【关于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材料引……”这种作文题型,有效地弥补了以往命题“限制过于宽泛”的缺陷,较好地抑制了套作、抄袭和模式化写作等不良的应试行为。
但是,“材料引……”这种作文题型,又客观存在着考生不能直接进入写作或可能受阅读影响而不能正常发挥写作水平的问题。
降低阅读和理解材料的难度,让考生既受“范围”限制,又能尽快进入写作,这是“材料引……”题型最理想的命题效果。
(陈妙云)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在2013年的作文备考建议中就重点讲了“材料引……”题型应试训练,并且在《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突出强调了要强化“材料引写作范围”题型的应试训练。
“材料引写作范围”题型是2012年广东卷出现的作文新题型。
这一题型虽然首次在广东卷中出现,但在全国各地试卷中已经出现多年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命题形式和应考策略。
因此,我们除了研究好2012年广东卷作文题以外,还应该借助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来加深对“料引写作范围”型作文题的理解。
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认为,“材料引出写作范围”题型的应试训练,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解读材料的训练,自选角度的训练,明写与暗合的训练和引用材料的训练。
(《语文月刊》2012年第8期)(1)强化解读材料的训练2012年高考作文题材料分类1.观点型材料:(11题)(2012年广东高考、2013年综合调研测试);浙江高考作文湖北高考作文技的利与弊湖南高考作文广东高考作文你想生活的时代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山东高考作文辽宁高考作文四川高考作文)福建高考作文江西高考作文没有和拥有上海高考作文舍弃的微光2.事实型(事件型)材料:(2题)重庆高考作文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安徽高考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3.故事型(寓意型)材料(4题)(智子疑邻、雕琢心中的天使):全国大纲版高考作文甩掉多余的顾虑(挑秧苗)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船主与油漆;...北京高考作文庄重的巡礼(巡道工)天津高考作文简单引起思考(老鱼和小鱼)2013年高考作文题材料分类1.观点型材料:(7题)(比2012年减少4题)北京高考作文爱迪生怎么看手机上海高考作文更重要的事浙江高考作文三句话看青春安徽高考作文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福建高考作文根据《忧天》写作文(诗歌材料)湖北高考作文上善若水任方圆四川高考作文手握一滴水(诗)2.事实型(事件型)材料:(5题)(比2012年增加3题)全国新课标(甲卷)高考作文同学关系调查广东高考作文富翁捐助全国大纲版高考作文归还手机江西高考作文学生有三怕山东高考作文咬文嚼字(莫言)3.故事型(寓意型)材料:(6题)(比2012年增加4题)全国新课标(乙卷)高考作文钻石切割辽宁高考作文沙子和珍珠江苏高考作文探险者与蝴蝶湖南高考作文我愿意重庆高考作文根据大豆写作文天津高考作文 __ _而知之(半命题);...其他年江苏卷(标题)、湖南2题,11.11% 2013天津卷(半命题)、22.22%读懂材料应包含着对表层就是要读懂材料。
与现代文阅读题一致,所谓对材料的解读,;义和深层义的理解,所谓的表层义,就是整个材料客观、整体的意思(即“材料的内容”)“材就是在理解表层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挖掘材料中所暗含的话题(即所谓的深层义,料的含意”。
我们应关注“命题力求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取得平衡,既保证了对材料的多元理解,整体阅读,综合理解,精选角度,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切入角度的任意扩散。
引导学生”,努力向思维的纵深发掘。
深层立意,在比较明确的写作范围内,积极向材料的纵深思考【对题干“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的理解】材料的内容:材料的表层含义材料的含义:材料的深层内涵材料的范围:中心话题、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三读”—“二找”—“一定”基本方法:“内容”及、三读:即每则材料必须经过“初读、再读、三读”来读懂材料的“范围”。
“含意”二找:即从“内容”和“含意”两个方面找角度。
一定:即确定既符合材料范围,又适合自己下笔的立意(作文的中心论点)。
观点型材料的审题立意第一课时【观点型材料的基本特征】材料提出几种观点只有相对明确的话题;二是围绕话题,一是材料中没有集中的事件,。
供考生参考(观点直接阐述在材料中)这种材料常常围绕某一话题,谈出几种看法。
汕头高三期末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例题导引】(2014同时也有另一小拨选手有少数选手跑在了最前面的第一方阵中,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有观众认为跑在最后在沿途中,跑在了最后面的方阵中。
有观众认为跑在最前面的最痛苦,面的最痛苦,有的观众则认为自己最痛苦。
人生道路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看待呢?①自要求:写一篇文章。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 【审题立意】一、初读材料:找范围这则材料围绕一个什么事件展开表述的?对此命题者提出了哪些观点?它的中心思考:话题是什么?【明确】事件:马拉松比赛——人生道路观点:①跑在前面的最痛苦;②跑在最后的最痛苦;③观众最痛苦中心话题(关键词):痛苦二、再读材料:找角度;...从“为什么”入手——(分析“痛苦”的原因)1、跑在前面的最痛苦——为什么?【明确】领先者为了保持领先优势,必须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立意1)2、跑在后面的最痛苦——为什么?【明确】落后者要面对自己落后的事实,要面对别人对自己能力质疑甚至轻视的目光。
(立意2)3、观众最痛苦——为什么?【明确】观众最痛苦,他们要为领先者喝彩加油、高兴和快乐,也要为落后者焦急紧张、呐喊助威。
(立意3)三、三读材料:定立意【明确】在上面的三个立意中选取一个最有话可写的立意来作为作文的观点。
【注意】作文观点必须立场鲜明,简明扼要,不能是否定句、比喻句、疑问句。
也不能使一个词组。
【课堂检测】(2013汕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学时我能哼唱《西游记》中片尾曲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初中时我读到但丁说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最近,我读到现任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面对媒体说的话,他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人希望自己成功,想选择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其实只要是路,就已经被人走过了,我们要做的,是应该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比别人走得更久,比别人走得更远……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初读材料:找范围【明确】几个观点都围绕着“路”这一范围展开。
二、再读材料:找角度1、小学的我:不要迷惘,路在自己的脚下。
(看清方向,不走弯路)2、初中的我:不管别人怎么说,要坚定自己正确的道路。
3、现在的我:我们应该在别人走的路上,比别人走得更久更远。
三、三读材料:定立意【课后自检1】(2014韶关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说明】1、关键词是“欣赏”。
“欣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2)认为好,喜欢。
2、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仅在毕业学校或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关键还在于个人的态度,即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3、作文材料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马云的身份“成功人士”;二、三是他说的两句话,一句是自身条件优越者,要放低姿态,学会欣赏他人特别是那些不如自己之人的优点;一句是自我条件不突出或不如人者,要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找到自己的优点。
成功,就是自己在高处时,要看到低处之人的优点;自己在低处时,多找自己的优点,要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4、可就其中一句立意,也可两句都写。
但要注意欣赏者与欣赏对象的对应关系,即欣赏者为条件优越者,其欣赏对象应为他人;而欣赏者为条件较次者,其欣赏对象则应为自己。
5、自身条件,除毕业学校、文凭学历外,还可以是身份、地位、声望、财富、能力以及身材、相貌等方面。
6、抛开原材料,单纯谈论“成功”、“欣赏”(欣赏美景、欣赏大自然等)、“名校”、“教育”、“高考”、“自卑”、“自信”、“文凭与水平”、“学历与能力”等,应属偏题或离题。
【课后自检2】(2013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
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1)审题立意这是一则关于“数据”的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两个句子,第—句是美国谚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用数据说话,即必须用数据说明事实,证明观点。
第二个句子有两重意思,①人不能漠视数据,即不可忽视数据的存在、作用和意义;②指出数据在科学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是度量,是标准。
第二段由两个句子组成。
第一句借学者的观点,说明当代数据的作用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是一个“数据时代”。
第二句表达由于数据的不断运用和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出现了社交网络、移动带宽、云计算、物联网等,在不断变化的数据时代里,公民、政府、社会等都要面对由此带来的变革,并要接受各种的挑战。
文章立意的角度落在“数据”或“数据时代”的范围内,都属“符合题意”。
题目中四句话的材料可分别作为“引发”的“思考点”,从思考点中展开写作。
写作时可以将材料引入文中,也可以不引入,内容只要是从材料含意里引发出来的,都属“符合题意”。
例如:1.推崇数据,彰显理性。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2.文明社会,讲真求实。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第一段第—句)3.漠视数据,灾难无穷。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第一段的第二句)4.时代,不能忽视数据。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句)5.世界变了。
(立意角度落在“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二句)6.官员应如何面对网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