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堂实录(改进)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课堂实录》课前情境营造:播放音频:“兰花草”,给学生发放教学案,配以相应的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并定格本课的课程目标。
【上课】: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课。
在课前伴随着一段轻快的音乐,我们浏览了一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历程。
这段音乐的旋律我们非常熟悉,它就是台湾著名民谣“兰花草”,但是对于它的词作者,相信知道的同学并不多,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先生。
在歌中胡适用兰花草象征西方自由主义精神,他焦急的等待着这株迟迟尚未绽放的兰花,也象征着他期待着自由主义精神早日在中国生根开花,而他和他的同伴们也是在一直努力追求和践行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走近新文化运动,【播放新文化运动概念的ppt】教师:要了解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概念和含义,什么叫新文化运动?我们先一起来看什么是文化运动?(展示文化运动: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以一定阶级为载体的思维方式、信仰理念和思想诉求等意识领域的转变,是政治经济的需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和延伸。
)那什么是新的文化运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课,并按照老师表格的预习提示在2分钟时间内在课本上进行勾画,完成本课的阅读,预习结束后我将请同学们站起来和我一起来完成此表格。
【展示预习阅读表格ppt】学生阅读预习,教师提问。
教师通过表格内容概况得出一条主线,“一本杂志,几个人物,四种诉求,一股新潮流”【展示主线的ppt】【展示背景图片ppt】教师:,我们知道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它必然是以一定历史时代为大背景的,为什么1915年的中国会爆发新文化运动,我们需要了解那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是什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本图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是的,在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呈矛盾和背离之势,一方面是辛亥革命后政治的日趋反动,1915年是辛亥革命以来最黑暗的一年:它开始于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月置益代表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21条,终于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篡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另一方面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
又领悟似地说:“我是青年,”最后用坚决的声音说:“我是青年,不错,我是青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生】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关心
PPT展出材料: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PPT展出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经济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
爱国知识分子救国道路的努力。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概况
(1) 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高举社会主义旗帜
(3)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4)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宣传马克思主义。
(5) 1921年,中共诞生。
【巩固练习】
PPT展出
巩固练习一:(材料题)(分组讨论,代表竞争发言,相互补充)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材料二:“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险。
……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
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恐慌,不要逃避的。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②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位先生”来到中国的背景。
③材料二中的“新纪元”“新潮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抗拒的?
④结合材料一和二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⑤在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文章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