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八上世间最美的坟墓3篇
- 格式:doc
- 大小:48.51 KB
- 文档页数:13
《人间最美的墓地》原文阅读及答案(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光景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雄伟、更动人的了。
( 2)这将被后辈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威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 3)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不过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卫,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
( 4)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秀、在初秋的风中轻轻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种植的。
(5)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为幸福的所在。
( 6)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小孩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7)托尔斯泰暮年才想起这桩儿时旧事和对于幸福的巧妙承诺,饱经忧患的老人忽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迪。
( 8)他立即表示愿意未来埋骨于那些亲手种植的树木之下。
以后就这样办了,完整依据托尔斯泰的梦想;他的墓地成了人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动人的墓地。
它不过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边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觉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有时被发现的漂泊汉,鲜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能够踏进他最后的安眠地,围在周围的稀少的木栅栏是不封闭的一一保护列夫 " 托尔斯泰得以安眠的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往常,人们却老是怀着好奇,去损坏伟人墓地的安静。
这里,逼人的朴实监禁住任何一种赏析的闲情,而且不同意你高声说话。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玩耍;冬季,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阴暗的土地。
不论你在夏季和冬季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含着今世最伟大的人物中间的一个。
但是恰好是不留姓名,比全部苦思冥想置办的大理石和豪华装修更动人心魄:在今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成千上万到他的安眠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不过从这阴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世间最美的坟墓》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文简析:iu《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
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
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2.、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大纲要求”,突出“课文重难点”,突出“学情特点”,依据本课文“自读提示”和“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的对托尔斯泰伟大人生选择的赞美。
(2)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册前面单元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等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具体情况,我把“概括要点,揣摩语言”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因此,“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自读与点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诵读熟悉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具体教法是:(1) 诵读激情法:就是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文章的美感。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14课《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学习目标1、领会文中排比、白描、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重点)2、能充分理解坟墓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
(重点)3、体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并有感情诵读。
(难点)学法指导(批注法)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背景)2、诵读,整体感知(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结构)3、品读,领会坟墓的朴素美以及作者是如何去表现这种朴素美的4、悟读,体味托尔斯泰的人格美,以及作者对其的敬仰与赞美之情【诱思导学】(预习展示内容)一、知识链接(了解作者,背景及列夫•托尔斯泰)1、作者茨威格(1881~1942),作家。
(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
如:、等。
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 .。
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 。
2、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伟大的作家,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代表作有、、。
二、借助工具书,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敬畏2、尘嚣3、墓冢()4、荫庇()5、启示6、石棺()7、禁锢() 8、飒飒() 9、穹隆()10、嬉戏() 11、扣人心弦 13、纪念三、研读文本,探讨以下问题。
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及其环境特点的词语是什么?答:。
2、从文中找出描写坟墓环境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其朴素美的。
(在文章中画出)答:3、从文中找出描写坟墓特点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其朴素美的(在文章中画出)答:四、思考:作者为什么称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答学生感悟【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合作探究】1、(朴素美)作者是如何表现托尔斯泰坟墓环境朴素美的?答:2、(朴素美)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托尔斯泰坟墓本身朴素美的?答:3、(人格美)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答:【达标反馈】一、阅读第二段前六句话回答下面问题:1.第二段第③句连用了四个“没有”,分析其用意正确的一项是()A.具体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之美。
第14课《世间最美的坟墓》说课稿(冀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讲教材:1.课文简析:«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
表面看这看起来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玩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如此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能够长久地震动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
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明白得〝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2.、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明白得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依照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成效〞。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那么〞,即突出〝大纲要求〞,突出〝课文重难点〞,突出〝学情特点〞,依据本课文〝自读提示〞和〝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画中的对托尔斯泰伟大人一辈子选择的颂扬。
〔2〕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明白得,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册前面单元学习中,学生已差不多把握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等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具体情形,我把〝概括要点,揣摩语言〞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乐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进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因此,〝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明白得,培养学生审美乐趣〞那么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讲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那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适应。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形,我打算采纳〝自读与点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诵读熟悉的情形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案《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作者及人物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
自幼喜好文学作品。
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
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不仅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作为俄国和西欧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他以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把现实主义推向了辉煌的高峰,从而极大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库。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宁对作者的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鲁迅对作者的评价: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二、出示问题:1、我们想像中的托尔斯泰墓应该是怎样的?2、托尔斯泰墓实际是怎样的?3、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4、概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赏析课文:四、作品赏析:第一步:理清思路,把握全文1、速读全文,说出本文主要内容记游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
2、读第一段,它主要写什么?写作顺序如何?怎样划分层次?写托尔斯泰墓给人的总印象写托尔斯泰墓的地点,环境,形状等写树的由来,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层次:三层(1)托尔斯泰墓宏伟感人。
一、教案基本信息《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基本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课文内容。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准备1. 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及注释。
2.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4. 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人生价值和时代背景。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3. 推荐一本托尔斯泰的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和你阅读的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代背景。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墓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基本内容,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世间最美的坟墓》。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坟墓的描述,并思考为什么认为它美。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互相启发,共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
5. 拓展延伸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人性的看法,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主要关注作文中的人生感悟是否深刻、表达是否流畅。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14课《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3【教学目标】1, 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2,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3,体会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教学难点】1.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2.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板书标题)二、作者简介1.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
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
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
战后埋头写作。
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
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
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
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附答案阅读理解:世间最美的坟墓(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
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第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3)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
(4)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5)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6)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7)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8)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14课《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学习目标1、领会文中排比、白描、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重点)2、能充分理解坟墓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
(重点)3、体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并有感情诵读。
(难点)学法指导(批注法)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背景)2、诵读,整体感知(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结构)3、品读,领会坟墓的朴素美以及作者是如何去表现这种朴素美的4、悟读,体味托尔斯泰的人格美,以及作者对其的敬仰与赞美之情【诱思导学】(预习展示内容)一、知识链接(了解作者,背景及列夫•托尔斯泰)1、作者茨威格(1881~1942),作家。
(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
如:、等。
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 .。
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 。
2、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伟大的作家,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代表作有、、。
二、借助工具书,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敬畏2、尘嚣3、墓冢()4、荫庇()5、启示6、石棺()7、禁锢() 8、飒飒() 9、穹隆()10、嬉戏() 11、扣人心弦 13、纪念三、研读文本,探讨以下问题。
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及其环境特点的词语是什么?答:。
2、从文中找出描写坟墓环境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其朴素美的。
(在文章中画出)答:3、从文中找出描写坟墓特点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其朴素美的(在文章中画出)答:四、思考:作者为什么称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答学生感悟【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合作探究】1、(朴素美)作者是如何表现托尔斯泰坟墓环境朴素美的?答:2、(朴素美)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托尔斯泰坟墓本身朴素美的?答:3、(人格美)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答:【达标反馈】一、阅读第二段前六句话回答下面问题:1.第二段第③句连用了四个“没有”,分析其用意正确的一项是()A.具体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之美。
B.说明了托尔斯泰墓的简陋和寒伧。
C.表明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名人墓的不同。
D.真实而具体地写出了托尔斯泰淡泊功名利欲的思想。
2.第二段第⑤句的含意是()A.说明托尔斯泰墓是一个教育后人的好地方。
B.表明每一个想拜谒托尔斯泰墓的人都可以随意出入墓地。
C.表明每一个对托尔斯泰充满敬意的人都可以拜谒他的坟墓。
D.说明许多怀着好奇心去托尔斯泰墓的人破坏了伟大墓地肃穆、宁静的气氛。
3.第二段前六句话中心句是。
(有感情诵读)二、思考感悟假如你已经亲身感受了托尔斯泰的墓地,你要离开了,如要在墓地的留言本上写一句话,你将写下:【学后小结】老师我想对您说:【预习作业】《老王》文章写了几件事?老王是怎样的人?领悟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14课《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2教学目的:一、了解外国散文在形式、内容上的特点,欣赏外国的美文。
二、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二、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
三、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四、体会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五、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应用。
教学设想:一、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幅如画的山水流连忘返时,当我们偶遇一位绝世的佳人目瞪口呆时,或者当我们读到一本绝妙的好书爱不释手时,我们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呢?对,是美。
正是因为美,使我们有了种种奇妙的感觉。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便是一篇绝妙的美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咦,有的同学一听就迷惑了,坟墓一听就使人恐怖,哪里还能产生美感呢?那好,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看它到底美在何处。
二、作者简介(幻灯显示)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
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
代表作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焦躁的心》。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以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四、课文分析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
(幻灯显示)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同学回答)1、发现美。
(幻灯显示)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同学回答)明确:对,是朴素,就是一种逼人的朴素美。
(幻灯显示)那么,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我们找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感受美的句子,看看我们自己对这些有没有同感。
(同学回答)2、感受美。
(幻灯显示)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可见,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确是顶礼膜拜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魔力使他如此的呢?(同学回答)明确:课文中有一个词——“庄严肃穆”,就很能说明问题。
托尔斯泰的墓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外观并不是很美丽,为什么能在作者心目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原因只有一点,就是墓主人的人格力量。
如果墓主人换作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作者所崇拜的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话,这个墓就一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墓了。
正是这种肃然的敬意使作者认为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幻灯显示)思考: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回答)明确:对比。
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幻灯显示)问:运用这种对比有什么作用呢?答: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问: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答: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
(幻灯显示)问:几位伟人墓比较说明什么?答: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
3、表现美。
(幻灯显示)1墓地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对比。
2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墓形成对比。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好,我们回过头来赏析一下整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给人留下的却是振聋发聩的印象。
现在,大家就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全文。
(同学回答)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
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
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幻灯显示)六、完成课后练习(幻灯显示)1、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作者在这里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表现凭吊者的崇敬、郑重、肃穆的心情,表达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2、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指什么?)答: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幸福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这样描写景物,有什么效果?)答: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受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温情的景物描写,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沉思。
七、布置作业课后,同学们要认真朗读这篇课文,仔细品味本文的妙处,力求学以致用。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14课《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3【教学目标】1, 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2,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3,体会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教学难点】1.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2.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板书标题)二、作者简介1.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
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
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
战后埋头写作。
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
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
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
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