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意木雕
- 格式:doc
- 大小:755.00 KB
- 文档页数:6
艺术研究浅析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文©陈志彬[摘要]木雕艺术之所以传世千古,除了令人称绝的技艺外,还与其文化寓意分不开千百年来,佛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在木雕作品中交织,使得原本平凡无奇的木头绚丽夺目,尽显生命的张力现通过木雕中的山水画、吉祥文化、仙佛文化、戏曲文化探讨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关键词]木雕艺术;文化;寓意古往今来.木雕艺术无不注重写意者木雕就好比一部史书,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木雕艺术的雕刻素材丰富.包括宗教神话、人物传记、历史典故等:人们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奇托于木雕.于:是冇了仙佛传说;人们将各类生活场景融入木雕中,使得木雕极歩1;生活气息;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刻于木材上,赋予木雕厚重的力史感从浙江出土的fb木雕,证明木雕这一艺术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木雕作品的雕刻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瑞兽、神话等题材研究发现.此时的木雕作品多与祭祀、占卜有关秦汉时期.木雕作品更趋于写实,特别是汉代出土的木雕作品中出现了猪、狗、牛、羊等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唐宋时期,木雕工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佛文化兴起,木雕艺术与佛文化逐渐融合各类佛像木雕层f11不穷,现今许多名胜古迹供卷的佛像木雕多源门这一时期.元朝.受统治者的影响,木雕中加入了一些蒙古、卩g域地区的元索,狼、鹿、熊、苕鹰等逐渐成为木雕的新元素明清时期,木雕技艺的发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许多木雕作品已经由庙宇供奉逐渐发展成为窣内陈列的艺术品,达官显贵无不以木雕为贵,此时的木雕作品逐渐生活化,出现在建筑、家具中.生活气息较为浓厚我国的木雕分布极广,此衰彼兴,潮起潮落。
由于各地的生活习俗、文化信仰齐有不同,各地木雕作品在风格、行意等方面也:有差异(1)徽州木雕中浓郁的家文化和商文化。
从寻常百姓的窗格到宫殿庙宇的房梁,都可以看到徽州木雕的身彩徽州木雕艺术特立独行,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镌刻在色调沉稳的木头上,展现出徽州人对忠孝仁爱等传统道德的尊崇明淸时期的微商经济实力雄嗚以木雕为贵.行逢亲友结婚生了.多以木雕的衣橱、雕花床赠之(2)帶川木雕中浓郁的民俗文化妈祖文化是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古往今来,以妈祖为创作元索的木雕作品不计其数:莆田木雕以精微透雕闻名于世.在莆H I木雕艺人的刻刀下.妈祖既冇观音的慈悲.又有巾帼英:雄那种飒爽英姿,做工方面装饰华美,明快清新。
木雕额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文 图丨王瑞华(曲沃县晋国博物馆)额枋,也叫檐坊,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其存在的意义是承托房屋建筑上部斗拱,同时也起到连接拉拽、固定檐柱的作用。
额枋起源于汉代,在北朝石窟建筑中就有额枋结构,多置于柱顶。
隋、唐以后下移到两柱柱头之间,到宋代又称“阑额”。
金代建筑在屋内金柱上出现大跨度的内额。
元代建筑中,在屋檐前檐下的柱头之上,出现截面滚圆的大额枋结构。
明清建筑中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
因为额枋是檐柱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所有需要采用一根完整且硬度较大、不易变形木料制作。
又因为额枋处于建筑物的显要部位,故常常会有精美的彩绘装饰。
在清代以后的民间建筑中,甚至在额枋上进行雕刻,竭尽装饰美化之能事。
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是这样一根绝妙的木雕额枋。
平地一声雷,禹门三汲浪在曲沃县晋国博物馆,馆藏着一件清代建筑上的额枋,是国家二级文物,长2.6米、宽10.5厘米、高26.8厘米,原是曲沃县博物馆旧藏,后移096/ TOURISM WORLD /记忆Memory交至曲沃县晋国博物馆的。
这件清代建筑上的大额枋为一块木料整体雕刻而成,本色素雕,未施彩绘。
粗观之为一风景人物长卷图,有亭台楼阁,石桥流水,河水九曲,船舶旋于湍急的水流,人物或撑船、或走动、或骑马,栩栩如生。
长卷左侧雕刻“平地一声雷”, 右侧雕刻“禹门三汲浪” ,共十字。
字幅外侧各有一人物,左侧人物状若力士,裸胸袒腹,怒目而视,牛鼻尖耳,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观其形象,应为雷公;右侧因残损人物头部缺失,根据其体格形态,推断其应为左右手持镜的电母。
雷公和电母是一对夫妻,常成对出现。
“平地一声雷,禹门三汲浪”出自北宋汪洙编纂的《神童诗》,意思是科举登龙门,犹如平地一声雷。
禹门,即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东北。
相传是四千年前大禹在治水时所开凿,后人为纪念大禹功德,于是称之为“禹门”。
098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代山西经济繁荣,山西商人富返乡后,便在自己的故乡大兴土木,在此背景下,山西木雕逐渐兴起,愈发精益。
特别是闻名全国的晋商大院内所保留的木雕,更是代表了我国北方明清时期民居木雕的最高水平。
山西民间的建筑木雕装饰分布在全省各地,明清时期遗留于建筑构件上的木雕工艺品和具有雕刻工艺的木制家具,如今仍多见。
“根据史料记载,木雕用于建筑物始于商朝,兴盛于东汉。
随着佛教传入,各地大兴土木建盖寺院,而当时的山西,佛教更为兴盛,‘家家弥勒,户户观音’的俗语便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佛教的兴盛促进了山西木雕艺术的发展,也为山西木雕培养了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
山西木雕作为北方的代表,是依附于古建筑装饰、家具装饰和寺庙神像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木雕艺术,达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与统一。
历史上,山西木雕以其形神兼备、大气磅礴、古韵沧桑的特征曾风光一时,是华夏木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木雕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山西木雕的内容丰富多彩,独特的文化与习俗也使山西木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山西民间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戏曲。
山西是我国戏曲发源地之一,山西人民不仅热爱戏曲,还将戏曲的典型情节用木雕表现出来。
第二是吉祥寓意类。
如吉庆有余、三阳开泰、松鹤延年、五福捧寿、麒麟送子、喜鹊闹梅、龙凤呈祥、岁寒三友、封侯拜将、凤戏牡丹等,都是通过富有寓意的动物、花草等吉祥题材,来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婚姻美满等美好生活的希望。
第三是历史传说。
如八仙庆寿、和合二仙、天官赐福、福禄寿等传说题材,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安康、延年益寿、祛灾免难的祈求。
第四是民间社火类。
如敲锣鼓、踩高跷、跑竹马、大头娃娃、耍狮子和放风筝等游戏,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实践文 方兆文浅论木雕创作中写实与写意的融合之道中国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汉两代,趋于成熟,唐代达到巅峰,明清时期丰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木雕艺术从形式美逐渐朝着艺术美的方向发展,既区别于西方纯写实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抽象化风格,而是二者兼备,协调发展。
这一点可以称作是木雕创作的核心理念。
只有一手抓写意,赋予作品以意境,一手攻写实,以精湛的技艺为表现手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那么,写意与写实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源于何处?如何尝试并融合二者的长处?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做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把握材料之美,写自然之“意”写意木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传统木雕以雕工精细为本,而写意木雕则主张“意”的呈现,以气韵和意境取胜。
“写意”这一概念源自传统中国画,在国画创作中,画家用不同的线条表达特定的自然形态,题材包含山水、人物、 花卉等,运用抽象化、简约化、留白等手段,营造独特的意境,让作品看上去更纯朴、自然,独具气韵。
其实,写意是一种师法自然、返本还源的手法,是运用人为手段再现自然之美,这与传统道家学说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相契合。
对于木雕而言,这种手法同样重要,木雕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各类木材、树根、竹子等,它们生长于自然之中,本身就带有天然形成的纹理与造型,这便是自然之“意”,如何运用这些天然元素,使之巧妙融入作品,让自然纹理和所雕局部完美统一,完成艺术提升,增强木雕表现力,这是艺术家需要考虑的。
具体而言,在创作中,首先要挑选一块兼具自然形态之美和雕琢价值的原材料,然后根据原料构思创作主题,重点应放在如何巧妙利用原料形质上,依据木材的纹理和形状创作作品。
其中,雕琢修饰不可过度,要淡化人工痕迹,着重体现天然气韵,不要刻意临摹、再现生活中的某些具体形象,而要在遵循天然造型的基础上,巧妙雕琢,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自然的意蕴,达到写意的高度。
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摘要】传统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
木雕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常承载着人们对生活、信仰、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在民俗文化中,木雕被广泛运用,成为传统节日和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木雕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被誉为艺术的瑰宝。
传统木雕艺术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新一代艺术家继承和创新,以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未来,传统木雕艺术将继续发展壮大,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继续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
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传承和当代意义将会持续引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木雕艺术、文化寓意、文化背景、意义、历史意义、作品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艺术价值、传承与发展、文化传承、当代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背景传统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雕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古代,木雕艺术常常被用来雕刻神明、吉祥物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神灵和自然的崇拜。
而在民间传统中,木雕作品也常被用来制作家具、器物等实用物品,展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通过木雕艺术,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还可以体味到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背景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和传承。
1.2 传统木雕艺术的意义传统木雕艺术的意义在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木雕艺术,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展现传统技艺的魅力。
木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
木雕艺术的意义还体现在其对民俗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中,木雕作品常常用于雕刻神明、寺庙建筑、家具以及各种实用工艺品,为民间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论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图像的文化内蕴的论文论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图像的文化内蕴的论文徽州木雕历史悠久,产生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清末民初,其地域范围是黄山脚下的徽州古邑。
它是徽文化土壤下诞生的一朵奇葩,扎根于江南传统的文化氛围中,是儒学与程朱理学相融合、渗透的结晶。
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山水与淳朴民风孕育了徽州木雕这样的自然而不造作的艺术产物,作为徽州民间艺术的代表,木雕承载了徽州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
“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切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
”徽州木雕也不例外。
徽州民居装饰木雕的发展是融合了木质材料、木雕匠人、加工工具、社会环境、当地民俗、历史条件发展起来的。
雕刻上的图形除了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大众审美与形式美的要求外,还反映出时代性、区域性及风格传承的延续性。
而在图像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下,包含着艺术匠人创作的情感传达以及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徽州木雕的装饰目的背后,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它的深层意义及指向性。
从徽州木雕的类别划分、图像来源、发现和解释图像的传统意义,直至解释木雕作品图像背后的深层涵义———象征意义。
通过对徽州木雕图像的研究,揭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木雕———在徽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展现,从匠人们创作作品里,发现当时徽州的民风民俗,以及徽州人的文化理想和想象力。
一、徽州木雕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图像类别徽州古称歙州,地处长江以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植被众多。
明代文豪汤显祖有诗赞曰: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条件下诞生了徽州木雕,而它之所以自成一派又极富装饰性,是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依据的。
首先,客观原因在于徽州地区多林地和山地,森林覆盖率高,盛产木材,其中不乏有珍贵木材,如: 楠木、紫檀、樟木、青檀和杉木等。
原材料的富足和使用的方便,使得与其他地区相比,徽州木雕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艺术传承黄国章写意为艺术创作用语,与写实相对而立,是艺术家忽视具体事物的外形,从而去追求精神层面的物质存在。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是民间艺术的体现。
中国木雕分布极广,由于地域分布不同、使用材料上的差异,使得木雕产生了不同的流派,接下来我们将以泉州地区的木雕为例进行说明。
一、写意手法的含义及木雕的起源背景1.写意手法的内涵所谓的写意手法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技巧,是现实与联想的结合,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象。
不着眼于客观事物的摹写,而是着重简化的笔墨去描绘客观事物的表现,充分地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感态度。
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刻画表现对象的意态风神,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人的主观情感,成就不同的风格。
2.木雕的发展与影响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秦汉两代表现手法开始趋向成熟,彩绘木雕形式的出现,表明我国木雕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唐代木雕技艺趋于完美,至今完美保存的佛像,是木雕界的杰作[1]。
在明代,木雕形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选题领域不断拓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间工艺得到了保护和挖掘,木雕工艺也重获生机。
二、泉州木雕及写意手法的运用1.泉州木雕的发展背景及影响泉州木刻的发展进程有明确的历史记录,在宋元时期,泉州经济繁荣,海外交流深入,致使刻书业与刻工出现。
在南宋时期,泉州提举市舶司东吴阿老书籍刻印《王状元集诸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25卷。
泉州在刻书、建筑构件、家具用品、版画、宗教艺术、木偶头等多方面都有涉及,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不少的工匠名作。
2.泉州张坂地区的木雕与写意手法张坂镇位于东南海,南临泉州湾,张坂镇是泉州到崇武的必经之路,是有名的雕艺之乡,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在技艺上形式多样,手艺超群,有灰雕、石雕、木雕、砖雕等工艺。
在众多技艺中,以张坂木雕最为闻名,工艺精湛,全面展现出中国木雕快速发展的势头,具有中国绘画的意境和趣味,把绘画中的技艺充分地体现在了雕艺上,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佼佼者。
走进泉州卢思立艺术馆,那展示大师半个多世纪艺术成就的三百多件木雕珍品令人目不暇接,馆内那浓郁的艺术氛围让你享受到一次视觉盛宴。
观赏后,心灵震撼、心绪万千。
卢思立是我省较早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杰出木雕艺术家。
他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自幼便在这“万国宗教博物馆”里徜徉,耳濡目染,受到传统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熏陶,那些精美的佛像雕刻深深印入他的脑海。
及长,他进泉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受到正规的专业训练,打下了扎实的雕刻基础。
入行后,他又广泛吸纳姐妹艺术的长处,乐清的木雕、温州的黄杨木雕、广东的金漆木雕以及福建本土的龙眼木雕等的技艺和外国雕塑的创作理念,精细的雕刻风格乃至现代派的抽象构成技法,他都能为我所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于是,他的技艺和创作能力日益精进和提高。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木雕作品便以精湛的造型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好评。
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如《舞狮》《钟馗》《诗成泣鬼神》《白求恩》等等,驰誉艺坛,人们称他为“神雕手”。
卢思立大师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除正业木雕外,他还研发仿真彩木雕,并获科技进步奖,涉猎泥塑、石雕和城市雕塑。
泉州文庙的孔子像、天后宫的妈祖像、泉州西湖畔的李贽像,以及诸多寺院佛像雕塑均出自他的手。
在城市雕塑方面,也很有见树。
2000年他创作设计了《世纪和平之光》,2006年又创作设计《世纪和平纪念碑》,2014年为武夷山设计创作《万里茶道》,尤为人们称道的是由他创作设计的,屹立在泉州丰泽广场的城市雕塑《鲤鱼化龙》,技艺高超,气势磅礴,且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具有中国风格和福建地域色彩。
该作参加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获得极高评价。
卢思立大师的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屡获高奖,并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及国外展馆所收藏。
他的艺术成就、创作风格、骄人业绩被各种媒体大量报道,他也因此获得种种崇高的荣誉。
1992年他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木雕介绍的作文•相关推荐木雕介绍的作文(精选58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雕介绍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雕介绍的作文篇1在我们家客厅里,摆放着一尊木雕,它产自有我国木雕之乡这一美称的浙江东阳,雕刻非常精美。
东阳的木雕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我家的这尊木雕分为两部分,上面是一个园形木盘,圆盘中间是木雕,下面是个底座。
它高约50厘米,底座长约45厘米,整座雕塑从远处看呈现出一种深黄色,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从远处慢慢走近这尊木雕,上面雕刻的内容也一一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木雕也仿佛有了生命。
圆盘中间刻着一棵松树,松树上站立着两只可爱活泼的鹦鹉,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歌,又时不时地用嘴梳理着自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的羽毛。
旁边的柏树枝上,几只小麻雀飞来又飞去,一边还在为两位鹦鹉歌唱家伴奏、唱和声,活灵活现,妙不可言。
右边,一座美丽凉亭掩映在松柏之中,亭子下层是一大堆突兀的怪石,一条小河弯弯曲曲蜿蜒其间。
两只仙鹤悠闲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漫步,时而仰头甩水,时而把头插入水中。
这座巧夺天工的东阳木雕让我无比佩服能工巧匠们那高超的技艺,这些没有生命的木头在他们手里被塑造成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叫人赞叹不已。
东阳木雕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东方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它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素养,我爱东阳木雕!木雕介绍的作文篇2乡村的周围,到处是层层叠叠的大山。
山坡上,一片片大树活跃了整座山。
山里有一棵树,它看到那一块块木雕总是被主人高兴地抬走。
那棵树开始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件木雕,也被别人高兴地抬走。
从那以后,它努力地生长,充分享受着每一缕阳光和每一滴雨水。
论写意木雕
作者:俞柏青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中》2013年第09期
俞柏青,男,出生于1965年,浙江新昌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
2001年根艺作品《老骥伏枥》荣获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十五周年庆典暨精品大展银奖。
2004年根艺作品《战国遗韵》荣获中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银奖。
2010年根艺作品《月光》系列,荣获中国(东阳)浙江省根雕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0年根艺作品《赶集》获首届绍兴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2011年木雕作品《守候沧桑》系列获中国(宁海)根雕艺术论坛-暨2011年浙江根雕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1年8月被绍兴市人民政府授予首届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1年10月木雕作品《顶上人家》系列获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铜奖。
2011年10月木雕作品《老家的后门》系列获第三届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二等奖。
2012年4月木雕作品《岗上村居图》获第四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团体银奖。
2012年10月作为浙江省木雕类唯一作者入选上海第十四届国际艺术节《二岸四地手工艺精品展》。
2012年11月木雕作品《山居图》被中国第十四届根艺石艺博览会评为特级精品,本人2012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文艺人才。
2013年5月木雕作品《湘西印象》系列获浙江省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多件作品入选《中国根雕艺术》、《浙江根雕》、系列丛书《中国传统根艺》、《浙江根雕艺术》、《民俗风情》、《浙商财富》、《河北当代书画》并受到浙江经视《宝藏》栏目、福建电视台都市时尚频道《瑰宝》栏目的专题采访。
现代木雕的样式和创作几乎人人都有所了解,诸如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根雕等。
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兼有叠雕、透雕、镂空雕、镶嵌雕、圆雕等类开型,题材以历吏故事、民间传说、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为主。
乐清黄杨木雕的主要
材料为黄杨木,表现题材也以人物、山水、花鸟、走兽为主。
根雕以巧借天然纹理为主,在原有的块面纹理上雕刻出各种题材。
写意木雕作为一种新的木雕艺术流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传统的木雕基本上以雕工精细为欣赏主体,其重心在工,而写意木雕则主张意的体现,似中国画的写意画,用笔不讲究工细,而是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在中国画中非常常见,但在木雕中却很罕见,其主流思想是推崇被悟化了的艺术形象升华的原则。
写意木雕在技法上超脱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更自由奔放的手法,运用国画中的线条和自然形态去刻画,所表现的题材也更为广泛,如山水、人物、花卉、动物,还可以体现国画、油画作品中的意境,也可以实境再现。
作品看上去更纯朴、自然、融合,以整件作品的气韵和意境取胜,作品中自然纹理和所雕局部有完美的统一和协调,是一种美的物象的艺术提升。
作者目前探索的写意木雕作品,题材以乡土和山水为主,将国画的留白带入木雕中来。
无刻处皆有妙境,蕴万物于空白之间。
作者大胆使用留白并巧妙利用木材的固有纹理,如大家在多数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只刻船,不刻水,水没有具体的出现,但观者心中自有一片汪洋。
它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作者所表现的作品,沧桑和记忆似乎没了隔阂,密密地交织在一起。
在回味不尽的意趣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记忆中的故土、记忆中的父母、岁月变迁、新旧更替,在心里也在作者的作品里。
作者以自我的感知,通过一堵墙、一座房、一扇门、一个人,隔着岁月的沧桑穿透作品,给人们讲述温情和古朴,在有形中体验无形的生命感悟,是诗一般、画一样的沧桑美。
作者近年创作的“写意木雕”作品共有八大系列,即《童年记忆系列》、《顶上人家系列》、《守候桑沧系列》、《中华魂系列》、《丝绸之路系列》、《石窟艺术系列》、《水乡印象系列》,共上百件作品,开创了木雕与国画山水、建筑、人物有机结合的新画面。
作者运用写意的手法,因材施艺,刻画记忆中的房屋、渡船、农具、人物等局部形象,而其余则一概顺其自然,让枯木固有的纹理和色泽演绎成沟壑山坡、江河湖泊并让其和雕琢的景物融成一体,构成一幅写意的画面。
《童年记忆系列》演绎了一组回忆童年时代农村的乡土题材。
作者巧妙运用枯木的肌理和色泽,表现童年时的景和物,这里有看羊挣工分的小孩,有推独轮车赶集的叔叔,有在月光下拉二胡的父亲,配以竹篱茅舍、斧劈岩山、粗犷栏杆、海边破船、垒石墙壁、石桌南瓜,生活气息浓郁,童年情趣盎然。
例如,在作品《月光》中,创作者的回忆把人们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夜晚:在溶溶的月光下,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用二胡入神地拉起了缠绵的越剧曲调,坐在一旁的母亲随着琴声倾情地吟唱起那永远唱不厌的戏词,为宁静的山乡月夜增添了几分情趣,将人们带进空灵、悠远、深旷的意境之中。
《顶上人家系列》表现的是一组疏密有致的传统山乡民居,排列在岗头山巅。
这里有围墙的院落,也有单间的独户;有梁架的楼房,也有茅盖的草房。
在岁月的风烟中,这一幢幢山乡
的民居建筑和住在里面的主人一起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经受着命运的抗争,倔强地挺立在山岗。
作者用枯木的纹理表现沟壑山坡,用朽木的表皮表现屋顶,显示了作品的材质美感。
《守侯桑沧系列》是另一组刻画农村乡土题材的作品,在岁月的风烟中,一幢新昌山乡的土墙台门废弃了,一个旧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一只家犬仍守护着这个饱经岁月沧桑的残破土台门。
作者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用乌株树的残破肌理刻画出卵石垒的墙脚、山泥夯的土墙、松木制的门框及两扇厚重的大门。
大门尽管厚重,但在岁月的风烟中被腐蚀得残破不堪,连一只门环也脱落了。
唯有那只狗,仍忠诚地守护着这幢台门的沧桑。
在《山居图系列》中,作者巧妙运用一片略呈弧圈状的长方形朽木进行创意施艺:让斧劈似的木材纹理演绎成峻峭的山峦,在朽木左上方的木纹起伏处安排了一组雕琢的山乡民居,高低不一却又错落有致,犹如浩瀚海洋中的一叶扁舟,看似险要却又宁静。
高高的山峦下面是一个深深的水潭,潭边停泊着两艘乌篷船。
作者虽然没有表现出水的场景,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分明看到,这是一个通往外地江河的深潭,这两艘乌篷船正是山居人家与外地联系的交通工具。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伟大祖国众志成城的象征和魂魄。
《中华魂系列》重点刻画了万里长城的雄姿。
那逶迤在山岗上的长城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磅礴,而作者却用一块块朽木表现了这个伟岸的题材,壮人胸怀。
《丝绸之路系列》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联结起来,将大量的丝绸、桑蚕、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通过这条路先后传到中亚、伊朗、罗马等地。
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起点的一条中西交通大动脉,也是中国文化输出、中西文化交流、贸易交流的主要路线。
上下千余年光耀史册的丝路是中国历史光辉的一页,作品在沧桑的木材纹理上再现了丝路之风雨。
《湘西印象》是一个梦,一个美得飘渺的梦。
能歌善舞的姑娘和热情的小伙对起了那久远的歌;葫芦斯的声音宛转悠扬,总是伴着忧伤的旋律,越过行人的肩头,弥散在每一个角落,驻足在游子心里;孩子们在江边画画,他们专注的神情本身就是一幅很耐人寻味的画,而吊角楼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装饰。
作品将木材的纹理刻画为山崖,讲述了一个在山崖顶端的古老村庄的美丽故事。
写意木雕作为木雕创作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创新,作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能在今后的木雕大类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