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合用乙肝疫苗对治疗乙肝HbsAg转阴效果10年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9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乙肝肝硬化是由乙型肝炎病毒过度慢性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表现为肝功能受损和肝组织纤维化,最终导致肝脏功能衰竭和肝癌的发生。
尽管现在有很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方法,但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依然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一类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病毒的DNA合成,从而防止病毒被传播和增殖。
在乙肝肝硬化中,这些药物通过降低乙肝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病毒负荷减少,从而减轻病情和改善肝功能。
这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等。
研究表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的预后。
在治疗中长期(6-12个月)使用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的死亡和坏死,从而改善肝功能。
此外,这些药物还可以减少肝脏内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在一些病例中,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虽然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些药物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疗效。
此外,一些慢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
此外,这些药物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头痛、恶心、腹泻等。
因此,当考虑通过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时,需要仔细评估每个患者的情况。
虽然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作为治疗乙肝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
探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肝细胞逐渐死亡,引起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支持疗法、和肝移植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有一定的限制和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核苷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核苷类药物常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和减少病毒载量。
这些药物能够与病毒DNA结合,通过阻断病毒复制过程来控制病情发展。
最常用的核苷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等。
这些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并减少相关症状的发生。
此外,它们还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除了治疗乙型肝炎,核苷类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研究表明,核苷类药物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例如,拉米夫定可以减少并发症如腹水、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等的发生。
此外,核苷类药物还能够减少肝腹水的积聚并增加患者的生存率。
恩替卡韦可以减少肝癌的发生率,而且它对肝脏的损伤程度更小。
阿德福韦也被证明可以改善肝功能和治疗慢性肝炎的并发症。
另外,核苷类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例如,抗病毒药物与肝移植结合使用能够改善肝移植后的预后。
核苷类药物还可以与预防腹水、预防肝豆状核变性等的药物结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乙肝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
在乙肝慢性感染的过程中,肝脏受到持续的炎症损伤,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为了治疗乙肝肝硬化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核苷
类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和感染,从而减少肝脏炎症损伤,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后,可以显著减少肝纤维化的
进展,降低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发生风险,提高生存率。
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预后效果方面,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核苷类抗
病毒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少患者的肝炎病毒DNA水平,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一项研究显示,接受长期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后,有约50%的患者可实现肝功能的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明显减轻,肝硬化的进展速度减慢。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于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少肝脏炎症损伤,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癌的风险。
乙肝肝硬化患者在接受核苷类抗病
毒药物治疗后,应保持规范使用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肝炎病毒DNA水平,以监测疗效
和调整治疗方案。
还应进行相关的肝癌筛查和预防,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再治疗的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在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74例2014年7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意愿分两组,自愿停药者为对照组,持续药物治疗者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患者一直服用药物其疗效好、安全,HBsAg转阴率高,复发时E抗原阴性比E抗原阳性患者HBsAg转阴率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苷类似物;慢性乙肝;转阴率;肝功能在我国慢性乙肝是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会对人们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为更好地控制、防御、治疗,临床医学持之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与试验。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核心治疗措施,研究表明核苷类似物是目前治疗此疾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1]。
对于此疾病,临床追求目标,是在有限治疗的过程中,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表面抗原阴性与病毒DNA,将疾病危害性降低。
但截止目前,功能性治愈率效果欠佳,故而本次研究选取了2014年7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74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在治疗的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74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我院收治,时间2014年7月-2019年10月,均符合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肝诊断标准,治疗两年以上;②病情尚稳定,血清中表面抗原性为阳;③年龄>18岁,自愿停药,家属签署同意书。
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为34岁,平均年龄在(51.4±8.1)岁,E抗原阳性18例,E抗原阴性17例;对照组39例,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乙肝诊断标准,目前口服药物2年以上。
无应用禁忌症。
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在(52.4±8.6)岁,E抗原阳性20例,E 抗原阴性19例,两组患者分别从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核苷类药物对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对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方法从我院中随机选取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把他们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拉米夫定8例,13例恩替卡韦,5例阿德福韦酯,2例替比夫定;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对症治疗。
结果在随访的一年后,发现治疗组的hbv dna 和alt复常率的下降幅度都比对照组高。
结论核苷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hbv复制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为了避免耐药性和病毒变异,应第一选择低耐药和强效核苷类药物。
【关键词】核苷类药物;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根据我国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显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很大的下降。
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我国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然有很多。
当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入到失代偿期后,会出现许多危害生命的并发症。
核苷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炎症活动,甚至可以起到延缓肝纤维化的进程,从而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2010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在我院就诊的60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女不限,年龄21~75岁,按照child-pugh的评分标准,a级患者18例,b级20例,c级22例。
根据患者的意愿和经济情况,把他们分为核苷类药物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
1.2 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组的患者,根据他们的经济情况进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其中拉米夫定8例,13例恩替卡韦,5例阿德福韦酯,2例替比夫定;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对症治疗。
在治疗前让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访一年。
1.3 检测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的3~6个月内,需要对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hbv标志、b超等进行检测。
采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相关的配套试剂检测肝功能和肾功能,对hbsag、抗-hbc、抗-hbs、hbeag使用第二代试剂微粒酶联免疫法检测,使用核酸荧光定量pcr 检测hbv dna。
治疗性乙肝疫苗真的可以治愈乙肝?【推荐下载】导语治疗性乙肝疫苗实际上也是免疫调节剂,它的应用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力。
因为目前治疗乙肝的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只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而不能在人体内彻底清除乙肝病毒。
有媒体称治疗性乙肝疫苗已陆续完成二、三期临床阶段,即将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上市。
在医学还没有治愈乙肝特效药的今天,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给我国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2000万患者以莫大的希望。
治疗性乙肝疫苗真的是对抗乙肝的特效药吗?治疗性乙肝疫苗真的是人人适用?提到治疗性疫苗,大多数人可能会问,疫苗是用来预防疾病的,怎么还能治疗疾病?而事实上,随着国内外治疗性疫苗研发的进展,这类全新而颇受争议的药品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据了解,治疗性疫苗一般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目的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
据了解,和以往的乙肝治疗药物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治疗性乙肝疫苗能够唤醒携带者体内免疫细胞,从而为抗病毒治疗杀灭沉睡乙肝病毒创造条件,成为乙肝病毒的撒手锏。
在采访中,治疗乙肝的行家们态度都很谨慎,他们认为要达到人们的预想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虽然媒体称已陆续完成二、三期临床阶段,但是二期数据并没有公布,即便是完成了三期临床,还需要数据的整理等一段时间。
专家们认为治疗性疫苗上市最快也需要三四年时间。
乙型肝炎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常会嵌入肝细胞的DNA里面,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方式与其他病毒也不同,它的形成病毒复制原始模板,稳定贮存在肝细胞核内,一般的抗病毒药根本无法对其模板起作用。
王文奇进一步说,据统计,只有20%~40%的患者干扰素治疗有效,对于垂直传播及感染病程长的患者几乎无效果。
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清除病毒,且停药后复发率高,长期应用可导致病毒发生变异。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治疗性乙肝疫苗寄予如此大的期望的原因。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主要药物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肝功能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将针对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预后效果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因此乙肝肝硬化的患者数量也较多。
乙肝肝硬化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严重后果,它会导致肝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最终发展为肝性脑病、肝癌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及时有效地治疗乙肝肝硬化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 延缓疾病进展: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肝脏的炎症和损伤,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
研究表明,长期应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改善肝功能: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改善肝功能指标,减少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长期治疗可以使肝功能指标得到持续的改善,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实现肝硬化的逆转,恢复正常肝功能。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于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具有显著的预后效果,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临床实践中,应及早给予患者规范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加强长期随访和监测,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患者在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应遵嘱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的不正当使用,以保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为乙肝肝硬化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他们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
乙肝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晚期并发症,其特点是肝组织发生持续性纤维化和结构
扭曲,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早期干预和及时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和生活质量。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乙肝肝硬化的药物。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和感染,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损伤,从而延缓肝硬化的进展。
临床上常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阿
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
研究表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的预后效果是积极的。
药物能够降低病毒
载量,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细胞损伤。
药物可以改善肝功能指标,如肝功能代谢和
合成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肝脏功能。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还能降低肝硬化患者发展为
肝癌的风险。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治疗乙肝肝硬化中并非万能药物,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药物的疗效降低。
部分患者对药物
的耐受性较差,可能出现肌痛、乏力等不良反应。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疗效需要长期维持,患者需要坚持按时服药,否则病毒复制可能会重新增加。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治疗乙肝肝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患者需要坚持规范用药,配合定期随访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还需加强乙
肝肝硬化的预防工作,推行疫苗接种和性行为防护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预后效果乙肝肝硬化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肝病之一。
在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过程中,肝脏受到了持续的炎症和修复反应的影响,从而导致肝细胞逐渐被纤维化所代替,进而演变为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都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目前,乙肝肝硬化的治疗手段还比较有限,而且疗效也不十分理想。
为了提高乙肝肝硬化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开始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程度,同时也有助于减少肝硬化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羟基脲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另一类是氨基酰腺嘌呤类药物,包括阿德福韦、特丙鲁韦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逆转录过程,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研究表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乙肝病毒的感染和肝脏炎症的程度,从而大大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等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也得到了减轻,同时病毒载量和病毒标志物也显著降低。
而阿德福韦和特丙鲁韦等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则显示,这些药物也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纤维化程度,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尽管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乙肝肝硬化的预后效果,但是该治疗方案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副作用。
首先,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治疗,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来维持在体内的药物水平。
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诱发药物耐受性和耐药性的产生。
其次,这些药物也存在一定的肝毒性,可能对患者的肝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乙肝肝硬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但是应该重视其副作用和不足之处,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严密的监控,以确保其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安全性的保障。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益处和风险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缪晓辉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核苷类药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给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带来的益处非常明显,但药物副作用亦不可忽视。
我国感染科医师和肝病科医师对核苷类药物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核苷类药物的处方量仍然在增加。
临床上抗病毒方案的决定,包括初始用药的选择、治疗过程中的监测、治疗后用药方案的修改、药物副作用的处理等,也日趋规范。
但是,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如何全面和准确地评估核苷类药物的受益与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核苷类药物的优势,最大可能地规避其潜在风险,仍然是当前和今后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预后关系的启示中国台湾学者开展的持续时间长达年、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乙肝病毒基因载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慢乙肝转归关系的()研究[、],其结果引起了全球感染病和肝病学者的高度重视。
该研究揭示了在没有药物干预的所谓自然状态下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尤其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饮酒、吸烟、抗原状态、转氨酶水平和载量等,在这些因素中乙肝病毒载量的基线水平以及持续维持水平是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载量<拷贝和≥等于拷贝两组人群的累计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和;肝癌累计发生率分别为和;同时还证实,无论是肝硬化还是肝癌的发生率,都与的拷贝数呈载量依赖关系。
还尤其指出了,载量为~拷贝的人群,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于拷贝的人群,这对欧美指南确定的抗原阳性慢乙肝患者载量≥作为启动抗病毒治疗标准是否合适提供了借鉴资料。
不过,美国肝病学会慢乙肝实践指南没有降低载量的“门槛”[];欧洲肝病临床实践指南把抗原阳性和阴性慢乙肝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载量标准定为≥[]。
研究尽管揭示的是自然状态下病毒含量与转归的关系,但是研究结果却明确地提示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病毒含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核苷类药物、乙肝疫苗对HbsAg“转阴”效果的10年观察应子勇普遍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治疗效果,但是又有大量乙肝患者病情反复,乙肝病毒(HBV-DNA)转阴(即低于检测限,<1000IU/ml——下同)之后又再次上升,还常常出现病毒变异YMDD(+)等现象。
如何减少、避免或消灭乙肝的复发,根治慢性乙肝,使HbsAg“转阴”是每个肝病工作者和广大乙肝患者必须考虑的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只有HbsAg 转阴了,HbsAb转阳了乙肝才能根治。
作者想: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预防肝癌等方面是有着非常肯定和非常巨大的作用的,是否对于乙肝的HbsAg“转阴”也有效果呢?!于是2005年以来,作者以“摸着石子过河”的方式,试着给个别核苷类治疗后出现“病毒变异,病情复发,难以治疗的乙肝患者”加用了乙肝疫苗免疫治疗。
当时没有明确的方法,也没有明确而周密的计划,有一个月注射一次的,也有二、三个月一次的,有5ug/次的、15ug/次的、也有20ug/次的,也没有严格的随访。
到了2007年,从乙肝三系定量检查后,发现有的患者注射乙肝疫苗后HbsAg值慢慢降低了,HbsAb值慢慢升高了,到了2008年,有个别患者HbsAg转阴了,HbsAb转阳了。
由于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相关信息,要求用乙肝疫苗治疗患者越来越多了,于是我们对要求乙肝疫苗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登记、观察。
置定了“乙肝疫苗20ug/0.5~1.月/次,皮下注射,每2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三系一次,每3~6个月复查HBV-DNA一次”的治疗方案来治疗、观察,而且要求每个患者在门诊病历上签名后才开始治疗。
2011年4月,医务科某领导因为“没有乙看到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文献,为了“避免产生医疗纠纷”,为了“医疗安全”决定暂时中断乙肝疫苗治疗乙肝的工作,如病人迫切要求注射乙肝疫苗,可由医师处方,医务科批准再注射。
所以,实际上就中断了乙肝疫苗治疗乙肝的工作。
7年间以核苷类药物+“乙肝疫苗”治疗的乙肝患者约160多例,到2015年已经有10年了,其中得到“根治”痊愈的即“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HBV-DNA转阴(<1000IU/ml),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即HbsAg <0.50ng/ml),乙肝表面抗体转阳(即HbsAb>10.00miu/ml),HbeAg转阴(<0.50/PEIU/ml)”的有9例,半途而废的151例。
现在将其复查情况初步小结如下,以求抛砖引玉之效,如有谬误欢迎批评指正。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125例,女性35例,年龄23~70岁,乙肝病史3~30 年不等,在治疗前多数均已住院数次,而且均是在單用或联用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再加用乙肝疫苗免疫治疗的。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肝功能损害轻重不一,HBV-DNA值高低不一,有>10000的,有<1000的,均HbsAg阳性,HbsAb阴性,HbeAg有阳性的,也有阴性的。
2、治疗方法:乙肝疫苗20ug/次/0.5~1月,皮下注射,疗程5~20次不等。
治疗中每2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三系一次,3~6个月复查HBV-DNA一次.。
3、治疗结果:(1)“痊愈”(乙肝表面抗原转阴)9例,男性5例,女性4 例,年龄18~60岁,内20~29岁4例、30~39岁2例、40~49岁2例、60岁1例、注射疫苗6~30次不等,痊愈时间08年1例、09年2例、10年5例、11年4月前1例。
治疗后均肝功能长期正常,HBV-DNA长期阴性,HbsAg转为阴性(<0.50),HBsAb转为阳性(>10.00),HbeAg阴性(<0.50)。
3例在仃用疫苗后HbsAb继续增长。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2)、中断乙肝疫苗治疗病例现状中断治疗151例,男性120例,女性31例,年龄18~70岁,治疗时间3~20个月,注射疫苗3~30次不等,累计注射乙肝疫苗900来次,其间复查肝功能,乙肝三系,HBV- DNA等1000多次,复查结果是:90%以上肝功能保持正常,HbsAg值慢慢降低,HbsAb水平慢慢升高,HbeAg转阴,HBV- DNA阴性、其余10%左右HbsAg水平上下波动,HbsAb始终为阴性(0.00),少有肝功能恶化者。
中断疫苗治疗后病例概况,复查中断治疗病例30例,70%病情稳定,30%病情退步,大部分病例HbsAg值回升到治疗前水平,曾经出现的微量HbsAb 又再次消失下降到0.00,部分病例HbeAg又由阴性回到阳性,由小三阳变为大三阳,3例病情恶化死亡。
二、病案举例1,根治病例例1、左某某,男性,45岁,门诊号255289,患慢性乙肝,乙肝大三阳“(定性)”20多年,先后住院2次,2003年5月复查时乃为“乙肝大三阳”,HBV- DNA>100000IU,ALT 320u,开始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半年后肝功能正常,HBV- DNA转阴,在持续用拉米夫定治疗中,2006年5月后又感到乏力不适,ALT上升到268u, HBV- DNA上升到1000000 IU,乙肝病毒YMDD(+),逐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
2007年4月肝功能、HBV- DNA 再次复常,HbeAg转阴,开始加用乙肝疫苗免疫治疗,方法是;20ug/次/月,皮下注射,每2~3月复查肝功能,乙肝三系一次,每3~6个月复查HBV-DNA一次。
左某某的部分肝能功、乙肝三系等检查及治疗情况见表一。
表一、左某某部分肝功能、乙肝三系等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 限于条件患者往往只願意做乙肝三系定性检查,以后才作乙肝三系定量检查。
表一可见,患者在乙肝疫苗免疫治疗前HbsAg值已经不是太高,治疗后HbsAg 水平在慢慢降低而最终转阴(<0.50),HbsAb水平在慢慢上升而最终转阳(>10.00)达到14.12,HbsAg与HbsAb呈此消彼长的关系。
HBV- DNA、HbeAg 也保持阴性,不再有病毒变异了,乙肝痊愈了。
目前患者健康状况良好。
例2、某某华,男性、60岁,工人,门诊号3066,患慢性乙型肝炎25年,曾经住院治疗5次,均为乙肝大三阳,病程中曾经出现过”黄疸,腹水,消化道大出血,蛋白倒置,血小板减少”等等,每次均经过综合治疗抡救后才“好转出院”。
2002年复查时,肝功能ALT 269u,A/G=0.85/1,乃为乙肝大三阳肝硬化,HBV-DNA达7拷贝,开始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半年后肝功能正常,HBV-DNA转阴,3年后(到2005年),病情再度加重恶化,发现乙肝病毒变异YMDD(+),逐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病情再度缓解,到2008年乙肝“大三阳”已经转为“小三阳”了,HBV-DNA也再次转阴了,患者从其他病人那里得到“乙肝疫苗治疗可以转阴”的信息,也要求用乙肝疫苗治疗。
治疗方法同例1.。
治疗观察过程中复查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三系,HBV-DNA等50多次。
其部分肝能功、乙肝三系,HBV-DNA等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见表二。
表二、某某华的部分肝能功、乙肝三系等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例2用乙肝疫苗免疫治疗 1.年后才出现HbsAg水平逐步降低,出现微量HbsAb,2.5年后最终达到HbsAg转阴和HbsAb转阳,HbsAg和HbsAb也是呈此消彼长的关系。
例2“中断治疗”后乃自己主动要求数次注射乙肝疫苗,几年来其HBV- DNA、HbeAg始终乃是阴性,达到了“痊愈”,目前健康状况良好。
2、中断治疗病例例3、周某某,男性,45岁,教师,门诊号27804,患慢性乙肝4~5年,为乙肝大三阳患者,患病后几乎每年住院1~2次,2005年5月开始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转阴,HbeAg转阴,2006年10月开始加用乙肝疫苗免疫治疗,用法是;开始5ug/次/月,后来10ug/次/1~2月,再后来是20ug/次/1~2月,均皮下注射,中间曾经失访,到2008年1月累计注射15次后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300.0,HbsAb0.0,0,HbeAg0.00,抗Hbe>16。
2010年6月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252.45,HbsAb0.08,HbeAg0.00,抗Hbe0.36。
2011年1月后考虑再用乙肝疫苗治疗,改为20ug/次/月治疗,注射3次后就中断治疗了,2014年3月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300.00,HbsAb,0.00,抗Hbe0.09,HBV-DNA阴性。
例3虽然应用乙肝疫苗时间较早,较长,HbsAg没有转阴,但很难讲是治疗失败,10多年来,患者肝炎病情没有复发,HBV-DNA持续阴性,更没有病毒变异,肝功能始终正常,也没有再住院,能天天上班,健康状况良好,说明效果还是有的。
但是该例的治疗是有不足的,假如能继续反复、多次、足量注射乙肝疫苗,HbsAg转阴或是可能的。
例4、某九某门诊号433162 男性,37岁,农民,发现患乙肝5年2009年6月开始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010年5月加用乙肝疫苗,2010年4月终止乙肝疫苗治疗,其部分肝功能,乙肝三系等检查情况及治疗情况见表三。
表三、某九某部分肝功能,乙肝三系等检查情况及治疗情况例4乙肝疫苗治疗后HbsAg值曾经降到72.94,HbsAb值曾经升到74.94,仃用乙肝疫苗后HbsAg开始升高从72.94升到222.58再升到>300.0,HbsAb开始降低从74.94降到42.03再降到阴性(4.45,<10.00)。
HbsAg阳性时HbsAb 即使阳性达到74.94也是不能保持长期阳性,假如本例能继续乙肝疫苗治疗,HbsAg进一步降低,HbsAb进一步升高,乙肝根治是有希望的。
例5、某某文,门诊号343287,男性,工人,患乙肝3~4年,出院后肝功能经常不正常,2009年开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010.5月加用乙肝疫苗免疫治疗,2011.3中断乙肝疫苗治疗。
其治疗前后部分肝功能,乙肝三系等检查情况及治疗情况见表四。
表四、某某某治疗前后部分肝功能,乙肝三系等检查情况及治疗情况例 5 应用乙肝疫苗之前,由于核苷类药物的作用,已经由大三阳变为小三阳,HbsAg已经降到30.21,2010.11应用乙肝疫苗8个月后HbsAg一度消失,HbsAb值上升到66.91,治疗9个月(2010.12)后HbsAg下降为19.88、HbsAb为5.62,乃未“根治”。
11年3月中断疫苗治疗,2个月(11.5)后HbsAg开始回升,从19.88升到30.56再升到300以上,HbsAb开始降低,从5.97降低1.09,HbeAg由阴性到阳性(>100)。
中断疫苗治疗后HbsAg升高了,HbsAb降低了,小三阳又变为大三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