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小说的叙事角度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小说创作中的视角选择视角是小说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不同的视角选择会影响整个故事的叙述效果和读者的视角。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和故事情节来选择适合的视角,以达到最佳的故事叙述效果。
第一人称视角是最常用的一种视角。
这种视角非常有个人化,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人公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让故事更具情感共鸣,让读者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然而,第一人称视角也有其不足之处。
由于视角受限于主人公的认知范畴,读者只能了解到主人公所知道的信息,无法了解其他角色的想法和行动。
若主人公的经历过于复杂,其记忆也会出现漏洞,影响故事叙述的真实性。
因此,在故事情节复杂、众多角色的小说中,如何准确地表达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就成了一个难题。
这时,就需要使用第三人称视角。
这种视角有时候也称为“客观视角”,可以让作者更为客观地描述故事情节和每个角色的动态。
第三人称视角有时候可以让作者穿梭于不同的场景之间,同时描写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思想,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故事情节。
然而,第三人称视角也有其不足之处。
不同于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缺乏“人性化”的特点,难以深刻揭示每个角色内心世界,读者也难以深入融入故事情节中。
此外,在传达情绪和感受时,第三人称视角也会有所不足。
在写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视角选择,即“多角度视角”。
这种视角可以让作者在写作中自由地切换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间的关系。
相比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多角度视角更为灵活,可以针对不同角色切换视角,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视角。
但是,使用多角度视角也不是没有风险。
在不同角色的视角切换时,需要注意每个角色的口音、行为和想法的不同,避免出现混淆和不真实的情况。
综上所述,小说创作中的视角选择需要根据故事情节和需求来进行选择。
第一人称视角可以深入地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第三人称视角则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视角和更为整体的故事情节展示,而多角度视角可以在这两种视角之间兼顾。
现代小说中的叙事结构与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样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视角选择吸引着读者。
叙事结构如同建筑的框架,决定了故事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视角则像观察世界的窗口,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在现代小说中,这两个要素的创新运用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叙事结构是小说的骨骼,支撑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传统小说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情节。
然而,现代小说常常打破这种单一的模式,采用更加复杂多变的结构。
比如,倒叙结构会先揭示故事的结局或关键情节,然后再逐步回溯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这种手法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故事背后真相的欲望。
再如,多条线索并行的叙事结构在现代小说中也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同时讲述几个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线,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整合和理解这些线索,从而获得更加深入和全面的阅读体验。
还有一种环形叙事结构,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
这种结构使得故事具有一种循环往复的意味,暗示着命运的无常或者某种永恒的主题。
视角则是小说的眼睛,决定了读者看到的内容和角度。
全知视角是传统小说中常见的一种,叙述者仿佛无所不知,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
这种视角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故事的全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读者的自主探索和思考。
而现代小说中,更多地采用了有限视角。
比如第一人称视角,以“我”的经历和感受来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了故事中的一切。
但这种视角也存在局限性,因为“我”的视野和认知是有限的,可能无法完整地展现整个事件的全貌。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则通过聚焦于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人物,以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故事。
这种视角在保持一定客观性的同时,也能让读者深入了解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视角——多重视角。
作者通过让不同的人物分别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从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真题回放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2011年浙江高考卷本文有修改问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分析:本题考查作品的叙述视角、人称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的能力;小说叙述角度主要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两种;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阅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作品是运用了哪种视角和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无限;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此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叙述,但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只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这一点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此外,叙述视角的作用还可以从行文构思上考虑:让构思新颖独特,是全文的线索等;参考答案:第三人称;效果: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小说的叙事角度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小说的叙事角度一、叙事角度的含义叙事角(P256)叙事=讲故事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
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
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
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
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
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⑴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⑴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⑶观察者叙事(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通过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⑴全知叙事例文: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
”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
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
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
小说的叙事角度一、叙事角度的含义叙事=讲故事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
于是叙事角度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
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
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
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
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1)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1)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3)观察者叙事(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通过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⑴全知叙事例文: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乌鸦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
”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
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
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
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
语文小说叙事角度知识点做阅读题不要急着去做题。
做题之前,必需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从题目入手,思索题目主要想记叙什么,说明什么物,议论什么等,然后进入正文作浏览。
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小说叙事角度学问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语文小说叙事角度学问点1.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角度这种视角最明显的特点是小说的表达者对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无所不知,不但了解小说中的全部详情的进展,而且了解小说中全部人的心理动态。
表达者不直接出如今作品中,而是像局外人一样处于情节外,客观的表达和介绍情节、事件和人物。
作为情节、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由于叙事角度来自于局外,所以角度即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
这样表达者就可以跟踪人物去表现他,像隐身人一样,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探究。
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呈现宏观的场景,也能呈现人物意识的微观流淌。
因此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表达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把握宽敞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表达冗杂的故事线索。
2.第一人称阅历视角度第一人称视角即由“我”自己的言语讲故事,讲解并描述的内容也仅限于“我”理应知道的或感兴趣的。
同时,“我”讲的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对发生的事件提出自己的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解释,但读者却可以对“我”的主观性或局限性加以更正或补充,第一人称阅历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表达者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简洁产生悬念。
一般来说,这种表达比较自然亲切,因为主人公“我”直接与读者沟通,读者直接从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从而使读者能马上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主人公共同共享忧虑与欢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方式可以使小说不露出选材的痕迹,使得情节的跳动与推动和场面的转换更为自由,又便于将表达、描写、抒情、议论融合交叉,有利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集中。
同时这种方式使、表达者、人物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真实感,但是这种方式也必定会产生另一种局限,就是在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中,表达者“我”不行能总是作家本人,因为亲身经受毕竟有限,但作家又不情愿放弃这个审美效果较浓的表达角,随着小说表达的进展,虚拟的“我”便应运而生,这时作品中的“我”照旧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可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误认这个“我”就是作品本人了。
小说的叙述角度一、定义:作家写作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
二、分类: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这两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三、人称: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承担的。
第一人称: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抒情,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③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 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小说之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分析作者:陈玉驹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9年第08期从本质上讲,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叙述有关“人”的事情。
我们研究小说,就是要研究“小说说了些什么”,“小说是如何说的”以及“小说为何如此说,而不那样说”。
一、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
另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
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真实亲切,便于抒情。
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伙计;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祝福》中的“我”。
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和读者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顺序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顺叙,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如实交代。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设置悬念,增强兴趣,读来波澜起伏。
插叙,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斷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一般用“原来”一词,作为标志。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而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小说的叙事角度一、叙事角度的含义叙事角(P256)叙事=讲故事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
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
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
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
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
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⑴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⑴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⑶观察者叙事(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通过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⑴全知叙事例文: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
”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
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
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
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
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
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
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角度的特点,就在于“全知”: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角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⑵参与叙事例文:清晨,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想道。
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狐狸急忙跑到那棵树下卧下来,脸向上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
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昂起头闭上眼,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啊!她已经上了我的圈套。
”狐狸简直有些欣喜若狂了。
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
狐狸狡猾地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
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
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参与叙事的角度,就是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的。
由于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比全知叙事更接近于实际生活;同时也连贯、富于条理,因为所有事件的发生,所有的人物都是用一个价值标准去看待、衡量的。
⑶客观叙事客观的叙事角度,虽然也使用第三人称,却很像摄影机,作者完全处于画面之外,只写出所见所闻,而不写他未见未闻的事。
这使作者与他的故事之间的距离拉大,读者必须自己最大限度地来理解故事。
海明威的许多短篇都是采用这种叙事角度。
例文:清晨,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飞过。
“啊,我真想吃那块奶酪。
”狐狸悄悄地说。
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时,狐狸跑到那棵树下卧下来,脸向上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
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昂起头来,闭上眼睛,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她一开口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
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对乌鸦说:“谢谢你,乌鸦小姐。
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好像很得意,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时,故事是由故事里的某一个人物讲述的。
这使故事显得真实,好像某人正在给你讲故事;同时也使故事更令人信服,于是就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第一人称叙事可以造成戏讽、幽默等效果。
如故事通过一双“幼小的眼睛”看到,与从一个傻子的嘴里讲出,都是第三人称叙事难以做到的。
弊端是,不能有效地描写人物心理;同时叙事人必须活到故事的最后,否则故事就会让人难以置信。
⑴主要或次要人物叙事例文:清晨,我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块奶酪。
我是一个很聪明的狐狸,所以我决定把那块奶酪弄到手。
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我就在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我冲着它说:“乌鸦小姐,早晨好!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我想,这下行了吧。
然而乌鸦拍拍翅膀挺挺胸脯。
“哦,”我心里暗暗地高兴。
“它是想让我再恭维它几句吧。
”于是我继续说:“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愚蠢的乌鸦昂起头来,闭上眼睛,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当然它一开口唱歌,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落到我跟前。
“谢谢你,乌鸦小姐。
”我讽刺地说。
“为表达对你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我很得意,把那块奶酪吃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拔腿就走。
如果用故事里的次要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结果就是:一天清晨,我衔着一块奶酪在天空上飞过的时候,看见一只狐狸。
当我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时,狐狸便在这棵树下坐下来,扬起头来冲我喊:“乌鸦小姐,早晨好!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我知道人们都很赞赏狐狸的聪明。
因此我听了狐狸的这番甜言蜜语非常高兴,于是我拍拍翅膀,挺挺胸。
狐狸接着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能给我唱支歌吗,美人儿?”我想审美能力这么高的动物,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很合理的。
我应该答应它的要求。
于是,我挺起胸,闭上眼,张开口唱起来。
你可以想象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除我之外谁都会想到奶酪将从我的嘴里掉出来,落到树下的狐狸跟前。
我恐惧地望着狐狸把奶酪吃得干干净净,然后那只狡猾的狐狸又说了些什么忠告我的话——千万不要听信那些献媚的人。
它说得有些道理。
可它对我唱的歌却一个字也没有说,它喜不喜欢我唱的歌呢?⑵观察者叙事如同第三人称叙事,观察者(报导者)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可以使故事完全客观——叙事者只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加评论,不加解释。
这就产生一种戏剧性效果,叙事节奏也比故事里的人物讲述慢得多。
例文:一天清晨,我看见一只乌鸦从空中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它被一只狐狸发现了。
我这个对动物本性很敏感的观察者,就马上记录下狐狸与乌鸦之间所发生的事。
当乌鸦落在附近的一棵树上的时候,那只狐狸也在那棵树下坐下来,仰面朝天冲着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你的羽毛多么娇美!你的眼睛多么明亮!”那只乌鸦拍拍翅膀,挺挺胸。
狐狸接着说:“你长得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
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毫不犹豫地挺起胸脯,抬起头,闭上眼睛放声唱了起来。
它一开口,奶酪便从它的嘴里掉了出来,落到狐狸跟前。
狐狸咧开大嘴直笑。
我听见它说:“谢谢你,乌鸦小姐。
为感谢你的奶酪,我要给你一个忠告: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说完之后,我见它把奶酪吃得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三、叙事角度的转换在某些作品里,叙事角度有时被更换。
如: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摸样,跟着也来坐下。
(《水浒传》第九回)《水浒传》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此例中“看时”开始,则是李小二眼中所见,很生动地表现了他满腹狐疑的心理,制造了一种特殊紧张的气氛。
是由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转为第三人称参与叙事。
再如鲁迅的《祝福》。
“写什么→怎样写”是作家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写”则令读者大伤脑筋。
任何一篇或一部小说都有自己的叙事角,就如任何一篇或一部小说都有“叙述”、“描写”一样。
作家想采用什么样的叙事角是技巧问题,采用这样的叙事角要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效果,则是创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书目:1.《叙事学导论》,罗钢,云南人民出版社。
2.《小说叙事学》,徐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小说修辞学》,布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练习题(一)分析下列节选的作品片段,指出它们使用的是哪一种叙事角度。
1.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2.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
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它唤醒了我的记忆,象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老舍:《月牙儿》)3.象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的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
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
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
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
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鲁迅:《示众》)(二)使用恰当的叙事角度改写寓言《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
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
狼就故意找茬,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
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
”“就算这样吧。
”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