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板块赏析示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7
第一单元学业水平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让世界望见张凡①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验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须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
②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旧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让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诗译成英文也可以这样美。
说“再次”,是因为前段时间还被翻译家许渊冲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领会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呈现时的神与韵。
翻译家们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③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在美版“知乎”Quora 上,有不少人发帖探讨“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许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探讨共享自己宠爱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沟通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终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
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④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快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胜利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过关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检测(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于政治言说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第一单元书愤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中原北望气.如山(悲愤)B.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能守边的将领)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D.千载谁堪伯仲..间(指兄弟)【解析】引申为不相上下。
2.下列诗句没有包含“衬托”技巧的一项是( B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C.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D.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解析】A.用后宫三千佳丽的失宠来衬托杨贵妃的得宠;C.用木石的无感来衬托人心的有感;D.用古代的送别之情衬托今日的送别之情。
3.下列诗句,没有包含“反问”技巧的一项是( C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C.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解析】该项为设问,自问自答。
4.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满园,但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今之萧条之景,于今昔对比中写出了世事变幻之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的悲愤之情。
一个“空”字,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解析】应是恬淡、清新的意境。
5.对下面各首诗主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登高》写出了去国怀乡、病魔缠身、漂泊潦倒之辛酸,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B.《蜀相》是怀古之作,诗人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却报国无门,追念名相(诸葛亮)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感情。
第1课赏析示例长恨歌记一记1.字音(1)回眸.( )(2)粉黛.( ) (3)凝脂.( )(4)骊.宫( ) (5)鼙.鼓( ) (6)城阙.( )(7)千乘.( ) (8)花钿.( ) (9)萦纡..( )(10)旌.旗( ) (11)踌躇..( )(12)马嵬.( ) (13)悄.然( )(14)霜华重.( ) (15)玉扃.( )(16)参差..( ) (17)仙袂.( )(18)飘飖.( ) (19)凝睇.( )(20)人寰.( )答案:(1)móu(2)dài(3)zhī(4)lí(5)pí(6)què(7)shèng(8)diàn(9)yíng yū(10)jīng(11)chóu chú(12)wéi(13)qiǎo(14)zhòng(15)jiōng(16)cēn cī(17)mèi(18)yáo(19)dì(20)huán 2.词义(1)汉皇重色思倾国..倾国:(2)春从春游夜专夜..专夜:(3)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4)宛转..蛾眉马前死宛转:(5)云栈萦纡..登剑阁萦纡:(6)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7)耿耿..星河欲曙天耿耿:(8)玉容寂寞泪阑干..阑干:(9)钗擘.黄金合分钿擘:(10)但令..心似金钿坚但令:答案:(1)倾国之美,绝代美女(2)专宠(3)可爱、可羡(4)凄楚缠绵的样子(5)曲折环绕(6)任马前行(7)天色微明的样子(8)纵横(9)用手分开(10)只要辨一辨1.一词多义(1)顾①君臣相顾尽沾衣( )②大行不顾细谨(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绝①此恨绵绵无绝期(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1)①看②考虑③探望,拜访④难道,反而(2)①断绝②横渡,横穿③陡峭的④封闭的,隔绝的2.词类活用(1)千乘万骑西南..行:(2)西.出都门百余里:(3)东.望都门信马归:(4)上.穷碧落下.黄泉:(5)梨园弟子白发新.:(6)春宵苦.短日高起: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南(2)名词作状语,向西(3)名词作状语,向东(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形容词作动词,新增(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3.古今异义(1)六宫粉黛无颜色..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长恨歌[根底稳固层]1.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可怜..光荣生门户B.迟迟..钟鼓初长夜C.遂教方士殷勤..觅 D.其中绰.约.多仙子D[A项,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B项,古义,缓慢悠长;今义,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
C项,古义,反复屡次;今义,热情而周到。
D项,古今义相同,都是“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轻盈的样子〞。
]2.以下对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遂.令天下父母心遂:于是B.为.感君王辗转思为:为了C.犹.似霓裳羽衣舞犹:还D.云鬓半偏新.睡觉新:刚刚B[B项中的“为〞意为“因为〞。
]3.以下有关?长恨歌?中的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一〞和“百〞形成映衬,“百媚生〞又和“无颜色〞形成比照。
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见出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为后文写她受到独宠做铺垫。
“粉黛〞指六宫女子的化装用品。
B.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夜晚宫殿中流萤乱飞,玄宗愁闷无语,“悄然〞相思。
一盏孤灯相伴,灯草挑尽,仍然辗转难眠。
萤火虫的微弱光亮与无边的夜色形成比照。
C.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西宫、南苑到处都是枯黄的秋草;台阶上落满了红叶,无人清扫。
这两句衬托出唐玄宗居处的荒凉和晚年生活的痛苦孤独、寂寞凄凉。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杨贵妃身居仙山,生活寂寞;听到唐玄宗派遣使节到来,她如玉的容颜流满了清泪,就好似一枝带雨的梨花。
这两句写出了她的凄美、哀怨。
A[“粉黛〞代指六宫中的美人。
]4.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长恨歌?中描摹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观照、比照,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
湘夫人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子降兮北渚.渚:洲B.蛟何为兮水裔.裔:边C.夕济.兮西澨济:成功D.将腾驾兮偕.逝偕:同【答案】C(济:渡水)2.下列对诗句的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葺之兮荷盖”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 --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 -—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D.“聊逍遥兮容与” —- 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答案】D(应为“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3.下列对《湘夫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向往之情的诗作,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诗中多处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C.诗中用佳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的艺术手法。
D.《湘夫人》以方言为主,主要为五七言,兼有六言,每个分句皆用“兮”字,句式变化灵活。
这种“骚体”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创新。
【答案】D(主要是六言,兼以五七言)二、文本阅读阅读《湘夫人》全文,完成后面的题。
4.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5.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执着、深挚的爱情,与现实中不得与湘夫人相见形成鲜明的对比。
6.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基础巩固层次(A)]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倾.国(qīnɡ)回眸.(mú)霓.裳(ní)粉黛.(dài) 鼙.鼓(pí) 千乘.(shènɡ)萦纡.(yú) 姊.妹(zǐ) 驭.气(yù)仙袂.(mèi) 凝睇.(tì) 花钿.(diàn)【答案】“眸”应读móu,“纡”应读yū,“睇”应读dì。
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钟鼓初长夜..光彩生门户B.迟迟C.遂教方士殷勤..多仙子..觅D.其中绰约【解析】A项,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可怜。
B项,古义,缓慢悠长;今义,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
C项,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
D 项,古今义相同,都是“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轻盈的样子”。
【答案】 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遂.令天下父母心遂:于是B.为.感君王辗转思为:为了C.犹.似霓裳羽衣舞犹:还D.云鬓半偏新.睡觉新:刚刚【解析】B项中的“为”意为“因为”。
【答案】 B4.名句默写。
(1)姊妹弟兄皆列土,________________。
九重城阙烟尘生,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宛转峨眉马前死。
________________旌旗无光日色薄。
(3)归来池苑皆依旧,________________。
夕殿萤飞思悄然,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梨花一枝春带雨。
________________,夜半无人私语时。
【答案】(1)可怜光彩生门户千乘万骑西南行(2)六军不发无奈何峨嵋山下少人行(3)太液芙蓉未央柳孤灯挑尽未成眠(4)玉容寂寞泪阑干七月七日长生殿[阅读提升层次(B)](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
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第一单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 .白日沦.西河 沦:落下 B .气变悟时易.易:变换 C .不眠知夕永..夕永:下午长 D .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忽然 【解析】 夕永:夜长。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 .⎩⎪⎨⎪⎧行止犹自由..汝岂得自由..B .⎩⎪⎨⎪⎧不许稍绸缪..未雨绸缪..C .⎩⎪⎨⎪⎧映阶碧草自.春色花自飘零水自.流D .⎩⎪⎨⎪⎧忧思独.伤心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进来,清冷的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B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C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排着队形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D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友人的人影像疾驶而去的轮船,让人望而兴叹。
【解析】 应为“友人坐着轮船疾驶而去,让人望而兴叹”。
4.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BD )A .词从派别上分,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后者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所抒之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B .苏门四学士指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
C .《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都属于词集。
D .《珠玉词》《白石道人歌曲》《雨霖铃》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姜夔、柳永。
【解析】 B 项中苏门四学士是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D 项中《珠玉词》应为《漱玉词》。
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5~7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一单元第一板块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闺.(ɡuī)回眸.(móu)玉扃(jiōnɡ)马嵬.(wéi)
B. 霓.裳(ní)骊.宫(lí)鼙.鼓(bí)仙袂.(mèi)
C. 云鬓.(bìn)花钿.(tiàn)萦纡.(yū)龙驭.(yù)
D. 衾.寒(qīn)临邛.(gónɡ)钗擘.(bò)霓裳.(chánɡ)
解析:B项,“鼙”读pí;C项,“钿”读diàn;D项,“邛”读qiónɡ。
答案:A
2. 填在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三千年来,诗坛________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得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2)《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________。
A.呈现圭臬B.涌现规范
C.涌现圭臬D呈现规范
解析:呈现:现出、露出;涌现:(人或事物)大量出现。
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用于书面语中。
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答案:C
3.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
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
....之貌。
B. 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春风桃李
....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
C. 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
....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这对夫妻因战乱而相互分离,本指望着比翼连枝
....、白首偕老,谁料想竟是殊途阻隔,老境凄凉。
解析:A.倾城倾国:比喻女子美貌;B.春风桃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C.虚无缥缈;形容虚幻渺茫,不可捉摸;D.比翼连枝: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答案:B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B. 电视剧《潜伏》、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形成了屏幕热播、专家热评、群众热议,成为广东影视重新崛起的重要标志。
C. 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投入的责任和合理的分配比例,所以地方政府倾向偏重于将资金投入到生产性的公共项目中。
D. 海外华人参政意识不强,跟欧美白人甚至非裔相比,华人不太擅长公共演说,这是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造成的。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群众热议”的后面加上“的轰动效应”。
C项,“倾向”和“偏重”重复,应删掉其一。
D项,句式杂糅,“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和“是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造成的”杂糅。
答案:A
5. [2014·西工大附中第五次适应性训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①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
②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
③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④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
⑤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
⑥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
A. ②④①⑤③⑥B.④②③①⑤⑥
C. ②①④⑥⑤③D④③②⑤⑥①
解析:根据逻辑顺序判断。
②句的“嗜好”是指前句的“喜爱文学书”;⑤和③存在因果关系;“一步一步”呼应⑥句的“从幼年到成年”。
答案:A
6. [2013·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能作简要分析,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的心情,能作简要分析,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绝句,诗歌的前两句写唐玄宗夜闻雨声,在“乱铃声里”因思念杨贵妃而“倍沾襟”,后两句议论,面对军中死去的将士,唐玄宗却“不动心”。
很明显,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唐玄宗不问六军生死、国家兴亡,只是念念不忘亡妃的荒唐行径暴露无遗,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答案: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以军中将士之死与杨贵妃马嵬之死作对比,谴责了君王“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行径。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生
[唐]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