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兵马俑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2
There is no desperate situation in the world, only people who are desperat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秦兵马俑》读后感7篇篇一:《秦兵马俑》读后感今天,我们刚刚学完了第十九课,课名叫《秦兵马俑》。
里面说秦兵马俑是世界遗产之一,非常大,分别有三个俑坑,一号坑最大,总面积有一万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里面的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这篇课文中分别介绍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形众多、个性鲜明。
兵马俑都有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还有很多陶马,它们几乎都跟真正的人一模一样,分不清是真是假。
读了__,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伟大,让我懂得了世界上的很多奇迹,都是辛勤劳动得来的。
篇二:《秦兵马俑》读后感昨天晚上,我在资源与学案读了《秦兵马俑》这一篇课文,读完后我记忆很深,因为,这篇__让我了解了兵马俑。
秦兵马俑位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兵马俑规模宏大,陶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
仔细观察,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诺有所思,好像考虑怎样互相配合,战胜对手;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我爱兵马俑,更爱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篇三:《秦兵马俑》读后感读了《秦兵马俑》一文,我感受到了很多,其中有:秦始皇不顾别人的感受,逼迫让努力建造兵马俑,并利用他们的智慧。
这个雄伟的工程和长城一样都是伟大的奇迹。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是惟妙惟肖的、是宏伟气势,总之,它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创举!我喜欢兵马俑!篇四:《秦兵马俑》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了《秦兵马俑》一课,学完后,我仿佛来到了兵马俑的面前,我看到了兵马俑非常的宏伟、规模巨大、结构严整。
当我看到时,我想到了秦始皇率领着庞大的军队,正在指挥作战,秦始皇兵强马壮,对方抵挡不住,最终被秦始皇占领了。
就这样,六个国家被统一了,秦始皇就这样统一了天下。
兵马俑有着无与伦比的高超技术,在7000个兵马俑里面,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
课题秦兵马俑课时数 2 第 1课时总课时数50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程序师生活动教学手记一、导入新课二、自读课文,三、检查、交流: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
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
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教学程序师生活动教学手记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
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课题秦兵马俑课时数 2 第 2 课时总课时数5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精选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篇一]苏教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3课《秦兵马俑》扩展阅读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秦国吞并了其他六个诸侯国后,第一次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对以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秦始皇从13岁登上王位,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墓。
据《史记》记载,当时从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和数以千计的工匠、军官,大约70万人为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陵墓,一直修了37年。
曾经主宰一切的秦始皇,也同样归于黄土。
他生前喜好巡游,在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里,五次远途出巡,大部分时间都在车轱辘上度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路上,只有49岁。
入土时,为了防止泄密,数千名参与建陵的能工巧匠被活活坑杀在墓中。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确定最高的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而皇帝都称自己为“朕”,皇帝用的大印,专称为“玺”,皇帝下的命令,则叫“诏”。
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
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1[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篇二]19* 秦兵马俑轻松起步1 我能为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兵马俑(tǒng yǒng).鹖冠(é hé).颔首(hán hàn).统率(shuài lǜ).目光炯炯(tóng jiǒng).2 汉字双胞胎,比比再组词。
3 巧手填词语,我能争第一。
暗下()听候()凝视()思念()身穿()手握()4 积累大比拼(借助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绝无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向披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我能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能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段话。
美术兵马俑教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掌握绘画兵马俑的基本技巧,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技能目标:学习并掌握绘画兵马俑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和构图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过程、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分析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如造型、线条、色彩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艺术。
3.绘画兵马俑的技巧:教授并指导学生绘画兵马俑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绘画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2.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绘画兵马俑的技巧,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绘画技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实验法:学生动手绘画兵马俑,通过实践提高绘画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美术教材,提供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绘画技巧的学习内容。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兵马俑和相关艺术知识。
3.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4.实验设备:准备绘画所需的画纸、画笔、颜料等设备,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绘画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给中国历史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这个时期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一、战国时期的基本面貌1.国家的形成在春秋时期,中国分裂成了许多小国家,其中有一些非常强大,比如齐、楚、韩和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状态,就是七个国家都相互独立,互相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状态。
这七个国家是:齐、楚、魏、赵、燕、韩和秦。
这种状态被称为“分裂割据的局面”。
2.社会的动荡与变化在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在这个时期,农民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且开始和贵族和官僚们展开争斗,争夺土地的产权。
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革命运动”。
3.军事的变革在战国时期,军事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战争方法的改变。
在这之前的春秋时期,中国的战争方法主要是靠步兵和战车,但是在战国时期,军队开始发展出新的战争方法,比如火器和骑兵等。
二、秦国的崛起1.秦国的历史背景在战国时期,秦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秦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
2.秦国的优势秦国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因为它有着许多的优势。
首先,秦国有着非常强大的军队,这是因为秦国的军事改革非常彻底,军队的组成也比其他国家更加规范。
其次,秦国还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来发展经济,比如开凿渠道和建造道路等。
这些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比其他国家更加发达。
3.秦国的扩张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非常分散,每个国家都只掌握着一小部分的土地。
---------------------------------------------------------------最新资料推荐------------------------------------------------------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件课题 13 、秦兵马俑课型新授课时 2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8 个,两条绿线中的 7 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 1 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它出土于西安以东 30 千米的临潼。
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 18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 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 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四、指导写字。
第7课兵马俑(活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 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三、尝试制作、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总结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 (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四、作品反馈、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7课兵马俑(活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造趣、导入课题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当地出土文物中有哪些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 (学生各说各自的见闻)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参观博物馆的艺术珍品吧! 二、观察赏析、描述评价 1.展示“彩陶舞蹈纹盆”的实物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彩陶盆形是什么样的?盆口与盆底有什么特点?
2.这个彩陶盆是制作于什么时代?想像彩陶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样的情景? 3.讲一讲它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总结:欣赏一件艺术珍品首先应了解其时代背景,观察其特点,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对准确完整的评述。
三、探讨研究、学习借鉴 1.展示四羊方尊(青铜器)、汉墓T型帛画(染织品)、玉凤(玉器)、彩绘陶鼎(陶器)等代表不同材质的珍品图片。
2.学生分组,结合课前查询的相关资料观察研究,分析每一种艺术瑰宝的历史年代、尺寸大小、造型设计、纹饰特点、材质用途以及艺术感受。
3.开小型报告会,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研究成果。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尊”是一种盛酒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体现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
T型帛画: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帛画可分上、中、下三部。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
玉风: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晶莹洁净。体扁,侧身回首状。可系绳佩带,造型优美传神,制作古朴简练,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罕见。
彩绘陶鼎: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
课件展示各种艺术瑰宝的图片。 四、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各组把四种艺术瑰宝的纹饰描下来,要求精细美观。 2.学生相互评价,师生一起讨论各种纹样的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品。 五、课后拓展、 调查了解 1.上网查询书中三种艺术品的相关资料。 2.课后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认真了解各种文物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第8课光影变幻(活动一) 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
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导入课题 1.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二、尝试表现 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 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深入感知 、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四、赏析作品 、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五、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 8 课光影变幻 ( 活动二 ) 教学目标 :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
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资料、图片、立方体、铅笔、纸。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展示《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 (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 (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 (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二、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展示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三、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四、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五、想一想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
第9课走向明天(活动一) 教学目标: 1、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2、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3、体验即将毕业时与母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集体制作班级留言板。 教学难点: 能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表现出独到的创意。 教学准备: 手工树、胶水、剪刀、水粉、教师名字设计等。 教学过程: 一、畅谈感想 讨论方案 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
2.讨论: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可以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提供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二、欣赏评述 探究方法 1.欣赏各种美术字。 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教师点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