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下)第三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13
10.螳螂捕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行思议”“茅塞顿开”“逍遥自由”“毫不介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建性地复述课文。
3.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4.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奇妙与才智。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开宗明义,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课题)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
)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许多,比如:蜻蜓、蚂蚁、蝴蝶、蚂蚱。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
(举例:青蛙、蛇、蚯蚓。
)3.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4.“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1.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精确吗?出示:诸侯国祸害不行思议固执劝阻侍奉茅塞顿开候。
请大家视察它们的字禀报隐伏毫不介意2.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相互提示订正。
3.再看两个形近字,出示:侯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4.引导组词。
5.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处死露水举起前爪6.指名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究竟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谁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吴王确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归纳】1. 画图策略: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清楚。
2. 分数转化成比策略:更容易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 解方程策略:可以直观的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变现出来。
4. 转化单位“1”策略:能够运用分数乘除法快速解答。
5. 综合分析策略:便于综合联系以前的旧知解决问题。
【练习题】1.爸爸今年X岁,妈妈今年X﹣2岁,10年后,他们相差()岁.A.12 B.2 C.82.小聪今年5岁,爷爷今年65岁,明年爷爷的年龄是小聪的()倍.A.10 B.11 C.123.四年级组成了一个正方形队列,准备参加学校课间操比赛,由于服装不够,只好减少33人,使横竖各减少一排,四年级原来准备()人参加比赛.A.1089 B.1024 C.2894.观察点阵的规律,第15个点阵应该有点数.5.爸爸和小明年龄的和是46岁,5年后爸爸比小明大22岁,爸爸今年岁,小明今年岁.6.有三个学生,他们的年龄一个比一个大3岁,他们三个人年龄数的乘积是1620,这三个学生年龄的和是岁.7.聪聪和明明的年龄之和正好是20岁,而他们的年龄相差6岁,又正好都是质数,聪聪和明明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8.在“五彩田园”一块边长是20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每隔5米插1面彩旗,且四个角都插,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9.同学们表演团体操表演,排成一个方阵,每行20人,一共排了20行,最外层有人,整个方阵一共.10.学校开联欢晚会,要在正方形的操场四周装彩灯,四个角都装一盏,每边装7 盏,那么一共要准备多少盏彩灯?【答案】1.B2.B 3.C4.60个5.34,126.36 7.(20﹣6)÷2=7(岁)20﹣7=13(岁)答:聪聪和明明的年龄分别是7岁、13岁.8.200÷5+1=41(面)41×4﹣4=160(面)答:一共要插160面彩旗.9.76,400人10.4×7﹣4=24(盏)答:一共要准备24盏彩灯.。
Unit 3 A healthy diet【本单元重点】●能够用一般现在时描述饮食习惯●能够正确区别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本单元难点】●能够用一般现在时描述饮食习惯【单词】healthy 健康的diet 饮食a little 一点a few 几个at a time 一次cola 可乐need 需要【重点短语】every day 每天much food 太多食物in the fridge 在冰箱里have to 不得不,必须go to the supermarket 去超市want to 想要come with me 和我一起have some cola 喝一些可乐too much 太多too heavy 太重have a rest 休息一下a healthy diet 健康的饮食drink water 喝水eat an egg 吃一个鸡蛋a lot of 很多a little 一点a few 几个every week 每星期at a time 一次【惯用表达式】1.Let’s go.我们走吧2.Ok.好的。
3.Oh no!哦,不!【知识点精析】1.描述某人吃/喝什么的句型:...eat(s)/have/has/drink(s)...【课文应用】 I/We eat a lot of noodles/meat.我/我们吃很多面条/肉。
【句型结构】主语 + eat(s) / have / has/ drink(s) + 表示数量的形容词或短语 +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复数(+其他).【重点解析】●此句型用于描述某人吃/喝什么。
●“表示数量的形容词或短语”可以是 some, many,a few,alittle, a lot of 等。
● a few 和 many 修饰可数名词复数;a little 修饰不可数名词;alot of 和 some 既可以修饰可数名词复数,又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
【生活实例】老师正在询问学生们的饮食习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John 是怎么说的:John:I have a lot of rice,a few eggs and some fish for breakfast.我早餐吃很多米饭、几个鸡蛋和一些鱼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辅导讲义教学内容第三单元比例知识重点1、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2、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3、比例的性质:内项×内项=外项×外项特别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都不能为零。
4、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数。
5、比与比例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特别地:单位要统一7、比例的应用: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1.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1)可以分别求出它们的比值,看比值是否相等。
(2)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内项之积2.把四个数组成比例常用的三种方法(1)根据比值相等组成比例(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3)根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排序组成比例。
例如1:4=5:20(或20:5=4:1),所以1,4,5,20可以组成比例3.解比例的方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外项乘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未知项的值(注:在转化过程中比例的内项、外项要严格区分。
)例1 小明家上个月用了12吨水,水费是30元,小红家用了15吨水,小红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用比例解)【分析与解】由题意可知水费的单价是不变的,设未知数,根据比例即可求出小红家上个月的水费。
解:设小红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30︰12=x︰1512x=15 30x=37.5答:小红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7.5元。
1.下面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的是( )A .10:12和35:42B 20:10和60:20C .4:3和60:45D 35:7和15:32.下面四组数中,可以组成比例的是( )A .2、5、3、4 B.2、4、6、8C 2、9、3、6D 3、2、1、73.如果6x=5y ,那么( )A .x 与y 的比是5:6B x 与y 的比是6:5C y 与x 的比是 6:5D 无法却定4.能与3254:组成比例的比是( )A 6:5 B. 8:15C 15:8 C .5:65.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______6.按糖和水的比为1:19配制一种糖水,这种糖水的含糖率是______%,现有糖50克,可配制这种糖水_______克8.下列哪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自然资源不属于矿产资源的是()。
A.岩石B.石油C.矿物D.海洋2.下列自然资源属于气候资源的是()。
A.土壤B.空气C. 海洋D.冰川3.煤、石油、天然气是远古时代生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可燃性矿物质,它们的形成与()有关。
A.风能B.太阳能C.地热能D.水能4.()资源为波浪、潮汐和风力发电提供条件。
A. 石油B.矿物C.海洋D.气候5.()来自地球深处,这种热能储量非常大,且越往地下越热。
A. 地热能B.核能C.潮汐能D.太阳能6.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地热资源B.石油资源C.天然气资源D.煤7.()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它们所产生的废弃物提供的能量,蕴藏在薪柴、玉米、藻类、稻壳、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中。
A.潮汐能B.生物质能C.地热能D.太阳能8.生产一条牛仔裤不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有()。
A.石油B.金属矿物C.森林D.阳光和空气9.()资源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是巨大的储水库,保护淡水资源。
A.海洋B.石油C.气候D.热带雨林10.太阳、空气、风属于()资源。
A.水B.矿产C.生物D.气候11.天然气的用途有()。
A.制造氮肥B.燃烧发电C.炼制汽油D.加工成塑料12.燃气热水器工作时使用的是()能源。
A.石油B.太阳能C.电能D.天然气13.下列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A. 土壤资源B. 矿物资源C. 森林资源D.动物资源14.下列不是守护自然资源的方法是()。
A.减少消耗B.重复使用C.植树造林D.回收利用15.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时不会转换为()。
A.光能B.热能C.动能D.电能16.下列器材不是模拟石油开采实验中的是()。
A. 玻璃棒B.双孔橡皮塞C. 长颈漏斗D.食用油17.()是自然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自然资源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1.分析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从运输、主料(棉花)、辅料(金属)、染料四个方面考虑,主要有:用于运输和制作染料的石油和天然气,用于制作辅料和加工工具的金属矿物,用于生产棉花的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用于磨毛的水和洗水石等。
2.自然界有许多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物等,它们被称为自然资源。
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的用途,有的和物品制造有关,有的和能量利用有关,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它们。
3.给自然资源归类:土地资源——土壤生物资源——植物、动物水资源——冰川、地下水气候资源——空气、太阳、风矿产资源——煤、石油、岩石、矿物4.可以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有:太阳、煤、石油、风、植物、动物、海洋。
5.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
6.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都是复合型资源。
7.热带雨林资源热带雨林分布地区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雨林有五大功能:(1)蒸腾作用大,提供了50%的大气水;(2)光合作用强烈,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3)能保持生物多样性;(4)植物多,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供多种植物资源;(5)具有保水能力,是巨大的“储水库”。
8.海洋资源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物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和药物等资源。
海洋面积大,海洋物产丰富,被称为“天然的蛋白质仓库”“能量的源泉”“物质的宝库”“风雨的故乡”。
据科学家估计,海洋的食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所提供的水产品能养活300亿人口。
海洋中的矿产和能源储量十分丰富,海洋石油储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海水中有80多种元素,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聚宝盆。
海洋的作用:(1)提供鱼、虾、藻、贝等食品。
(2)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盐卤等化合物。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了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经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策略。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还不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解决。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用假设法、转化的策略和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假设法、转化的策略和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3.教学用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模拟、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的高年段要求。
3.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教材分析】《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时。
通过前几年科学课的学习,这节课所讲的这些自然资源对学生来讲都比较熟悉。
本课重在让学生注意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离不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间接利用到的自然资源,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物品的生产会用到那些自然资源资源,了解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
第二部分,通过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分类整理,进一步了解自然资源。
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整理记录整理有关热带雨林、海洋自然资源的信息。
【学情分析】通过前五年的科学课上的学习,学生其实已经对很多自然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下第三单元《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下第三单元《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化石的定义、化石的形成和分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等。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分类方法,认识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理解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对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对于化石的形成、分类和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等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分类方法,认识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理解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石的形成和分类方法,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2.教学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生物进化与化石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化石标本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关于化石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化石的定义、形成和分类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阐述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3.实验:学生进行化石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化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