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分析举例(古代汉语10个字)
- 格式:ppt
- 大小:291.50 KB
- 文档页数:18
古代汉语简答题(七)及答案古代汉语简答题(七)1.举例说明什么叫双声通假?什么叫叠韵通假?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有什么条件?2.举例说明通假字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简述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3.什么叫律诗?什么叫绝句?什么叫排律?4.什么叫“粘”?什么叫“对”?5.什么叫“三平调”?6.什么叫犯孤平?7.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如果第六字由“仄”变“平”那么就是拗句,问如何救法?8.在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三字由“平”变“仄”为拗句,问如何救法?9.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果第六字由“平”变“仄”为拗句,问如何救法?10.简述近体诗的主要特点。
11.解释下列名词。
孤平拗救、破读、三十六字母、出韵、双调、借对、近体诗、一字豆重唇音、绝句、排律、词调、词牌、词谱1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
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3)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诗经·豳风·七月》)(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诗经·豳风·七月》)(5)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诗经·豳风·七月》)(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诗经·小雅·采薇》)(7)择有三事,亶侯多藏。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8)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曹植《赠白马王彪》)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并分别注明其上古的声母和韵部。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秦风·蒹葭》)(2)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3)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
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
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
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
”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
”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
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
《古代汉语》第一篇:《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
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五、词义引申举例(一)连锁式引申:1、要:金文作、,《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腰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中间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拦截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要挟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求得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需要“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部分)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途.停止前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吕氏春秋·慎小》)堤坝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堵水、防止水患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杜渐防萌。
(《后汉书·丁鸿传》)禁止、防备、防止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约束⑤君子行有防表。
规范、标准“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竹节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古代汉语一、解释术语反切法九州年、岁转注会试连绵词避讳六书王引之释名马氏文通句读近体诗晦朔互文姓氏词牌破读:2 假借:3 衍文:4 阴阳对转:5 《经传释词》:二、解释加点词1、今京不度非制也2、后秦稍蚕食魏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4、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5、王其庶几召我6、乳字概即盗7、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8、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10、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
”11、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13、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14、也。
15、(汲)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16、古之人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17、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谏逐客疏》)18、膏锏有余,则车轻人。
(《吴子?治兵》)19、轻则寡谋,骄则无礼。
(《国语?周语中》)2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2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左传?宣公三年》)22、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庄子?齐物论》)23、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而失其家。
(《?》)24、(吕布)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
(《后汉书?吕布传》)25、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26、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论语?先进》28、三、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结构并说明其本义,再各举出一个引申义的例子,并说明其词义演变规律:1 戒:2 表:3 修:4 集:5 诛:止亦析益盥疫际冠坟脉角比说明下列各组中两个字的关系责—债罪—辠其—箕征—徵余—余四、分析句子成分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而贰于楚也。
2、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五、标出下面一首诗的平仄,指出其中不合平仄的地方(8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是通论部分;第二部分是文选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統一六國後,由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國官方文字,也稱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 、隸變:指發生漢時期由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 、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13 、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 、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 、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考试资料一,语词义项的古今变化,并举例说明: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某一义项内涵较大而外延较小,后来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该词义减少了内涵,由具体变抽象了,从而扩大了外延,于是词义所指的范围扩大,我们称之为词义的扩大。
“响”的本义是“回声”。
《玉篇》:“响,应声也。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
”引申为“声音”。
《说文》:“响,声也。
”段玉裁注:“浑言之也。
”如《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又如苏轼《石钟山记》:“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响”由“回声”义发展为“声音”义,内涵缩小而所指范围扩大了。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某一义项内涵较小而外延较大,后来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该词义增加了内涵而缩小了外延,于是词义所指的范围缩小了。
“丈人”,原指一般的老人。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后世则指岳父。
《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丈人丈母不知,今日浑成差事。
”3,词义转移:即由甲范围移到乙范围。
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
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汤:古义是“热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的今义则是菜汤、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汤蹈火”、“扬汤止沸”、“固若金汤”等成语中还保存着。
“汤”在表示“水”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古今义的内在联系。
今天一些洗温泉的地方命名还保留了“汤”的古义“热水”,如“灰汤温泉”。
4,词义易色:一个词的某一义项所表现出的原本是某种感情色彩,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该词义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也随之产生了变易:或由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或中性词;或由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或中性词;或由中性词变成了褒义词或贬义词。
因此,我们称之为词义的易色。
例:“爪牙”,在先秦时常用来比喻武臣,也泛指辅佐君主的人,是褒义词。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词的构成可以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认识。
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从音节的角度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从语义角度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
单纯词主要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双音节的(联绵词)。
复合词主要是双音节的。
一、单音词(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一个字基本上记录一个单音词。
实际上字和词并不是等同的。
在古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第二,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尽管在造字之初是一词一字,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
异词同字: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②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C.遂开门纳众。
③A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B.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以上三例,①A的“暮”与①B的“莫”是同一个词。
“莫”的字形是日在草中之状,《说文》:“莫,日且冥也。
”就是“日暮”的“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所以“莫”与“暮”虽写两形,却记录同词,是分化字关系。
②A的“被”与②B的“披”、②B的“内”与②C的“纳”、③A的“故”和③B的两个“固”也都反映异字同词现象。
“被”与“披”都当“穿”讲,二字古代通用,至于作为副词当“本来”讲的“固”,更是常常写成“故”字来代替。
(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的组合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因此,很容易被误解为双音词。
例如:所以,形容,其实,无论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连词同形,要注意区分。
如:然而、然则、、虽然、且夫、若夫、今夫二、复合词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也有少量复音词。
复音词有两类:单纯词、复合词。
(一)复合词的结构四种1.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田华发布时间: 2009-7-30 2:07:41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
《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
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
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的意义。
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例如:《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 《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
《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
《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四、如何分析引申义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
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
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
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例如: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
《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一、汉字的性质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
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
例甲骨文:指事字:上下刃亦朱会意字:莫吹啓祝折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
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二)指事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
6.举例说明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说”和“悦”,在表示“喜悦”的意义方面,“说”字先出现,是古字;“悦”字后出现,是今字。
“说”和“悦”就是一对古今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做异体字。
如“岳”和“岳”、“蹚”和“趟”,就是两组异体字。
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
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
如《左传·季梁谏追楚师》:“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
”把“修饰”的“修”写成了表示干肉意义的“修”,“修”字就是“修”字的通假字。
某个汉字简化后,未简化的字叫做繁体字,简化的字叫做简体字。
繁体字和其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如“体”字简化后写作“体”,“体”是繁体字,“体”是简体字。
“体”和“体”就是一组繁简字。
2.举例说明通假字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简述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1)通假字是共时的用字异化现象;古今字是历时的用字异化现象。
(2)通假字和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在形体上也绝少相似之处;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不仅意义上有渊源关系,而且形体上今字多数由古字孳乳分化而来。
(1)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借音表意现象;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音表意现象。
(2)通假产生在用字过程中,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异化现象;而假借产生在造字过程中,是一种必要的文字记词手段。
(3)通假要有严格的语境制约,一旦脱离具体语境,便失去了借用的条件;而假借字不存在语境制约条件。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中的古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先秦对汉代来说是古代,汉代可以称今;先秦、汉代对唐代说来是古,唐代又可以称今;汉唐对清说来是古,清代相对说来是今;清代对现代说来也是古,现代自然是今。
词义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发展,因而也都需要辨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
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词义流变)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
如“祲”。
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
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
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
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
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
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
“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
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
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
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布”古指麻布、葛布。
今指棉布。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