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临床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653.50 KB
- 文档页数:19
辨证治疗原发性低血压56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辨证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效果。
方法将原发性低血压病分为脾虚气陷、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型用药治疗。
结果痊愈29例,显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1%。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原发性低血压;中医辨证;疗效观察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又可分为无症状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
无症状性低血压一般无临床意义,症状性低血压有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表现。
以下是对症状性原发性低血压辨证治疗,从2006年至2011年收集56例病例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是门诊病人,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
1.2诊断标准收缩压≤12KPa(90mmHg),舒张压≤8KPa(60mmHg)即为低血压。
但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只有维持较高的收缩压才能保证脑及内脏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故其收缩压≤13.33KPa(100mmHg)时即为低血压。
且符合《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的原发性低血压诊断标准[1]和《实用中医内科学》的眩晕诊断标准[2]。
2 治疗方法 2.1 脾虚气陷型症见头晕目眩,遇劳则剧,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腹下坠感,食少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弱。
治宜补脾益气升阳。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升陷汤加减。
处方: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0g、山药15g、升麻6g、柴胡9g、陈皮9g、桔梗10g、枳壳9g、甘草6g。
2.2 气阴两虚型:症见头晕目眩,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虚烦不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微细弱。
治宜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加减。
处方:党参15 g、麦冬15g、五味子8g、炙甘草12g,桂枝9g、生地20g、阿胶(烊化)15g、黄芪20g、当归12g、茯苓10g。
低血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病人还可出现其他植物神经症状,如局部或全身出汗异常、排尿障碍(尿失禁,夜尿,遗尿)、直肠及肛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还可出现阳痿、皮温异常、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症等。
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
长期如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危害包括: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
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乃至寿命。
据国外专家研究低血压可能导致与脑梗塞和心脏梗塞。
直立性低血压病情严重后,患者可出现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以致被迫卧床不起,另外诱发脑梗塞、心肌缺血,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问题。
急性低血压多因其他严重疾病引起,如心肌梗塞、中风、大出血等。
可引起昏厥或休克,病情复杂急剧,需送医院诊治。
慢性低血压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炎症、溃疡等,且多见于青年女性。
对于长期卧床休息,病后初愈,体质瘦弱,更年期妇女,老年人群中如果经常出现:头晕、头昏、头痛、乏力、易疲劳、精神不振、心情压抑或晨间起床时出现头晕,精神疲惫,眼前发黑,伴跌倒等上述起床困难症状,或由卧位到直立性,或久站时出现头昏,跌倒等症状,应警惕有低血压症。
尤其在使用抗忧郁药,多巴胺,降血压,血液透析治疗病人中,出现上述症状更应警惕低血压出现,多测量血压,以防漏诊、漏治。
四、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预防常识1.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平时养成运动的习惯,均衡的饮食,培养开朗的个性,保证足够的睡眠、规律正常的生活。
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及相关仰卧位高血压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nOH)是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多见于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
关于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尚无相关循证指南。
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和国家帕金森病基金会于2017年1月推出了针对nOH及相关仰卧位高血压的诊治专家共识[1],该共识基于专家经验和目前可用的最佳证据,对nOH的筛查、诊断与治疗,以及相关仰卧位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具体、实用、可操作的建议,本文试择要点加以解读。
一、nOH的筛查与诊断nOH主要见于患有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神经变性疾病或外周神经疾病的患者,前者包括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单纯性自主神经衰竭以及路易体痴呆等疾病,后者则包括糖尿病、淀粉样变性、HIV等。
共识认为,对于此类患者,以及虽无上述疾病,但存在体位性头晕、晕厥或跌倒史的患者,均应进行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的常规筛查。
此外,对于虚弱的或服用多种药物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即使无上述病史或明显症状,也应视为OH高风险人群而进行常规筛查。
共识罗列了围绕直立性低血压症状(如直立性头晕、黑矇、跌倒等)展开的10个筛查问题(参见原共识表1),只要对任一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均视为筛查阳性。
表1OH/nOH的药物治疗建议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共识建议采用逐步方案诊断nOH,包括:①在诊所内进行标准的卧立位血压和心率测量;②家庭监测卧立位血压和心率;③筛查可能导致OH的药物;④排除可能导致OH的其他原因;⑥nOH 的专科检查。
OH的定义参照现行指南,即站立或头高位倾斜3 min内收缩压持续下降至少20 mmHg或舒张压持续下降至少10 mmHg;但对于仰卧位高血压患者,诊断标准放宽至收缩压降低30 mmHg或舒张压降低15 mmHg更为合适[2]。
低血压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低血压概述低血压(hypotension)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低于正常水平。
低血压的诊断迄今尚无确切的数值规定,一般认为,当动脉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时可称为低血压或低血压状态。
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和病理性的低血压病。
英文名称:hypotension。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乏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消化不良。
主要病因: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血容量不足、药物医源性。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常规、血糖测定、尿糖测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
重要提醒:严重疾病等因素导致的低血压,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宜积极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1、生理性低血压指健康人群的血压值虽然已经达到了低血压标准,但是没有任何其他症状。
多见于体质比较瘦弱的青中年女性、老人。
2、病理性低血压部分疾病或药物因素引起的低血压。
多见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或部分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或服用抗抑郁药、降压药后出现低血压。
二、低血压的发病特点三、低血压的病因病因总述: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体位、妊娠、情绪激动等生理性因素;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血容量不足等病理性因素。
基本病因:1、生理性因素(1)体位性低血压,即坐位或平躺后突然站立,引起的低血压。
(2)妊娠、情绪激动、缺水等也可引起低血压。
2、病理性因素(1)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
(2)内分泌代谢疾病:垂体功能减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低血压的症状与治疗方法一、定义及分类(一)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低血压多为继发性,继发于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风、腹泻、大出血等;剧烈疼痛或过度失水也可引起低血压甚至昏厥或休克,病情复杂急剧,需送医院诊治。
2、慢性低血压则是我们要谈的低血压征。
据统计慢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为4%,老年人群中高达10%。
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三类:1)体质性低血压:最为常见。
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
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这类患者的血管舒缩的调节功能差,多缺乏体育锻炼。
2)体位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的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突然血压下降,不如视为血压调节不良。
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其他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3)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肌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病人。
二、临床表现低血压病人病情轻微时,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以及情绪自控能力差,反应迟钝或精神不振奋。
严重时表现为站立性眩晕、四肢厥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
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低,脑和各脏器的血液灌流不足,导致血液循环缓解,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
长此以往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危害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性率大大增加。
低血压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低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ICD-10:I95.101)、直立性低血压(ICD-10:I95.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ESC2009年晕厥诊治指南1.临床表现:低血压引发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疲劳、头晕、眩晕、衣领紧缩感、视觉模糊,最严重导致晕厥。
患者是否有症状取决于血压下降的程度和速度。
2.诊断: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合并或者不合并潜在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应该满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 舒张压持续下降超过20/10 mmHg 等条件。
一般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考虑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原发神经源性和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1)原发性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例如单纯性自主神经衰竭、多器官萎缩、帕金森疾病、自身免疫自主神经结病、特发性等。
(2)继发性神经功能紊乱性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医源性(药物相关)、糖尿病神经病变、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酒精性神经病变、内分泌紊乱、副癌综合征、脑血管病等。
OH 的诊断应该基于这样的原则:直立、突然站立或者人体直立实验过程中血压持续显著下降。
人体直立实验需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人体直立实验通常在疑诊OH 的情况下进行,比如直立症状、难以解释的晕厥或者跌倒。
但是人群中很多OH 患者并无症状。
OH 的患病率和年龄强烈相关,70 岁以上患者可达1/3。
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我们建议常规行人体直立实验。
而70 岁以下的患者应该在有强烈证据表明OH 的情况下行人体直立实验。
最好是心血管专家和神经病学专家共同参与诊治。
仍不能确诊是应请教其他领域比如内分泌方面的专家。
3.分级: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该在心血管自主神经方面的专家指导下至少行人体直立实验和动态血压监测。
低血压有急慢性之分:1、急性低血压是血压由正常水平或较高的水平突然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晕厥与休克两大类临床综合征。
2、慢性低血压又分为体质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两种,前者常见于体质弱者,女性较多,并有家庭遗传倾向,多半没有自觉症状,其低血压只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患者有头晕、头痛甚至晕厥、心悸等类似神经官能症的表现,通常是因某些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所致;后者是从平卧位突然转变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低血压,严重者可引起晕厥,其典型症状是直立时血压下降,有衰弱感,但无汗,发病机理可能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直立时小动脉收缩功能障碍所致。
由此可见,贫血和低血压在临床上是无任何因果关系的两大类不同的疾病。
饮食调理治疗低血压病,饮食疗法也是治疗本病的有力措施之一,可逐渐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排血量,提高动脉管壁紧张度,从而逐步使血压上升并稳定在正常水平,消除低血压带来的种种不适症状。
低血压病人的饮食选择包括下列几点:1、晕素兼吃,合理搭配饮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如伴有红细胞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 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斗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
3、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功效,可常食用。
4、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油、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5、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
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 克。
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物,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6、常吃生姜,能促进消化、健胃、升高血压。
可将姜末撒于菜汤中或用姜末泡水代茶。
7、少吃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绿豆、大蒜、海带、洋葱、葵花子等具降压效应的食品。
低血压低血压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
一般说,成人动脉血压等到于或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认为是低血压。
老年人血压低于100/60毫米汞柱即为低血压,多见于营养不良和体质差的人,由于血压偏低,血流缓慢,脑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缺血、缺氧。
(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低血压轻者可无任何症状:一般有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和心慌等;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及皮肤厥冷、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甚至昏厥等症状;老年人低血压常因容易形成栓塞而导致缺血性中风或心肌梗死。
(2)治疗包括:(1)生活起居动作宜缓慢,不要突起突卧,转动体位的动作要慢。
(2)体育锻炼长期坚持早晚慢跑或散步20-30分钟。
(3)药物处理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低血压,可服用谷维素、安神补脑液等调整神经的药物;对直立性低血压或症状明显者,可适当应用交感神经奋药,如麻黄碱、恢压敏、异丙肾上腺素等;中药人参与五味子、生脉饮等对治疗低血压也有较好效果。
(4)饮食调理多食用富有高蛋白的食物,糖类、脂类可适当多吃,以增加总热量,菜肴可适当多带盐分,晨起饮些茶或咖啡。
低血压的食疗一、乌骨鸡1只(约重1500克)。
将鸡去毛剖肚洗净,放人鸡腹肚中当归头60克,黄芪50克,红糖150克,米酒50克,再将鸡肚皮缝紧,入锅隔水蒸熟,吃肉喝汤,每半月吃一次,连吃两月。
二、红枣15枚去核,粟子150克,净鸡1只,鸡切成块状,大火煸炒,后加佐料,煮至八成熟,加红枣、栗子焖熟食之。
三、鲫鱼1条,糯米60克。
将鱼洗净(不要去鳞)与糯米共煮成粥,每周用2次,连服两月。
四、嫩母鸡1只,黄芪30克,新鲜天麻100克(干品15克)。
鸡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用凉水冲洗。
将天麻、黄芪切片装入鸡肚内。
将鸡放于沙锅中,加葱、姜适量,盐、酒、陈皮15克,水适量,用文火炖至鸡烂熟,加胡椒粉2克,即可食用。
五、猪心1个,黄芪20克,当归12克,党参30克,川芎6克,加水炖熟,吃猪心喝汤。
低血压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低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ICD-10:I95.101)、直立性低血压(ICD-10:I95.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ESC2009年晕厥诊治指南1.临床表现:低血压引发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疲劳、头晕、眩晕、衣领紧缩感、视觉模糊,最严重导致晕厥。
患者是否有症状取决于血压下降的程度和速度。
2.诊断: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合并或者不合并潜在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应该满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 / 舒张压持续下降超过20/10 mmHg 等条件。
一般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考虑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原发神经源性和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1)原发性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例如单纯性自主神经衰竭、多器官萎缩、帕金森疾病、自身免疫自主神经结病、特发性等。
(2)继发性神经功能紊乱性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医源性(药物相关)、糖尿病神经病变、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酒精性神经病变、内分泌紊乱、副癌综合征、脑血管病等。
OH 的诊断应该基于这样的原则:直立、突然站立或者人体直立实验过程中血压持续显著下降。
人体直立实验需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人体直立实验通常在疑诊 OH 的情况下进行,比如直立症状、难以解释的晕厥或者跌倒。
但是人群中很多 OH 患者并无症状。
OH 的患病率和年龄强烈相关,70 岁以上患者可达 1/3。
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我们建议常规行人体直立实验。
而 70 岁以下的患者应该在有强烈证据表明 OH 的情况下行人体直立实验。
最好是心血管专家和神经病学专家共同参与诊治。
仍不能确诊是应请教其他领域比如内分泌方面的专家。
3.分级: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该在心血管自主神经方面的专家指导下至少行人体直立实验和动态血压监测。
中医药治疗低血压中医药治疗低血压目录中医治疗原发性低血压中医药辨证施治低血压中药治疗低血压方法中医验方治疗低血压按摩食疗治低血压三个小药方帮你调治低血压民间偏方治疗低血压民间饮食治疗低血压低血压的饮食疗法老年人低血压的小妙方低血压患者自我按摩疗法补中益气汤治疗低血压低血压病人推荐饮食疗法低血压治疗偏方治疗低血压民间小偏方阿胶可改善低血压症状中医治疗原发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相当于中医“眩晕”、“虚劳”证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体倦乏力,心慌,气短懒言,记忆力减退,易患感冒,劳累后病情加重等。
青年妇女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经量少,经色淡红。
治疗方法基本方组成:生黄茂10g 党参15g 桂枝10g 当归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白芍12g 炒白术12g 升麻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空腹各服1次,10剂为1疗程。
加减:气阴两虚,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加构祀子129,熟地黄15g;气血两虚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黄茂、当归用量加倍,另加桑堪子12g;脾肾阳虚,腰膝凌痛,畏寒肢冷加制附片10g;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多梦易醒加地骨皮10g,生龙骨生牡砺各25g。
低血压由其他原因引起者,临床上必须治疗原发病才能获愈;亦有属于体位性低血压者,但相当部分患者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属所谓原发性低血压。
慢性原发性低血压病因多为禀赋不足,气血亏虚,加之劳伤而发。
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脉道不利,运行无力,可见心慌,气短,血压较低,脉细无力;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则出现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
气血来源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转输。
若脾失健运,不能化生阴血,则影响气血的生化,出现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营卫不和,畏寒汗出,进而促成气血俱虚。
本方中桂枝重在振奋心阳,温经通脉,温荣营血以助气化,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作用;党参、生黄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以和血脉;白术、炙甘草、大枣调和营卫以通血脉;更助升麻提升气血的作用,共奏益气养血,和营通脉之效汽血得充,心血得养,脉运畅达,则诸症俱消,低血压亦随之而趋升至正常。
早产儿低血压的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作者:骆凝馨曹云选自: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8,33(5)低血压是早产儿,尤其是极/超早产儿生后早期常见的临床表现。
早产儿生后早期由于体循环阻力升高、心肌及外周血管平滑肌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暂时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感染、动脉导管未闭等,常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心血管功能障碍表现[1,2]。
新生儿生后早期低血压可能会影响脑循环灌注,导致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肝肾衰竭等并发症。
研究显示,早产儿生后早期低血压可增加神经系统不良预后的风险[3,4,5]。
超早产儿由于心血管系统发育极不成熟,生后易出现血压下降,生后4~5 h血压可降至最低,24 h内血压逐渐上升,平均动脉压升高速率(0.2±0.4) mmHg/h,对低血压进行治疗的超早产儿生后24 h内平均动脉压升高速率与未治疗的超早产儿基本相同[3]。
Batton等[6]研究发现生后早期给予低血压治疗并不能改善超早产儿预后,而经过抗低血压治疗的患儿更易发生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内出血等并发症,治疗与未治疗的超早产儿存活率及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早产儿低血压的定义、药物治疗指征、治疗方案的选择等仍存在争议。
本文就早产儿低血压的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标准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血压测量数值评估早产儿是否发生低血压,从而忽视了极/超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压可自行升高的正常生理现象,也未对血压与胎龄及日龄的关系进行分析。
常用诊断早产儿低血压的定义主要为:(1)1999年Nuntnarumit等[7]提出的任何胎龄新生儿生后第1天平均动脉压低于30 mmHg即为低血压。
(2)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平均动脉压低于胎龄则定义为低血压(如胎龄30周早产儿平均动脉压< 30 mmHg为低血压),虽然该评估方式无循证依据,但在临床已较广泛应用[8]。
(3)1989年Watkins等[9]提出极低出生体重儿连续2次监测平均动脉压均低于相同出生体重及日龄新生儿平均动脉压的第10百分位,即定义为低血压。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19期低血压的主要病位在心、脾、肾,症候以气血两虚证、心脾肾阳虚为主,因此本病的治疗方法以补气养血、养心健脾为主。
低血压的常见舌象为舌质淡红、舌质淡白,舌苔常见为苔薄白,常见脉象为沉脉、细脉、无力脉、弱脉。
低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20~40岁的女性,有家族遗传性,通常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内分泌紊乱、急性失血、感染性疾病等,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疲乏、无力、心前区隐痛、不适、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失眠等。
低血压患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因素和基础疾病的加重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照《实用心脏病学》(第五版)对低血压的诊断标准认为,成人收缩压<90mmHg(12.0kPa)和舒张压<60mmHg(8.0kPa)[1]。
统计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被调查882524人(年龄15~75岁),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2.70%和7.36%,另有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低血压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
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发病主要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血管病变、神经功能障碍和药物有关,故治疗主要采用α1受体激动剂[2]、葡萄糖、三磷酸腺苷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药物缓解急性症状,但往往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增多,长期用药收效甚微。
中医根据其整体观对低血压从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即不同证型施以对应的方剂,同时密切注重各个证型的相互转化[3]。
中医成药的临床广泛应用,尤其对高血压、低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亚健康等慢性病表现出很好的疗效。
目前关于低血压的中医辨证认识和诊治的综述甚少,故本文旨在就中医辨证诊治低血压进行综述,为开展低血压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认识低血压患者的症状主要有头晕、胸闷、心悸、纳呆、精神倦怠、失眠多梦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