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不要与出家人谈恋爱,该与僧人保持一定距离!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共住规约1.寺院乃安僧办道弘法、利生之道场。
爱国爱教,不得议论国事,不得谈论教内是非。
信众来寺非为俗务,意在亲近三宝,培福求慧,应礼敬三宝,尊重常住,轻慢三宝或常住者不共住;抽烟喝酒、食用荤腥、破口相骂、交拳互殴,拉帮结伙、搬弄是非者不共住;服从常住安排,顶撞常住及无故违逆常住安排者不共住。
2.维护寺院声誉,对外散播寺院不良信息、损害寺院形象者不共住。
3.寺院财物,原为十方善信血汗。
节约水电,爱护寺物,若有损坏,请到客堂论价赔偿。
擅自取用、转送、买卖常住财物及僧物者不共住。
4.遵守寺院各项规章制度,肆意破坏寺院规矩,扰乱寺院清净者不共住。
若被安排寺内职务,须按章办事,尽心为大众服务,若假公济私、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取消职务,造成恶劣影响者不共住。
5.维护寺院合和。
大众为求法因缘同住同行,本为善缘,然因烦恼有深浅厚薄之故,表现亦有种种之分,故应本着包容慈悲之心相处,互为道场,作增上缘,切勿彼此轻慢,横结恶缘。
有意见建议向相关执事或客堂反映。
6.未经僧团同意,勿在寺内聚众宣讲佛法,散发宣传品,传法收徒。
不得看相、算命、卜卦。
依止常住,坚持正信。
7.佛之弟子,学圣贤之法,为菩萨道,作世人之楷模。
故应注意文明礼貌,室内外皆不许袒胸露腹,有失威仪。
无事切勿窜寮,绝对禁止男众女众互串寮房,一则扰人清净,二则惹人讥嫌。
8.遵守寺院作息时间,按时就寝,晚上应在打板后30分钟内熄灯就寝。
随众上殿、过堂、出坡劳动。
凡在寮房诵经、打坐、念佛,不得以此影响大众的作息。
保持寮房及个人卫生,有事出门要经客堂批准。
9.注意防火防盗。
寮房内不得燃香、烧烛,不得私接电器,注意保管自己的物品。
10.违反寺规者应诚心接受常住批评及处罚并真心忏悔,被责令出院不共住者,若能及时反省并于常住大众前发露忏悔,则视情况暂时留寺查看,拒不改悔且赖寺不走者,强制出院后永不共住。
以上规约,望共住者熟知,一一遵行,但观己过,莫论他非,如有违犯,交由客堂处理。
居士入寺须知净恕善缘整理佛教团体最重纪律。
受了戒的人,学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
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
特写出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1、去寺院礼佛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以端庄大方得体为宜,不可穿拖鞋,背心,短裤,短裙,露肩露背。
2、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
3..路遇法师,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
不与法师抢道先行。
4、不可在寺院吸烟,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废弃物。
二、上香供佛1.上香代表烧香者本人对三宝的敬意,若香炉内已有点燃着的香,则不用再点,仅对佛菩萨礼拜即可。
如你自己带好香来,则把香放在香炉边请香灯师父在需用时点燃,这样功德更大。
2. 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上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寺院一般不许信众在殿堂内燃香),其他各殿合掌礼拜。
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3.上香要诚心、敬意。
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养佛,法、僧三宝,或勤修戒、定、慧三学等等。
4.上香的正确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点火,点香后,若香枝起火焰,用手把火扇熄,不能用口吹或挥动香使火熄灭。
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杆夹着,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尾部,使香头平对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
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炉中间即可;若上三支香,先插中间的一支,默念“供养佛”,然后以右手插右边的一支,默念“供养法”,用左手插左边的一支“默念供养僧”。
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插香时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东倒西歪。
香插好后一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三、入殿礼佛1、入殿堂的时候,应靠着门边进去。
从左侧进,就要先迈左脚跨入。
从右侧进,先右脚跨入。
不可践踏门槛。
步出殿堂时亦如是。
居士去寺院注意什么居士去寺院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1. 尊重寺院规定:居士在寺院中需要遵守寺院的规定和习俗。
这包括遵守寺院的交通规则、不噪音、不随地乱扔垃圾等等。
尊重寺内的僧众和其他居士,不要干扰他们的修行和冥想。
2. 尊重佛像,不随便触摸或破坏佛像:在寺院中有许多佛像和宝塔,居士应当尊重佛像,不要进行无礼的行为,如随便触摸佛像、拍照等。
同时,注意不要破坏佛像或其它寺院的建筑。
3. 穿着合适:居士在寺院中要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暴露或过于随便。
女性应该避免穿着短裙或暴露的服装,男性也应该穿着适当,尽量避免穿着过于休闲的服装。
4. 尊重僧众和居士:在寺院中,居士应该尊重僧众和其他居士。
如果有需要与僧众交流或咨询问题,应该尊重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尽量不要打扰他们的修行。
同时,与其他居士相处时,要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不要逼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5. 不带宠物进入:大多数寺院是禁止带宠物进入的,居士应该在进入寺院之前将宠物安置好,不要让宠物进入寺院。
这是为了维持寺院的清净与安宁。
6. 不允许随地吸烟:大多数寺院是禁止在寺院内吸烟的,这是为了保持空气清新和寺院的安静。
居士到寺院时应该注意不要随意吸烟,以免影响他人和寺院的气氛。
7. 参拜时要保持安静:当居士参拜佛像或进行供养时,应该保持安静和专注。
不要大声喧哗或打扰其他人,尽量避免使用手机或进行其他无关的活动。
8. 尊重传统仪式:寺院中有很多传统的仪式和活动,居士在参与时应该尊重和遵守规定。
不要随意打断或干扰这些仪式,尽量遵守寺院的指示和要求。
9. 不要随便进入禁止区域:寺院中可能有一些禁止区域或是仅限僧众进入的地方,居士应该尊重这些规定,不要随便进入禁止区域,以免打扰到僧众的修行或其他活动。
10. 关注个人修行:居士去寺院不仅是为了参观和参与活动,更是为了个人修行和心灵净化。
在寺院中,居士要注重自身修行,保持专注和虔诚,通过冥想和念佛等方法,提升自己的内心境界。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居士入寺是指信仰佛教的在家居士来寺庙参拜、礼佛的行为。
作为佛教徒,入寺参拜是信仰修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居士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下面将介绍居士入寺的规矩和礼仪。
首先,居士入寺之前应该心存虔诚,尽量远离杂念。
要将自己的思绪调整到平和、安静的状态,以便更好地专注于佛法。
此外,入寺时需要身着整洁、庄重的服装,并携带一份供品,如香烛、鲜花等。
其次,居士一旦踏入寺庙,需要保持肃静。
寺庙是佛陀法身的道场,应该保持安静、祥和的氛围。
居士需尽量避免喧哗嬉戏,减少无关的交流和噪音。
这样不仅可以尊重寺庙和僧众的修持,也能够提升自己的修行效果。
第三,居士应该遵循礼仪并尊重佛像、佛陀等法物。
当居士进入佛堂或供养台时,需要先行礼佛,即双掌合十,向佛像鞠躬致敬。
然后,可以将供品摆放在供养台上,再次鞠躬向佛,表示恭敬。
第四,居士还可以向僧众请教佛法或参加法会。
如果有疑问或者渴望深入了解佛法,可以主动与僧众交流请教。
但是需要遵守恭敬的态度,不得妄自猖狂或打扰闭关修行的师父。
同时,参加法会时,需要遵守法会的规定,听从法师的指示,不得随意行动。
第五,居士离开寺庙时,也要进行合适的礼仪。
首先,要再次礼拜佛像,表达谢意和敬意。
然后,可以向寺庙和僧众作揖,表示告别。
离开寺庙后,不要随意乱丢垃圾或破坏寺庙的环境,要保持寺庙的整洁和美好。
居士入寺的规矩和礼仪,体现了对佛教和修行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修养和发展的要求。
通过遵循这些规矩和礼仪,能够让居士更好地融入佛教的修行环境,提升自己的善根和修行功德。
最后,作为信仰佛教的居士,除了遵守居士入寺的规矩和礼仪,还应该将佛教的教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慈悲心、善良心、感恩心的修行。
只有以广博、包容的心态,去修行佛法,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佛教所传达的智慧、力量和安宁。
大修行人不见众生过大居士绝不说僧过学佛一定要关掉第一道可怕的恶业,就是要守口如瓶;一切修行人必须要遵守两大原则,你才有办法获得大成就大解脱:“大修行人不见一切众生过,大居士绝不说僧过”,你能秉持这两大原则,你的修行才可以慢慢成就。
“大修行人不见众生过”,一切众生的过失有看到当作没有看到,有听到当作没有听到。
为什么?因为是非好坏跟我的生死没有关系,护持正法就是护持这颗清净心,正法在这颗清净心中,拥有清净心才有正法,我们要了解这个佛法的道理。
“大修行人不见众生过,大居士绝不说僧过”出家比丘有比丘的僧团,比丘有比丘的羯磨,僧人有僧人的制度,在家居士要有自己的分寸。
当然,在这里要修正大家一个观念,如果你把每一个出家人都当作圣人,那么你会失望的!所有的出家人也是在修行啊!你要这样想:“他今天能够剃度,有这么大的勇气出家现僧相,就比我勇敢,哎!我不如他!要这样想才对,不要到道场去老是找这个法师的毛病,老是看那个师父的缺点,那这样自己没办法修行的!更何况说僧过的果报是很严重的,因果从来不会找错人,因果比电脑更准喔!不能因为对某一个出家人有意见就妄生饥毁,逢人便说,往往会影响整个佛教的声誉,会让其他众生对佛法失去信心,甚至会断送法身慧命的,生生世世听闻到佛法不能入心,不能深信,其后果不可计量万劫不复,纵有千佛出世也难辞其咎;千万不要因自己的一念之差一己之私将整个佛教的存亡置于不顾,纵然有意见也要以大局为重,佛教为重。
好好体会一切法无我(一切都不永恒的,本体都是空的),人无我,法无我,这个色身无我,一切法统统是无我。
无我是扩大来解释的,《金刚经》讲:“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一个人深刻的认识无我就没有私心,就能包容宽恕一切众生的过失与罪过;无我则心如佛,无我斗争就止息,无我痛苦就止息,无我贪嗔痴就止息。
好好的观想有一天你会化作骨灰;好好的想一下,我们这个色身是白骨所构成的,基本架构就是几根骨头做成的,实在没有我。
千万别和出家人走得太近作者:来源:《行愿》2015年第02期刚接触佛教的年轻女居土,在接触男师父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维护好师父和自己呢?如果真的爱佛教,就应该爱师父。
爱师父,不是要爱到抢回家去,而是应该自觉主动地规避瞄误。
一个人能出家不容易,修行更不容易,把他引诱回归到世俗中去,那实在是真的很糟。
何兄和尚还俗,又能做什么呢?我经常说的,还俗卖烧饼?!其实一个和尚,他的主要魅力,说穿了就是那身法衣。
他最重要的价直就是弘法利生。
你把他这个价值给破坏掉了,就是害了佛教、害了他。
难道你就把他收在家里为你一个人念经?这有意思吗?第一、管好你的手。
我亲眼所见:有的女弟子,不懂比丘是不能触碰女人的,讲笑起来,一高兴就把手搭到男比丘的身上。
如果是个普通男性,那倒问题不大,现在的男女交往,早就没那么封建了。
但比丘,他们却是男性中的另类。
你的手,可以触碰其他男性,但不可以触碰比丘。
我见到一个女弟子触碰了一位师父的手,当即这位师父就客气地向这位女弟子指出来说:“请你以后不要这样做,我是出家人。
”这就绝对正确。
但如果不好意思讲,这样天长日久地搭来搭去,不出问题才怪呢?所以,第一就是要管好自己的手。
有事招呼异性师父,也不要去扯袖子,很难看的。
第二、不可以单独去见男师父。
般来说,比丘师父在接待女众的时候是会讲明的:不要单独来见我。
如果人家没有讲,你也应该自觉。
最好是带伴同去,不要单独去。
第三、不能在隐秘的环境下与上师单独相处。
如果实在没有同伴,而又必须去见师父,那么,记得进去之后把门打开,不要关门。
来往的众人都看得见你们,青天白日,不会有什么流言蜚语。
如果情况特殊,不合适开门,怎么办?开窗。
把窗打开,不拉下窗帘。
总之,不能创造那种隐秘的单独相处的环境。
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打电话是最合适的,能不见就不见。
第四、和师父保持距离。
哪怕是拥挤的环境,也不要跟师父坐得太近。
半尺的距离无论如何总是要的。
第五、不要给出家人乱打电话。
尤其是不要向出家人倾诉感情问题。
佛教居士(常住)规约1、早课:6:00(早饭8:30)晚课:18:00(晚饭14:30)。
2、在家居士遇见僧人(出家)法师应合十或礼拜(身体欠佳者除外)。
3在寺庙居住的居士应穿海青,随众上早、晚课期间,不得喧哗吵闹或低笑戏嬉。
4、早晚过斋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得浪费粮食。
5、常住居士其家人子女找借口在寺庙长期吃住者,不供住。
6、常住居士打架骂人、搬弄是非、告黑状者,不供住。
7、常住居士乱串寮房,乱拿别人钱财、物品者,不供住。
8、常住居士把寺庙内财物,偷拿到自己家的,不供住。
9、居士大殿内礼佛,不得占正中位置蒲团,男居士在佛像左手边礼佛;女居士在佛像右手边蒲团礼佛.10、在家居士等人不得随意指使出家人,没事不得轻易打扰法师,有事找法师时,要轻敲三下门,法师应声再入。
11、居士在家人等不得随意吃、拿庙中佛像前的供品。
12、常住居士应随众出坡,积极参加寺内举行的佛事活动。
13、来慈恩寺礼佛及住宿等内务事应听从本寺法师的安排,或服从法师安排的居士管理.附注:众居士应遵守以上规约,和睦相处,齐心协力护持三宝道场,令佛法常兴,正法久住,功德无量。
阿弥陀佛苏村镇慈恩寺管委会立公园二零一七年四月一日大荔县各寺院道场教务制度寺院是赠人主持佛法和修学的道场,是实践佛陀慈悲济世教义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要发扬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的积极进取精神,始于社会主义相协调的道路。
一、各道场成立常住僧众为首的执事班子领导,发心正确有正知见正修正行的居士协助出家人共同管好寺院,居士不得干涉出家人正常教务活动。
二、各道场安排好僧众学修,早晚坚持殿,中外过堂如仪如律。
三、各道场举办好对信众的讲经说法,初一、十五对来本寺的信众,宣讲佛教基本教义,提倡正信正念,同时宣传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时事。
四、各道场接受皈依弟子,须事先登记,查明来历,由两位佛教徒介绍方可。
非开放性寺院不得办理皈依事宜。
五、各道场礼请常住僧众必须是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者,有国家宗教部门要求的各种正规手续。
《居⼠须知》五⼗条----⼊寺应知礼仪规矩<<居⼠须知>>五⼗条——⼊寺应知礼仪规矩⼀、寺院内的⼀针⼀线,不得取⽤。
(因⼩果⼤)⼆、不得摘取寺院属地蔬果。
(免犯偷盗)三、⼊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鞋,嚼槟榔。
四、进佛堂寺院,不得由中门⼊,当从旁门⼊。
(不踏门槛)五、进佛堂,不得⾼视佛⾯,当即低头顶礼跪拜,更不能溜哒作观赏态,东张西望。
六、佛堂内不得⼤声谈话叫喊,或躺、卧、跑跳。
七、佛堂寺院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涕。
⼋、⼊佛堂拜佛,顺时针⾏可得五种福报。
九、寺院内⽤⾷,当得捐赠。
⼗、随⾝之物,进佛堂不得乱放。
(更不能放在供桌、法器上)⼗⼀、佛堂中央不得站⽴或礼拜。
⼗⼆、⼊寺院,服装要整洁朴素。
⼗三、勿让⼩孩在佛堂内奔跑嘻戏。
⼗四、⼊寺院不可随便(吃另⾷,带荤腥,喜闹)⼗五、⼊寺院应念“阿弥陀佛”,向师⽗问讯。
⼗六、皈依弟⼦⼊佛堂寺庙应向师⽗顶礼。
⼗七、⼊师⽗房间之礼节。
(叩三声)⼗⼋、对师⽗顶礼应知。
⼗九、奉师⽗饮⾷之礼。
⼆⼗、与师⽗谈话之礼。
(师⽗讲话时不得插嘴)⼆⼗⼀、师⽗⽤物,不得⽤。
⼆⼗⼆、随待师⽗之礼。
⼆⼗三、对师⽗的尊称,上某、下某或某某师⽗。
⼆⼗四、⼊佛寺⽤餐之礼节。
(不得语声、不得争抢)⼆⼗五、⼊佛寺过夜应知。
(遵守作息时间)⼆⼗六、在佛寺内⽤物要节约,要注意环保。
⼆⼗七、在佛寺内刷⽛,洗脸时,不得⾯向佛像或出家师⽗(僧⼈)免犯不敬。
⼆⼗⼋、勿将佛堂寺院当游戏、娱乐之地。
⼆⼗九、拜佛之前,应洁净⾝体。
三⼗、礼佛前,勿吃荤⾷、⾟味、烟酒。
三⼗⼀、有⼈礼佛,勿从前⾯过。
三⼗⼆、拜佛姿势要庄严正确,不可倾斜不正。
三⼗三、持佛像时不得向⼈作礼。
三⼗四、不可⽤嘴巴吹三宝物经典。
三⼗五、佛桌上不可乱放杂物。
三⼗六、有⼈诵经,请勿在旁⾛动。
三⼗七、点⾹勿⽤⼝吹、勿⽤⿐闻。
三⼗⼋、佛教经典不可乱放。
三⼗九、受戒弟⼦不得学习外道学术。
(邪术)四⼗、在寺院浴室中不得⼤⼩便、洗⾐。
客至莫嫌茶饭淡,僧家不比世情浓。
佛门中一直流传有一副对联:“客至莫嫌茶饭淡,僧家不比世情浓。
”对联真实而形象地道出了僧家的待客之道。
从古至今的大德高僧,他们对待来客都是平平淡淡,从不像世间人那样热情,更不会有贫富贵贱之分。
也许在许多俗人的眼中,出家人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可是在僧人的心中,真正的情谊就像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对待来客,不需要丰盛的筵席,也不需要华丽的言辞,在一种平淡自然的生活中,让人感受到僧家的情谊。
赵州从谂禅师是临济宗著名高僧,一生接引教化学徒数不胜数。
有关他的语录也历代传扬不衰。
赵州禅师对待来客不论贫富,一律同等。
一次赵州禅师在室内坐禅,侍者向他报告说有大王来礼拜他。
徒众们本以为赵州禅师会亲自下禅床迎接,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赵州依然安坐不动,丝毫没有表现出客人到来的喜悦。
大王礼拜赵州后,弟子中有人问赵州:“大王来参拜您,为什么不起禅座?”言语中充满了对赵州不近人情的不解。
面对弟子们疑惑的神情,赵州禅师告诉弟子:“你们不懂得我的待客之道。
若是下等人来,我会出三门迎接;中等人来,我会下禅床迎接;上等人来,我在禅床上迎接。
你们不可认为大王是中下等人,这样会委屈大王。
”大王听过赵州禅师的这番解释,心中十分欢喜,盛情邀请赵州禅师到官府中说法。
其实,赵州禅师这番解释不过是权巧方便之说,这样既维护了大王的自尊,也表明了禅师平等待人的态度——不因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而以不同的态度来对待。
在佛门中有许多高僧在对待别人时,将别人是否有虔诚心作为对他们或热情或平淡的标准。
从不因一个人的贫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相反,他们重视贫穷而虔诚的信仰者,而轻视那些虽富有而傲慢的人。
有一则故事说,曾有一个很穷的女人,她怀着虔诚的心,将自己仅有的两文钱供养三宝,寺院中的方丈和尚亲自为她回向。
到后来世事多变,这位穷女人因为布施的功德做了皇后。
一天,她坐着轿,在随从的前呼后拥下来到寺院修大供养。
她本以为方丈会亲自到寺门口迎接,并且亲自为她主持诵经祈福。
在家居士必读:和异性出家师父相处,一定要懂这六条规矩如果你是真的护持佛教,就应该护持师父。
护持师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师父,恭敬问候、保持好威仪。
不要把师父占为己有,更是不要把师父抢回家去,而是应该自觉主动地规避错误。
一个人出家很不容易,修行更不容易,请你慈悲不把他引诱回归到世俗中去,那实在是真的很糟,双方的恶果会很大。
何况出家人还俗,又能做什么呢?双方都会被别人讥嫌。
其实一个出家人,他的主要魅力,说穿了就是那身法衣。
他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弘法利生。
你把他这个价值给破坏掉了,就是害了佛教、害了他。
难道你就能把他占为己有,收在家里陪你、为你一个人念经?这有意思吗?请特别注意以下几条:第一、管好你的手亲眼所见:有的女弟子,不懂男比丘师父是不能触碰女人的。
讲笑起来,一高兴就把手搭到男比丘师父的身上。
如果是个普通男性,那倒问题不大,现在的男女交往,早就没那么封建了。
但比丘师父,他们却是男性、女性中的另类。
你的手,可以触碰其他男性,但尤其不可以触碰比丘师父。
我见到一个女弟子触碰了一位师父的手,当即这位师父就比较客气地向这位女弟子指出来说:“请你以后不要这样做,我是出家人。
”这就绝对正确。
但如果不好意思讲,这样天长日久地搭来搭去,不出问题才怪呢?所以,第一就是要管好自己的手。
有事招呼异性师父,也不要去扯袖子,很难看的。
第二、不可以单独去见男师父一般来说,男比丘师父在接待女众的时候是会讲明的:不要单独来见我。
如果人家没有讲,你也应该自觉。
最好是带伴同去,不单独去。
第三、不能在隐秘的环境与师父单独相处如果实在没有同伴,而又必须去见师父,那么,记得进去之后把门打开,不要关门。
来往的众人都看得见你们,青天白日,不会有什么流言蜚语。
如果情况特殊,不合适开门,怎么办?开窗。
把窗打开,不拉下窗帘。
总之,不能创造那种隐秘的单独相处的环境。
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打电话是最合适的,打电话时,问题要说的简单明了而不罗嗦,能不见就不见。
在家居士怎样正确称呼出家人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机遇仙缘。
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
下面略微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基本常识。
一、师父。
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种称呼。
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平头道童,既现庄严道相,都理当受到身为三宝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称为「师父」。
「师父」二字,与「弟子」之称刚好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道法如师,生我仙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为亲切的德称,很尊贵的;不同世间说的「师傅」,世间补鞋的也可称为「鞋匠师傅」。
师父与师傅,口音不易分别,如果写成文字就要特别写清楚,免将尊贵无比的道法,降同世间谋生手艺。
二、法师。
指精通道法,依法为师,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
标准是很高的。
现在一般只要知见端正、受过大戒、规矩本份、懂得一些道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称为高功法师。
对一寺监院,大德高道,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称「师父」、「道长」;而对一般出家人,为易区别,可加法名,称「某某师父」、「某某道长」。
三、爷。
直接在道名后加一「爷」字的称呼法,一般用于出家人中长辈对晚辈,或平辈道友之间的称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的称呼。
下面二种称呼,不适宜在家居士用来称呼出家人。
称「师兄」或「某某师兄」。
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才可以互称师兄、师弟。
有的在家居士,称其皈依师的出家弟子为师兄,甚至觉得自己皈依时间早而称后来的出家弟子为师弟,这是不正确的。
称皈依师的出家弟子,同样称「师父」或「道长」,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并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师父。
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时间再长,也是三宝弟子,尊重三宝,方合道制。
若不依道制,不仅慢道,也是慢经、慢师,身为三宝弟子,谨当避免。
直称道名「某某」。
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直呼道名,大不恭敬。
如世间出于对教师传授知识的尊重,即使自己没有在他下面亲自受教,也都不直呼其名,而称爷「王爷」、「李爷」等,何况身为三宝弟子对传授道法的出家人,更应当尊重。
居士住在寺庙注意事项
居士住在寺庙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尊重寺庙规定,作为居士,应该遵守寺庙的规定和信仰,包
括守持戒律、尊重佛像和圣物等。
要遵守寺庙的宗教仪式和礼仪,
不得干扰或破坏寺庙的正常运作。
2. 尊重僧侣和居士,居士应该尊重寺庙中的僧侣和其他居士,
不得侵犯他们的权益或干扰他们的修行。
要保持良好的互助和合作
关系,共同维护寺庙的和谐氛围。
3. 遵守居住规定,寺庙通常有特定的居住规定,包括作息时间、进出寺庙的时间限制、禁止吸烟和饮酒等。
居士应该严格遵守这些
规定,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舒适。
4. 维护寺庙环境,作为居士,应该积极参与寺庙的清洁和维护
工作。
保持寺庙的整洁和美观,不乱扔垃圾,爱护植被和建筑物,
共同营造一个宜居的环境。
5. 尊重寺庙的宗教活动,寺庙通常会有各种宗教活动,如佛诞
节、法会等。
作为居士,可以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以增进自己的修
行和福报。
同时,要尊重其他居士的宗教信仰和习惯,不得强迫或
歧视他人。
6. 保持内心平静,居士住在寺庙,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要尽量避免过度娱乐、争吵和纷争,培养正念和善心,以促进自身
的修行和精神成长。
总之,居士住在寺庙需要尊重寺庙的规定和信仰,与僧侣和其
他居士和谐相处,遵守居住规定,维护寺庙环境,参与宗教活动,
保持内心平静。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寺庙的修行资源,提升自身的修
行境界。
女性出寺庙先迈哪只脚拜佛迈左右脚说法在进入殿堂时,一定要靠门的一侧进入,在哪一侧进入则先迈哪只脚。
一般来说,男的要从寺庙门的左侧进入,迈左脚;女的要从寺庙门的右边进入,迈右脚。
无论男女都不能从寺庙的中间进入,而且要一脚迈过寺庙门槛,不能让脚踩在门槛上面。
出寺庙时候正好相反,男右女左,讲究的是不走回头路。
女性去寺庙的禁忌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寺院是远离俗世红尘的清修道场,每个信众到寺院都要遵守相应的规矩,所谓“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尤其是女性信众到寺院礼佛,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穿衣形象。
夏天天气炎热,许多女性为了凉快,可能穿得少些,露出部分较多,这在寺院里是非常不如法的。
穿着过于暴露,既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不恭敬,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当然,男性也不可打赤膊,必须保证合乎礼仪的装束。
要和出家师父保持一定的距离纵使是已经皈依佛门、受持菩萨戒的在家善信,也要与出家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越矩。
出家人是僧宝,是续佛慧命的使者,是众生的导师。
作为在家居士,若请示佛法或者供养师父,要在不打扰师父修行的前提下进行。
而且,对于女性在家众,尤其要注意避嫌,不要给男众出家师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而造业。
不要在殿堂内大吵大闹、肆意走动女性大多都有爱凑热闹,聚在一块儿唠嗑的习性,我们在家里、在其它场合都可以,但是在寺院一定要记住:止语。
寺院是清净道场,不是我们讨论是非的热闹之地。
不要浓妆艳抹、不戴贵重挂饰寺院不是世俗,不需要精心打扮。
过于浓妆艳抹,佩戴一些贵重的挂饰,说明我们并未放下尘世的烦恼和虚妄名利,还带有虚荣心。
其次,也不利于清净其他来礼拜信众的心。
若真觉得素面朝天有失礼仪,可选择素颜、化淡妆,以舒适干净为宜,以示恭敬。
在家居士住寺庙有些事情我们一定要知道原文地址:在家居士住寺庙有些事情我们一定要知道作者:中道法师转自卍妙菩提今天我为什么要写出来,我是怕我们学佛的人欠下寺庙的债!今生没有还到时我们修行好成就了却走不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聊聊:有些人知道寺庙里可以去挂单;也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在寺庙里吃住然后走了也不留下点钱给寺庙里,当然了你走时一分钱也不交就可以走人师父也不会让你交钱的!你现在你人是走了,可寺庙里管帐的伽蓝菩萨不会答应,现在起他就把你这笔帐给你记下了,你想欠这点钱也没有关系啊!你错了!你今天欠一张纸时间到了伽蓝菩萨会来慢慢给你算清,不管你往生到地狱还是到天堂极乐世界菩萨会在你要去的门口来找你来收帐,伽蓝菩萨他可是金算盘,今天你欠寺庙一张纸,到时你至少是还一匹布的钱,伽蓝菩萨可是什么都分得清!每座寺庙里都有一位管帐的伽蓝菩萨。
如果当时你不知道你欠了这座寺庙的钱,你想我今天把钱还给了我附近的寺庙这也一样啊!如果你这样想也错了!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我想天下寺庙应该是一家是一样的啊?师父告诉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就算是这个寺庙的住持想把钱拿来帮助小庙也不行!师父给我说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位当家师父他的这座庙里香火很旺,他有位徒弟接了座小庙香火不是很好!因为刚接的寺庙需要整理装修也没有什么钱,当时这位当家师父就想帮助他的徒弟,就把他这座庙里的钱拿去支持他徒弟的小庙,我说这没有什么不对啊!师父接着说:在每个人看来这当家师父这样做是对的,过了很久后来在这庙里发生了一件事,寺庙附近有一人家,家里喂养了一头牛因为这牛它老了没有什么用了,主人就想把它卖了,当这头牛走到寺庙门外就不走了,主人不管用什么方法打它,它就是不走,这声音引起了寺庙里的师父们的注意,师父们出来看,当这头牛看见师父们就马上起来跪下拜师父,师父们看到这情景就问这牛的主人?主人告诉了师父当时的情况,师父们知道这牛不是一般的牛就出钱买下了这头老牛,寺庙里有位师父修行很好已开了天眼通!师父一看才知道这头牛是这寺庙里以前的住持当家师父,师父却得很奇怪以前的当家师父他当时的修行很好!怎么会是这样子?当时这牛它说话了,他告诉师父:当年他不知因果把寺庙里的钱拿去帮助了他的徒弟欠下了寺庙里的债,今生才会轮回做牛,要还了这寺庙里的债才会往生极乐!他请师父帮帮他,师父想当时寺庙也在修建当中,他就让这头牛每天踩泥驮砖;不久寺庙里的活做完了,老牛欠的债也还了,他也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师父对居士的护佑师父对居士的护佑自古以来,佛教一直被许多人尊称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佛教中许多的理论和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和人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佛教强调,对于任何众生成员,都应该互相尊重和关爱,而且要有所感应。
在佛教中,师父和居士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师父常常被视为居士的导师和知己,而居士也视之为心灵上的避难所。
师父不仅教导居士如何修行,而且也扮演着护佑居士的重要角色。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师父如何护佑居士。
一、带领居士修正视听佛教对于身心的修行是全方位的。
尽管大多数人通常只关注静坐和诵经的修行方式,但对于一个真正具备智慧的佛教徒而言,修行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此。
师父往往会带领居士修正视听,教导他们在饮食、交际、娱乐等方面,都要注重自身的修行方式。
例如,不吃肉对身心的益处,不饮酒避免烦扰等等,都是师父会给予居士的建议和指导。
二、带领居士保住财富在佛教中,师父不仅会教导居士身心修行,还会引导他们保护财产。
很多时候,佛教经典中都会提到贪婪、执着等财务问题,这说明了佛教关注不只是修心,更包含了很多关于社会伦理和财富权益的问题。
为了保护居士的财产,师父往往会建议居士,在经济问题上要有克制,合理地保存和使用钱财。
智慧的师父能够在车新慧助下,解决居士的经济危机,教导居士节省花费等等。
在对待金钱财富的问题上,师父更像是居士的智囊,为居士的财富保驾护航。
三、带领居士摆脱负面情绪佛教强调无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佛教对人类情绪毫不关注。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也有可能成为掌控他人下场的关键因素。
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艰辛,常常会让人失望和沮丧。
此时,师父也成为了居士的护佑者。
在师父的带领下,居士可以正确地应对各种负面情绪,如愤怒、压力等,并文章其执念,摆脱情绪党派。
此外,师父也教导居士在平日的生活中多进行正念实践,以利于他们以愉快、平静的态度面对生活。
四、给予居士心理、物质上的支持当居士处在一道难题时,正心的支撑和给予帮助是最重要的。
居士亲近道场的六个原则
1. 身心合一:居士在亲近道场时,应将身心合一,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场的活动中。
不论是参加佛经讲解、禅修冥想还是参与修行仪式,都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2. 尊重他人:居士在道场中应尊重他人的观点、信仰和习惯。
不论是与其他居士或僧侣交流,还是与道场工作人员互动,都要保持友善、尊重的态度。
3. 遵守规定:居士在道场中应遵守道场的规定和纪律。
这些规定可能包括禁止吸烟、禁止喧哗、禁止携带食物等等。
遵守规定可以保持道场的安宁和秩序,也可以彰显居士的虔诚和尊重。
4. 积极参与:居士在道场中应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仪式。
这包括参加佛经诵读、参与僧侣的法会、参与慈善活动等等。
通过积极参与,居士可以加深对佛法的理解和体悟,也可以增加自己的修行功德。
5. 无私奉献:居士在道场中应以无私的心态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富。
可以通过做义工、捐赠物资、资助道场的建设等方式来奉献。
通过无私奉献,居士可以培养慈悲心和福德,也可以帮助道场的发展和传播佛法。
6. 持续学习:居士在道场中应持续学习佛法。
这可以通过参加佛经讲解、学习禅修、听取僧侣的开示等方式来实现。
持续学习可以帮助居士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也可以增强对佛法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
拙妻也可住庵的哲理故事
拙妻也可住庵的哲理故事
安徽池州(今贵池一带)的甘贽居士,在家修佛,乐善好施,远近闻名。
他对于上门化缘的僧人常进行考察,如机锋敏捷,道法有成,则慷慨解囊;若徒挂僧名,懵懂不悟,则一文不施。
一天,有个自称是住庵(见点题)僧的来到居士门上乞化日常用品。
居士对他说:“我有个问题,若和尚答得出就布施。
”
说着就拿出纸笔写了个“心”字,问僧人:“是什么字?”
僧人回答:“心字。
”
居士请妻子出来,问她是什么字,妻子回答:“心字。
”
居士说:“如此看来,拙妻也可住庵啦!”
僧人只得惭愧地空手而归。
【点题】
禅法又称“心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该僧执着文字,毫无禅家空灵洒脱的`施为,所谓住庵,徒有虚名而已。
住庵:住持庵舍,多指道法有成的僧人,选择合适地点,搭建简陋的茅屋,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接待四方游僧。
居士不要与出家人谈恋爱,该与僧人保持一定距离!
正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偶然听闻谈及居士与僧人的距离问题不免感叹万……
现今社会上有些不良风气,尤其一些女居士,平时总想与出家的师父建立所谓的“干爹干娘”“兄弟姊妹”“亲密朋友”“同参道友”等之类的关系,殊不知出家人最初的发心就是“舍俗”出家修行,居士们绝不能用这些世俗的烦人感情,来牵绊、障碍师父们的清静修行。
欲界凡夫都生活在情欲之中。
有些居士对出家的师父日久生情,居士之间私下争风吃醋,有位法师曾经对此现象做过警告开示:“不要把师父们对你的慈悲和恒顺当作是爱是情,你跟出家人谈恋爱,就像是在和虚空聊天,那是在唱独角戏,自我陶醉。
”僧人看破了世间虚妄,他们每天都安住在自己对佛法体证的境界里,即使俗世你们还有所谓的“尘缘未了”,如今该明白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出家机缘更难得,以解脱轮回为追求,决不能再纠缠不休,妄想着将已经舍离五欲的出家人拉回俗事烦恼之中。
‘夺衣反俗五无间’,强迫僧人还俗,死后是要堕入无间地狱的。
即使僧人无可奈何地随顺了你,但他们早与社会断层,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争名夺利、是非恩怨,每次都会以“不计较”的心态只会宽容地说:随缘吧!这样会经常让你恼怒不已。
他们因有出家的因缘就说明他们在世间的因缘福利已尽,他们的功德、事业在佛门,欲染的世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自然谋生相当困难。
大多还俗后的僧人都过得清贫,所有的家庭琐事仍然都是居士一个人来承担,绝不会所想象的那样每天都过着花前月下、恩爱缠绵的日子。
他们心里仍旧念念不忘清净修行的日子,不会超过两年他们对世俗烦恼的忍耐超过极限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一次教训,求出离的心、求解脱的心就更加强烈,放下一切的决心也一定无法阻挡。
绝对不要和出家人恋爱,因为结局注定是痛苦的,还有障人修道、甚至断人慧命的大罪业。
将来自己有因缘出家修行的时候,一定也会承受被人障道的果报。
用舍戒还俗的方式去恒顺众生是自甘沉沦、自断法身慧命的愚蠢做法。
有机会供养三宝就种下了功德福报的种子,切勿为满足虚荣之心再奢求师父们说感谢之语或内心无知地去计较。
千万不要让出家的师父们随着我们的需要而转、跟着我们的习气疲惫、无奈!僧人非你的保护神!他们是割舍了一切贪执、享受、放弃了一切情爱、私欲,献身三宝、传续佛法的人绝不是令人千处祈求千处应,事事都让终生顺心如愿。
他们的智慧和慈悲不会去满足、随顺居士的习气,看着我们继续堕落、轮回!
出家的师父对你好,源于他对你抱有“成就”的希望,绝对不会沉迷与你,他们有慈,有悲,有爱,有情,但那是一视同仁的,绝不是针对你一个人,千万不要自作多情!居士该感恩惜缘,若需佛法答疑解惑就应恭敬地向僧人请教并跟随他们的悉心教导而努力修行。
倘若闲暇之余就拎起电话同僧人联系闲聊生活琐事,人我是非,这过多的外界干扰就会犯下无量的罪业!
踏踏实实地忏罪、消业、精进修学才是学佛修行人真正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