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910.50 KB
- 文档页数:20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康复手段有了空前的发展,如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及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PNF)等神经发育疗法,其中PNF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骨科疾病等多个领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在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NF最初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于20世纪40年代末所创立,我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引进和使用。
1理论基础1.1 神经生理学本体感受器能将收到的本体感觉冲动经周围神经传人脊髓后索,再经内侧丘系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经过整合分析后产生相应的运动输出,调整运动反应。
PNF正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
同时,PNF还能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张力,缓解肌痉挛。
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经过PNF训练后,患者脑损伤同侧感觉运动皮质、脑损伤对侧运动皮质及损伤周围皮质的激活有明显改变。
PNF肢体训练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增加,促使大脑皮质厚度增加,蛋白质含量及新的血管生成增加,脑内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增强,使损伤功能区逐渐恢复。
1.2 人体发育学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足PNF的基本特征,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足正常动作发育的最后阶段。
PNF在对角线模式中恰当的阻力可以诱发出最大的力量,从而帮助患者获得运动意识,提高对头部乃至全身运动的控制能力。
2在脑卒中临床康复的应用PNF是脑卒中康复中常用的神经促进疗法,在我国临床已逐步普及。
正确利用PNF,可以有效恢复及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平衡、步态、吞咽等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和生活质量。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常用的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Vojta技术等等Bobath技术Bobath技术是有英国物理治疗师Betr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度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治疗原则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3、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制定训练计划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常用治疗技术一、反射抑制性模式:1、躯干抗痉挛模式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3、肩的抗痉挛模式4、手的抗痉挛模式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如: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等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1、翻正反应2、平衡反应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四、关键点的控制1、中心关键点:胸骨柄中下段2、近端关键点:头部、肩部、骨盆等3、远端关键点:手指、足五、推―拉技巧1、压迫性轻推2、轻微牵拉六、拍打七、肢体置放和控制1、定位置放训练2、控住训练八、辅助器具九、患侧肢体的负重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Brunnstrom技术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主要用于评估和治疗成年偏瘫患者。
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联合反应二、共同运动1、上肢共同运动2、下肢共同运动三、原始反射1、同侧伸屈反射2、交叉伸屈反射3、屈曲回缩反射4、伤害性屈曲反射5、紧张性颈反射(分对称性和非对称性)6、紧张性迷路反射(分静态和动态)7、紧张性腰反射8、正负支持反射中枢性瘫痪运动恢复分期I 期:弛缓,无随意运动。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技术王一君一,概念PNF理解:PNF成为PNF技术以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
下面从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两方面介绍一下PNF所遵循的理论基础。
发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每个人都有发育和再发育的潜能。
治疗时,利用患者较有力的运动模式来增强其无力或较弱的运动模式。
举例,在给截瘫患者,俯卧位下训练屈膝的时候,开始阶段,当肌力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曲髋,才能做到屈膝,在这时,根据较有力带动无力的模式,没必要去抑制这个代偿,当他力量恢复到一定阶段,再去抑制这个代偿。
(2)正常运动是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发展的。
治疗时,首先要发展头和颈的运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四肢。
在四肢,应先发展近端运动,再逐渐发展远端运动。
举例:在发展手的精细运动之前,要先发展颈,躯干和肩胛带的功能。
(3)(4)(5)(6)PNF注:这些不仅理论不仅是PNF方面的理论基础,更是我们在给病人做治疗方面的一些指导思想,我们在给病人做治疗的过程,应该都会涉及到。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1)交互神经支配:主动肌兴奋的同时伴随着拮抗肌的抑制。
当主动肌收缩的时候,肌梭的纤维将兴奋信息传送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信息传送到拮抗肌。
在人体的协调活动,交互神经支配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2)连续性诱导:在主动肌强烈兴奋过后可以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治疗时可以通过拮抗肌的收缩促进另一个运动模式的展开。
举例:患者在做伸肘的过程中给予阻力,到关节活动的末端,嘱患者连贯的不间断地做伸肘的动作,相对来说,患者容易做到一些,这就是应用了连续性诱导的原理。
(3)扩散和强化:扩散是指肌肉组织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反应扩散至其他肌肉组织的现象。
此种反应可以诱发或抑制肌肉的收缩和动作模式的出现。
PNF法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康复方面得文献也译为促通疗法·PNF法就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内科医生与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医生发明得,就是以人体发育学与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与一种多方面得运动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得治疗,被证实非常有效,后来证明它可以帮助许多因肌力、运动控制、平衡与耐力有问题得患者,如脊髓损伤、骨关节与周围神经损伤、脑外伤与脑血管意外导致得偏瘫等。
同时它得一些特殊技术对于一些因疼痛与软组织黏连导致得ROM下降有很好得治疗效果。
西医学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中医学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英文名称PNF所属科室外科-发病部位脑部主要症状偏瘫,言语障碍主要病因神经损伤,脑卒中多发群体40岁以上中老年人传染性无传染性就是否进入医保就是目录1 PNF理论基础2 PNF基本原则pnfPNF理论基础编辑PNF技术就是以人体发育学与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正常状态下日常生活得功能活动中常见得动作模式创立得。
它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得整体运动而不就是单一肌肉得活动,增强了关节得运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复合动作得技巧,同时利用了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与促进相应肌肉收缩得锻炼方法;其特征就是肢体与躯干得对角线与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并主张通过手得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它得治疗原则就是按照正常得运动发展顺序,运用适当得感觉信息刺激本体感受器,使某些特定得运动模式中得肌群发生收缩,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
pnfPNF基本原则编辑1)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得潜能,这就是PNF技术得基本原则,病人得能力与潜能成为减轻残障得方法。
(2)正常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又近到远得顺序发展。
在治疗中,首先应注意得头颈得运动发展,然后就是躯干,最后就是四肢,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就是按照近端向远端得顺序。
76|科学之友| 如何进行PNF 拉伸训练PNF 拉伸训练包括一些基本步骤,需要根据指导规范练习。
选定训练部位,确定需要激活和强化的肌肉群。
对选定肌肉进行适当的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练习,以预热肌肉和关节。
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主动收缩选定肌肉,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放松。
这个过程可以刺激肌肉神经,提高肌肉的感知能力。
进行动态关节活动范围练习,进一步激活深层肌肉。
进行对抗性练习,通过施加阻力或被动张力,刺激肌肉进一步收缩和伸展。
进行牵伸练习,在肌肉充分收缩后进行静态或动态牵伸,以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柔韧性。
重复以上步骤,对其他需要训练的肌肉群进行同样的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PNF 拉伸训练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正确的练习姿势和技术,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和目标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并进行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在进行PNF 拉伸训练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找一个外力,拉伸目标肌肉,直至有轻微酸痛感,持续10秒钟。
这个外力可以是一个固定的物体,如墙壁或椅子,也可以是一个人。
第二步,对抗外力,被拉伸部位主动发力,解锁PNF 拉伸训练法PNF 拉伸训练法,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是一种基于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多方面运动治疗方法。
PNF 拉伸训练法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肌肉柔韧性、力量和平衡性的效果。
PNF 拉伸训练法先让肌肉强力收缩诱发反射性的自我抑制,等肌肉因反射作用松弛后,再利用伸展运动让肌肉放松。
相比其他拉伸训练法,PNF 拉伸训练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功能性,可以有效改善肌肉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文|刘美惠主动收缩,缓缓归位。
这个阶段需要主动对抗拉伸的力量,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达到进一步拉伸的效果。
第三步,放松目标肌群,继续由外力拉伸。
这个阶段需要放松肌肉,让外力继续拉伸肌肉,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拉伸。
重复以上三个步骤,进行四五次,这样可以保证目标肌群得到充分的拉伸。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肩袖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张敬之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20年第03期摘; 要:肩袖损伤是导致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是运动性创伤或退行性病变。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是神经肌肉系统障碍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肩袖损伤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研究PNF对于神经肌肉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重点阐述PNF应用于肩袖损伤治疗的可行性。
关键词:肩袖损伤; PNF; 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6;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c)-0016-02PNF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和内科医生Dr.Herman Kabat为了针对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基于神经生理学和人体发育学创立的一种多方面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PNF已被证实对有肌力、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等问题的患者有着明显的疗效,广泛应用于神经肌肉系统康复领域。
1; 肩袖损伤的病理生理1.1 肩袖的结构和功能肩袖是由小圆肌、肩胛下肌、冈下肌和冈上肌的短头肌腱组成的肌腱复合结构,呈袖套样包饶在肱骨头周围,对于维持肩关节的稳定至关重要。
这4条肌腱分别不同方向加固肩关节,构成了肩峰下滑囊与肩关节腔之间的机械屏障。
此外肩袖还需要协助三角肌完成肩关节的外展动作。
1.2 肩袖的病变肩袖损伤根据异常程度分为:Ⅰ度异常为炎症,可能伴有退行性病变;Ⅱ度异常为肌腱不完全性撕裂;Ⅲ度异常为肌腱完全性撕裂。
Neer将其病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肿出血期,表现为肩峰上区点状触痛,抗阻力时疼痛加剧但是为可逆性病变;第二阶段为肌腱炎症期,肩痛转化为持续性,体征较第二阶段重;第三阶段为完全撕裂期,肩关节活动范围(ROM)严重受限。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又称神经生理治疗技术(neurophyisological therapy)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 技术(又称为PNF技术)。
一.皮肤感觉促进技术:即Rood技术。
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
(一).基本理论基础: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2.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这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展阶段。
3.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
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4.利用患者对动作有目的反应,诱导出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对动作的掌握是必需的,所用的各种活动不仅是有目的的反应,也是可重复的。
例如,当大脑发出指令“捡起这本书”,所有与完成这一动作有关的皮质下中枢都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不同的肌群。
(二).基本技术:1.Rood技术--皮肤感觉刺激技术:1.1皮肤感觉易化技术: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 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
如果30 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
轻微触摸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
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 s,可促进肌收缩。
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
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声音、光线等,特殊气味。
1.2皮肤感觉抑制技术: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