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法
- 格式:ppt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43
PNF 法一般译为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康复方面的文件也译为促通疗法·PNF 法是20 世纪40 年代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 医生发明的,是以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和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被证明非常有效,此后证明它能够帮助好多因、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有问题的患者,如、和、和脑血管不测以致的偏瘫等。
同时它的一些特别技术对于一些因难过和软组织黏连以致的ROM 下降有很好的治疗收效。
西医学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中医学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英文名称PNF所属科室外科-发病部位脑部主要症状偏瘫,语言阻拦主要病因神经伤害,脑卒中多发集体40 岁以上中老年人传染性无传染性可否进入医保是目录12pnfPNF 理论基础是以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依照人类正常状态下平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中常有的动作模式创立的。
它重申多关节、多肌群参加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加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牢固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复合动作的技巧,同时利用了,姿势感觉等刺激加强相关神经肌肉反应和促进相应的锻炼方法;其特色是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并主张经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它的治疗原则是依照正常的运动发展序次,运用合适的感觉信息刺激,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缩短,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
pnfPNF 基根源则1)所有个体都有还没有开发的潜能,这是的基根源则,病人的能力和潜能成为减少残障的方法。
(2)正常运动发育依照重新到脚,又近到远的序次发展。
在治疗中,第一应注意的头颈的运动发展,此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是依照近端向远端的序次。
因此,只有改进了头、颈躯干的运动此后,才可能改进四肢的功能;只有控制了肩胛带的牢固性此后。
才有可能发展上肢的精巧动作技巧(3)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经过加强;比方,伸肘较弱时,能够病人凝望患侧,经过非对称型颈反射来加强。
两种不同PNF模式对中老年女性踝关节本体感觉和下肢动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徐洁【摘要】目的:通过PNF单侧下肢D1模式(屈曲-内收-外旋和伸展-外展-内旋)和D2模式(屈曲-外展-内旋和伸展-内收-外旋)以动态反转技术作用于两组受试者的优势腿,寻找两种模式在提高和改善下肢动态平衡能力和踝关节本体感觉方面的不同.方法:运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中的下肢对角线模式与躯干节律性稳定两种方法对20名45~59岁的中年女性进行训练,经4周训练后分别测试踝关节本体感觉和下肢动态平衡能力.结果:(1)D1和D2组经过4周训练后本体感觉均有显著提高(P<0.05);(2)D1组经过4周训练后下肢动态平衡能力有显著提高(P<0.05);(3)D2组经过四周训练后下肢动态平衡能力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4)与D1组相比D2组在经过四周训练后本体感觉与下肢动态平衡能力提高效果更为显著.结论:PNF动态反转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踝关节的本体感觉以及下肢的动态平衡能力;与PNF单侧下肢D1模式相比较,PNF单侧下肢D2模式在提高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下肢动态平衡能力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期刊名称】《辽宁体育科技》【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PNF模式;踝关节;本体感觉;动态平衡【作者】徐洁【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浙江宁波315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6PNF(propri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由神经、肌肉、本体感觉共同参与的以神经发育为促进方法的治疗手段,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它用于治疗因肌肉无力、不协调以及关节活动受限引起的骨盆、腿和足的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动态平衡控制能力。
MET是让患者在治疗中按照治疗师精确控制的方向主动收缩肌肉,Kabat 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MET,主要用于主动地活动肌肉,并将这种技术命名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PNF)。
在20世纪50年代,Fred应用这种技术来活动患者的关节,并命名为肌肉能量技术。
临床应用:1降低张力过高肌肉的张力,延长肌肉中短缩的筋膜2增加关节周围组织的延展性病降低其敏感性。
3增强虚弱的肌肉和肌群。
4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
5增加活动受限关节的活动范围。
6帮助感觉和运动的整合,恢复患者习惯性收缩部位的感觉。
7通过交互抑制和刺激机械感受器避免了治疗时的疼痛。
治疗原则:1采用MET最重要的原则是无痛。
即使是轻度的疼痛也要停止。
通过调整力量找到患者感到舒服及能够对抗的阻力。
(如果患者仍感到疼痛,采用RI(交互抑制)。
例如如果肩关节的抗阻力内外旋引起疼痛,可以尝试肩关节的抗阻力内收,屈曲或外展。
)2优先对张力过高的或收缩的肌肉采用MET。
3保持肌肉处于起中等长度位置,就是肌肉正常状态长度的位置,也是最舒服的位置。
4治疗师通常施加中度的阻力,患者只需要10-20%的力量对抗。
5急性损伤患者每次需要抵抗治疗师的阻力5-10秒,通常重复3-5次,而慢性损伤患者可以多持续一段时间,可以重复20次。
6对一些没有知觉的肌肉高张力状态者,轻柔拍打正在收缩的肌肉可以恢复其知觉。
技术简介(以肱二头肌张力过高为例)收缩-放松(CR)目的:放松张力过高的肌肉,恢复肌肉的感觉,评估肌肉的虚弱和疼痛。
姿势:治疗师将患者的肘关节置于休息位,即伸屈中立位,或感觉到阻力障碍出现。
动作:治疗师握住患者的前臂并固定住肘关节,告诉患者“不要让我带动你”,然后逐渐牵拉肘关节。
患者抵抗阻力5-10秒,确保患者没有屏住呼吸并重复3-5次。
见下图交互抑制(RI)目的:用于急性损伤,抑制疼痛,能够巩固CR取得的松弛效果。
姿势:治疗师伸展患者的肘关节知道感到阻力障碍或患者感到疼痛之前。
当代体育 第09期145棒球投手的身体素质水平关系到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球出手的速度、对球的掌控力以及对整个比赛的把握。
一名优秀的棒球运动员既能够对对方进攻造成有效的障碍,同样还能够减少我方的防守难度,在比赛中运用自身的优势,把握自身身体节奏,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呈现棒球运动竞技精神,提升比赛的精彩度。
基于此,下面就围绕棒球投手的专向身体素质练习出发,提出几点方法建议。
一、专项速度素质训练方法一般来讲,对于棒球投手专项速度素质训练主要包含两种方法:一是,重复训练法。
在棒球比赛中,投手的动作完成时间不会超过10秒,要把握这10秒有效时间,发挥动作水准,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反复练习,重复训练动作和训练负荷。
二是,变换训练法。
通过改变训练场地、训练结构、负荷等,对棒球投手形成一个新的刺激,强化训练效果。
当然在针对专项速度素质训练中,要严格把控好10秒内时间控制,保证供能方式,避免功能方式的改变导致对投手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的偏离,转为对投手耐力、力量的训练。
二、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方法对投手专项力量素质的训练要根据投手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训练动作和训练方式。
加强对投手力量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强化投手的身体力量和爆发力,提高球速,增强球手的体能素质。
我们在具体训练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①通过短时间内的重复训练方法,提升投手的爆发力。
②通过循环训练法提升投手的快速力量。
③通过变换训练法,打破训练过程中的障碍,刺激投手兴奋性。
投手的力量素质训练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提升投手的爆发力,其次是提升投手的体能,在加强对投手力量训练过程中,还要重视对投手手腕、肩部的小肌肉锻炼,利用各种类型的深蹲、跳举、跳跃等形式,针对训练的针对性、攻能性,灵活训练方式,注重各种训练动作的多维性,以提升对投手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有效性。
三、专项灵敏素质训练一名优秀的棒球投手,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体能素质以外,还要重视对身体灵敏性的训练。
常用的训练方式也主要由变换场地、训练结构、负荷等和重复训练法两种,只有当投手具备一定的灵敏素质时,才完成过程中身体各项技能、各个部位才能保持平稳、协调,才能根据动作技能做出相应的反映,保证动作技能的完成度。
运动前需要伸展吗?无论是周末健身族还是专业运动员,在运动前通常都会做一些伸展运动来降低后续剧烈运动带来的伤害可能,但新的研究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研究表明,运动前伸展不太可能降低受伤风险、提高运动表现或防止肌肉酸痛。
反之,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带来任何伤害。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做伸展运动呢?是在运动前做,还是在运动后做呢?一、伸展的意义是什么?伸展运动和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从而增加关节全方位的运动能力,具体即指关节弯曲、旋转和伸展可达到的最大限度。
比如体操等某些类型的运动,就比跑步等其他运动更加需要柔韧性。
以下将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伸展运动。
1. 静态伸展:拉伸肌肉,直到感觉轻微不适为止,保持姿势30秒或更久。
2.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法(PNF):方法各不相同,但通常是在伸展的同时收缩和放松肌肉。
3. 动态伸展:进行轻柔的重复动作,逐渐加大动作的幅度,但保持在正常范围,如摆动手臂。
4. 弹道或弹跳伸展:包括弹跳或猛拉。
大多数关于伸展运动的研究都是与静态伸展相关,其他形式相对较少。
二、当伸展时机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尽管有关伸展运动作用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是,长期的伸展运动的确可以通过使肌肉更柔软和提高大脑的耐受度而增加柔韧性。
不过这种通过规律训练得来的柔韧性在停止训练后也会逐渐消失,维持时间一般四周左右。
来自巴斯大学的生物力学Polly博士认为,关节柔韧性的增加到底是由控制关节的肌肉变化引起,还是仅仅因为大脑的耐受性增加导致,其机理尚不清楚。
但她个人认为,肌肉肌腱的结合部位一定发生了某些变化,因为若只是大脑的耐受性增加,那这种伸展的效果不会在人群中出现相似性。
三、柔韧性需达到何种程度?不同的运动需要的柔韧性不同。
体操或芭蕾舞对柔韧性的要求显然高于一般的跑步。
后者只需要一点点柔韧性即可。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和肌腱通过脉冲式地储存和释放能量而产生力量。
这时,过于柔韧反而会降低肌肉释放的能量,进而对某些运动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跑步、跳跃以及跑步、踢足球或打篮球过程中方向的突然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