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路基土的特性及设计参数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路基路面(Road Subgrade and Pavement Engineering)课程编码:60445022 学分:3 总学时:54说 明【课程简介】《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是面向土木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课程主要讲授路基路面的基本概念、路基的防护与加固方法、路基设计、沥青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等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熟悉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规定,掌握各种结构及构件的受力特点及其基本要求,培养良好的结构意识及对常用路基路面工程体系进行正确布置和设计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土木专业。
【教学目标】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较强,既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工程实践。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路基路面材料以及结构的基本概念、路基路面工程相关的交通环境情况、相关材料的特性以及结构相关设计参数;掌握支挡结构的类型和使用条件、布置和构造以及挡土墙设计方法;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路基路面结构的设计。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重点内容进行挡土墙设计、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设计,同时具有路基路面工程相关的设施工、养护和质量检测与评定的基本能力。
【先修课程要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能够进行路基支挡结构设计、沥青路面设计以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和制图,并且对路基路面的施工和养护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习总量】理论学时为54学时,自主学时为350学时,总学时为404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ppt课件教学。
【学时分配】学 时 安 排序号 内 容理论课时实验课时实践课时习题课时小计1 第一章 概论 4 42 第二章 路基土的特性及设计参数 4 43 第三章 路基设计 8 84 第四章 路基防护与支挡结构设计 6 65 第五章 路基施工 2 26 第六章 交通荷载级路面设计参数 2 27 第七章 路面基层 4 48 第八章 沥青路面设计 10 109 第九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10 1010 第十章 路面施工 2 211 第十一章 路基路面养护与管理 2 2总 计 54 54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 材:路基路面工程,黄晓明,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年4月,第4版。
小组讨论讨论一:路基工作区计算时荷载应力有两种计算方法:1)用简化布辛尼斯克公式进行计算;2)用层状体系计算软件计算,请结合习题7和8讨论荷载大小、不同路面结构工作区深度的影响、应力计算方法对工作区深度的影响。
答:荷载大小对工作区深度的影响:由工作区深度计算公式可知:Za=√(3&KnP/γ)。
荷载大小与工作区深度成正比。
因此荷载越大,工作区深度越深。
不同路面结构对工作区深度的影响:路面结构的强度和模量远大于路基土,路面材料的容量也不同于路基土。
路面结构的存在,使轮载传递到路基顶面的附加应力显着减小。
因为路面结构和一定厚度的路基共同承担车辆荷载,路面结构与路基工作区组成了道路的工作区,也就是工作区深度=路面结构厚度+路基工作区深度。
因此路面结构的厚度越大,道路工作区的深度也就越小。
应力计算方法对工作区深度的影响:(1)路基工作区深度的计算,布辛尼斯克公式与层状体系理论程序计算结果相差较多,轴重100KN时,n=5相差为;n=10相差为;轴重120KN时,n=5相差为;n=10相差为。
(2)根据“公路低路堤设计指南”提出的情况,布辛尼斯克修正公式所得的路基工作区深度过小,而层状体系理论程序所得的比辛尼斯克修正公式所得的路基工作区深度为大。
(3)根据“公路低路堤设计指南”规定n=10,在采用层状体系理论公式后,采用n=5或n=10为宜,尚需再论证。
讨论二:请讨论路基顶面综合模量E和路基反应模量K的意义和在路面设计中的作用,如何结合路基湿度的变化选择路基顶面综合模量E或路基反应模量K。
答:路基顶面综合模量E:即路基回弹模量。
用路基回弹模量表征土基的承载能力,可以反映土基在瞬时荷载作用下的可恢复变形能力,因而可以应用弹性立论公式描述荷载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以回弹模量作为表征土基承载能力的参数,可以在以弹性理论为基本体系的各种设计方法中得到应用。
路基反应模量K:使用温克勒(E. Winkler)低级模型描述土基工作状态时,用路基反应模量K表征路基的承载力。
第二章路基基本性质授课内容§1 公路自然区划§2 路基土的工程分类§3 路基土的应力应变关系§4 路基承载力§5 路床设计§1 公路自然区划自然区划分类自然地理区划:综合自然区划、部门区划专业自然区划:农业、建筑、生态、公路区划目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道路的工程性质差异很大。
区分不同地理区划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便于道路工作者在路基路面结构类型选择以及设计、施工养护中采取合适的设计参数和技术措施,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
根据水、土、温度因素(相似性),在一定区域内,定性地确定公路工程的特点(即土基回弹模量,由干湿类型和土性质决定)。
区划原则以自然气候的综合性和主要性相结合为原则1、公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在同一区划内,在同样的自然因素下筑路具有相似性。
2、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的原则:地表气候是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的综合结果。
3、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自然气候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又有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
公路自然区划划分(1)二级区划:潮湿系数k(2)三级区划:1、水热、地理和地面;2、地表地貌、水文和土质。
各自然区划的筑路特点Ⅰ区-北部多年冻土区:道路设计原则-保温Ⅱ区-东部湿润季冻区:路面结构要突出-防冻胀与翻浆Ⅲ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筑路主要问题是黄土的冲蚀与遇水湿陷Ⅳ区-东南湿热区:筑路主要问题是水毁、冲刷和滑坡Ⅴ区-西南潮暖区:土基湿软,注意路基整体稳定性Ⅵ区-西北干旱区:气候干燥,砂石搓泥、松散,沙漠地区风蚀和沙埋Ⅶ区-青藏高寒区:有多年冻土,注意保温设计,沥青路面易老化评价(1)侧重于为低等级道路服务,病害主要考虑冻胀与翻浆。
目前高等级公路的冻胀与翻浆已经不是主要的病害(2)影响因素仅是水、热,没有考虑地貌、地质等。
(3)不能很好地为公路服务,服务范围不明确目前有用的仅是土基模量、最小路基高度、稠度参照该区划;§2 路基土的工程分类分类的基本原则(1)应选用对土的工程性质、最能反映土的基本属性和便于测定的指标作为分类依据(2)要有一定的逻辑性(3)应能反映土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特性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分类体系(1)划分指标:土的颗粒组成及其特征土的塑性指标: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土中有机质含量(2)粒组定义:工程上常把大小相近的土粒合并为组粒组划分: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图粒组划分(3)颗粒级配特征:不均匀系数C u和曲率系数C cd10、d30和d60是指土的特征粒径,分别是指小于该粒径的土粒质量为土总质量的10%、30%和60%。
公路路基设计中的土壤力学参数确定公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壤力学参数的准确确定在公路路基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力学参数是指描述土壤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的参数,包括土壤的压缩特性、剪切特性等,是公路路基设计中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文将介绍在公路路基设计中土壤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
一、场地勘测在进行土壤力学参数确定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场地的勘测工作。
通过实地勘测,了解地质情况、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续实验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同时,对场地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暴露情况等进行详细观测,可以为土壤力学参数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
二、室内试验在进行室内试验时,通常采用标准试验方法对采集的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分析。
常见的试验包括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可以获取土壤的力学参数数据。
在进行室内试验时,需要严格控制试验条件,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现场试验为了更准确地确定土壤力学参数,通常还需要进行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包括动力触探、原位压缩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土壤力学参数的实际情况。
现场试验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相互印证,可以提高土壤力学参数确定的准确性。
四、参数校核在确定土壤力学参数后,需要对参数进行校核验证。
比较实测数据与试验数据,对土壤力学参数进行修正和调整,确保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数校核是确定土壤力学参数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保证公路路基设计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五、结论综上所述,公路路基设计中土壤力学参数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场地勘测、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参数校核等环节,可以准确确定土壤力学参数,并为公路路基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土壤力学参数的准确确定对于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相关工程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参数确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路基工程的特点◇路基的建筑要求◇路基设计的基本内容路基工程路基本体路基排水路基防护与加固1.路基工程的特点(1)路基工程修筑在土石地基上,并以土石为建筑材料 岩土是一种最复杂的材料,无论何种力学模型都难以准确描述它的特性;岩土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再细致的勘察测试也难以完全查明岩土形状的时空分布;岩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地区往往形成各种各样的特殊岩土,如黄土、动土、膨胀土等。
(2)路基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岩土特性易受环境影响,路基工程处于露天环境,因此,要充分考虑环境变化对路基工程的影响。
如黄土路基遇水湿陷引起路基边坡浅层溜坍,南方阴雨、北方冬冻、春融引起路基隆起、下沉,翻浆冒泥等线路病害,雨季引起大滑坡,地震时砂土液化引起路基滑走等路基病害,均与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
复杂和多样的环境,复杂和多样的岩土,以及岩土材料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使路基工程十分复杂。
(3)路基同时受静荷载和动荷载作用路基上的轨道或路面结构和附属建筑物产生静荷载;列车、汽车运行产生动荷载,动荷载是造成基床、路床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研究土体在动力作用下的变形、稳定问题,必须了解土的动力特性,包括土的动强度和液化、动孔隙水压力增长及消散模式、土的震陷等。
风沙降雨冻土地震2.路基的建筑要求(1)路基必须平顺,路基面有足够宽度和上方限界路基平顺状态指路肩高程和平面位置与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相符。
路基的平面位置以其中心线表示。
路基面宽度应满足轨道、路面铺设和养护要求。
在路基面上方应有足以保证行车安全和便于线路维修养护的安全空间,当路基面上方或两侧有接近线路的建筑物时,必须按照铁路或公路限界的规定设置在限界范围以外。
(2)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抵抗行车荷载产生的动、静应力而不致破坏,路基边坡应能长期稳定而不坍滑。
路基的弹性变形应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因此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使其在静、动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容许限度范围以外的各种变形。
第二章路基土的特性及设计参数
小组讨论
讨论一:路基工作区计算时荷载应力有两种计算方法:1)用简化布辛尼斯克公式进行计算;2)用层状体系计算软件计算,请结合习题7和8讨论荷载大小、不同路面结构工作区深度的影响、应力计算方法对工作区深度的影响。
答:荷载大小对工作区深度的影响:由工作区深度计算公式可知:Za=√(3&KnP/γ)。
荷载大小与工作区深度成正比。
因此荷载越大,工作区深度越深。
不同路面结构对工作区深度的影响:路面结构的强度和模量远大于路基土,路面材料的容量也不同于路基土。
路面结构的存在,使轮载传递到路基顶面的附加应力显著减小。
因为路面结构和一定厚度的路基共同承担车辆荷载,路面结构与路基工作区组成了道路的工作区,也就是工作区深度=路面结构厚度+路基工作区深度。
因此路面结构的厚度越大,道路工作区的深度也就越小。
应力计算方法对工作区深度的影响:(1)路基工作区深度的计算,布辛尼斯克公式与层状体系理论程序计算结果相差较多,轴重100KN时,n=5相差为1743.25px;n=10相差为2618.5px;轴重120KN时,n=5相差为1932.99px;n=10相差为2947.25px。
(2)根据“公路低路堤设计指南”提出的情况,布辛尼斯克修正公式所得的路基工作区深度过小,而层状体系
理论程序所得的比辛尼斯克修正公式所得的路基工作区深度为大。
(3)根据“公路低路堤设计指南”规定n=10,在采用层状体系理论公式后,采用n=5或n=10为宜,尚需再论证。
讨论二:请讨论路基顶面综合模量E和路基反应模量K的意义和在路面设计中的作用,如何结合路基湿度的变化选择路基顶面综合模量E或路基反应模量K。
答:路基顶面综合模量E:即路基回弹模量。
用路基回弹模量表征土基的承载能力,可以反映土基在瞬时荷载作用下的可恢复变形能力,因而可以应用弹性立论公式描述荷载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以回弹模量作为表征土基承载能力的参数,可以在以弹性理论为基本体系的各种设计方法中得到应用。
路基反应模量K:使用温克勒(E. Winkler)低级模型描述土基工作状态时,用路基反应模量K表征路基的承载力。
温克勒地基又称为稠密液体地基。
路基反应模量K相当于该液体的相对密度,路面板受到的路基反力相当于液体产生的浮力。
结合路基湿度的变化选择路基顶面综合模量E或路基反应模量K:
1、快速路和主干路路基顶面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应小于30MPa;次干路和支路不应小于20MPa;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回弹模量。
2、路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道路运行中的各种不利因素,采取措施减小路基回弹模量的变异性,保证其持久性。
3、道路路基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对潮湿或过湿路基,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其湿度状况或适当提高路基回弹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