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实验设计(2)
- 格式:ppt
- 大小:388.00 KB
- 文档页数:62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心理学研究设计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确定研究问题、目的和策略的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变量控制和数据收集方式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实验设计、相关性设计和描述性设计三种基本类型。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设计类型。
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来确定因果关系。
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由自变量产生的结果或变化。
实验设计的基本特征是随机分配和对比组设计。
1.随机分配:实验设计要求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条件中。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增加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对比组设计: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设立对照组,以提供相对比较的依据。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方面要尽可能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两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两组设计是指只包含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设计,常用于探究一个因变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差异。
多组设计是指包含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常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同一个因变量的影响。
多组设计可以是完全随机设计、随机组内设计或反复测量设计。
二、相关性设计相关性设计用于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性设计不涉及自变量和对照组的操作,而是通过相关性分析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相关性设计分为两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两组设计是指研究两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系数来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多组设计是指研究多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常通过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来探索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描述性设计描述性设计用于描述和了解其中一种现象的特征和性质,而不涉及因果关系的推断。
描述性设计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收集数据,然后用统计方法进行描述和总结。
描述性设计包括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个体或个别事件进行深入观察和描述,通过详细记录个体的行为和经历来获得细致的描述。
调查研究是对大量受试者进行测量和观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观察等方式来收集信息和数据。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准实验设计(X-Zhao II)/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评价方法^&/ 3大法宝—提高效度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7788414准实验设计(X-Zhao II)/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1例外评价方法/ 3个例外1.时间序列可以较好控制“成熟”、回归和测验的影响,但不能控制“历史”。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1例外②统计方法比较回归直线:O1~O4与05~O8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评价方法/ 3个例外1.时间序列可以较好控制“成熟”、回归和测验的影响,但不能控制“历史”。
2.相等时间样本可以控制“历史”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但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则为一组被试,所以不能很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实验安排的反作用会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
三大法宝^&*(/ 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33288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三大法宝)(*&^/ 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引言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可以观察和测量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
设计一个有效的心理学实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步骤,帮助读者掌握设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技巧。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原则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设计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和问题需要明确而具体,以便为实验设计提供明确的方向。
2. 确定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需要测量或对其进行操作的因素或特征。
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定义和操作实验变量,并确保实验变量与研究目的和问题相关。
3. 确定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是对实验变量之间关系的预测或猜测。
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并提出可验证的实验假设,以便在实验结果中进行验证和分析。
4. 控制实验条件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得到准确和可靠的结果,需要控制实验条件。
这包括控制实验环境、参与者的特征、实验材料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确保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选择和使用有效和可靠的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
这些材料和工具应该能够准确地测量所需的实验变量,并保证测量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6. 确定实验设计类型心理学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实验设计类型,如随机对照实验、配对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
7. 确定实验样本和受试者招募方式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确定实验样本和受试者的招募方式。
实验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满足研究目的和问题的要求。
8. 确定实验过程和步骤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和步骤需要明确和具体。
在设计实验过程时,需要规定实验参与者的任务、实验材料的使用顺序、实验的时间安排等,以确保实验的一致性和可控制性。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步骤一: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设计心理学实验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3 实验设计评价标准
1、使研究变量最大化(效应)
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选择合适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合理的被试分组、实验材料的选择和配合,使研究变量的效果最大化
2、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3、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4、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4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分类
按实验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
真实验设计or准实验设计or非(前)实验设计
按统计检验力
完全随机设计or随机区组设计or拉丁方实验设计
按自变量数量
单因素设计or多因素设计
按被试分派程序
被试间or被试内or混合设计
注:
实验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内在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控制程度、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以及能否主动操纵实验变量
§4-1 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一、前实验设计
二、事后设计。
第二编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第一章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单项选择题】:在进行科学观察时,纯粹客观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2007中山大学)A.自然观察B.实验C.问卷调查D.以上均不对【答案】:D.2、【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自然观察的表述哪一个是不恰当的()(2007中山大学)A.对特征的概括主要是描述性的B.涉及对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的系统性操作C.其他研究者不是很容易能重复数据结构D.它不允许研究者操作有关前提条件【答案】:B.3、【多项选择题】:练习实验的主要作用是()(2003北京师范大学)A.帮助被试学习和掌握反应原则B.降低实验误差C.提高被试反应精确性和可靠性D.练习实验没有什么作用【答案】:A. B.C.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多项选择题】:平衡技术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平衡技术有()(2008心理学综合考试)A.匹配法B.拉丁方设计C.双盲法D.ABBA法【答案】:B. D.2、【单项选择题】:下面()是零结果。
(2008中山大学)A.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B.自变量的变化不引起因变量的变化C.预期之外的结果D.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很大作用【答案】:B.3、【单项选择题】: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2007心理学综合考试)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A.4、【单项选择题】: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2007心理学综合考试)A.匹配法B.平衡法C.排除法D.恒定法【答案】:C.5、【单项选择题】: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
(2007心理学综合考试)A.2个B.3个C.5个D.6个【答案】:A.6、【简答题】:选择因变量应满足哪些标准?(2007浙江大学)【答案】: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7、【单项选择题】:下述哪一个不是操作性定义的一个实例()(2005中山大学)A.祖父制作月饼的菜谱B.当一个演员能无错误地重复其台词两遍时就算已经记住台词了C.反应时是指刺激呈现和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间隔D.当猫需要食物时就表明这个猫饿了【答案】:D.8、【单项选择题】:一个有效的实验出现零结果(null result)的原因是()(2005中山大学)A.自变量各水平之间太相似了B.因变量出现了天花板效应C.无关变量没有保持恒定D.以上全对【答案】:D.9、【简答题】:双盲实验。
心理学实验设计教案主题:心理学实验设计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事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变量、测量结果,从而验证假设或推断心理规律。
本教案将介绍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设计和开展心理学实验。
一、问题的提出在开始设计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应该明确、具体,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来回答。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音乐对人的情绪有何影响?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的情绪有何影响?二、假设的提出在问题明确之后,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一种猜想或推测,通过实验来验证。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假设:听悲伤音乐会使人感到悲伤,而听欢快音乐会使人感到愉悦。
三、实验变量的确定接下来, 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中独立变化的因素,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
以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例,自变量即为音乐类型,因变量为人的情绪。
四、样本的选择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确定实验所需要的样本数量和样本特征。
样本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随机抽样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五、实验的设计根据问题和假设,确定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流程。
例如,在研究音乐对情绪影响的实验中,可以设计如下步骤:1. 随机分配参与者,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听悲伤音乐,一组听欢快音乐。
2. 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以在实验开始前,让参与者填写问卷,获取他们的基本情绪状态。
3. 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佩戴情绪监测仪器,记录他们的情绪变化。
4. 实验结束后,让参与者填写另一份问卷,评价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5. 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参与者的情绪变化。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假设的合理性。
七、结论和建议基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对研究问题的解答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八、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同时也要注意实验的局限性,指出实验设计上的不足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心理学实验设计在心理学领域,实验设计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实验,我们能够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各个关键环节。
首先,明确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起点。
我们需要清晰地确定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是研究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还是探究社交环境对个体自尊的作用?实验目的的明确性将为后续的设计步骤提供方向。
确定实验变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自变量是我们在实验中主动操纵和改变的因素,因变量则是我们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以研究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例,压力的大小就是自变量,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或时间限制来实现;而学习成绩就是因变量,可以通过考试分数、作业完成质量等来衡量。
同时,还需要控制额外变量,即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但并非我们关注的因素。
比如,被试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
选择合适的被试群体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被试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们所研究的总体特征。
例如,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青少年的心理反应,那么选择的被试应该涵盖不同性别、年龄、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的青少年。
在选取被试时,还需要考虑伦理问题,确保被试的参与是自愿的,并且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伤害。
实验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前测后测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中,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的处理,控制组则不进行处理,然后比较两组的因变量差异。
前测后测设计则是在实验处理前后分别对被试进行测量,以观察实验处理的效果。
重复测量设计则是让同一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接受多次测量。
实验环境的设置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稳定和标准化。
比如,实验的时间、地点、温度、光线等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避免这些因素对被试的表现产生影响。
实验材料的准备也需要精心考虑。
如果是进行认知实验,可能需要准备特定的测试题目或刺激材料;如果是研究情绪反应,可能需要准备相应的视频或图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