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2-5朋党论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7
朋党论百科名片《朋党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1044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中最好的文章之一;在汉语言文学传世的政论散文中,也是最好的文章之一。
该文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
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目录作品原文作品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赏析作者简介作品概况作品名称:朋党论创作年代:北宋作者:欧阳修作品体裁:散文作品出处:《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作品原文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河北省定州市2021~2022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排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战?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失。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①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②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超然客公众号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①共工、驩兜(huān dōu):帝尧时被称为“四凶”中的两个。
péng 朋dǎng党lùn论 [sòng宋]ōu欧yáng阳xiū修chén臣wén闻péng朋dǎng党zhī之shuō说,zì自gǔ古yǒu 有zhī之,wéi惟xìng幸rén人jūn君biàn辨qí其jūn君zǐ子xiǎo 小rén人ér而yǐ已。
dà大fán凡jūn君zǐ子yǔ与jūn君zǐ 子yǐ以tóng同dào道wéi为péng朋,xiǎo小rén人yǔ与xiǎo小rén 人yǐ以tóng同lì利wéi为péng朋,cǐ此zì自rán然zhī之lǐ 理yě也。
rán然chén臣wèi谓xiǎo小rén人wú无péng朋,wéi惟jūn 君zǐ子zé则yǒu有zhī之。
qí其gù故hé何zāi哉?xiǎo 小rén人suǒ所hào好zhě者lù禄lì利yě也,suǒ所tān贪zhě 者cái财huò货yě也。
dāng当qí其tóng同lì利zhī之shí时 ,zàn暂xiāng相dǎng党yǐn引yǐ以wéi为péng朋zhě者,wěi伪yě 也 ;jí及qí其jiàn见lì利ér而zhēng争xiān先,huò或lì 利jìn尽ér而jiāo交shū疏,zé则fǎn反xiāng相zéi贼hài害 ,suī虽qí其xiōng兄dì弟qīn亲qī戚,bù不néng能zì自bǎo 保 。
欧阳修《朋党论》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有B.所惜者名节惜:爱惜C.退四凶小人之朋退:黜退D.可以鉴矣鉴:借鉴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惟君子则有之则同道而相益A.B.或投之黄河则天下治矣故为人君者而唐遂亡矣C.D.三千人为一大朋舜亦不疑而皆用之6.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所贪者,财货也。
9朋党论浪淘沙①欧阳修把酒②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③洛城东。
总是④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原为七言绝句,取大浪淘沙之意,后用为词牌,依旧曲名创制新声。
相传为南唐李煜创制。
双调,54字,平韵。
北宋张舜民改名为“卖花声”,另有“浪淘沙令”“过龙门”“炼丹砂”等数名。
②把酒:端着酒杯。
③紫陌:泛指郊野的大路。
④总是:大多是,都是。
【赏析】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近人俞陛云称它“因惜花而怀友,前欢寂寂,后会悠悠,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矣”。
1.探寻背景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三年(1043)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
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
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
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
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辩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2.文体知识论,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文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3.作者轶事欧阳修早年偶然接触到韩愈的散文,十分仰慕,苦心研读,认为韩文是文章家的准则。
等到他后来在西京留守钱惟演手下做推官时,就与尹洙、梅尧臣等一起,不顾当时的风尚,提倡写作平实朴素的诗文,又校定韩愈文集来加以推广。
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世人或许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不仅他自己的所作可为古文表率,而且他还注重奖掖后进,培养人才。
在他的大力扬揄和奖引下,王安石、曾巩、苏洵父子的诗文名重一时。
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练习及答案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有B.所惜者名节惜:爱惜C.退四凶小人之朋退:黜退D.可以鉴矣鉴:借鉴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惟君子则有之则同道而相益A. B.或投之黄河则天下治矣故为人君者而唐遂亡矣C. D.三千人为一大朋舜亦不疑而皆用之6.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其)所贪者,财货也。
《朋党论》一、实词人君辨其君子、小人希望惟幸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宠幸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希望辨其君子、小人君主惟幸人君..大凡.大概凡.二十二人为一朋一共,总共为朋志同道合以同道..暂相党引以为朋结为朋党而引荐提携..伤害、残害反相贼害..所守.者道义信奉所惜者名节名誉气节..身修养以之修内修.政理(《隆中对》)整治,治理此地有茂林修.竹(《兰亭集序》)长,高余虽好修.姱(《离骚》)美好同道而相益帮助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增加满招损,谦得益.好处穷且益.坚(《滕王阁序》)更加共同度过同心而共济..退.小人之伪朋排除、排斥八元.、八凯.善和谐赞美更相称美..惟.一心乃尽取.天下名士捕获,俘获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攻占,夺取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拿取,拿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通“娶”,娶妻舍生而取.义者(《鱼我所欲也》)选择,选用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动词后,无实义目.为党人看待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看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递眼色党人而释之解除,赦免尽解子墨子解.带为城(《公输》)解下,解开可以解.燕国之患(《荆轲刺秦王》)解除,消除于时冰皮始解.(《满井游记》)溶解,融化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隆中对》)解释,解说不诮.讥笑..善人虽多而不厌.也通“餍”,满足兴亡治乱之迹.事迹可以鉴.也借鉴二、虚词1、以4、而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而已,罢了及其见利而争先表承接则同道而相益表并列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表承接而唐遂亡矣表承接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表转折,却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表转折,却5、则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承接关系,那么,就则反相贼害6、其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些”其暂为朋者,伪也代词,代“小人”三、通假字:1、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厌)通(餍),(满足)四、古今异义:1、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古义:希望今义:幸运2、而周用以兴古义:因而今义:用来3、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古义:同时列位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五、词类活用:1、目为党人:(名词活用作动词),(看)2、然皆乱亡其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混乱,使……灭亡)六、特殊句式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判断句此自然之理也判断句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判断句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判断句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判断句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被动句然纣以亡国省略句,省略“之”,“以之亡国”七、翻译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朋党论(选修)朋党论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4、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
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
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
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
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二、分析课文:全文五个段落。
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2、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
讨论: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
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
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
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
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朋党论
〔宋〕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自古有之,是自古就有的,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凡君子和君子以同道为朋,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以同利为朋,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团结为朋党,此自然之理也。
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其故何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其同利之时,当他们利益
相同的时候,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及其见利而争先,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利尽而交疏,则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反相贼害,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虽其兄弟亲戚,即使是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也不会互相保护。
故臣谓小人无朋,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其暂为朋者,伪也。
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则不然。
君子就不是这样:所守者道义,他们坚持的是道义,所行者忠信,履行的是忠信,所惜者名节。
珍惜的是名节。
以之修身,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则同道而相益;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以之事国,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
则同心而共济;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
终始如一,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故为人君者,所以做君主的,但当退小人之伪朋,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用君子之真朋,进用君子的真朋党,则天下治矣。
那末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尧之时,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佐尧,舜辅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元、恺君子之朋,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之天下大治。
唐尧的天下因此得到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更相称美,更相推让,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
而舜皆用之,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亦大治。
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
”纣之时,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异心,亿万人各存异心,可谓不为朋矣,可以说不成朋党了,然纣以亡国。
但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之臣,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为一大朋,三
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而周用以兴。
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
后汉献帝时,后汉献帝的时候,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目为党人。
把他们视作“党人”。
及黄巾贼起,等到黄巾贼来了,汉室大乱,汉王朝大乱,后方悔悟,然后才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然已无救矣。
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
唐之晚年,唐朝的末期,渐起朋党之论。
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及昭宗时,到了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或投之黄河,有的竟被投入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遂亡矣。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夫前世之主,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莫如纣;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善人为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如汉献帝;谁也不及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如唐昭宗之世;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然皆乱亡其国。
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却赞美虞舜是
聪明的圣主,以能辨君子和小人也。
周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
武之世,周武王时,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夫兴亡治乱之迹,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